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刘禹锡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几个刘禹锡的趣味故事,展示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有趣的说书人。
一、麻雀变化记刘禹锡以其幽默风趣的故事而闻名,其中之一是《麻雀变化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麻雀通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孔雀。
刘禹锡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机智,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刘禹锡的梦幻世界刘禹锡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梦幻的元素,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妙世界。
在他的一篇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在梦里遇到了一位仙女,仙女带领他穿越时空,游历了古代的名山大川。
这个故事不仅充满了想象力,也展示了刘禹锡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刘禹锡的奇怪坟墓刘禹锡并不只是一个有趣的文学家,他也有一颗特别的心。
据传,他在世时就为他自己准备了一个奇怪的坟墓。
这个坟墓形状独特,上面还刻着一些有趣的诗句。
刘禹锡的奇怪坟墓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奇迹,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己的特立独行。
四、刘禹锡的笑话除了故事,刘禹锡也以他的幽默笑话而闻名。
他以自己善于调侃和捉弄人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例如,他曾经在一次聚会上,用一种非常妙趣横生的方式让一个做诗的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诗写得太长而显得无聊。
这个笑话不仅展示了刘禹锡的幽默,也点明了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结语:刘禹锡作为一位有趣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欢乐和启示。
他通过趣味故事、幻想的世界、怪异的坟墓以及幽默的笑话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快乐,更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奇妙。
刘禹锡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后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刘禹锡小故事

刘禹锡小故事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
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
自古道:“皇帝疼奸臣。
”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
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为难他。
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
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
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
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持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易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难以为情,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易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20字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20字
摘要:
1.刘禹锡与“陋室铭”的故事
2.刘禹锡与“望洞庭”的故事
3.刘禹锡与“竹枝词”的故事
正文: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一生中,有许多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以下三个故事尤为脍炙人口。
首先,我们来看刘禹锡与“陋室铭”的故事。
刘禹锡因参与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压,被贬为潭州司马。
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在潭州,他租住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却为这间陋室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铭文——《陋室铭》。
文章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篇,展示了刘禹锡身居陋室,志在高远的精神风貌。
其次,我们来看刘禹锡与“望洞庭”的故事。
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时,途经洞庭湖,他目睹了洞庭湖的浩瀚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望洞庭》这首诗。
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切和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
这首诗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佳句流传千古,成为洞庭湖的最佳写照。
最后,我们来看刘禹锡与“竹枝词”的故事。
刘禹锡在四川任职时,有一次他到嘉州游览,看到当地竹林茂盛,百姓以竹为生,于是创作了《竹枝词》一诗。
诗中描述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和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歌颂了竹子坚韧
不拔的品质。
这首诗传颂甚广,不仅表现了刘禹锡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还展示了他对竹子这一植物的赞美之情。
总之,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展现了他乐观、坚定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刘禹锡向阳而生的事例

刘禹锡向阳而生的事例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历经许多挫折和困苦,但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面貌。
以下是刘禹锡向阳而生的事例:
1. 进士失意:刘禹锡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未能中选。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放弃,而是选择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终,他以文章才华和政治见解而广受赞誉,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2. 流亡逆境:刘禹锡在唐朝后期出生,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他被迫逃亡到蜀地(今四川省)避难,与家人分离并生活在贫困中。
