产业组织理论第1讲:导论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产业含义、分类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产业经济学含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定义及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以寡头和垄断为主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完全竞争:见课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见课件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组织学导论

哈佛学派与产业组织 理论体系的建立
❖ 主要贡献:提出以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市场 绩效market performance;即SCP为基本框架 的理论体系 先是贝恩提出结构绩效范式 1959年贝恩出版的 产业组织一书;是产业组 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和经典著作;它标志着产 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1970年;谢勒 Frederic M Scherer教授出版 产业市场结构 和经济绩效提出了SCP范式;将贝恩范式又 向前推进了一步
❖ 产业通常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对产业和市场的区分
❖ 产业和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 义 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易为特征
❖ 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进行定义 产 业可以由一组生产者生产特定产品时所使用 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定义;而市场则可以由能满 足一群购买者的特定需要的产品来定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续
❖ 认为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 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垄断势力无关;因此 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 政策;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 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
2 其他理论
❖ 交易费用理论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博弈论
交易费用理论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
二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 二产业经济学的发展
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
1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 2 SCP分析范式
1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
❖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出版 国富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
❖ 马歇尔A Marshall:公认的产业组织理论的 创始人 1879年与其夫人出版 产业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dustry ;1890年;出版 经济学 原理
产业组织理论课件daan1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
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
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二、单项选择1.(B)2.(D)3.(B)4.(A)5.(B)6.(C )7.(B)8.(D)9.(C))10.(A)11.(B)12.(C)13.(D)14.(A)三、多项选择1.(ABCD) 2.(ABC) 3.(BC) 4.(ABC) 5.(A BCD)6.(ABC)7.(ABCD)8.(BD)9.(ABCD)10.(ABC)11.(BCD)12.(ABCD)13.(ABC)14.(ABCDE)四、判断1.(√)2.(√)3.(√)4.(×)5.(√)6.(×)7.(√)8.(×)9.(×)10.(√)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具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英文名称: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课内学时:48 课程学分:3课程性质(学位课/选修课)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核大纲执笔人:刘林主讲教师:刘林师资队伍:刘林郭海涛一、课程内容简介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具有经验主义的性质;第二次高潮起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理论性特征鲜明。
产业经济学中的经验主义有时被称为“哈佛传统”,形成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市场上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以及供给者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等等,决定了价格、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等,企业的这些行为产生了企业的效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率、利润和分配。
经验主义传统的确试图计量更基本的外生因素:技术方面的因素,如规模报酬、进入成本、资本沉淀比例、学习曲线状况、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等;偏好和消费者方面的因素,如产品质量的信息结构、声誉问题以及对品牌的忠实度;技术变化等;但是,这些研究常常难以收集到精确计量基本因素和产业间可比较的资料,因而遭到了后来兴起的具有鲜明理论特性的“芝加哥传统”的严厉批评。
“芝加哥传统”之所以能够掀起第二次高潮,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需求方面”,对跨部门经验分析的局限性的不满日益增长,这种跨部门经验分析曾经主宰了产业组织领域,特别是经验主义的工作并不要求特定寡头市场的正式模型。
二是在“供给方面”,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很不重视产业组织,因此未能建立起像竞争性一般均衡那样的精致的一般分析方法;自从非合作博弈引入到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之中,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企业理论的迅速发展,也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有用的理论支持。
所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把博弈论与企业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产业组织学第1章 引言-PPT精选

市场势力概念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计算市场势力,它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如何保持市场势力? 公共政策是否对市场势力起作用? 产业政策的含义与功能?
分析:市场势力形成与保持的原因
专利:最初,替代品很少,其他企业不能模仿,因 为这家企业拥有专利权,而这一技术具有难以替代 性(如同卫星通讯技术一样,几乎无法替代)。
案例总结
为什么会存在一些企业,它能够在长期中只以一 个产品获得巨额利润? 它有效率吗?为什么竞争机制失去了作用? 维持市场势力可能的原因是:
专利保护 广告 低成本 合并 差异化策略 政府进入限制
1.2 中心问题
对企业而言,产业组织理论的目的在于解 决以下四个问题:
(1)是否有市场势力? (2)企业如何获得并且保持市场势力? (3)市场势力的含义是什么? (4)公共政策是否对市场势力发挥作用?
