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俳介绍
中国俳句翻译综述

中国俳句翻译综述作者:董璐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关键词:俳句形式内容不可译意境说到中国的俳句翻译,就不能不提彭恩华的《日本俳句史》(以下简称《日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彭老先生就整理并完成了《日俳》的初稿。
在翻阅诸多论文著作后,笔者发现国内关于俳句的论著都借鉴或直接参考了彭老的《日俳》,特别是这些著作中引用的俳句实例,很多都直接受惠于这本《日俳》。
可以说,彭恩华老先生的这本《日本俳句史》是中国俳句研究的必备书,也是入门书。
特别是附录中提供的近千首日汉对照的古今佳句,更为中国俳句研究和俳句翻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一.俳句简介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连歌及俳谐。
连歌是始于十五世纪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者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歌。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音,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承袭中世审美意识,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代替。
俳谐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使用谐音俏话,喜欢使用连歌中没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作为题材。
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当然,俳句作为一种有特定格式的定型诗歌,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假名组成,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谈汉诗松尾芭蕉俳句的影响

松尾芭蕉与李 白
日本 文学 史 上 ,和 歌 的 形 式 和 汉 诗 的 内蕴 相 结合 ,产 生 了俳 谐 。 作 为 俳 谐 艺 术 性 格 的奠 基 人 而 知 名 的 松 尾 芭 蕉 , 中 国 诗 文 和 渊 源 很 深 。松 尾 芭 蕉 十 分 崇 拜 诗 仙 李 白 , 早 期他 取 的 俳 号— — 如 桃青 ( 宝 3 ; 元 17 年) 就是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诗仙李 白。 延 年 西 65 , 前 者 指 的 是 未 成 熟 的桃 子 或青 色 桃 子 , 后者 则 为 白色 李 子 。 且 而 芭 蕉 的 人 生 经 历 与 李 白有 很 多相 像 之 处 , 一 生 远 离 尘 世 , 是 他 但 他人生之初 , 同李 白一 样 也 曾几 度 欲 跻 身 仕 宦 之 途 , 未 能 如 愿 均 以偿 。 失意 使他 在 心 理 上 、 生 观 上 与 现 实 社 会 形 成 强 烈 的 反差 , 人 由于 厌 倦 了社 会 , 无奈 才 选 择 了隐 居 山 川 , 到 处 漫游 , 仿 李 白 效 “ 马 多清 狂 ” 生 活 。 样 , 尾 芭 蕉 一 生 也 多 次 外 出旅 行 , 览 裘 的 同 松 游 祖 国 的 山川 , 创 作 出著 名 的游 记 《 0细 路 》 这 篇 游 记 深 受 日 并 奥 。 本 后 代 子 孙 的喜 爱 , 称 之 为 不 朽 的名 著 。芭 蕉 在 《 0细 道》 被 奥 开 头 : 月 日 c百 代 0遇 客 【 『 £ 二b(、 差 行 年 屯又 旅 人 智 。浮 生 c萝 0若 。 是套 用 了李 白 的 “ 夜 宴 诸 从 弟 桃 李 园序 ”中 的 i j就 春 语 句 : 天 地 者 万 物 之 逆 旅 , 阴者 百代 之 过 客 , 浮 世 若 梦 。 人 夫 光 而 “ 生是行旅 , 旅就是人生 ” 《 州小道》 根本思想 。 行 即 奥 的 芭 蕉 的 许 多俳 句 的创 作 也深 受 李 白思 想 的 影 响 。如 : 李 白有 “ 忍 子 规 鸟 , 声 向我 啼 ” 谁 连 。 松 尾 芭 蕉 有 『 差 才 扎 窑 芒 b 与 世 闲 古 岛J 爱 ) : 。 二 人 都 是 心 中 充满 抑 郁 之 情 ,又 不 于 寂 寞 ,于 是 便 寄 意 于 物 , 子 规 鸟成 了精 神 世 界 的 外 化 。 使 李 白有 “ 施 越 溪 女 , 自苎 萝 山” 西 出 。 松尾芭蕉有 f 象渴 串雨 【 施 把 0花j 像泻蒙蒙雨, = 。 淋打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陈林俊【摘要】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俳句;翻译;异化【作者】陈林俊【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俳句的汉译已有较长历史,据佟君称,“中国翻译俳句的历史应该始自20年代,且以口语体风格开始”,但对于具体该如何翻译,译界并没有定说,如贺明真(1996)认为,“俳句汉译的常见句式,除‘五、五句’,‘七、七句’,‘五、七、五句’之外,还有‘四、七句’,‘五、七句’,‘七、五句’”[1]。