然而,他并没有对逆境失去信心,而是在逆境中坚持努力,积极思考和创作。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正是在流亡期间创作的,如《陋室铭》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3. 官场追求:刘禹锡立志担任一项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尽管面对官场的腐败和尔虞我诈,他依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地追求公正和真理。
他曾任兵部郎中和礼部员外郎等职位,最终成为监察御史,为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刘禹锡是一个具有坚韧精神和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人。
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能从中找到力量和动力,向阳而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
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禹锡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

刘禹锡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刘禹锡是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欢和推崇,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
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人物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他。
一、刘禹锡的生平刘禹锡生于唐肃宗元和年间,即公元772年,他是唐朝的望族,家世显赫。
少年时期,他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他曾经在诗歌比赛中战胜了一位名垂千古的诗人李白,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誉和尊重。
他先后进入了九成宫担任编修,后来又在韩愈的支持下成为了光禄寺丞、吏部侍郎和翰林学士等要职。
在他任职的各个领域,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能力。
他曾经主管过阅评文、历史评、制籍等事务,他还主持过‘射雕规’和‘勾连钱粮’等试卷的出题和阅卷工作。
他为政有为,他提倡实事求是,反对虚假和歪曲,他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二、刘禹锡的名篇作品刘禹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具有深度和内在的吸引力。
他的很多作品,都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自京至峡口书怀》、《玄都观桂枝香》、《杨柳枝》、《浪淘沙·北戴河》等。
其中《自京至峡口书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东西的追寻和呈现。
这首诗的内容深邃,语言优美,使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文学情怀和人生理想。
三、刘禹锡与韩愈等人的关系刘禹锡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韩愈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刘禹锡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在韩愈的鼓励和支持下,支持并参与了许多革新政策,对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刘禹锡还与卢仝有很深的交往。
卢仝是唐代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之一,他与刘禹锡一起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两人的诗歌创作和文化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四、刘禹锡的一生故事刘禹锡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和传说。
据说他十分爱好文学创作,但是他经常遭受皇帝和上级的排挤和打压。
有一次,他因为不敢写自己喜欢的诗歌被下狱,直到身体虚弱,才被释放出来。
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

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刘禹锡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刘禹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文”。
我们能够从这篇诗文中看出来,当时刘禹锡居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失儒雅,在环境上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青葱恬静,并且,刘禹锡居住的环境文雅之至,刘禹锡并没有因为被刁难而抑郁,反而能够广交好友,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真是积极乐观,生活充满阳光,并且,平时生活,刘禹锡更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好不惬意,同时也能够看处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这篇诗文在写作技巧上是一种“铭文”的形式,何谓“铭文”,就是托物言志,多多的用来歌颂或者警戒自己。
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且,全文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歌颂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
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七七二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字梦得,号“庐山人”。
又称“刘宾客”或“刘梦得”汉族人,唐朝彭城人(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被后世人尊称为“诗豪”。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也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并且在革新时和柳宗元取得深厚的友谊。
但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为朗州司马(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
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所以,刘禹锡也是微笑面对生活,虽然说是屡遭贬谪,但是刘禹锡还是本着自身的清高,与文人特有的坚持,积极的处世,并且在此期间也深谙隐逸之道。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
刘禹锡(772年-84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官员。
他以诗才和文学成就而著名。
下面是他的一个趣味故事。
有一年,刘禹锡在唐玄宗的面前满口褒奖唐玄宗的鹰,说唐玄宗的鹰飞得又高又远,行动轻盈,非常了不起。
于是唐玄宗就非常地高兴,下令要赐予刘禹锡三十两黄金作为奖励。
不料,没过多久,唐玄宗听到了一件让他特别气愤的事,就是太子李贞和他的朋友在马戏表演中用石头打伤了鹰,导致鹰受伤无法治愈。
唐玄宗非常生气,将李贞和他的朋友软禁,并下令惩罚结盟唱戏表演的团体。
这时候,刘禹锡趁机出面为被惩罚的团体求情,说道“陛下恩赐三十两黄金,关键时刻是‘以德报怨’,还需菩萨心肠。
当年周宣王赠送的黄金乌,还被切割成块块,职份却威震天下。
”
说完这番话后,唐玄宗想起自己给刘禹锡的三十两黄金要撤回奖励。
可是刘禹锡却哈哈大笑:“陛下,我可不能因为你家的鹰和太子把我的三十两黄金给收回去,这得让多少人笑话!”