理论争议
哈佛学派: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市场势力意味着更多的利 润和更高的企业市场价值。这是为什么会有巨富在短时 间兴起的原因。
芝加哥学派: 以实证性研究的测量方法是通过价格、产出和利润率
来进行的,r=(P-UC)/UC(设产出与成本成比例,UC代 表单位成本)。
实证结果(1):美国没有过大的行业差别,由此, 推论出市场势力很小。实证结果(2):美国利润率低, 使用计量模型方法证明r很低。
效),政府可以据此选择不同的干预程度和方式。
产业结构:不具有独立性,因为效率高的产业得到发展, 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增大; 它所从属的应用经济学的含义:在每个具体的市场上,其 内容和方式差别很大。企业生存于市场,企业必须理解自 己所在的市场。 什么是组织?即通过市场将产业内部的企业联系起来。
1.1案例与问题
例如:矿泉水产业形成对自来水有何影响?移动通讯对固 定电话有何影响?
第1章. 导言(产业组织理论—大连理工大学,陈艳莹)

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前两类,发 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中还包括产业政策
1.3 产业组织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
(1)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
结构S
• 买者与卖者的数量 和规模
• 产品差异 • 进入(退出)障碍 • 垂直一体化 • 多样化经营
行为C
• 定价行为
• R&D • 投资 • 广告 • 竞争行为 • 购并 • 串谋
绩效P
• 产品质量 • 技术进步 • 利润率 • 效率
• 垂直一体化
• 多样化经营
• 竞争行为
• 购并 • 串谋
• 增长
• 股东价值
政府政策
•管制 •反垄断政策 •税收与补贴 •投资激励 •进入壁垒 •宏观经济政策
以实证分析和 案例分析为主
(2)微观经济模型(新产业组织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与别人进行交易时发生的除价格之 外的成本 企业和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可替代的方 式,企业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交易成本。
产业组织学与产业经济学
在英美等国,产业组织学也称产业经济学( Industry organization economics,Industry Economics) 在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产业经济学除包括产 业组织理论之外,还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 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组织学与产业经济学
强调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对企业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影响。
环境因素:不确定性和企业数量
人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博弈论(game theory)
• 用正规的模型去分析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 企业之间的竞争被视为竞争的博弈
产业组织第一讲通用课件

车床(小时) 铣床(小时) 调试(小时)
利润(元)
产品1 0 6 1
28
(线性)规划模型
• 设产品1和产品2的产量为X1和X2,规划模 型如下:
max 2X1+X2 s.t. 5X2≤20
6X1+2X2≤24 X1+X2≤5 X1和X2≥0
29
• 在狭义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的力学定律 在各惯性坐标系中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 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定律却不具有这个特 征。
• 爱因斯坦正是设想电磁学定律在各惯性坐 标系中应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而得出他 的相对论思想的。
13
假设中的经验内容
• 在我们看来,以光速不变原理作为相对论 的起点,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意义。
• 我们现在的几何学,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 几里德(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创立的。 他在公元前300年编写的《几何原本》, 2000多年来都被看作是学习几何的标准课 本。
• 《几何原本》问世后,它的手抄本流传了 1800多年。1482年印刷发行以后,重版了 大约一千版次。
9
科学始于假设
• 任何称之为科学的理论都是由假设作为开 始的。
• 在193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熊彼特将自 己的理论用在俄罗斯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 拉捷夫的周期理论上,康德拉捷夫认为经 济周期为50~60年,而且在周期中一定会出 现衰退。不幸的是,康德拉捷夫没有提出 经济周期存在的理论支持。
38
• 熊彼特将康德拉捷夫的周期理论与经济增 长和利润增加来源的创新联系起来。根据 熊彼特的理论,1780~1840年第一个康德拉 捷夫周期波动是由纺织业革命推动的,但 由于水利是其主要能源而使周期波动有限; 1840~1890第二个周期波动是现代产业革命, 是由蒸汽能源和铁路推动的;1890~1940年 的第三个周期波动在钢铁业和电力行业, 是由电信业、研究和开发大型实验室和化 工业的发展推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框架
技术 结构
行为 自由进入 绩效
偏离竞争模型只是短期现象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1、不论市场集中与否,竞争都应该被看成厂商获 取最佳产业绩效的过程 2、企业为生存而战的获利能力决定现有的市场结 构 3、集中性产业并不一定出现垄断合谋 4、产业集中现象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效率 的厂商驱逐了低效率的厂商 5、进入障碍问题 融资、消费者品牌忠诚、规模经济 政府干预
结构、行为、绩效复杂的关系
绩 效 研 究 范 式 )
哈 佛 学 派 ( 结 构 — 行 为 —
方法论:
实验观察、经验性研究、统计学的应用 某一时点上的许多产业、跨时期的许多产 业、跨时期的单一产业 假定行为和市场结构与绩效关联
方法论:
π i = f (CRi , BEi ,...)