可见,尽管有一定的翻译历史,但由于俳句翻译的艰难,在翻译上众人还是各行其是,在风格上,是应该用口语体还是用古体,句式是用自由式,还是“5、5”,“7、7”,“5、7、5”,或是其它句式,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同样一首俳句,可能有十几种译文在流传。
比如,松尾芭蕉的『古池』句的汉语译文,据佟君统计,最起码就有以下这15种:古池(ふるいけ)や,蛙(かわず)跳(と)びこむ,水(みず)の音(をと)1)古池,青蛙跳入,水声。
2)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
3)青蛙入古池,古池发清响。
4)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响。
5)青蛙跳入古池中,噫嘻闻水声。
6)苍寂古池,小蛙迈然跃入,池中水的声音。
《俳》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意境

笔 者 通 过 研 究 该 作 品 从 而 总 结 现 代 派 作 品 的风 格 及 演 奏 技 巧 , 不 断 开 拓创 新 , 且 将 民俗 文 化 与 西 方 音 乐 想结 合 是 现 代 音 乐 演 奏必 须 掌 握 的 音 乐 素 养 。本 文 通 过 研 究 《 俳》 的音 乐 演 奏 风 格 和 现 代 长 笛 演 奏 技 法 , 从 而 帮 助 演 奏 者 更 完 美 地诠 释 现 代 音 乐 , 且 提 高 现 代音 乐 演 奏 分 析 能 力 。
立音 乐 与 表 演 艺 术 学 院学 习 的 机 会 ; 2 0 0 9年 初 , 作 者赴奥地利格拉茨( GRAZ . AUS TRI A) 参加 i mp u l s现 代 音
乐 系 列 学 术 交 流 活 动 。该 作 品 曾 获 第 一 届 西 安 音 乐 学 院 歌 曲创 作 大 赛 优 秀 奖 、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炎 黄 杯 作 曲 比 赛( 歌曲作品) 三等奖 、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炎 黄 杯 作 曲 比赛 ( 钢琴作 品) 优 秀作品奖 、 德 国曼海姆 G E D OK 第 1 2届
一
、
关于“ 俳”
俳, 戏也 , 有诙 谐 之 意… 。俳 句 是 日本 的 一 种 古 典 短 诗 , 由十七字音组成 , 它 源 于 日本 的连 歌 和俳 谐 两 种诗歌形式. 这 连 歌 又 和 中 国的 近 体 诗 相 似 , 讲究 押韵 , 并 且 对 句 数 和 字 数 都 有 限 制 。而 俳 谐 也 是 由 十 七 音 和 十 四音 组 合 形 成 的 诗 , 连歌高雅 , 古典 , 所 以 它 引用 古 典 的 故 事 为 创 作 根 源 . 慢 慢随着 时间的推移 , 民 间 通 俗 影 响 了创 作 理 念 , 也 就 形 成 了俳 谐 , 内容更加 世俗 , 幽默, 轻松 , 多 采 用 富有 生 活 味道 的 故 事 做 素 材 。作 者 透过“ 月明如昼 , 门 前 涌人 潮 头” 引 发创 作灵 感 , 这 句 的 意思 是 松 尾 芭 蕉 靠 近 隅 田川 I 的河 口 , 满潮 时 , 月 光 映 照
俳句简介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一、俳句的起源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
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
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二、俳句的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
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三、“俳圣”松尾芭蕉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
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
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
生于伊贺上野。
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
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
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
汉徘知识

含义所谓“汉徘”,汉徘又称徘句或徘律,是诗苑小型的律体诗,也是极轻捷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形式为三行,且押尾韵。
温总理与汉徘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30日抵达东京开始为期三天的访日行程。