唐玄宗听后也被逗笑,最终把三十两黄金折成三枚银钩给了刘禹锡。
刘禹锡收下后立即分赠给当时的戏团,解决了这次的矛盾。
这个趣味故事展示了刘禹锡机智的智慧和幽默的性格,以及他为人随和、慷慨大方的品质。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经典故事很多,下面介绍其中几个:
1. 刘禹锡游玄都观:刘禹锡曾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游览玄都观时,写下了《游玄都观》一诗,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豪情。
2. 刘禹锡与柳宗元: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好友,两人曾一起参加政治改革,共同倡导“永贞革新”。
改革失败后,两人都被贬到边远地区。
柳宗元在贬谪地病逝后,刘禹锡写了《重游玄都观》一诗,其中“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两句诗,表现了刘禹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刘禹锡的诗才:刘禹锡的诗才横溢,他的诗作被誉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他的代表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感慨。
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4. 刘禹锡的豪情:刘禹锡虽然曾被贬到边远地区,但他始终保持着豪情壮志。
他游览洞庭湖时写下了《望洞庭》一诗,其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几句诗,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之,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很多,他的乐观、豪情、才华和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下面是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剌史。
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
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
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安心住下,读书作文。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于是刘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
刘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
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
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
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
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
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
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刘禹锡故事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
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
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
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
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
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
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
后人感激刘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大多时候有职无权,内心十分苦闷,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排遣忧愁烦恼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与僧人往来,研读佛典,寻求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
随着对佛教理解的`日益深入,他从当初的好奇,已经变为深深了解个中三昧,以至达到了“事佛而佞”的地步。
他自述自己案席上放的多是“旁行四句之书”(佛教典藉),来往者也皆是“赤髦白足之侣”的僧侣(《送僧元皓南游》,《刘禹锡集)卷二十九)。
与一般的好佛者不同,刘禹锡对佛教的尊崇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结果。
他说自己做官二十年,一直在思索寻求一种人生之道,结果发现世上所谓的诸道,如科举进仕、经商产业等,都难以行通,非为正途,只有佛教“出世间法”,才值得尽心。
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刘禹锡被贬地朗州亦是佛教圣地。
离城区二十华里的德山千明寺就是享誉华夏的十方丛林,四方衲子纷纷来此挂锡。
刘禹锡常来此拜佛、参禅,与僧人探讨佛理、佛法。
经常亦有外来僧人来刘宅与其切磋禅理,“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赠别君素上人》)。
他与南
岳衡山、牛头山、杨岐山等处的禅僧如仲制、灵澈、元暠、如智、慧则、广宣、鸿举、义舟、景玄、惟良等以及日本僧人智藏有广泛交往,有的交往还很深。
柳宗元《送元暠师序》曰:“元暠师居武陵(朗州)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
”刘禹锡送僧诗二十四首,大多数是在朗州写作的。
在《送僧元暠南游》诗引言称赞他“妙音奋迅,愿力昭答”。
刘表示“雅闻予佛而佞,亟来相从。
”他从元暠那里领悟到佛法的殊胜,感叹地说:“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
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
”“予策名二十年”是指自贞元九年(793)至元和七八年(812、813),这二十年中,他正值廿二岁至四十岁的血气方刚年华。
贞元九年,时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不久擢监察御史。
在此期间,他常与柳宗元、吕温等“讲疑考要王霸富强之术”,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
三十四岁时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而遭贬谪。
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百思而不得其解。
自从接触佛法后,才悟到“世所谓道无非畏途”。
只有“出世间法”才能启悟人心,拯救社会。
他在朗州十年写了近百篇诗文,其中不少是宣扬佛法,赞叹高僧以及富涵禅味及禅境的篇章。
其后,他为禅宗六祖大鉴禅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牛头山第一祖法融大师、杨岐山故乘广禅师等撰写的碑文,以及撰写的《佛衣铭》、《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毗庐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成都府新
修福成寺记》,均显现他受佛法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心身进入禅的新境界。
如他在《赠别君素上人》诗引言中曰:“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善,级宝山而梯之。
高揭慧火,巧熔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径。
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
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
”在《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引言中曰:“以为尽妙理者莫如法门,变凡夫者莫如佛土,悟无染者莫如散花。
故业于净名(经),深达实相。
”还谈到禅与诗的关系,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言曰:“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有焉。
因定而得境,故涤然以清。
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这都是他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心得。
佛家认为,戒定慧三法相资不可或缺,因戒而生定,定而生意,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
刘文说“定而得境”,使散乱的心水澄明,进入创作意境;开慧后遣词造句,能得到精华而美丽的词藻。
这都是他达佛之知见,自家家珍的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