i代表产业,π i 代表产业或者厂商的获利能力 CRi是集中度, BEi表示进入壁垒,如最小最佳规模,广告强度等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1982)、德姆塞茨、 布罗曾、波斯纳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 奉自由市场制度和价格理论,相信市场力 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范式
一个政府对其所意愿的市场绩效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 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调节。 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产业效率,增 进社会福利。 政府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超额利润只是短期现象,现实生活并不存在特别严重的垄 断问题。 基础理论性:价格理论(完全竞争、垄断)作为研究基础 垄断势力并不存在,现实中的价格和产量是市场取向长期 均衡的近似值(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或干预,个体垄断势 力就不会长久) 通常否认在为公司对其他在位公司或者潜在进入者能够成 功实施策略性行为的可能性。
产业组织学的历史演变
20世纪初,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 度提高、垄断、寡头、卡特尔、托拉斯 Berle 和Means《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 产》”股份制使得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 从而导致经济力的集中“ 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革命(不完 全竞争市场) Mason(1939)和Bain(1949)的“价格和生 产策略”的研究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存在的衰败: (1)描述性统计,而非因果关系,获利能力与集中 度、广告强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联合内生的。 (2)只能说明产业的收益随着集中度增加而增加的 现象,不能说明集中的原因,不能告诉政府干预的必 要性以及如何干预 (3)计量的困难
政策主张
1、强烈要求实施反垄断政策 2、要求政府采取严格的法令管制企业间的 联合和购并行为 3、要求政府执行对限制性交易的反托拉斯 法。
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一、内容上差异: 后者主要关注竞争、垄断市场结构 前者关注寡占市场结构 二、后者侧重研究单个市场的竞争行为,前者侧重于相互 关联的市场,即产业链 三、“企业”差异 后者“企业”视作“投入产出黑箱” 后者:假如现实参数,有限信息、交易成本、进入壁垒、 价格调整成本、政府行为 四、政府政策的研究关注度 市场经济国家:反托拉斯政策、经济规制、工商企业的公 共所有权 五、研究方法ibaokuo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交易成本 理论、博弈理论等
产业组织学是微观经济学中主要关注于企业行 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进程的密切关系 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广泛领域。 -《产业组织学 手册》。
产业组织学的历史演变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竞争、劳动分工 马歇尔(1879)《经济学原理》 生产的第四要素“组织”、(萨伊的土地、资 本、劳动) 分工、产业地区积聚、大规模生产、企业 专业化经营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 率,但是会导致垄断、扼杀竞争
Mason(1939)
无论是在完全垄断还是完全竞争市场,价 格几乎不是一个需要判断的问题。既然没 有判断,也就没有策略而言。价格策略…... 包括买者和卖者旨在影响价格的蓄意的行 动……
Bain(1949)
有关美国市场结构的研究表明…… (1)生产相对集中于少数几家大企业时期主要特 点 (2)在生产投入物市场上买方数量通常也较少 (3)对于所有的消费品和生产投入物来说,产品 差别化显得非常重要 (4)有可能存在许多重要的“少数企业的”和集中 的市场,从逻辑上说它们应该属于……寡占市 场…… (5)在市场能够被合理区分的基础上……尚有一 些额外的市场特征
产业经济学与价格理论区别
(1)企业行为、规模、范围和组织的决定因 素…… (2)不完全竞争……市场行为和绩效是如何 决定于相对稳定的可观察变量……及市场 结构,以及如何在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市场结 构? (3)针对企业的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产业组织学的学术流派
行为
(1)合谋 (2)策略性行为 (3)广告和研究开发
绩效
(1)获利能力 (2)效率 (3)动态效率 度量: 收益率:单位货币投资所赚的利润 收益率=(收入-成本)/资本 勒纳指数:L=(p-MC)/p~(p-AVC)/p 托宾q: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q 大于代表获得超额利润(市场价值=股票价值-债 务)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学(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研究企业、产业、市场三者 的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新兴交叉经济学 科;研究产业内部的公司行为和策略,以 及这些行为和策略的政策含义。 关心市场与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之间 的竞争行为及策略互动,包括产品定位、 定价、广告、质量选择、兼容、并购、研 发等行为
