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学前班幼小衔接科学教案--甲壳动物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创意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创意教案

一、活动名称: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二、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1. 甲虫图片若干张。

2. 甲虫模型或实物。

3.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4. 音乐播放设备。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甲虫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让幼儿触摸甲虫模型或实物,感受甲虫的质感,培养幼儿的触觉能力。

3. 创意绘画:给幼儿发放画纸和彩笔,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甲虫。

4. 作品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鼓励幼儿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鼓励幼儿在家里观察和了解甲虫,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自然角或科学区放置甲虫模型或实物,供幼儿随时观察和探索。

3. 科学小游戏:设计有关甲虫的科学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甲虫的特点。

4. 主题故事:讲述有关甲虫的故事,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六、活动步骤:1. 甲虫的外形特征观察:让幼儿观察甲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甲虫的身体形状、颜色、触角、腿等特点。

2. 甲虫的生活习性探索:通过观察甲虫模型或实物,让幼儿了解甲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栖息地、繁殖方式等。

3. 甲虫的创意绘画:给幼儿发放画纸和彩笔,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甲虫。

4. 作品展示与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鼓励幼儿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七、教学策略:1. 观察引导: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幼儿观察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 触摸体验:让幼儿触摸甲虫模型或实物,增强幼儿的触觉体验,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3. 创意绘画: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自己独特的甲虫作品,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科学甲虫朋友教案反思中班

科学甲虫朋友教案反思中班

科学甲虫朋友教案反思中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教育,幼儿可以从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甲虫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它们外形奇特,生活习性有趣,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昆虫和自然的兴趣。

本文将以科学甲虫朋友教案为例,探讨如何在中班开展科学教育,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科学甲虫朋友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让幼儿了解甲虫的生活习性、特点和生长过程,培养他们对昆虫和自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

(1)甲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甲虫的生长过程;(3)观察和记录甲虫的生长过程。

3. 教学准备。

(1)准备几只甲虫,确保它们外形完整、活泼;(2)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3)准备一些甲虫的饲料,如蔬菜叶片、水果等;(4)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甲虫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4. 教学活动。

(1)观察甲虫,让幼儿通过放大镜观察甲虫的外形和特点,引导他们发现甲虫身上的细节;(2)了解甲虫,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幼儿介绍甲虫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3)记录甲虫的生长过程,让幼儿用绘画或文字记录甲虫的生长过程,包括甲虫的外形、行为等;(4)观察甲虫的饲料,让幼儿观察甲虫吃东西的样子,引导他们思考甲虫的饮食习性。

5.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描述,评价他们对甲虫的了解程度和观察记录的质量。

二、教学反思和总结。

1.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幼儿对甲虫的观察和记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1)教学内容设计不够丰富,本次教学主要围绕甲虫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展开,缺乏足够的延伸内容,导致教学过程有些单调。

(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本次教学主要采用观察和记录的方式,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效果。

2. 教学改进。

甲壳虫小爬虫中班科学教案

甲壳虫小爬虫中班科学教案

甲壳虫小爬虫中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探究甲壳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小爬虫进行观察和触摸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甲壳虫(适量)。 2. 放大镜。 3. 小容器。 4. 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5. 班级科学观察本。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包含多种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a. 你们看到了哪些昆虫? b. 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2. 探究甲壳虫的特征(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只真实的甲壳虫,鼓励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引导他们回答问题:

a. 甲壳虫的身体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b. 它们有没有触角?触角的作用是什么? c. 它们有没有腿?腿的作用是什么? d. 它们的身体上有什么特殊的标记或花纹吗? 3. 触摸甲壳虫(15分钟) 教师鼓励学生亲自触摸一只甲壳虫,提醒他们要轻柔地进行触摸,并引导他们回答问题:

a. 你们觉得甲壳虫的皮肤是什么样子的?光滑还是粗糙? b. 它们的身体温度是什么感觉? c. 它们在你的手上爬行时,有没有让你有些感到不舒服? 4. 学习给甲壳虫提供食物(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适合甲壳虫吃的食物,如水果或蔬菜。然后,鼓励学生选择一种食物,并将其放入小容器中。引导他们回答问题:

