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文献检索论文汇总

合集下载

化学文献检索论文

化学文献检索论文

化学文献检索课程论文指导老师: 宋文婷学院: 理化学院专业班级: 应化0902姓名: 黎娜学号: 310913030203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 搜索引擎的利用 (2)1.1 常用综合性搜索引擎 (2)1.2 专业搜索引擎检索 (4)1.3 基本搜索技巧 (5)2.利用网络数据库 (6)2.1 CNKI数据库 (6)2.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7)2.3 Springer—Link数据库 (7)3. Internet化学化工资源导航系统 (7)4.Internet 免费化学化工资源 (8)4.1 NIST WebBook (8)4.2 危险化学药品数据库 (8)4.3 美国化学会期刊杂志 (9)结论: (9)参考文献 (10)1互联网在化学文献检索中的运用摘要:学习掌握科技文献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会查阅文献,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基本功,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对于发挥我们学生自身的智能,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现代化人才必需具备的素质。

转眼间大学四年就要结束了,我们面临的将是社会上各种无情的挑战!那里我们获取知识将不再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不再是课本;因而学习专业课化学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Internet 上有着丰富的化学化工信息资源, 高速发展的网络为全球性的合作、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本文将浅谈互联网在化学文献检索方面运用。

关键词:化学,文献,检索,技巧1. 搜索引擎的利用读者要在Web 网页上查找化学化工专题的内容,最有效快捷的方法是利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网址数据库,不同的搜索引擎一般具有不同的功能。

同一检索问题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通常得到不同的结果. Internet 上较有影响的中英文搜索引擎有:1.1 常用综合性搜索引擎Google ( )搜索在Google的主页简单检索输入框中,用户可直接输入一个或多个检索词,可执行基本检索。

化学文献检索报告:

化学文献检索报告:

检索的总体思路
先查询中文数据库,了解各检索内容的中、英文 主题词并且查询文献,可获得文献摘要及部分全 文。再查询ACS外文数据库,接着查询网络信息 资源,主要包括谷歌和雅虎的学术搜索以及乳制 品中蛋白质测定的中外标准。 查询时可先设定一个相对宽泛的查询范围(利用 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查全率和查准 率) ,再依据查询结果逐步缩小范围,直到得到 满意结果。
• 摘抄题录如下:
• <期刊>·医药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没有,有时间限制,标准是新闻
• 维普,检索条件及分类更为为详细,可以再结果中添加或 去除。有时间限制 • 选择分类检索,分别选择检索分类为化学中的分析化学和 生物化学中的的蛋白质,题名或关键词设为“蛋白质测 定”, 检索结果分别为11、25。结果数较少,可能是由 于限制在生物或化学学科中农业。 • 运用高级检索中的检索式直接检索 • 检索规则说明:“*”代表“并且 并且”“+”代表“或者 或者”“-” 并且 或者 代表“不包含 不包含” 不包含 •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K=维普资讯*A=杨新莉 范例一: 范例一 范例二: 范例二:(k=(cad+cam)+t=雷达)*r=机械-k=模具
• 浏览结果页,根据不符合要求的文献特征缩小检 索条件。 1.设定全文中包含蛋白质含量,在结果中检索,结 果为580条。 2.设定题名中包含蛋白质,检索结果为337条 3.设定全文中包含乳品,结果为28条 4.将乳品改为乳制品进行检索,则结果为28条。由 此可以看出检索时是按词组进行检索的。 得到的检索结果较少,且与检索意向相符,基本 达到了检索目的。
• 检索课题涉及的主题概念:真蛋白、乳制品和蛋白质含量。 • 选择数据库类型:该课题较新颖,侧重于基础和外文数据 库的查询,并且兼顾中文数据库,以了解国内外的基本情 况,为保证能够尽快了解最新进展,初步考虑查询近5~6 年的文献。查询范围包括我校购买的电子数据库以及网络 信息检索。查询文章类型不限可以是一次文献(如期刊论 文),也可以是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如综述)等。 • 中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蛋白质测定”或“蛋白质 检测”、“蛋白质含量”或“乳制品”、“乳品”。 • 外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Protein detection Protein Determination Protein content Dairy

文献检索课程作业(化工)含答案

文献检索课程作业(化工)含答案

文献检索课程作业(化工类)1、熟悉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图书馆主页——打开投稿指南即有),查抄出某一专业书(论文)的参考文献目录中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各一篇(最好有英文条目)。

