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笔试 解读类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的教材解析 孙健 原创 20121229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2012特岗招教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名词解释)二、心理现象结构表★★★1.心理现象包括 _____ 和 _____ 。
濮阳真题2.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安阳真题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A.意志B.能力C.气质D.兴趣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简答)第二节心理的实质重点掌握三句话四叶反射1、“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说明人的心理:()多选A来源于自然现实 B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来源于社会现实 D有社会制约性1.听觉中枢位于()A.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著作是 ________ 的《________》。
2、()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安阳真题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3、()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安阳真题A 1789B 1879C 1798D 1897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答题策略:①学派名称②代表人物③主要观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1.格式塔用英文表示是“Gestalt”,以“G”开头,它的意思是( )A.行为B.整体C.精神D.人本主义2.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处理系统的是()心理学。
A.精神分析B.人本主义C.认知D.格式塔3.心理学派中第一势力是 ____________第三势力是 ____________第二章认识过程——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第一节注意(名词解释)1.注意的特点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2、教师上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安阳真题)A随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随意事注意 D有意注意3.初学文言文时,很多人对“之乎者也” 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候的注意是________。
第二章 认知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含义;掌握认知理论中的基本概 念,理解并掌握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注意的规律与教学;记忆的三级加工 模型;记忆规律与教学;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关键词】注意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人的认知 因素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70 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成为美国和 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二、知觉 三、错觉 四、观察与知觉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 1)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刺激的觉察。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人与环境保持平衡
●“剥夺感觉”又如何?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 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 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的手上套上长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 眼罩。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 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 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人 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还产生幻想。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的 被试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而他们 要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 了类似的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是如此。
• 在1/10秒内,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 黑色圆点 8~9个; – 外文字母 4~6个; – 几何图形 3~4个; – 汉字 3~4个。
列宁的注意广度
• 列宁具有超人的注意广度,他能提纲 挈领地抓住文意,具有“一揽子”的 阅读能力。根据列宁战友回忆说: “列宁读电报似乎连扫一眼电报内容 都不能那么快,可是他已把所有的电 文记熟了,以后还能逐字逐句援引, 并且提到数字时总是很准确……”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问题的结构问题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目标、已知条 件和解决方法。问题的这些部分叙述得越精确,那它 的结构也就缺清楚,反之则比较模糊。因此从这三部 分是否明确角度,可以区分出两类问题:结构优良问 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优良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的比较 构成 结构优良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目标 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拥有一个或更多的目标 已知条件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 难以意识到或不存在 解答 通常有 一个 明确 的 测试方法的复杂性和商 测试方法 榷性
Hale Waihona Puke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析取概念: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 或特征结合而形成的概念。例如,“好学生”这个概 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学习好”、“热爱集体”、 “乐于助人”等,一个学生同时具有这些属性固然是 好学生,只具有其中两三种属性的也是好学生。 关系概念: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事 物的特征或属性而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大小、左右等等。 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 前科学概念: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相互交 往而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征 与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符合可认识水平的概 念。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2.有效使用策略者三方面特征: 广阔的知识背景 大量的认知策略 高度发展的元认知能力
二、学习策略——促进理解材料
1.基本学习技能 画线 做笔记 2.理解监控的策略 总结:对口头或书面信息的中心思想作简明扼要的阐述 (关注对学习材料的意义理解) 自我提问—精致性提问:获得推论、明确关系、引用样 例或确定所学材料隐意的加工过程(促进知识的长期保 存)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二、迁移的内在机制 1.知识在迁移中的重要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 学习理论(同化理论) 2.不同类型知识的迁移 陈述性知识之间的迁移(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医学心理学:认知过程

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46-61cm):通常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情 人或恋人之间,虽说亲密,但还得有分寸、规范;
2)个人距离(76-122cm):一般是用于朋友之间; 3)社会距离(122-213cm):用于具有公开关系而不是
第二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可以把感觉
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A、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的是外部事物的
个别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 属于这类感觉。 B、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 运动和内脏不同状态的个别属性。如运动觉、平衡 觉、内脏觉等都属于这类感觉。
中国人则问:真棒!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请问这种鱼怎么做好
吃?清蒸还是红烧?
