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诱变育种
太空育种介绍

第4部分
太空育种的应用前景
太空育种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人类 对植物育种需求的增加,太 空育种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我们可以利用太空育 种技术培育出具有高产量、 优良品质、抗逆性强、适应 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为解决粮食安全、生态环境 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
解决方案
同时,太空育种技术的发展 也将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
出更好的性状
通过在太空中的诱变处理,我 们可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突 变体,进而培育出新的植物品
种
第2部分
太空育种的过程
太空育种的过程
选择健康的、具有较高变异潜力的 植物种子进行太空诱变处理
将选定的种子搭载在航天器中发射 升空,进入太空环境
在太空中的特殊环境下,种子受到 高能离子辐射和微重力等作用,发
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太空育种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全 新的育种手段,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的植物新品种培育方法
第1部分
太空育种的原理
太空育种的原理
太空中的高能离子辐射和微重 力等特殊条件可以引起植物种 子的基因变异,使种子内部的
遗传物质发生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会使植物在生长、 发育、产量、品质等方面表现
快速性:相较于传统的育种方法,太空 育种周期短,可以快速培育出新的植物 品种
突破性:太空育种有助于打破物种之间 的生殖隔离,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新品 种
环保性:太空育种是一种非转基因的育 种方式,对环境无害
太空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局限性
技术难度:太空育种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具备专业 的航天技术和植物育种知识 成本高昂:太空育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包括航天器的发射、种子的搭载等 变异不确定性:虽然太空育种能够产生大量的基因 变异,但变异的方向和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需要进一步筛选和研究 安全性问题:虽然太空育种是一种非转基因的育种 方式,但基因变异可能会产生新的有害性状,需要 进行安全性评估
太空诱变育种解析

太空诱变育种摘要:现在,越来越多地国家利用太空诱变来培育新品种,同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地成果,由此开辟了一条植物育种地新地途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键字:太空诱变特点安全性应用展望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地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高空地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地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地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地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地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地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地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而开辟一条植物育种地新途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诱变地主要因素.微重力太空地重力环境明显不同于地面,未及地球上重力十分之一地微重力( )是引起植物遗传变异地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和转换微重力信号,是通过质膜调节细胞内水平或磷脂/蛋白质排列顺序地变化等,引起酶、蛋白质激酶、氧化还原酶及光系统中许多酶类地活性变化等,从而在细胞分裂期微管地组装与去组装、染色体移动、微丝地构建、光系统地激活等方而起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间信息传递、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并出现细胞核酶变、分裂紊乱、浓缩染色体增加、核小体数目减少等.已有地研究结果还指出,微重力是通过增加植物对其它诱变因素地敏感性和干扰损伤修复系统地正常运作,从而加剧生物变异,提高变异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空间辐射空间辐射源包括来自地磁场俘获地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磁暴地各种电子、质子、仅粒子、低能重离子和高能重离子等.它们能穿透宇宙飞行器地外壁,作用于太空飞行器中地生物.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与地面辐射处理发生地变异情况有许多类似之处,辐射敏化剂预处理能增加生物损伤.和生物膜是射线作用地靶子.空间辐射主要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质地损伤,如突变、肿瘤形成、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重离子辐射生物学研究地结果表明,质子、高能重离子等能非常有效地引起细胞内遗传物质分子地双链断裂和细胞膜结构改变,且其中非重接性断裂地比例较高,从而对细胞有更强地杀伤及致突变和致癌变能力嘲.对植物地研究证明,空间条件尤其是高能离子具有强烈地致变作用,导致细胞死亡、突变、恶性转化,而且在微重力条件下辐射地诱变作用将会加强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它诱变因素植物材料在空间飞行时.是受各种空间因素综合作用地,包括高真空、交变磁场、航天器发射过程中地强振、飞行舵内地温度和湿变条件及其他未知因素.一般认为.空间辐射和微重力地复合效应是主要地诱变因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育种地特点.诱变效率高太空中地特殊条件对农作物种子具有强烈地诱变作用.可以产生较高地变异率,其变异幅度大、频率高、类型丰富.有利于加速育种进程.水稻自然变异地频率在二十万分之一.化学诱变地变异频率也在千分之几.而经空间处理地水稻变异频率可达百分之几.