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

合集下载

第三节 罗曼罗兰

第三节  罗曼罗兰
第三节
罗曼·罗兰 罗曼 罗兰
罗 曼 罗 兰 ·
一、生平与创作
• 罗曼·罗兰(1866--1944),小说家、剧作家和 随笔作家,同时还是个音乐理论家、思想 家和社会活动家。
• “当我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小童,从外省来 到巴黎,当我开始嗅到向我稍微打开大门 的世界——知识界、政界和社交界时,我内 心充满厌恶而且觉得毛骨悚然。我到处看 到冷酷的自私、贪婪、说谎和残暴。于是 我害怕。我像一个弱小的动物。我默然 了。”
• “一个漫长而诚挚的生命的内心历史,这 个生命富于悲欢苦乐,不缺少矛盾,错误 也多,她不停地努力,企图达到的不是那 个不可能达到的真理,而是精神的和谐, 因为精神的和谐是我们最高的真理。” ——罗曼·罗兰
• 罗曼·罗兰创作思想特点: 英雄主义 个人主义 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
克利斯朵夫》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 克利斯朵夫
• 座右铭:“不创作,毋宁死。” • 《群狼》影射德雷福斯案件 • 英雄传记: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 泰传》《甘地传》
反 法 十 西 斯 的 作 品 之 首 一 批 坛 上 文 纪 世 二
•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描写一个为自由而 斗争的男人,《欣悦的灵魂》是描写一个 为自由而斗争的女人。 ——茨威格
• 1、故事梗概
•பைடு நூலகம்2、人物形象 个人主义的英雄 人道主义者
• 3、艺术特征 (1)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于一体。 (2)音乐性——音乐史诗体小说 少年-反抗-悲歌-复旦 序曲-发展-高潮-尾声 (3)长河小说。

罗曼罗兰——精选推荐

罗曼罗兰——精选推荐

罗曼罗兰罗曼罗兰简介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学家,也是⼀个⼈道主义者。

罗曼罗兰除了在⽂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学经典中的经典。

⼀⼋⼋六年⼀⽉⼆⼗九⽇,罗曼罗兰出⽣在法国中部的⼀个⼩镇。

因为其⽗母双⽅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师,所以这是⼀个在当地颇受尊敬的家庭。

⽽其爱⽗给⼉⼦起名为罗曼和保罗爱弥尔,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笔下的罗马英雄⼀样具有强⼒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赋。

在这⼀点上⽇后的罗曼罗兰并没有让⽗亲的愿望落空。

但在罗曼罗兰⼩的时候其⾝体却并不健康,有⼀次还因为仆⼈的疏忽,将不到⼀岁的⼩罗曼罗兰单独放在寒冷的户外,差点冻死。

少年的罗曼罗兰⼀直是体弱多病的。

⽽这对于⼀直溺爱他的双亲来讲,最好保护他的⽅法就是把⼩罗曼罗兰固禁在家⾥。

⽽这与⼩罗曼罗兰向往⾃然的天性发⽣了激烈的冲突。

在他回忆这段童年⽣活的时候,他⽤了“⿏笼”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这个“⿏笼”最⼤的弊端就是扼杀了⼩罗曼罗兰的“精神⾃由”。

他⽆法像其他的孩⼦那样到⽥野间放⽜牧⽺,⽆法在⼴袤的⼤⾃然中嬉戏玩耍。

⽽这竟导致了幼⼩的罗曼罗兰对⽣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不幸的是在罗曼罗兰五岁那年,⽐他⼩两岁的妹妹突然因为⽩喉症被夺去了⽣命。

⽽这个事件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母对罗曼罗兰更加严厉的“保护”,⽽妹妹的死亡也让幼⼩的罗曼罗兰⽆形中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

由于⼩罗曼罗兰的家庭在当时属于体⾯的中产阶级,⽽其⽗母对于孩⼦的教育也是极为的重视。

所以在罗曼罗兰⼗四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他们⼀家⼈迁往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