当晚,日中友好七团体和侨界四团体为温家宝举行欢迎晚宴。
在晚宴上,温家宝即席作汉徘一首:融冰化春水,雨过青山分外翠,大地生葳蕤。
汉徘特点仅就读过的当代中国诗而言,我觉得它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色:第一,体裁短小。
全诗共十七字,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诗,立马可就,易咏易记,雅俗皆宜。
如林林《圣多美即景》之四:瀑布绿岩上,宛如白发三千丈,气魄真雄壮。
之六:白鸳停树巅,欲上青天又茫然,飞回水藻边。
第二,抒情为主。
体式虽小,但要情长味浓,使人读后深感芳郁酒前,爱不释手。
如陈大远的《绿》之一《窗前》:细雨辨无踪,瘦竹轻摇听有声,窗前次第青。
之二《街头》:“风过舞杨花,杨花偷迸铁窗纱,新绿照干家”。
第三措辞奸巧以言浅意雅为高,情境幽美为佳。
如张步学《洽川写意》之一:湖水碧连天,悠悠两排钓鱼竿,成败一线牵。
之二小槐趁时栽,梦里一片白花开,蝶来香满腮。
第四,句子整炼全诗十七字,三句段。
第一句五字为首,第二句七字为腹,第三句五官为尾。
575谱式,序不可变。
第五,昔韵和谐一般耍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也有只在首句与尾句押韵的。
如黄树则《作客农家》之二:彩壁红门窗,一家三代老农户,新添砖瓦房。
之五:开口不言老,老人手指白云下,只道改革好。
汉徘欣赏泉缓流石根岩,淡泊叮咚翠峦间,陶醉不知倦。
雾凇生不妒丹霞,朔气玉树凝银甲。
近呵扑蔌化。
诗人采风足迹印山川,颗颗诗果装行囊,落卷有余香。
水仙冷冽水石间,品洁香远脱俗颜,疑一仙下凡。
竹牵手悬石门,叶疏影瘦根须深,雾雨抖精神。
秋硕果缀枝头,翠叶浓浓掩红楼,好个醉金秋。
雾凇冬晨曾几度,雪路两岸银妆树,点红觅无处。
银杏树铁叶笑傲天,栉风沐雨几千年,沧桑眉宇间。
秋夜窗外菊花黄,稻海翻浪溢饭香,梦中正农忙。
老黄牛无喜也无愁,一钩新月泥里走,汗水写春秋。
“汉俳”欣赏

“汉俳”欣赏说起“汉俳”,它是80年代初期在中国诗坛上出现的新的诗体。
汉俳的首创者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
1980年5月,日本俳人代表团来华,同中国诗人交流时,赵朴初依照日本俳句的形式,按五·七·五分三行写了如下的汉语俳句: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汉俳”一词,便由此起源。
汉俳的形式,近似中国的小令。
目前,它除了字数(由五、七、五共十七音构成)外,似乎尚无固定的要求。
文字可文可白,韵脚可有可无,平仄不论,季语也不强求。
不过,汉俳跟日本俳句一样,都要用简约的文字,抒发感情,唤起联想。
然而,中国和日本,在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文化心理以及文学的欣赏习惯和语言的结构等方面毕竟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自然不会一样。
<岚山春早> 春来有几多?樱树著花三两朵,不俏也婀娜。
<谒周恩来诗碑>花束献诗碑,音容犹在真堪慰,祖国正腾飞。
<富士山> 东瀛望雪山,浑疑白扇倒悬天,潇洒耸云间。
<花道> 妙手展华姿,裁芳翦嫩又春归,居室顿生辉。
喜遂千里缘,一见如故情绵绵,儿时梦终圆。
童趣色斑斓,三味书屋百草园,当代续新篇。
诗魂度春风,渝州沱茶味正浓,醉倒老顽童。
世象哲理歌,微珠大宇映巍峨,万种风情倬。
无题(汉俳自由体)风随柳摇曳小塘清影恋花蝶心有千千结首夕阳斜陈年旧事谁人解一地梧桐叶人醉心亦碎情到深处浮云坠任它晓风吹<钓> 花开笑两岸萍水相逢一线牵频把暗香传<风> 无影也无踪自由自在各西东快乐又轻松<雨> 细细又绵绵梅子黄时奈何天情丝又纠缠俳句十二品雪尽小梅红女儿初启碧云栊含笑试新茗柳软杏花开东风扶月上楼台雕梁燕子来门外莎堤路渺渺春江流何处杨花飞无数零落海棠花月影阑珊竹影斜无语到窗纱湖上晚风凉菱花清露藕花香情思一缕长向晚水云收芙蓉并蒂惹人羞独自泛兰舟鸿雁过清秋欲寄心笺又自休愁来难上楼晚起倦梳妆东篱菊蕊惹神伤小立暗惆怅霜叶照寒枝空庭倚槛意如痴尽日不成诗霜降暮寒深西风飘雪上瑶琴独自莫伤心空山鸟不啼霜竹寥落雪云低何日是归期寒日到林梢背窗幽看雪未消人在旧溪桥<谒周恩来诗碑> 花束献诗碑,音容犹在真堪慰,祖国正腾飞。
“汉俳”三十年的成败与今后的革新——以自作汉俳百首为例

55
万方数据
五”的形式,而只是作饵释性的翻译,即他所说的“译解”,即把意思翻译、解释出来就行了。 在日本俳人中,周作人对小林一茶情有独钟。他在题为《一茶的诗》(原载《小说月报》12卷11号,1921 年)的文章中,认为小林一茶的俳句“在根本上却有一个异点:便是他的俳谐是人情的,他的冷笑里含着热 泪,他的对于强大的反抗与对于弱小的同情,都是出于一本的。他不像芭蕉派的闲寂,然而贞德派的诙谐里 面也没有他的热情。一茶在日本俳诗人中,几乎是空前绝后,所以有人称他作俳句界的彗星……”五四新文 化运动时期的周作人之所以特别推崇小林一茶,恐怕与他的“人的文学”的提倡、与他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主 张是密切相关的。在这篇文章里,周作人一口气译出了一茶的俳句四十九首,且翻译且评议,可以说将一茶 最有特点的作品大都翻译出来了。至于翻译方法,一如他的《日本的诗歌》一文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用散 文译述大意,去掉了原文形式的外壳,却歪打正着,不经意间传达出了一茶俳句的“俳味”,而令人觉得清新 可喜,如:“来和我游戏罢,没有母亲的雀儿!…‘笑罢爬罢,二岁了呵,从今朝开始!,,‘‘一面哺乳,数着跳蚤的痕 迹”;“秋风啊,撕剩的红花,拿来作供”等等,这种天真稚拙、轻松随意、悲凉而又温馨的小诗,与“诗言志”、