一.图书论文[1] 陈朝华,刘长河编著.钛白粉生产及应用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2] 夏之宁主编.光分析化学[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二. 期刊论文[1] 赵争鸣,雷一,贺凡波,等.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2):101-107.Zhao Zhengming,Lei Yi,He Fanbo,et al.Overview oflarge-scal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2):101-107(in Chinese).[2] 刘东冉,陈树勇,马敏,等.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综述[J].电网技术,2011,35(8):47-52.Liu Dongran,Chen Shuyong,Ma Min,et al.A reviewon models for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J].PowerSystem Technology,2011,35(8):47-52(in Chinese).三. 学位论文[1] 张军. 复合金属硫化物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活性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10[2] 刘升卫. 新型光催化纳米材料的分等级组装、改性及其活性[D]. 武汉理工大学2009四. 专利文献[01] 克劳斯·彼得·克勒;冈瑟·约翰娜·里伯. 在链霉菌中制备异种蛋白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88102568,1988-11-23.[02] 埃克哈德·斯特罗奇;沃特·阿诺德里纳特·阿利扎;沃尔夫冈·沃勒本尔福里德·普勒; 彼得·埃克斯;冈特·多恩埃根·尤尔曼;弗里德里克·憾?弗里德里克·温根梅尔. 2-氨基-4-甲膦酰丁酸抗性基因在植物中的活性及其应用[P]. 中国专利:CN88100322,1988-08-10.[03] KENJI M, PUAPUUNCHIYARAAN P, MASAMICHI I .Productionof (s)-(-)-alpha-damascone and its new intermediate:JP, 4 279 536[ P] .1992-10-05.[04] KAZUNORI W.Method of producing damascone or damascenone:JP, 2 001 247 504[ P] .2001-09-11.简述如何确定检索主题的中图法分类号和IPC分类号。

化学信息检索报告范文

化学信息检索报告范文

化学信息检索报告范文1.引言1.1 概述化学信息检索在当今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领域的信息量也在迅速增加,而化学信息检索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化学信息检索的概述,揭示其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本报告还将探讨化学信息检索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为化学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描述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组织顺序。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化学信息检索的背景和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文章的主要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化学信息检索的要点,包括化学信息检索的定义、原理、方法、工具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分析相关实验和研究结果,同时对未来化学信息检索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化学信息检索,获取关于特定化合物、实验方法、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已有文献、数据库和资源的检索,整理和总结相关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促进化学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也旨在提高化学从业人员的信息检索和整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具体的化学信息检索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化学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2.正文2.1 要点1要点1:化学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信息检索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充分利用和获取化学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信息检索技术,通过建立和维护化学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已有化学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检索和利用。

化学信息检索主要包括对化学文献、专利、化合物结构、反应物信息以及相关实验数据等的检索和利用。

化学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化学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文献检索综述论文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李鸣昊年级: 2012级学号:201207547 指导老师:杨西摘要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因其与传统的液液萃取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故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并对双水相萃取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简单论述。

关键词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分离技术1 前言近年来,随着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天然药物提纯及各类抗生素药物生产等方面应用的需求和发展,一种新型的液液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应运而生。

双水相萃取技术又称水溶液两相分配技术,是利用组分在两水相间分配的差异而进行组分的分离提纯的技术。

由于双水相萃取分离过程具有条件温和、可调节因素多、易于放大、可连续操作且不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生物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在1956年,瑞典的Albertsson 首次运用了双水相萃取技术来提取生物物质,开始对ATPS(双水相系统)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测定了许多ATPS的相图,考察了蛋白质、核酸、病毒、细胞及细胞颗粒在ATPS中的分配行为,为发展双水相萃取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双水相萃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是一项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

本文将就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情况作一简述。

2 双水相萃取原理双水相萃取与水—有机相萃取的原理相似,都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

当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时,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和各种力(如憎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

溶质(包括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稀有金属以及贵金属的络合物、中草药成分等)在双水相体系中服从Nernst[ 1]分配定律:K= C上/ C下(其中K为分配系数,C上和C下分别为被分离物质在上、下相的浓度)系统固定时,分配系数为一常数,与溶质的浓度无关。

化学文献总结汇报范文

化学文献总结汇报范文

化学文献总结汇报范文以下是一个化学文献总结汇报的范文(仅为参考,不计入字数):化学文献总结汇报一、引言在化学研究中,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非常重要。

本次汇报将对《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tic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一文进行总结。

该文详细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的最新进展。

二、总结内容1. 作者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总结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最新研究成果。

2. 文中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几种基本合成方法,如溶剂热合成法、气相热分解法、电化学沉积法等。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如溶剂蒸发法、微波促进法等。