这次迁家的⾏为对于罗曼罗兰的⼀⽣来说是⼀次重⼤的转折。

在巴黎在这座⼤都市⾥,年少的罗曼罗兰开始是极为不适应的,在他看来“⼤城市是庞然可畏的有机体,那⾥灵智的微⽣物会像⼀切痼疾的霉菌那样迅速的繁殖。

假如新来者不能⽴即顺从,那必须经过⼀段漫长⽽痛苦的时期,使他们的⾎能适应这些毒素”。

4.罗曼罗兰

4.罗曼罗兰

树立正面性格结构的典范。 多重性格的合成体。把握住 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中处于 主导地位的探索进取精神, 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把历经多 种心理因素牵掣的性格最后 推进到崇高境界。
小说体裁的革新方面,他不仅 第一个把多卷连续性长篇小说 的形式引入法国,而且首创了 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 形式,还将史诗、悲剧别 致的小说表述方式。
罗曼罗兰
主讲:王文平
• (一)生平创作 20世纪欧洲的良 心。法国的托尔 斯泰。两个世纪 文化的桥梁。
罗曼· 罗兰
• 1866-1944),法国思想 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 会活动家。文化巨人,
罗曼· 罗兰(Romain Rolland,
和平战士。
(二)《名人传》三传 • 《贝多芬传》(1903)、 《米开朗基罗传》 (1906)和《托尔斯泰 传》(1911)
《名人传》启示:
• 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 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 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 “惟有真 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 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 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 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 族……”
罗曼· 罗兰论文
• 1.创作过程 • 1902年—1912年 在作品的扉页上,
(三)《约翰· 克利斯朵夫》
作者的题词是: 献给“各国的正 在受苦、奋斗、 而必战胜的自由 灵魂。”
2.基本内容
• 4册10卷。叙述德国音乐家约 翰在德、法生活,编年体式 传记的写法。 • 第一册3卷,写主人公童年、 少年的生活,着重描绘他的 音乐天才和纯真的情感,以 及桀骜不逊、睥睨权贵的性 格。《黎明》《清晨》《少 年》。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信仰悲剧
• 失败的胜利者,信仰悲剧中的主人公即是 失败者,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得了胜利, 罗曼罗兰称之为“战败的胜利者”。
• 失败辩证法,尘世中的失败无法掩盖精神 胜利的光芒。
革命戏剧
• 革命剧是一组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 戏剧,罗曼罗兰说,“我想在这些作 品的总和中,描写社会风暴这一大自 然现象的抽搐状态。”
一战期间,成为“欧洲的良心”
• 超越国界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号召世 界上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反对战 争思想,在狂热中保持理智,在群众中保 持独立,保持自己良心上和智力上的坚贞 不屈。
信仰悲剧
• 《圣路易》取材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事迹,领 导十字军东征,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在即的时候, 却染上鼠疫死去,到死也没有见到圣城耶路撒冷。 • 《阿埃尔》阿埃尔是一个王子,父王和其他亲人 都被篡位者杀害,他成了篡位者手中的人质,他 虽然被囚禁,但一直有志于复兴过去的伟大传统, 他周围的人想用奢华轻浮和谎言来动摇他的决心, 但最后他以死亡保证了他精神的不受污染。 • 《时间总会到来》
欣悦的灵魂
• 包括四部分,《安乃德和西尔薇》、《夏 天》、《母与子》、《女预言家》。 • 一个女性追寻自由以及自我完善的过程。
罗曼· 罗兰的思想主线
• • • • • 追求超越民族主义的理性自由和公正 失败辩证法 理想主义 关注苦难,惟其痛苦,才有欢快 塑造英雄
• 包括《群狼》、《理性的胜利》、《丹 东》、《七月十四日》、《爱与死的搏 斗》、《罗伯斯庇尔》。
革命戏剧
• 《理性的胜利》大革命时代吉伦特党和雅 各宾党之间的斗争。雅各宾党要求人们为 祖国贡献一切,包括理性和自由。在他们 眼中只有爱国者和叛徒的区别。吉隆特党 人则认为国家民族的自由要建立在作为个 体的人的自由的基础上的,但他们被雅各 宾派击溃了,躲在某个堡垒中继续抵抗。