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王向远(1962一),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为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
万方数据
庭坚、杨万里、苏轼等俳谐诗人,其中苏轼的诗集中以“戏”字为题的多达九十多首。北宋的张山人、王齐艘、 曹组、刑俊臣、张兖臣等人都有不少“俳谐词”,俳谐词是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外的又一种风格流派。到了南宋 时代,俳谐词创作的群体开始向市民社会蔓延。元、明两代有了“俳谐曲”。同时,一些理论家也对滑稽、俳 谐有所论述,如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唐皎然的《诗式》、宋黄彻的《巩 溪诗话》、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元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明杨慎的《升庵诗话》、明胡震亨的《唐音癸笺》、清 薛雪的《一瓢诗话》、清沈雄的《古今词话》等,认为俳谐是与正统“诗庄”相对的通俗滑稽,要求创作心态的 游戏化、创作语言的俚俗化、创作效果的滑稽谐谑化。 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俳谐文学”传统。但是,俳谐文学的传统却是非主流、非正 统的。周作人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滑稽小说,为我国所未有。……中国在文学与生活上所缺少滑稽 分子,不是健康的征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鲁迅在《“滑稽”例解》一文中也指出:“中国之自 以为滑稽文章者,也还是油滑、轻薄、猥亵之谈,和真的滑稽有别。”儒家正统的“诗言志”、“兴观群怨”、“文 以载道”、“劝善惩恶”、“成夫妇、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的诗文观,使正统的诗文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严肃 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俳谐诗文只是主流之外的涓涓细流,而正统诗文之外的词、曲等亚流 文学,其俳谐体更是末流中的末流,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游戏,始终未登大雅之堂。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文 学中,“俳谐体”并非特定体式的体裁,而是诗、文、曲、赋各体文学中都有的一种以诙谐滑稽为特征的风格类 型。中国的“俳谐”,也一直没有像日本文学中的“俳谐”那样,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概念。 在日本文学中,“俳谐”指一种特定的三句十七字音的定型诗体。 毫无疑问,日本的“俳谐”一词是从中国传人的。起初,日本的“俳谐”也和中国的“俳谐”一样,不是指 一种体裁,而是指和歌中的非正统的一体,即所谓“俳谐歌”。12世纪编纂的《古今和歌集》,设“俳谐歌”这 一部类,收俳谐歌五十八首。在俳谐歌之后,室町时代末期产生了“俳谐连歌”,指的是具有滑稽风格的连 歌。世俗化的“俳谐连歌”与贵族化的古典“连歌”形成了抗衡之势。连歌使用雅言,俳谐连歌使用俗语;连 歌有题材、格式、唱和等各方面的严格的规矩法则,俳谐连歌则不拘一格,相对自由;连歌追求含蓄、空灵、暧 昧模糊、神秘飘渺的“幽玄”之美,俳谐连歌的美学追求则是洒脱、轻快、灵动、谐谑、滑稽。俳谐连歌经过了 贞门派的“俳语”、谈林派的“俳意”,至松尾芭蕉的“蕉风俳谐”(又称“蕉门俳谐”),渐渐将“俳谐连歌”简称 为“俳谐”,并用“俳谐”特指“俳谐连歌”中的“发句”(首句),即从“俳谐连歌”中独立出来的“五七五”十七 音节的短诗。 俳谐(发句)要求在用词或句意上须暗含表示春夏秋冬某一季节的“季题”或“季语”,还要使用带有调 整音节和表示咏叹之意的“切字”。在创作中,松尾芭蕉及其门人以佛教禅宗的近俗而又超俗的精神,提倡 “高悟归俗”的人生姿态,“夏炉冬扇”的反其道而行之、特立独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形成了“俳人”所特有 的生活和艺术态度。又在俳谐创作中提倡“风雅之寂”的美学理念,主张俳谐要倾听大自然中的“寂声”、观 察表现大自然中的“寂色”,修炼俳人的“寂心”,通过“轻妙”、“枝折”(柔美)的艺术表现而呈现“寂姿”,其 宗旨就是追求变俗为雅、虚实相生、老少相济、“不易”与“流行”(即“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芭蕉以后, 自觉继承松尾芭蕉传统的俳人与谢芜村提倡俳谐中的“写生”法。