3. 文中详细介绍了不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条件和实验过程,以及合成产物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

例如,作者介绍了一种新的高效合成方法,该方法利用有机小分子作为配体,通过金属离子间的协同效应实现高度稳定的框架结构。

4. 文中还介绍了一些在合成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合成温度的控制、配体选择、框架稳定性等。

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给出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5. 最后,作者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三、启示和意义这篇文献总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我们了解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材料。

因此,在设计合成方法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用途和性能需求。

其次,文中提到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例如溶剂蒸发法和微波促进法,这些方法在提高合成效率和控制材料结构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尝试和改进。

最后,作者对合成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对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文中提到的方法和结果,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

如何查找文献-化学类的最佳检索方案

如何查找文献-化学类的最佳检索方案

如何查找文献-化学类的最佳检索方案如何查找文献-化学类的最佳检索方案化学类的最佳检索方案1.对于需要合成物质,先通过CA的分子式索引系统的检索,再调出相应的文献。

如果是要得到一类物质或某个反应,就通过CA的主题索引进行检索。

目前CA多数用的是印刷版的,现在也有光盘版的CA 啦,就看你所在的单位有没有银子啦2.检索一般我用SCIFINDER,他可以用很多种检索方式,如结构式,cas号,方程式,等等。

如果化合物比较旧的,我也用CCD2004(combined chemical dictionary),这个比较简单,是一个软件,有合成文献,物性数据的参考文献。

比较不错~3.用pubmed检索,然后用各种代理,密码,google等搜索全文4.我们一般用来查找合成方法,不过应该没CA好5.我的可能好多都不是最新的,所以喜欢在web of science里先看看别人一般是怎么做的,再找到代理下载来看,当然如果直接可以下载的ISI的dl就更好用啦!楼上的多跟这里的其它好厉害的老虫虫学习学习,就知道了!这里可都是卧虎藏龙啊!他们都很厉害的!俺也在学习中~~~~~6.我觉得查文献,刚开始都是通过查CA来检索,然后再找原文。

到后来,慢慢就学会了网上去搜索,搞有机的就是acs,sd,rsc,wiely,thieme这几大网站,而且现在收录的都很全!用代理基本上能满足科研需求,如果要很老的就用密码!另外还有一些如heterocycles,J.heterocyclic chemitry,arkat-usa,日本化学会,orgsyn等,有些是免费的!还有专利,通过欧洲专利局可以下载原文。

还有我觉得在上面几大网站上注册了,它们会在第一时间发e-mail过来(通常还没有期刊号),那么我们就很快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或者有没有与自己做的相关的文献7.1.检索文摘,或合成方法用scifinder,web of science,功能最强大的是scifinder,贝尔斯坦见老板用过,自己没试过,听说听好使。

化学化工信息检索论文

化学化工信息检索论文

学习化学化工信息检索后的收获段志宽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师范)二班20100512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化学化工信息检索后的收获,主要从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化工信息检索的重要性、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今后学习化工信息检索的规划四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化学化工信息资源检索收获通过一个学期对化学化工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引下感觉自己在检索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彻底的改变了自己以前错误的检索思想观念,渐渐的认识到化学化工信息检索在学习、生活、事业以及科技中的重要性。

学习完这门科目得到收获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接触到化学化工信息检索后转变自己的网络搜索思想观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刚开始对网络信息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碰到问题一般都使用大家常用的搜索引擎和多媒体资源,一般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基本结果,因此心中有个概念;baidu 、biying、google 是万能的信息资源,依靠常用的搜索引擎资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必要学习文献检索课程,甚至认为有点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经过老师一周课的讲解下来,感觉自己的想法是无知的。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我认识到:(1)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主的社会。

这是人类经由原始社会、农业生产社会、工业生产社会、进入更高层次的信息生产与交流的社会。

任何人和行业都无法回避和拒绝对信息的检索、接收和交流,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

各种信息汇聚成广博而汹涌的信息流,冲击和推动着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发展。

化学化工信息仅仅是这信息流的一个支流,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的信息互相渗透、交流。

信息的增长和广泛已超出人们的想象和领受能力,人们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从中获得自己所关心的及与此相关联的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

因此,人们首先提出一个命题,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向信息的海洋撒开大网,“捞取”与命题相关的信息,既要广博而不疏漏,又要快速准确而不繁杂混乱,这就是科学的信息检索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泡沫分离技术1.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1.2泡沫分离技术的常用方法1.3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2.液膜分离技术2.1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2.2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2.2.1 乳状液膜法提取黄连素2.2.2 乳状液膜法提取北豆根总碱2.2.3 乳状液膜法分离富集烟碱3.双水相萃取技术3.1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3.2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4.微波萃取技术4.1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4.2微波萃取技术的应用4.2.1 有机金属化合物4.2.2 用于挥发油的提取4.2.3 用于黄酮的提取4.2.4 用于皂苷的提取前言: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通过向溶液鼓泡并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由于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泡沫层内,就可以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