罗曼罗兰(课堂PPT)

罗曼罗兰(课堂PPT)

.
18
傅雷献辞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 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 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 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 屈服罢了。
.
19
所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
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 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 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 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 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
心灵旋律和节奏;有克利斯朵夫与奥 里维刚柔相济、动静有致的情感共 鸣;有女朋友们纯洁宁馨的小夜曲。
.
28
第四册是生命与爱的主题 的咏叹调及终场清明高远的 音乐, 包括《燃烧的荆棘》 与《复旦》。
.
29
这是生命途中的大难关,
怀疑、选择、理智、情欲,内
心冲突似滔天巨浪,终以虔诚、
爱与生命之神沟通,达到极境。
注:这是傅雷先生一九三七年为本书写的献辞,
一九八六年再版时应读者要求重新收入。
.
22
.
23
.
24
一、作为音乐小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一册是序曲部分, 包含《黎 明》、《清晨》、《少年》三卷。 描写克利斯朵夫童年和少年时代的 生活,感官与感情的觉醒,意识到 受难和战斗是自己的命运。
.
25
第二册是以克利斯朵夫年轻的
(避居意大利,创作宗教音乐,
不问世事。)
.
30
音乐精神自始至终 是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
31
二、作为社会小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小说的社会批判角度是全方位的。
作品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 间以德、法、意、瑞士等国为主的欧洲社 会生活图景:金钱关系、门第观念,德国 资产阶级毫无生趣的生活场面,无政府主 义者没有骨头的骚乱,专横的官僚统治机 构,全欧洲音乐界、戏剧界、小说界、出 版界、美术界、评论界弥漫着虚假、颓废 气息,“掮客风气”盛行,铜臭味十足。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

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罗曼罗兰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

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

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

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

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

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

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

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

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罗曼罗兰有什么称号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等。

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

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

他称赞罗曼;罗兰是一个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斗士,并说他“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

由此可见,当时由于在欧洲大陆上,法西斯横行,人性和道德已经沦丧,而罗曼;罗兰正是那位一直和恶势力斗争不止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发表反战宣言,抨击欧洲各国的迫害行为。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简介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简介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简介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罗曼罗兰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罗曼罗兰生平简介通过对罗曼·罗兰简介,可以发现其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是十分杰出的。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反战、反迫害,爱好和平的人士。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因为他的母亲在音乐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因此罗曼·罗兰也从小培养了对音乐的爱好。

15岁的时候,他随父母一起迁居到巴黎,并求学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考取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

1897年,罗曼·罗兰的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标志他的创作历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世界名著《名人传》,其中包括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传记。

同时,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也在此期间发表,并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时的罗曼·罗兰正在瑞士定居,他发表了许多反战的文章。

第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他在1916年才得到奖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又参加了欧洲帝国主义的活动。

1935年,在高尔基的介绍下,罗曼·罗兰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见面。

1938年底,罗曼·罗兰启程返回故乡,定居在巴黎。

后来二战爆发,1940年德军攻占巴黎,罗曼·罗兰遭到了德军的严密监视。

直到1944年,巴黎解放后罗曼·罗兰才重新活动自由。

同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

罗曼罗兰的评价罗曼·罗兰因其作品富含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反战的思想,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