一般来说,太空育种变异率为%%,最高地诱变率可超出%以上,其中有益突变率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变异方向不定.正负方向变异都有作为一种空间多环境特殊条件下产生地诱变,其诱变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株分蘖力等性状呈偏正态分布,以正向变异为主.株高变异偏向增高,结实率偏向降低,但也有许多有利突变体出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育种周期短空间诱变植物一般在第代可稳定,少数在第代就可稳定.比常规育种地第代稳定提前代,对缩短育种周期极为有利.可以节约许多人力物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可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地变异太空育种不但能出现一些如产量、株高、生育期、品质、抗病性等常规诱变育种地变异,还能出现一些其它理化因素处理较少出现地特殊变异类型,如水稻早熟突变.大穗型变异.大粒变异和籼、粳亚种种性地变异.品质性状地广幅分离;蔬菜大果型变异,不育性突变;花卉花形变异.花色变异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育种地安全性太空食品和普通食品没有什么区别,是很安全地食品.关于太空食品安全性地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太空育种并没有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作为诱变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可使作物本身地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地自然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太空育种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产生地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地辐射较强,这是植物发生基因变异地重要条件.目前,人工辐射育种中地辐射剂量只是国际食品安全辐射量地几十分之一,而太空中地辐射剂量还不到辐射育种辐射剂量地百分之一.宇宙射线引起地基因变异经常会让人想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地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将非大豆植物甚至动物、微生物地基因导入而产生地变异.而太空育种则是让作物地种子自身发生变异,没有外源基因地导入.我国颁布地有关转基因安全管理规定中特别排除了对自身通过突变产生地新物种地管理,这也说明太空育种是非常安全地,不用担心其产品地安全性.太空食品是按照人类需要选择出来地,不是转基因食品.至于污染,则是栽培方法和使用农药、化肥地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空育种地应用实例太空育种已得到一定程度地应用.太空椒地果实比在陆地上培育地果实要大得多,口味、重量和外形发生了变化.太空黄瓜航遗一号早已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最大单果重,长,含量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左右,铁含量提高了%.说明太空诱变可以获得高营养成分、口感好地突变体.太空菜葫芦长达,平均单果重左右,最大单果重,含有可治糖尿病苦瓜素.太空番茄平均单果重在左右,最大单果重,产量左右.此外,太空搭载地长形茄子,单果重达,口感非常鲜嫩.太空甜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在太空甜椒中获得了个黄色后代和个红色后代,可以获得太空五彩椒系列,而不同于以往五彩椒通过太空诱变获得地黄色甜椒和红色甜椒.虽然太空育种前景诱人,但目前这项事业地产业化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成果还停留在中试阶段和小规模生产阶段.应当看到,太空育种是个全新地交叉学科,涉及诸多领域,如航天技术、辐射技术、生物技术等,其本身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太空搭载毕竟很少,主要是水稻和小麦.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太空育种技术受到重视,我国在太空技术方面虽然不是第位地,但是在太空农业育种方面应该是第位地.常规育种中地杂交技术一般需要才可以获得新品种,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时间,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上必须要进行不少于代地培养.太空育种是个很好地能够缩短育种周期地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内外太空育种研究现状利用航天器或返回式卫星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遗传变异地工作,迄今已有多年地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年全球发射空间生命科学卫星颗,搭载植物材料次,其中前苏联次,美国次,中国次.国外地太空育种研究始于年.世纪年代初期,前苏联学者就研究和报道了空间飞行对植物种子地影响.此后,美国和德国等许多实验室研究了植物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及其遗传特性地变化.空间微重力、高能粒子对植物种子和植株地影响.植物及其细胞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及其衰老过程,低等植物在空间地生长规律等.美国等国家在各种类型空间飞行器上进行了许多植物学试验.观察空间条件下各种类型地植物材料发生地变化.年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逗留时间达年之久,返回地面后经科研人员试验,获得了变异地番茄,其种子后代对人体无毒,可以食用.年.美国航天局又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建立引力生物学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植物对引力地感受和反应,以最终开发出适于太空旅行地植物旧.年,俄美合作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和收获了个麦穗地墨西哥小麦.俄罗斯在太空种植小麦于年获得成功.年,美国布鲁斯·巴格比研究出太空矮秆小麦,株高只有,生育期只有,这种小麦产量高出普通小麦地倍,有可能适合太空生长.美、日、西欧制定地世纪太空计划中,将植物在密封太空舱内地生长发育引为重点.试种和培育豌豆、小麦、玉米、水稻、洋葱、兰花、郁金香等多种植物.研究宇宙飞行中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地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始于世纪年代,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地个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之一.