又有俳人小林一茶创作了大量充满孩童 稚气的、表现童心的俳谐,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俳谐的艺术表现。同时,俳谐的通俗变体“川柳”也形成了, 并受到底层民众的喜爱。这一切,都使俳谐成为日本民族文学中最有代表性、对外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 二、近百年来中国的俳句译介与汉俳的酝酿 清末的旅日人士罗卧云(俳号苏山人)是第一个写俳句的中国作家,在当时日本俳坛也有一定影响。最 早翻译和详细介绍俳句的是周作人。1916年,周作人在《若社丛刊》第三期上,用文言文发表了题为《日本之 俳句》的小短文,是说日本的俳句“其体出于和歌,但节为十七字,以五七为句,寥寥数言,寄情写意,悠然有 不尽之味。仿佛如中国绝句,而尤多含蓄”。又说,“俳句以芭蕉及芜村作为最胜,唯余尤喜一茶之句,写人 情物理,多极轻妙。”并说自己对俳句的翻译,“百试不能成,虽存其词语,而意境殊异,念什师嚼饭哺人之言, 故终废止也”。他又在《日本的诗歌》(《小说月报》1921年5月)一文中,对俳句的由来、体式及不同时代的 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作了介绍。在这篇文章中,周作人再次强调了日本诗歌(包括和 歌、俳句)“不可译”,但他还是忍不住译了几首,如松尾芭蕉的俳句:“下时雨初,猿猴也好像想着小蓑衣的样 子”;“望着十五月的明月,终夜只绕着池走”;小林一茶的俳句:“瘦虾蟆,不要败退,一茶在这里”;“这是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 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 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 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林 大野林 年 月 日 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 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日方送来 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 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 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 诗集。在场的赵朴初诗兴勃发, 赵朴初诗兴勃发 诗集。在场的赵朴初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十 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 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律 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 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 一组汉俳。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兴 一组汉俳。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兴 北海仿膳宴席上 创作了两首汉俳《迎俳人》 创作了两首汉俳《迎俳人》。
2、押同部异声韵的汉俳, 、押同部异声韵的汉俳, 无双花果地, 例: 无双花果地, 荔枝树上吃荔枝, 荔枝树上吃荔枝, 欣逢挂绿时。 欣逢挂绿时。 这是著名诗人林林所写的羊城杂咏三首 其二)。 )。“ (其二)。“地”、“枝”、“时”在 十三辙”中归属“支齐韵” “十三辙”中归属“支齐韵”。虽然 属仄声, “地”属仄声,“枝”、“时”属平声 却符合汉俳的押韵要求, 韵。却符合汉俳的押韵要求,此诗采用 的是押同部异声韵。 的是押同部异声韵。
四、选用季语 季语又称季题, 季语又称季题,是汉俳区别于其它诗的 要素之一。所谓季语就是在作品中, 要素之一。所谓季语就是在作品中,要 有反映季节、时令、动物、植物、天文、 有反映季节、时令、动物、植物、天文、 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词语。汉俳 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词语。 中有只反映一方面的季语即可。 中有只反映一方面的季语即可。季语可 放在三句中的任何一句中, 放在三句中的任何一句中,且至少应在 一句中出现。 一句中出现。
三、汉俳的押韵技巧 汉俳既然是中华诗词一种新的体裁形式。 汉俳既然是中华诗词一种新的体裁形式。 如果用文言文写一般还是要押韵的。 如果用文言文写一般还是要押韵的。汉俳 中的三句应同押一韵或第一句、 中的三句应同押一韵或第一句、第三句押 如果用白话就写也可以不押韵, 韵。如果用白话就写也可以不押韵,但还 是尽可能押韵为好, 是尽可能押韵为好,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 上口、有韵味。 上口、有韵味。朗朗上口并有韵味是汉俳 的一个要素。 的一个要素。