液膜过程的萃取与反萃取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界面,溶质从料液相萃入膜相,并扩散到膜相另一侧,再被反萃入接收相,由此实现萃取与反萃取的“内耦合”(inner-coupling)双水相分离技术室基于液—液萃取理论同时考虑保持生物活性所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液—液萃取分离技术。

微波萃取又称微波辅助提取,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

1、泡沫吸附分离技术1.1 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通过向溶液鼓泡并形成泡沫层,将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由于表面活性物质聚集在泡沫层内,就可以达到浓缩表面活性物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

被浓缩的物质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表面活性物质相结合的任何物质圈。

1.2 泡沫分离技术的常用方法鼓泡分离法。

是从分离器底部鼓人气体,形成的气泡将液相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或微量的有机物质夹带至分离器顶部,从而完成分离、富集的一种方法。

萃取浮选法。

又称作溶剂消去法、溶剂浮选法,是将一层与水溶液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置于溶液顶部,利用鼓泡把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带到此层,从而完成分离任务。

1.3 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对溶液中的离子、分子的分离分离对象是真溶液,是一种通过鼓泡将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或不具有表面活性但具有与表面活性物质结合的物质带出,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对蛋白质、细胞等生物产品的分离生物物质的分离与矿石、离子、分子有很大差别,生物物质(如细胞等)受培养基成分及外界条件影响很大,同种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浮选条件和效率也不一样。

2、液膜分离技术2.1 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主要有单滴型、隔膜型以及乳状液膜型等。

根据膜的种类不同,其分离机理可分为选择性渗透、渗透伴有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等。

通过高度分散的微细液界面的传质,比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吸附等传统的分离技术具有传质速度快、选择性高、萃取和反萃同时进行、能耗低等一系列优点。

在传质过程结束后,乳状液膜通常采用静电凝聚法破乳,膜相可以反复使用,内包相进一步处理后回收浓缩的溶质,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在液膜分离技术方面,各国学者都相继开展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乳化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展示了该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2.2 天然药物中天然有机物的液膜分离2.2.1 乳状液膜法提取黄连素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所用各种材料价格便宜和能耗低等优点。

实验证明:水浸液中的黄连素经乳状液膜法提取浓缩一次再用水重结晶后,纯度可达99%,超过药用标准。

马智兰等[18]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液膜法提取黄连素的最佳条件。

结果表明:在油内比为1∶1.5、膜内HCl浓度为0.8 mol/L、载体油酸用量为0.075 mol/L、乳化剂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span-80用量为2.5%时,黄连素提取量可达总含量的75%以上。

2.2.2 乳状液膜法提取北豆根总碱莫凤奎等[19]用乳状液膜法从北豆根中提取了北豆根总碱,并对外相pH值、内相盐酸浓度、萃取时间及搅拌速度等影响分离的条件进行了考察和优化。

优化膜分离条件为:外相pH值为10.1、内相盐酸浓度为0.3 mol/L、膜相span-80浓度为5.0%、制乳时间为5 min,按此条件进行分离实验,平均萃取率达到86.0%。

2.2.3 乳状液膜法分离富集烟碱利用span-80-磺化煤油-正辛醇液膜体系,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烟碱的提取,讨论了烟碱分离富集的优选条件,并利用高压静电场对该液膜体系进行破乳,建立了破乳速率及相关操作参数电压、频率、电极间距的函数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乳化液膜分离烟碱的渗透溶胀模型,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相关参数。

3、双水相萃取技术3.1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双水相萃取技术(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ATPE)。

双水相的成相现象是由于亲水高聚物之间或亲水高聚物与无机盐之间的不相溶性造成的,绝大多数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高聚物的水溶液在与第二种亲水性高聚物或一些无机盐混合时,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就能产生两相,形成所谓双水相体系。

在ATPE技术中,体系中的含水量高达70%90%,不会造成生理活性物质的变性或失活,有时组~成双水相体系的高聚物和无机盐还可能起到稳定和保护生物活性的作用。

被广泛用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工等领域产品的分离和提取。

3.2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蜕皮激素(ecdysone)和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在商业上用作杀虫剂或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指示剂。