a. 你们觉得甲壳虫会喜欢吃哪种食物?为什么? b. 你们觉得甲壳虫会如何吃这种食物? 5. 观察甲壳虫吃食物(15分钟) 学生们观察甲壳虫吃食物的过程,并学会记录观察结果。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甲壳虫的吃食行为,并引导他们回答问题:

a. 它们是如何用嘴吃东西的?是一口一口地吃,还是用嘴巴吸食? b. 它们吃东西的速度快还是慢? c. 它们吃得开心吗?从什么方面可以看出? 6. 总结与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 甲壳虫的特征有哪些? b. 你们是如何观察和触摸甲壳虫的? c. 甲壳虫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d.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7. 小结延伸(20分钟)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实验,探究一些有关甲壳虫的问题: a. 在不同温度下,甲壳虫的活动会有何变化? b. 不同食物对甲壳虫的生长有何影响? c. 使用不同颜色的容器,甲壳虫选择进入哪个容器的概率有何变化? 四、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甲壳虫的观察和触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探究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探究教案

一、活动名称: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探究教案二、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环节,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甲虫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三、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甲虫图片、甲虫标本、观察日记本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观察环境,适当的照明。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标本,向幼儿展示甲虫的外形特征,引发幼儿对甲虫的兴趣。

2. 观察:让幼儿观察甲虫的外形特征,如身体大小、颜色、触角形状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探索:让幼儿动手操作甲虫标本,观察甲虫的触角、翅膀、腿等部位,了解甲虫的生活习性。

4.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身边的甲虫,记录观察到的甲虫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自然角设置甲虫观察区,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观察和探索。

3. 主题活动:开展“甲虫小博士”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甲虫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观察、描述和操作。

2. 评估幼儿对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

3.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是否表现出对甲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物品触摸甲虫标本。

2. 针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幼儿,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3.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八、教学资源:1. 甲虫图片和标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购买相关教具。

2. 观察日记本:可自制或购买专门的观察记录本。

3. 相关科普书籍:介绍甲虫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供幼儿和家长阅读。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探究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探究教案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甲虫的特征和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甲虫图片、甲虫标本、甲虫模型、甲虫生活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 环境布置:甲虫主题墙饰、甲虫图片和标本摆放。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甲虫标本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甲虫的名字和特征。

2. 教师讲解:介绍甲虫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甲虫的特点,如甲虫的外壳、触角等。

3. 观察和讨论:分组观察甲虫生活视频,讨论甲虫的行为习性和生活方式。

4. 创作环节:引导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甲虫。

5. 展示和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作品中甲虫的特点和意义。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收集甲虫标本或图片,进行家庭科学探究活动。

2. 环境创设: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在班级环境中,营造甲虫主题氛围。

3. 科学角:设立甲虫科学角,定期更换甲虫标本和图片,供幼儿随时观察和探究。

五、活动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观察、讨论和创作。

2.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参与和表现机会。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甲虫的特征。

4. 活动延伸环节,教师要关注家园共育的实施,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六、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甲虫标本、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认识甲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讲授法:教师讲解甲虫的科学知识,帮助幼儿了解甲虫的分类、特点和生态环境。

3. 创作法:鼓励幼儿动手绘制甲虫,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甲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内容1. 甲虫的分类:介绍甲虫的种类,如蝴蝶、蚂蚁、蜗牛等。

大班科学教案穿山甲

大班科学教案穿山甲

大班科学教案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种特殊而古怪的动物,它们属于哺乳纲中的穿山甲目,主要栖息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

穿山甲的外表有着坚硬的鳞片和独特的外形,使它们成为了自然界中备受瞩目的生物。

今天我们将以穿山甲为主题,设计一堂有趣的大班科学课。

1. 引入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张穿山甲的图片或制作一个简单的展板来引入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穿山甲的外形、皮肤以及鳞片,并培养他们对穿山甲的兴趣。