二、汉俳的创意 汉俳在创意上与中华诗词中的其它体裁一样,具有“起承转合” 汉俳在创意上与中华诗词中的其它体裁一样,具有“起承转合” 的特点。第一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诗意,叫做起; 的特点。第一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诗意,叫做起;第二句有接承 上句意图并转接下句的任务,叫做承转;第三句是结句,叫做合, 上句意图并转接下句的任务,叫做承转;第三句是结句,叫做合, 第三句在意思表达上,一定要收好。也就是说必须合好。 第三句在意思表达上,一定要收好。也就是说必须合好。 天意为安排, 例:天意为安排, 高野樱花待我开, 高野樱花待我开, 喜气近人来。 喜气近人来。 这是赵朴初先生写的汉俳《访高野山》 其一 其一)。 这是赵朴初先生写的汉俳《访高野山》(其一 。诗的第一句说的 访高野山是“天意的安排,是天公作美。 是,访高野山是“天意的安排,是天公作美。”收到了诗在创意 的作用。第二句“高野樱花待我开, 上“起”的作用。第二句“高野樱花待我开,”可以理解为高野 山上的樱花正等待着我的来临而盛开的呢! 山上的樱花正等待着我的来临而盛开的呢!句子在意思表达上完 成了“承转”的任务。随后的“喜气近人来。 起到了“ 成了“承转”的任务。随后的“喜气近人来。”起到了“合”的 作用。并且收的很好。喜气带出了人气,喜气、人气都有了。 作用。并且收的很好。喜气带出了人气,喜气、人气都有了。
汉俳的分类: 汉俳的分类: 汉俳纵向分为古典汉徘和现代汉俳, ①汉俳纵向分为古典汉徘和现代汉俳,横向分为格律汉俳 和风体汉俳。 和风体汉俳。因此古典汉徘又分为古典格律汉俳和古典风体 汉俳,现代汉俳又分为现代格律汉俳和现代风体汉俳。 汉俳,现代汉俳又分为现代格律汉俳和现代风体汉俳。 古典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 ②古典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文言文,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文言文,再现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现代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 ③现代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白话文,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白话文,再现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风体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 ④风体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风体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为载体,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格律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 ⑤格律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格律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为载体,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和风化细雨, 和风化细雨, 樱花吐艳迎朋友, 樱花吐艳迎朋友, 冬去春来早。 冬去春来早。 ——曾经的 曾经的2007年4月24日,温总理在 曾经的 年 月 日 日本进行的中日关系“融冰之旅” 日本进行的中日关系“融冰之旅”,他首次吟 诵了自己所作的汉俳。 诵了自己所作的汉俳。
春到瑞雪迎, 春到瑞雪迎, 宾朋齐聚自东瀛 东瀛, 宾朋齐聚自东瀛, 世代传友情。 世代传友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海紫光阁会见了出席第五届中日友好 海紫光阁会见了出席第五届中日友好 21世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双方委员。 世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双方委员。 世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双方委员
张步学《洽川写意》 张步学《洽川写意》 之一 湖水碧连天, 湖水碧连天, 悠悠两排钓鱼竿, 悠悠两排钓鱼竿, 成败一线牵。 成败一线牵。 之二 小槐趁时栽, 小槐趁时栽, 梦里一片白花开, 梦里一片白花开, 蝶来香满腮。 蝶来香满腮。
陈大远《 陈大远《绿》 之一《窗前》 之一《窗前》 细雨辨无踪, 细雨辨无踪, 瘦竹轻摇听有声, 瘦竹轻摇听有声, 窗前次第青。 窗前次第青。