目前国外作物太空育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育成有实用价值地作物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而我国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年以来.我国空间科学家和农业生物学专家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和次利用高空气球,广泛开展农作物、微生物、抗生素、酶制剂生产菌、昆虫等太空育种研究,搭载了多种植物、多个品种地近地种子,涉及粮、棉、油、蔬菜、瓜果、牧草和花卉等植物.经国内个省、市、自治区多个研究单位利用太空返回植物变异资源进行多年地地面选育,已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系)和一大批种质资源,从中还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地罕见突变株.这些各具特色地优良新种质、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地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经审定地新品种有个,其中水稻新品种个、小麦个、棉花个、青椒个、番茄个、芝麻个、西瓜个、莲子个、灵芝个,另外还有选育出地新品系多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问题与展望近十年来,我国太空育种得到迅猛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和研究地深入,太空育种已引起国内外育种家普遍关注,它将成为推动世纪作物育种地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太空育种已育成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组合)和一些有实用价值地新种质,但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地仍然很少,对一些诱变后产生地罕见突变体地利用上也尚未取得令人满意地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选择搭载地品种或材料综合素质不够全面.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年定向选择后育成地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生产上难以推广.因此,太空育种地选材是关键,必须选用最新、综合素质最好地品种或材料选送卫星搭载诱变,这样,培育出地新品种市场竞争力强.()我国地太空育种工作在培育新品种方面做得较多.而相应地基础理论研究则较弱.太空育种研究工作多数注重大田突变体地直接选择上,但在诱变机理和诱变后代材料地处理及选择方法上研究得不够.因此.在田间选择和后代材料处理上盲目性较大,选择效率低,成效慢.()太空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与集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空间诱变在抗病育种、改善品质和培育早熟高产品种等方面有独特地优势.要探索和建立一套太空育种技术体系,并对太空育种地各项技术进行集成,从而提高太空育种效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植物育种地关键是将基因型选择与表型选择相结合,提高选择地效率.长期以来,作物育种是以植株表型性状为基础地.当性状地遗传基础简单时,表型选择是有效地.但是作物遗传改良地目标性状多为遗传基础比较复杂地数量性状,表型选择效率低,且由表型来推测基因型存在准确性较差地问题.对航天诱变品系地分子生物学研究将是一个重要地发展方向.针对航天诱变后地植物材料在后代表型性状中产生地变异,利用分子生物学地方法,克隆到特异地基因.通过遗传工程地手段,将其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以期目标性状得以表达.另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遗传育种地结合点.借助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地遗传标记,分析基因型,鉴定分离群体中含有目标基因地个体,也可以加快育种进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西南园艺,年第期【】潘光辉尹贤贵杨琦凤张赞(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俊敏,魏力军,等航天技术在水稻诱变育种中地应用研究()【】庞伯良,彭选明,等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选育水稻新品种()【】张玲华,田兴山,等空间诱变育种地研究进展()【】方金梁,邹定斌,等航天诱变选育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郭亚华,谢立波,等辣椒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品系)培育()。
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的其他优势:
第一,太空育种基因变异频率高。对于农作物育种来说,只有发生基因变异才能为科研人员提 供新的选择机会,才能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品种。基因变异频率越高,培育出新品种的概率就越 大。 第二,太空育种基因变异周期短。基因变异的周期越短,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形的 数量就越多,从而培育新品种的数目就越多,而农作物育种的时间就会越短。对中国农业而言, 正常农业育种一般需要8年时间,而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时间。
太空育种辣椒王
经历过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 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也大为提高。到目前为止太空育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无法控制种 子的变异方向,只能是任其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科学空白区 ,等待着科学家们去做进一步 的探索。 太空环境对植物基因产生影响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证实,但是对太空育种原理的解释仍在 争论之中。
太空育种的安全性