2. 穿山甲的特点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穿山甲的特点。

可以将一块硬纸板放在学生手上,让他们感受鳞片的硬度。

并解释鳞片的作用:鳞片可以保护穿山甲免受天敌的捕食,并且鳞片也有助于穿山甲在地下挖掘食物。

3. 穿山甲的栖息地继续展示有关穿山甲栖息地的图片,解释穿山甲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森林、草原和沙漠等环境中。

并带领学生了解穿山甲的生活方式及其在不同栖息地中的适应能力。

4. 穿山甲的食物解释穿山甲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

穿山甲主要以蚂蚁、白蚁、甲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可以通过展示幻灯片或视频来展示穿山甲捕食昆虫的场景,激发学生对穿山甲食物链的兴趣。

5. 穿山甲的繁殖展示穿山甲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穿山甲是卵生动物,雌性穿山甲会将卵产在地洞里,并用鳞片覆盖以保护卵的安全。

可以通过图示或模型来展示穿山甲产卵和孵化的过程。

6. 穿山甲的保护探讨穿山甲目前所面临的保护问题。

由于穿山甲的皮肤和鳞片在某些地区被认为有药用价值,导致穿山甲面临着过度捕猎和走私的威胁。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保护穿山甲的重要性,并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它们。

7. 穿山甲的趣闻向学生讲述有关穿山甲的趣闻故事。

例如,穿山甲可以用其中一只脚爪来支撑身体,并用另一只脚爪挖掘土壤;穿山甲还可以卷成球状来保护自己等。

通过这些有趣的事实,让学生更加亲近和喜爱穿山甲。

8. 活动或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或实践。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穿山甲的手工艺品,如纸板穿山甲或穿山甲面具,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最新幼儿园学前班幼小衔接科学教案--爬行动物

最新幼儿园学前班幼小衔接科学教案--爬行动物
壁虎、变色龙都是蜥蜴。壁虎有两只大大的眼睛,但是没有眼皮,所以他的眼睛一直睁着的。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不过,她还会再长出一条尾巴来。壁虎捉蚊子、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最丑陋的恐龙: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
牙齿最多的恐龙:植物性的鸭嘴龙类恐龙,大约有960颗牙齿,比任何恐龙都多。
最笨的恐龙: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
蛋最大的恐龙:高脊龙蛋的直径大约有30厘米。那样大小的蛋可以容纳三点三公升的体积。而蛋壳大约在2厘米厚。
教师:介绍给小朋友一个神秘的朋友。教师拿出
基本部分
(一)感知乌龟的特点
1.教师让幼儿观察活体乌龟,身上有什么?怎么行走?脚趾间有什么?乌龟生活在哪里?乌龟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学一学乌龟爬行的动作。
(二)感知其他的爬行动物
1.请幼儿说说乌龟是什么类的动物。幼儿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动物是爬行动物?
2.幼儿分享讨论结果,展示自己带来的爬行动物模型,说一说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教师随即展现相应的图片。讲解科学知识。
(三)爬行动物的特征
1.幼儿分小组,观察爬行动物实物、图片、模型,讨论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什么?怎样移动?冬天会怎样?用什么方法生宝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互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互动教案

一、活动名称: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甲虫小博士》互动教案二、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常见的甲虫,了解甲虫的特点和习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

三、活动准备:1. 甲虫图片PPT或实物甲虫模型。

2. 甲虫观察记录表。

3. 甲虫故事书籍。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甲虫图片PPT或实物甲虫模型,引发幼儿对甲虫的兴趣。

2. 观察甲虫:组织幼儿观察甲虫的外形、颜色、触角等特征,引导幼儿用词语描述甲虫的特点。

3. 甲虫习性:介绍甲虫的生活习性,如昆虫的变态过程、食性等,引导幼儿了解甲虫的生活习性。

4. 甲虫故事:讲述一个关于甲虫的故事,如《蚂蚁和西瓜》,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5. 观察记录:发放甲虫观察记录表,组织幼儿在户外或自然环境中观察甲虫的行为和环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五、活动延伸:1. 甲虫手工艺品:邀请幼儿制作甲虫手工艺品,如甲虫书签,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甲虫主题绘画:组织幼儿进行甲虫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甲虫的认识和想象。