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 应用价格理论对反 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法学经济学 的诞生。 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S.Peltz man)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开创了经济 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 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 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 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 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该理论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 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 垒. 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 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 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产业组织理论
许春
参考书目:
国内: 产业组织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明志等 现代产业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志彪 产业组织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骆品亮 产业组织与规制 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耀辉 国外(翻译):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奥兹夏伊 产业组织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泰勒尔 产业组织导论 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易斯卡布罗 现代产业组织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丹尼斯卡尔顿 产业组织战略方法 Jeffrey Church;Roger ware
市场边界的界定
替代性:即从既定产品开始,寻找其替代品,再 寻找替代品的替代品,直至有明显差异。 缺陷:明显差异 潜在产品 产品价格相关性:考虑AB两种产品,A的供给减 少,A的价格将下降,则如果B是A的替代品(同 一个市场),什么情况将会出现? 美国司法部的5%原则(rule of 5%),εAB>=5%, 则认定AB在同一市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中对政府支持垄断商业体系的怀疑:
作为在贸易或者制造业的一个秘密,垄断 权力无论是授予一个个人还是贸易公司, 都具有同样的效应。垄断者通过保持经常 性的存货不足……在其自然价格以上销售 商品……
SCP范式遭到的批评:
缺乏坚实可信的理论基础 过于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 无法解释企业之间的策略性行为 跨部门经验性研究在数据采集和模型设计方 面存在缺陷。
市场的边界:
市场:产品与地理区域要素 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 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全球性市场
产业组织学:经济市场与反托拉斯市场 (antitrust)
经济市场:生产厂商和消费者从事有关产品交易 的场所和空间。 产品集、买者集、卖者集以及买卖双方进行交易 的地理区域。 反托斯市场:宗旨在于发掘市场力量,其边界由 垄断者假设检验确定,即如果在上述市场中,只 有一个显著市场力量的厂商在供应产品,那么该 市场即为反托拉斯市场。 显著市场力量:市场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企业的边界
科斯:企业是市场的替代,企业应该存在 一个适度的规模 企业边界包括:纵向边界和水平边界
产业组织学的学术流派
哈佛学派(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范式
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
竞争和保护 亚当斯密 Joe Bein和 Edward Mason
结构
行为
绩效
结构:
完全竞争模型 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基本要素 (1)卖者数量和规模分布 (2)买者数量和规模分布 (3)产品差异化 (4)进入条件 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四种市 场结构
可竞争市场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1981年“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 的一次革命” 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 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 企业当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 本,方便地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无论是垄断还是寡占市场,企业都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 的可维持价格。高集中度的市场与经济效率可以并存 自由放任政策比行政手段和反托拉斯手段更为有效,政府 政策应以促进可竞争性为重点,消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 进入和退出障碍。
《帕尔格雷夫政治经济学辞典》关于“美国 的垄断”
(1)工业垄断的原因在于现代工业需要巨大的资本投资 (2)这种资本的集中导致了各种类型的成本节省和效率 (3)这种成本的节省将使垄断者有可能降低向消费者索 取的价格 (4)但事实上垄断者更喜欢提高价格 (5)尽管超出竞争水平的价格将会吸引新的竞争者,以 致垄断者提高价格的能力会受到限制 加尔布雷恩(1952)抗衡力量的理论 熊彼特(1943)的创造性破坏理论 马歇尔(1920)有关垄断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