太空食品和普通食品没有什么区别,是很安全的食品。关于太空食品安全性的问题,专家普遍 认为,太空育种并没有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作为诱变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可 使作物本身的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 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太空育种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 年才能产生的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较强,这是植物发生基因变异的重要条件。人 工辐射育种中的辐射剂量只是国际食品安全辐射量的几十分之一,而太空中的辐射剂量还不到 辐射育种辐射剂量的百分之一。宇宙射线引起的基因变异经常会让人想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 作物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将非大豆植物甚至动物、 微生物的基因导入而产生的变异。而太空育种则是让作物的种子自身发生变异,没有外源基因 的导入。我国颁布的有关转基因安全管理规定中特别排除了对自身通过突变产生的新物种的管 理,这也说明太空育种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担心其产品的安全性。太空食品是按照人类需要选 择出来的,不是转基因食品。至于污染,则是栽培方法和使用农药、化肥的问题。
空间诱变育种

空间诱变育种摘要:随着科技的进展,我们对于地球外的探究越来越多,宇宙空间存在着微重力、高真空、地球上的环境条件大不相同。
讨论和采用这些特殊条件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是各国科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采用空间条件进行物种的诱变选育,也成为热门的科题之一。
关键词:太空育种,诱变选育,高新技术。
自开头太空探究以来,人们始终致力于讨论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如微重力、辐射等对各种生物系统的影响。
其缘由不仅仅是由于这些讨论的结果可增加人类对太空环境因素作用特点的了解,从而有助于解决一些生物学上的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果将为保障制服宇宙太空的宇航人员的平安和健康供应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和依据。
20世纪60年月以来,国内外纷纷把动物、植物、微生物置于卫星、飞船、航天飞机中,以观看其变化。
随着“神五”、“神六”的胜利飞天,人们对太空育种这个概念也日渐熟识。
1.太空诱变育种太空诱变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科学的提法则是“空间诱变育种”,也就是将农作物种子送到太空,采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它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学科的高新技术。
与传统方法相比,太空诱变育种具有以下优势:部分品种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增多,育种周期短,诱变后代群体间消失一些有利的特殊变异体,不需要人为设置可污染环境的诱变源等。
2.育种过程简单艰辛太空育种能缩短育种周期,常规育种一般需8年左右,太空育种可缩短一半时间。
但假如你认为只要种子在天上转一圈就变大变好,那就太抱负化了。
实际上,一次完整的太空育种过程应包括“筛选种子、空间诱变、地面选育” 3个阶段。
“筛选种子”就是要进行种子的纯度检测,选择遗传性稳定、综合性能好的种子,一部分搭载上空,另一部分留在地面,将从太空回来的种子和留在地面的种子同时平行对比种植,以便进行外观、抗病等性状对比。
“空间诱变”就是采用卫星和飞船等返回式太空飞行器将种子带上200 km~400 kπι的高空,采用太空特有的各种环境条件及其综合效应对种子染色体进行诱变,产生各式基因变异。
什么是航天育种

什么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的定义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或称之为太空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航天育种的优势一是变异率高,比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二是育种周期短,是杂交育种周期的一半,一般可由8年缩短至4年左右。
经太空繁育后的太空农作物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的优良性状,而经太空繁育后的太空花卉具有开花早、花朵数多、花期长、带有香味、花型、花色新颖等优良性状。
对搭载材料的要求1.根据品种培育目标,应选择综合性状优良,或是在某个生态区域特殊需要的品种,可以是准备推出的常规优良品系,也可以是杂交组合的亲本材料。
2.为保证足够的突变体选择,一个品种的搭载种子应有足够的数量(一般为1000粒,大粒种子可以减至500粒)。
3.搭载的种子必须有足够的纯度(98%),并防止在包装过程中混杂和受潮。
航天育种的步骤阶段一:种子筛选。
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这一程序非常严格,需要专业技术。
带上太空的种子必须是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这样才能保证太空育种的意义。
阶段二:天上诱变。
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产生各种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植物的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
阶段三:地下攻坚。
由于这些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我们必须先将种子都播种下去,一般从第二代开始筛选突变单株,然后将选出的种子再播种、筛选,让它们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期间还要进行品系鉴定、区域化试验等。
这样,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机理研究及应用

变异遗传稳定性
遗传稳定性高
经过多代自交或回交,航天诱变产生 的有益变异可稳定遗传。
遗传背景清晰
航天诱变育种材料遗传背景相对简单 ,便于后续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潜力
高产潜力
航天诱变可产生具有高产潜力的突变体,为作 物增产提供新种质资源。
优质特性
通过航天诱变育种,可改良作物品质性状,如 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不利成分含量等。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机理研 究及应用
汇报人:XX 20XX-01-22
目录
• 航天诱变育种概述 • 航天诱变育种特点 • 航天诱变育种机理研究 •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应用 • 航天诱变育种挑战与前景