3. 甲虫科普角:在班级设置甲虫科普角,展示甲虫标本、图片和相关书籍,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

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要确保幼儿在观察甲虫时注意安全,避免幼儿误食或弄伤自己。

六、活动实施:1. 环境布置:在教室内布置甲虫主题环境,如在墙面贴上甲虫的海报和图片,摆放甲虫标本或模型,营造科学氛围。

2.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观察、讨论、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观察记录,对幼儿的科学素养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七、教学内容:1. 甲虫的分类:介绍甲虫的分类,如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让幼儿了解甲虫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文化:《甲壳动物》
活动目标
1. 认识甲壳动物。
2. 了解甲壳动物的特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已有动物认识知识和分类方法。
物质准备
教师: 河蟹,海蟹,河虾,青虾,龙虾,寄居蟹图片(PPT)。各种水中动物图片(哺
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甲壳类都有,放到一个箱子里。)
幼儿:事先和家长搜集各种灾害的图片资料,笔,纸。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幼儿猜谜语:从头到脚硬盔甲,走起路来横着走,张牙舞爪八只脚,两把利剪真吓人。 请幼儿学一学螃蟹运动的样子。 基本部分 (一)感知螃蟹 1. 教师出示河蟹的图片,请幼儿观察:身上有什么,是软是硬?有几条腿?
2. 请幼儿回答问题,教师讲解正确知识。(身上有硬壳,也叫甲壳。有10只腿,前面
两只像大钳子,防御用,捕食用。后面8条腿行走和游泳用。这是河蟹,生活在河水,
湖泊淡水中。)
3教师出示海蟹图片,让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一说。(身体的形状不同,大
小不同,生活的地方不同。海蟹生活在咸的海水中。)
(二)认识甲壳动物
1.教师提问:螃蟹是哪类动物?幼儿按从已知动物类别的特征识别螃蟹,回答问题后,
教师给予引导,最后给出科学知识:甲壳动物。
2.幼儿分组讨论:说一说你见过的螃蟹,还有哪些动物和螃蟹一样,是甲壳动物。
3.请每组幼儿在全班分享。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纠正。
4.教师展现其他甲壳动物的图片。让幼儿按甲壳动物的特征逐一观察:腿的数量,是
否有甲壳。(寄居蟹的知识参照附件知识点。)
(三)游戏:猜猜我是谁
1.幼儿从箱子里摸出一张图片,只能自己知道是什么动物,不让其他幼儿看到。
2.幼儿到前面模仿这个动物的动作,也可说一说动物的特点,或者谜语,但不能说动
物的名称,让其他幼儿猜。猜对了,展示图片,再说说是什么类的动物,站到一旁。
3.幼儿逐一到前面说特征,其他幼儿猜。然后找到同类动物的幼儿,站在一起。如没
有同类,自己就成为一个类别。
4.幼儿都说完了,请幼儿观察,说一说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生活在水中
的动物,但是类别不一样。)
5.教师说要求,幼儿做动作。例如:两栖动物蹦一蹦,爬行动物转两圈,鱼类动物游
一游等。
结束部分
作业纸
附录 知识点:
甲壳动物:体表都有一层几丁质外壳,称为甲壳。甲壳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少数栖息在淡水中和陆地上。虾、
蟹等甲壳动物有5对足,其中4对用来爬行和游泳,还有一对螯足用来御敌和捕食。
寄居蟹:又名"白住房"、"干住屋",主要以螺壳为寄体,寄居的最大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因其非常凶猛,
常用其螯吃掉软体动物贝类的肉,霸占其壳为己有,且住房从不交租而得名,随着寄居蟹的长大,它会更换不同的
壳来寄居。寄居蟹多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容易发现,有时在竹子节、穗椰子壳、
珊瑚、海绵等其它地方也能看到这种有"清道夫"之称的杂食性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