Page 58 of 74
2021/5/29
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并建立了一 整套相关学科,开发了这种鱼的转基因品种。
日本人形成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并占领了高份 额的全球市场。
美国人最先注册了相关的专利和商标,并制定一 系列行业标准,获利不菲。还经常以违背了有关规定 为由制裁别国。
1.物质自我 2.精神自我 3.社会自我
人际交流的 “约哈里窗”
(四)角色认知:
社会对每个角色都制定了一套与其身份、 地位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因此人们依据一 个人的行为表现即可推知他所担当的角色 ,这种认知称角色认知。
社会知觉中各种偏见
一、第一印象 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从对方的仪表、相貌
、风度、言谈和举止中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 印象。 罗钦斯认为第一印象会发生先入为主的效应。这 种效应称优先效应或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章节分类练习题-普通心理学(含解析)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心理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注意C.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基础2.下列哪位学者及他的著作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A.柏拉图的《理想国》B.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C.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普莱尔的《儿童心理》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份是()。
A.1889年B.1882年C.1879年D.1956年4.科学心理学在哪所大学诞生?()A.明尼苏达大学B.莱比锡大学C.彼得堡大学D.哈佛大学5.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的著作是哪一部?()A.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学》B.斯金纳的《科学和人类行为》C.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D.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6.构造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冯特B.詹姆斯C.考夫卡D.埃里克森7.构造心理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为()。
A.实验法B.梦的解析C.实验内省法D.信息加工8.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含()。
A.詹姆斯B.奈瑟C.安吉尔D.杜威9.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为()。
A.实验法B.梦的解析C.内省法D.信息加工10.下列属于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不包括()。
A.铁钦纳B.华生C.桑代克D.斯金纳11.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的标志是()。
A.奈瑟《认知心理学》的出版B.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D.计算机的出现12.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下列哪个学派?()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C.现代认知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二、多选题1.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哪两个历史渊源?()A.古希腊哲学B.近代哲学思潮C.实验生理学D.建构主义2.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两次革命分别为()。
A.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B.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C.现代认知学派的兴起D.人本主义学派的兴起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内容是()。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部分》培训(全套课件)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 心理学家冯特 1879年 在莱比锡大学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 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Wilhelm Wundt (1832-1920)
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
用实验内省法,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意识)的基本元素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
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 关系。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明适应:快(1一2分钟) 暗适应:慢(30—40分钟)。
2)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 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像 视觉后像
负后像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相互,同时还引起另一 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Unconscious level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 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Carl R. Rogers 1902–1987 罗杰斯 Abraham Maslow 1908-1970 马斯洛
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 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 人的认知活动。
John Watson (1878 – 1958)
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
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科勒、考夫卡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Max Wertheimer 魏特海墨
Wolfgang Köhler 科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的教材解析
孙健
心理学的第二章《认知过程》是教综心理学模块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章节。
虽然总体而言,在教育综合试卷上“心理学”所占分值一般并不很高,但是考察到有关认知过程的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并不少见。
《认知过程》一方面是心理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它还是心理学的难点。
在当代心理学发展中,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可谓一枝独秀欣欣向荣,这样的繁荣景象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但反过来也为我们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增加了难度。
认知过程是个体内部的认识活动过程,因此颇为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另一方面,认知过程的知识点考察非常琐碎,知识点庞杂,难以构成体系,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漏知识点,同时也为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知识脉络设置了困难。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对本章内容给予充分重视。
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首先,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
本节知识很少有考到让考生默写概念或罗列知识点的记忆性题目,而大多数题目都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不要求学生记忆书上干巴的学术性定义,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丰富的生动的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划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本章内容相对比较庞杂,因此,学生难以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这会导致学生很容易遗忘一些知识点,往往学了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
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心理学第一章中对心理现象的分类解析,在本章的每一节内容开始之前都与之搭建桥梁,把所有细碎的知识点都装在一个整体的知识之塔里面。
事实上,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阶的过程。
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遗忘,此外,还能凸显教师的知识权威,也能帮助学生获得一种完善的成就体验。
在认知过程这一章中,每个层级的知识点都相应地有其在教学活动的应用。
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这些应用性的问题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很有可能以简答或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可能出现的简答题型主要有:
1.直观教学——感知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防止遗忘的方法/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3.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和培养;
5.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些知识点都是很有可能出作简答题的,如果要求学生对其一一进行记忆,对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要求就未免过高。
因此,有必要把这些知识点在本章最后作一个总结,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这一类简答题的解题技巧。
该做法可以有效帮助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对教学额效果的评价水平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