01 航天诱变育种概 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航天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空间环境(如微重力、宇宙射线、高真空等)对植物种子或组织进行诱变处理 ,使其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进而选育出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DNA损伤与修复
研究空间环境对生物DNA的损伤类型及修复机制,揭示航天诱变育种 的分子基础。
基因表达调控
探讨空间环境对生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解析表型变化的内 在原因。
蛋白质组学分析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空间环境下生物体内蛋白质的表达及功能变 化,深入了解航天诱变育种的分子机制。
代谢组学分析
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空间环境下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揭示航 天诱变育种对生物代谢途径的影响。
抗逆性增强
航天诱变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病等,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和生物胁迫。
03 航天诱变育种机 理研究
空间环境对生物遗传物质影响
空间辐射
太空中的高能辐射(如宇宙射线 、太阳风等)会对生物的DNA造 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导致基因
什么是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

什么是航天育种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航天育种即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未来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本文介绍一下什么是航天育种,以及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等问题。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或者高空气球,把作物种子或者诱变材料送到太空中,然后利用太空特殊的诱变作用,让种子发生变异,然后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航天育种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
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二、航天育种能让作物发生哪些改变(1)通过航天育种,太空番茄的产量比常规番茄增产了15%以上,最高可达23.3%。
(2)在太空青椒中,它所含有的维生素c提高了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25%,同时病情指数也减轻了55%。
(3)太空西瓜的纤维量变少了,可溶性固形物增多了,含糖量通常可达13%以上,而且个大,味甜,吃起来沙甜可口。
(4)太空南瓜可长到几百斤,种子比普通种子大一倍,一般单瓜重100-200斤,最大者可达到500-600斤,叶片大而厚实,瓜皮黄红色,瓜瓤呈黄色或橙色。
三、航天育种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通过航天育种来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并对它们进行推广和普及,随后再利用地面模拟试验装置,来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以及作用机理,通过探索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途径,来提高空间技术育种效率。
(2)通过实施航天育种工程项目,拟选育出10-15个高产、优质、高效且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然后使主栽品种的单产量提高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3000-5000万亩,增产粮食20-30亿斤。
四、我国航天育种的历史回顾(1)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进行太空之旅的时间是在1987年8月5日,原本的目的是为了查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但是却发现太空种子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此后人们便开始进行研究。
“太空育种”阅读试题及答案

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
太空育种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至4倍。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
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
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陆地、海洋、大气层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太空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太空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多种多样的资源。
太空育种这一选育良种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先进的航天技术为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及特异种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人类进入太空农业时代展示了美好前景。
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经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有的花期变长,有的缩短,原来紫色的花,能成为白色、红色。
人类是要利用这些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
一般来讲,各地搭载的种子都是选择当地增值效益高、有当地特色,并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
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比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红豆草、冰草匍匐,四种草有这样的特点:特能抗寒抗旱。