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传记家茨威格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在人性上和道义上的优势。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1.从文中找出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如何利用 与传主关系密切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的?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 。
第二课时
从文章中找出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是如何利 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形象的? 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人物:保 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对他的影 响。 引用罗曼·罗兰自己写的材料,突出莎士比亚对他的影 响。 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的崇拜。 斯宾诺沙的那种柔和的精神光辉永远照亮了他的心。 这对突 出传主 形象起 到了衬 托和强 化的作 用。
1.他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的内 含主要是什么?并把它简括成一句话,并谈谈你的看法。 为 人 “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就是要用创作和生动的 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自己 创 作 , 什么 的 内 ? 。 他的 和 人 的 2. 的 · , 。 而 民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 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 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 光 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 形象。 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 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 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 他是 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 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 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 进行了不屈的斗 争。
20世纪初,罗曼·罗兰写了几部名人 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 罗传》、《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 等。与此同时,他经过10年酝酿、10 年写作,完成了杰出的代表作《约 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的第二 部长篇小说是《欣悦的灵魂》,包括 《阿乃德和西尔微》、《夏天》、 《母与子》和《女预言者》4部小说。 这位法国文学大师,荣获1915年诺贝 尔文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获得较大的思想自由, 建立了自己基本的历史观。
2、获的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 高师的教育 (有着善于剖析现代文化的本 对罗曼· 罗 领;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 兰成长的影 系统的实际知识)。

3、学习与创作,青年的梦想 都受这一阶段的影响
4、成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之一。
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罗曼· 罗兰有密切 联系的人物,他们对罗曼· 罗兰有什么 影响?
罗曼· 罗兰
茨威格
作者简介
• 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 )奥地 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也写诗 歌、戏剧和翻译作品。出身于富裕 的犹太家庭。自幼喜好文学作品。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 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 罗曼· 罗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从事反战 工作,成为著名的 和平主义者。20 世纪20 年代赴苏联, 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 逐,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 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
一些共同的爱好:
⑴对音乐的喜爱;
⑵对莎士比亚的迷恋:促使他与好友们齐心 协力与教授作斗争。 ⑶“对托尔斯泰的爱慕消除了我们之间的一 切分歧”,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
总结罗曼罗兰 的才华与成就
• ⑴ 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 才能。 • ⑵ 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 地学习,暗暗地写诗作曲。
茨威格
•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 物传记,代表作有:
• 小说:《最初的经历》、 《马来狂人》、《恐 惧》、《感觉的混乱》、 《人的命运转折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等;
• 传记:《三位大师》、 《同精灵的斗争》、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 诗人》等。
茨威格
传主简介
• • • • 姓名:罗曼· 罗兰(1866——1944) 国籍:法国 职业:从事小说、传记、剧本等文学艺术创作 作品: 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 、 《托尔斯泰传》等 长篇小说代表作— 《约翰· 克里斯多夫》 剧本—《圣路易》、《群狼》、《理性的胜利》 等 • 荣誉: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 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特点:
1、介绍传主,客观因素与主观 因素有机结合
2、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的人突 出传主衬托)
• ⑶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永远 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
讨论交流
你觉得罗曼· 罗兰的性格有什么 是最值得你学习的?
罗曼· 罗兰的性格
1、追求思想的自由,富于奔放的热情并 执著于自己的信念。
2、崇拜并学习伟大的思想,并且不断调 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勤奋努力的学习;怀 抱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保尔· 克洛岱尔,安德列· 休阿列斯,夏尔· 贝济
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 生了新的思想境界。
他们对人生充满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有极其严肃的 理解。 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 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 命,也在所不惜。”
拉近罗曼罗兰与好友之间的关 系的因素:
文章结构
高师的教育(1)
他在法国高等师 范学校时期生活 历程
学习情况(2) 与好友的交往(3~5) 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6~7)
研讨探究
• 1、高师教育有何特点? • 2、高师的教育对罗曼•罗兰有何影响? • 3、文中提到了哪些对罗曼•罗兰影响较 大的人物?
高师的教育的特点:
(1)学生与世隔绝,远离实际生活, 能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2)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 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3)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 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4)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 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5)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 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