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案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9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生动、详细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的形成和发现,并由此推测出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想象合理,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推测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对它的推测,体会作者表达的严密性和生动性。
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对它的推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了解琥珀形成的年代及其对琥珀形成过程的合理推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琥珀图片,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琥珀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是什么吗?(琥珀)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关于琥珀的传说吗?(有松脂球变成琥珀的传说)3. 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师可从琥珀的质地、形成过程及有关琥珀的奇异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如:琥珀是古代松脂渗入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化石,它大多半透明,有美丽的色泽和花纹。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等。
由于在松脂球形成过程中要经历长期的沉积和地壳的运动变化,所以,松脂球有时内部会有一些细小的昆虫、树枝等。
当人们发现这种松脂球并将它挖掘出来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松脂球就会变得坚硬,成为化石。
琥珀的内部常常保留着原来的结构和样子,因此人们可以用它推测出很久以前的气象情况和昆虫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神奇的琥珀现象。
通过学生的介绍及师生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对琥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琥珀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如下:(1)自学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24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块陆地上很少见的稀罕的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
这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具体说,它是一个有关人生观和自然观的寓言故事。
课文以生动细腻、活泼传神的文学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类散文。
作家主要讲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情况。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琥珀的特点及价值意义。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反复诵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想象的依据和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特点及价值意义;体会作者想象的依据和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体会时间的深远和琥珀的价值意义;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体会琥珀的特点及价值意义;3.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琥珀》。
这是一种珍贵的宝石,传说可以驱赶恶魔,使人恢复信仰。
但事实上,琥珀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稀有和神秘。
2. 揭示课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探索和了解这种神奇的物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揭开琥珀的神秘面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用笔在书上画下来。
4. 交流、讨论、明确。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 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琥珀的特点:透明、圆润、光亮、完整等。
再结合琥珀图片进行理解。
3.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这么美丽的琥珀,那他对这块琥珀有着怎样的感受呢?4. 品读课文第13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节,加深对琥珀特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想象的理解。
《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13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那块透明的琥珀的故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学生从小善于观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写本课“瞻望、葱郁、躯体、淹没、慧心、纯净、兴致勃勃、茁壮成长”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词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3. 体会作者在松脂球形成和发现过程中引发的奇特想象,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体会想象的句子表达特点,能按顺序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有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块透明的琥珀)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琥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琥珀》。
它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晶莹剔透)那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依据回答点拨引导学生把相应的语句读成“语气饱满、声音响亮的短句”如“在那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这块琥珀真是太美了,可在它里面有两个小东西好好地躺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解决这个问题好吗?(齐读课题《琥珀》。
) (二)初读交流,感知“美丽”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课文中的数量词短语。
2. 交流课前预习中自学生字词情况:(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脂”字的读音。
(3)词语解释:理解“拂拭”、“挣扎”、“怜悯”、“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并引导学生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 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18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琥珀》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价值意义。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科学价值。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宝贵和努力奋斗的意义,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和作者的想象部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琥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琥珀)“你们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吗?”(不知道)“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琥珀》。” 2.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语气。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一对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这个松脂球有什么特点?”(颜色金黄、透明发亮、美丽极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松脂球的美?”(为下文做铺垫)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松脂球在阳光照射下会变得晶莹透亮,非常美丽。 (2)学习第二部分(3-13自然段) 教师提问:“松脂球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 松脂球是怎样被发现的? b.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块琥珀的样子的? c. 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时间和情形的? d. 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同时,通过描写琥珀的样子和形成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和珍惜之情。教师补充相关知识:琥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非常稀少。在地质历史上,许多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遗留下了珍贵的化石遗产。这些化石对于研究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种群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些特殊的化石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科学价值。 (3)学习第三部分(14-17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作者的感悟)“作者对这块琥珀有什么样的感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这块琥珀的观察和想象,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作者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和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4. 巩固拓展 (1)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2)讨论:这块琥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价值意义,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通过体会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也明白了要珍惜眼前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块神奇的琥珀中获得启示,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6.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生命的珍贵”的短文。
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

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五章《宝石与矿石》中的《琥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琥珀的形成过程、分类与特点、琥珀中昆虫的保存与科研价值、琥珀的鉴别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分类与特点,认识到琥珀中昆虫的科学价值。
2. 学会鉴别琥珀真伪,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琥珀的鉴别方法。
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分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琥珀标本、放大镜、PPT、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放大镜、小刀、酒精、火柴、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琥珀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琥珀的形成过程(10分钟)通过PPT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琥珀的由来。
引导学生思考琥珀中昆虫的保存与科研价值。
3. 琥珀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介绍琥珀的分类,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琥珀。
4. 琥珀鉴别方法(10分钟)讲解琥珀的鉴别方法,如观察、闻味、火烧、酒精浸泡等。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琥珀鉴别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7.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琥珀》2. 内容: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分类与特点琥珀鉴别方法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琥珀的形成、分类、特点及鉴别方法。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琥珀标本,深入了解琥珀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琥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琥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课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用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推测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文章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文学性的描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想象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琥珀形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推测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 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1 对于琥珀形成过程的理解,教材中有详细的描写。
例如,从松脂球的形成开始,松脂的不断渗出,苍蝇和蜘蛛的相遇被包裹其中,到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化石。
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是炎热的天气使松脂渗出。
1.2 在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
例如,“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从这些描写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情景,同时也为琥珀中两只小虫的形态提供了解释。
2. 难点- 理解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已知现象进行合理推测。
统编版小学语文《琥珀》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琥珀》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奥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而成。
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价值,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文章既有科学的依据,又有丰富的想象,行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琥、珀、嗡、脂、拭、渗、俯、扎、番、埋、澎、湃”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等15个生字。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 学习作者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体会文章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课文的核心内容,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科学知识,如松脂的形成、松脂球的形成、化石的形成等,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知识,才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文中描述松脂球的形成是因为炎热的夏天,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正好滴在蜘蛛和苍蝇所在的地方,将它们包裹起来。
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琥珀形成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明确这些环节之间的联系。
-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文中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描述是基于科学依据的想象,如作者根据琥珀中苍蝇和蜘蛛的姿态,推测出它们当时的活动情况,这需要学生理解科学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种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琥珀》教学教案设计

《琥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琥珀》的主要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琥珀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琥珀》的主要内容。
(2)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生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2)如何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琥珀》的课件或黑板。
(2)琥珀的实物或图片。
(3)生字词的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琥珀》。
(2)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琥珀的实物或图片。
(2)引导学生说出对琥珀的初步认识。
(3)简介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琥珀》。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学生结合预习资料,进一步了解琥珀的用途和价值。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琥珀是如何形成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琥珀的形成过程。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谁解释得更好。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琥珀》。
(2)抄写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琥珀的资料或图片。
(2)以“琥珀的奇妙之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手抄报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琥珀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琥珀》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
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
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
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
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
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
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
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
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
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
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
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
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
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
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
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
奥秘的兴趣。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