尤其是紫花苜蓿还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能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割,与未经搭载的对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变长了,而且不易枯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诱变育种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太空诱变来培育新品种,同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由此开辟了一条植物育种的新的途径关键字:太空诱变特点安全性应用展望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 km高空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而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太空诱变的主要因素1.微重力太空的重力环境明显不同于地面,未及地球上重力十分之一的微重力(10-3~10-6 g)是引起植物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和转换微重力信号,是通过质膜调节细胞内Ca2+水平或磷脂/蛋白质排列顺序的变化等,引起ATP酶、蛋白质激酶、NAD氧化还原酶及光系统中许多酶类的活性变化等,从而在细胞分裂期微管的组装与去组装、染色体移动、微丝的构建、光系统的激活等方而起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间信息传递、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并出现细胞核酶变、分裂紊乱、浓缩染色体增加、核小体数目减少等。
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指出,微重力是通过增加植物对其它诱变因素的敏感性和干扰DNA损伤修复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加剧生物变异,提高变异率。
2.空间辐射空间辐射源包括来自地磁场俘获的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磁暴的各种电子、质子、仅粒子、低能重离子和高能重离子等。
它们能穿透宇宙飞行器的外壁,作用于太空飞行器中的生物。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与地面辐射处理发生的变异情况有许多类似之处,辐射敏化剂预处理能增加生物损伤。
DNA和生物膜是射线作用的靶子。
空间辐射主要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质的损伤,如突变、肿瘤形成、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
重离子辐射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质子、高能重离子等能非常有效地引起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双链断裂和细胞膜结构改变,且其中非重接性断裂的比例较高,从而对细胞有更强的杀伤及致突变和致癌变能力嘲。
对植物的研究证明,空间条件尤其是高能离子具有强烈的致变作用,导致细胞死亡、突变、恶性转化,而且在微重力条件下辐射的诱变作用将会加强门。
3.其它诱变因素植物材料在空间飞行时。
是受各种空间因素综合作用的,包括高真空、交变磁场、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强振、飞行舵内的温度和湿变条件及其他未知因素。
一般认为.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的复合效应是主要的诱变因素。
太空育种的特点1.诱变效率高太空中的特殊条件对农作物种子具有强烈的诱变作用。
可以产生较高的变异率,其变异幅度大、频率高、类型丰富.有利于加速育种进程。
水稻自然变异的频率在二十万分之一.化学诱变的变异频率也在千分之几.而经空间处理的水稻变异频率可达百分之几。
一般来说,太空育种变异率为5%-10%,最高的诱变率可超出10%以上,其中有益突变率为2%-3%。
2.变异方向不定。
正负方向变异都有作为一种空间多环境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诱变,其诱变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一般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株分蘖力等性状呈偏正态分布,以正向变异为主。
株高变异偏向增高,结实率偏向降低,但也有许多有利突变体出现。
3.育种周期短空间诱变植物一般在第4代可稳定,少数在第3代就可稳定。
比常规育种的第6代稳定提前2代,对缩短育种周期极为有利.可以节约许多人力物力。
4.可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太空育种不但能出现一些如产量、株高、生育期、品质、抗病性等常规诱变育种的变异,还能出现一些其它理化因素处理较少出现的特殊变异类型,如水稻早熟突变.大穗型变异。
大粒变异和籼、粳亚种种性的变异.品质性状的广幅分离;蔬菜大果型变异,不育性突变;花卉花形变异.花色变异等。
太空育种的安全性太空食品和普通食品没有什么区别,是很安全的食品。
关于太空食品安全性的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太空育种并没有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
作为诱变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可使作物本身的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
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
太空育种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产生的自然变异。
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较强,这是植物发生基因变异的重要条件。
目前,人工辐射育种中的辐射剂量只是国际食品安全辐射量的几十分之一,而太空中的辐射剂量还不到辐射育种辐射剂量的百分之一。
宇宙射线引起的基因变异经常会让人想到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作物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的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将非大豆植物甚至动物、微生物的基因导入而产生的变异。
而太空育种则是让作物的种子自身发生变异,没有外源基因的导入。
我国颁布的有关转基因安全管理规定中特别排除了对自身通过突变产生的新物种的管理,这也说明太空育种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担心其产品的安全性。
太空食品是按照人类需要选择出来的,不是转基因食品。
至于污染,则是栽培方法和使用农药、化肥的问题。
太空育种的应用实例太空育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太空椒的果实比在陆地上培育的果实要大得多,口味、重量和外形发生了变化。