1922年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曾撰文说:“日本亦有俳句, 年俞平伯在 创刊号上曾撰文说: 日本亦有俳句, 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 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以为节 我认为这种体裁极有创作的必要” 呼吁以中文仿照日本 奏。我认为这种体裁极有创作的必要”,呼吁以中文仿照日本 俳句创作新体裁的诗 但回响不大。 创作新体裁的诗, 年代中国 俳句创作新体裁的诗,但回响不大。1920年代中国诗坛兴起 年代中国诗坛兴起 短诗热”一些作家写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征的短诗, “短诗热”一些作家写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征的短诗,表现瞬间 感觉,形式凝练简洁,例如汪静之 汪静之的 惠的风》 何植三的 感觉,形式凝练简洁,例如汪静之的《惠的风》,何植三的 农家的草紫》 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 春的歌》 等人的《 《农家的草紫》,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春的歌》等,但这 些短诗只能说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创作特点的影响, 些短诗只能说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创作特点的影响, 不算是汉语的“俳句” 不算是汉语的“俳句”。
3、隔句押韵的汉俳。 、隔句押韵的汉俳。 篱畔舞姿昂。 例:篱畔舞姿昂。 歌词出自名家手, 歌词出自名家手, 和音久绕梁。 和音久绕梁。 这是是著名女诗人林岫作的一首汉俳。 这是是著名女诗人林岫作的一首汉俳。 诗中的“ 中华新韵》 诗中的“昂”、“梁”在《中华新韵》 中归“唐韵” 而第二句中的“ 中归“唐韵”。而第二句中的“手”是 不押韵的。此诗做到了隔句押韵。 不押韵的。此诗做到了隔句押韵。
汉俳特点 第一:体裁短小,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诗, 第一:体裁短小,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诗,立 马可就,易咏易记,雅俗皆宜。 马可就,易咏易记,雅俗皆宜。 第二:抒情为主,体式虽小,但要情长味浓, 第二:抒情为主,体式虽小,但要情长味浓,使 人读后深感芳郁酒前,爱不释手。 人读后深感芳郁酒前,爱不释手。 第三:措辞纤巧,以言浅意雅为高, 第三:措辞纤巧,以言浅意雅为高,情境幽美为 佳。 第四,句子整炼。 谱式, 第四,句子整炼。 353,575谱式,序不可变。 , 谱式 序不可变。 第五,昔韵和谐,一般耍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第五,昔韵和谐,一般耍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也有只在首句与尾句押韵的。 也有只在首句与尾句押韵的。
汉俳之格律表: 汉俳之格律表: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①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②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③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带有季节、时令季题的汉俳 、带有季节、 表示季节、时令的季语, 冬是季语, 表示季节、时令的季语,春、夏、秋、冬是季语,也可 用风来表示季语,如东风、南风、西风、 用风来表示季语,如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用来表 示春夏秋冬。清明、七夕、元宵等词语也是季语。 示春夏秋冬。清明、七夕、元宵等词语也是季语。还有 些暗示季节的季语,如:“梅雨”、“落花时节”、 些暗示季节的季语, 梅雨” 落花时节” 岁暮” “岁暮”等。 花香飘四季, 例:花香飘四季, 要看花城花市闹, 要看花城花市闹, 岁暮逛花市。 岁暮逛花市。 这是著名诗人林林所写的羊城杂咏三首(其三)。第一 这是著名诗人林林所写的羊城杂咏三首(其三)。第一 )。 句中的“四季” 第三句中的“岁暮”均是“季节” 句中的“四季”、第三句中的“岁暮”均是“季节”或 时令”方面的季语(季题)。 “时令”方面的季语(季题)。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 以中文创作的韵文, 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后, 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 流的产物。就文学体裁而言, 流的产物。就文学体裁而言, 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 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 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 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