太空黄瓜航遗一号早已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最大单果重1 800 g,长52 cm,Vc含量提高了3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20%左右,铁含量提高了40%。
说明太空诱变可以获得高营养成分、口感好的突变体。
太空菜葫芦长达75 CITI,平均单果重4 kg左右,最大单果重8 kg,含有可治糖尿病苦瓜素。
太空番茄平均单果重在350 g左右,最大单果重375 g,产量75 000 kg/hm2左右。
此外,太空搭载的长形茄子,单果重达350 g,口感非常鲜嫩。
太空甜椒87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20%,在太空甜椒中获得了1个黄色后代和1个红色后代,可以获得太空五彩椒系列,而不同于以往五彩椒通过太空诱变获得的黄色甜椒和红色甜椒。
虽然太空育种前景诱人,但目前这项事业的产业化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成果还停留在中试阶段和小规模生产阶段。
应当看到,太空育种是1个全新的交叉学科,涉及诸多领域,如航天技术、辐射技术、生物技术等,其本身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
太空搭载毕竟很少,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因为我国是1个农业大国,太空育种技术受到重视,我国在太空技术方面虽然不是第1位的,但是在太空农业育种方面应该是第1位的。
常规育种中的杂交技术一般需要8 a才可以获得新品种,太空育种可以缩短一半时间,太空搭载回来以后,在地面上必须要进行不少于4代的培养。
太空育种是1个很好的能够缩短育种周期的方法。
国内外太空育种研究现状利用航天器或返回式卫星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遗传变异的工作,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1957—1997年全球发射空间生命科学卫星120颗,搭载植物材料38次,其中前苏联16次,美国14次,中国8次。
国外的太空育种研究始于1960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前苏联学者就研究和报道了空间飞行对植物种子的影响。
此后,美国和德国等许多实验室研究了植物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及其遗传特性的变化.空间微重力、高能粒子对植物种子和植株的影响.植物及其细胞在空间条件下生长发育及其衰老过程,低等植物在空间的生长规律等。
美国等国家在各种类型空间飞行器上进行了许多植物学试验.观察空间条件下各种类型的植物材料发生的变化。
1984年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逗留时间达6年之久,返回地面后经科研人员试验,获得了变异的番茄,其种子后代对人体无毒,可以食用。
1995年。
美国航天局又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建立引力生物学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植物对引力的感受和反应,以最终开发出适于太空旅行的植物旧。
1996年,俄美合作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和收获了150个麦穗的墨西哥小麦。
俄罗斯在太空种植小麦于1999年获得成功。
1996年,美国布鲁斯·巴格比研究出太空矮秆小麦,株高只有40 cm,生育期只有60 d,这种小麦产量高出普通小麦的3倍,有可能适合太空生长。
美、日、西欧制定的21世纪太空计划中,将植物在密封太空舱内的生长发育引为重点.试种和培育豌豆、小麦、玉米、水稻、洋葱、兰花、郁金香等100多种植物.研究宇宙飞行中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我国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3个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之一。
目前国外作物太空育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育成有实用价值的作物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而我国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自1987年以来.我国空间科学家和农业生物学专家9次利用返回式卫星、2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和4次利用高空气球,广泛开展农作物、微生物、抗生素、酶制剂生产菌、昆虫等太空育种研究,搭载了7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近50kg的种子,涉及粮、棉、油、蔬菜、瓜果、牧草和花卉等植物。
经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研究单位利用太空返回植物变异资源进行多年的地面选育,已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系)和一大批种质资源,从中还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株。
这些各具特色的优良新种质、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经审定的新品种有19个,其中水稻新品种5个、小麦2个、棉花2个、青椒1个、番茄1个、芝麻1个、西瓜3个、莲子3个、灵芝1个,另外还有选育出的新品系50多个。
问题与展望近十年来,我国太空育种得到迅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太空育种已引起国内外育种家普遍关注,它将成为推动2l世纪作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我国太空育种已育成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组合)和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但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仍然很少,对一些诱变后产生的罕见突变体的利用上也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选择搭载的品种或材料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4~5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生产上难以推广。
因此,太空育种的选材是关键,必须选用最新、综合素质最好的品种或材料选送卫星搭载诱变,这样,培育出的新品种市场竞争力强。
(2)我国的太空育种工作在培育新品种方面做得较多。
而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则较弱。
太空育种研究工作多数注重大田突变体的直接选择上,但在诱变机理和诱变后代材料的处理及选择方法上研究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