Modlin等利用新型的UCON50-HB-5100/羟丙基淀粉(PES)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从菠菜中提取上述两种蜕皮甾族化合物。

UCON50-HB-5100是一种50%环氧乙烷(EO)。

50%环氧丙烷(PO)的无规则共聚物,又称EOPO。

含UCON的水溶液,当温度升至云点(cloud point) 时,可形成含水的上相和含UCON的下相,即所谓的温度诱导双水相系统,其云点为50℃。

用温度诱导双水相系统提取蜕皮甾族化合物时,在初始的双水相系统中蜕皮激素和20-羟基蜕皮激素被提取到富含UCON的上相,而细胞碎片、蛋白质和其他杂质则分配在富含PES的下相,移出上相并升温至56℃诱导分相,可形成水和浓缩的UCON两相,此时两种甾族化合物则大部分分配在水相中,而UCON则可回收利用。

作者在考察了成相剂种类、添加盐和系统中乙醇的含量等因素后,确定出最适宜的相系统为11% UCON50 -HB- 5100、7.5% PES200、0.1mol/L磷酸钠缓冲液(pH=7.0),体系含20%的乙醇。

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提取试验, ecdysone和20-hydroxyecdysone的提取率分别为88.7%和91.2%。

作者认为:温度诱导双水相萃取技术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有效药用成分是一种快捷、简便、便宜的技术,有望工业化。

4、微波萃取技术4.1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微波萃取的原理就是不同物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对微波的吸收程度也不同,由此产生的热量和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量也不同。

在微波场中,利用不同结构的物质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中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

与传统热萃取相比,微波萃取具有以下特点:质量稳定,可有效地保护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化工物料中的有用成分;产量大;对萃取物90%的时间);溶剂用量少(可较常规方法少具有高选择性;省时(可节省50%~50%90%);低耗能。

~4.2微波萃取技术的应用4.2.1 有机金属化合物目前,微波萃取环境样品中有机金属的报道有有机锡、有机汞、有机砷及其形态分析。

文献将沉积物于密闭萃取罐中在120℃下,用6 mol/LHCl处理,然后微波辐射10 min或在开放式萃取罐(常压下)以60 W功率微波辐射3 min后,再用2 mol/LHCl和2 mol/LHNO3处理均取得较好的结果。

文献对沉积物中甲基汞的萃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首先,对影响甲基汞萃取的条件进行了因子设计优化,其中温度和盐酸的用量是影响萃取的重要因素。

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检出限达8ng/g。

此外,还对传统的萃取方法和MAE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4.2.2 用于挥发油的提取用微波萃取法萃取佩兰挥发油,所得挥发油质量分数为 2.106%,而蒸馏法提取所得挥发油质量分数为1.83%,使挥发油质量分数相对蒸馏法提高了15%;提取时间由传统方法的5 h降低至20 min,缩短为原时间的1/15。

将破碎的薄荷叶放入盛有正己烷的容器中,经微波短时间处理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薄荷叶面上的脉管和腺体破碎,说明微波处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与传统的乙醇浸提相比较,微波处理得到的薄荷油几乎不含叶绿素和薄荷酮。

4.2.3 用于黄酮的提取研究了微波萃取葛根异黄酮的工艺,考察了乙醇浓度、固液比和处理次数3个因素对葛根异黄酮浸出率影响,优化出了葛根异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

微波提取葛根异黄酮可使其浸出率达到96%以上,其效率较一般热浸法提取大大提高,且提取温度较低。

用70%的乙醇,微波提取10 min从桑叶中提取出黄酮类化合物。

4.2.4 用于皂苷的提取研究了利用微波萃取技术提取甘草中甘草酸的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微波功率对甘草酸含量和提取总时间的影响,确定微波萃取甘草中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

在优选出的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下,考察了提取溶剂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并与超声波提取法、室温冷浸法和索氏提取法比较,结果微波萃取54 min与索氏提取4 h、室温冷浸44.3 h的甘草酸得率相当。

微波萃取具有快速、高效、节能、选择性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1]张鑫,张峻松. [J].香料香精化妆品, 1999, (2): 9~12[2]原永芳,周践. [J].中国药学杂志, 2000, 35(2): 84~87[3]Polesso S, Lovati F, Rizzolo A, et al. [J].Journal ofHigh Resolu-tionChromatography, 1993, 16(9): 555~559[4]郭振德,张相年. [J].色谱, 1995, 13(3): 156~160[5]陈开勋,葛红光. [J].中国油脂, 1996, 21(5): 30~33[6]尹卓容. [J].中国调味品, 1996, (7): 10~12[7]蔡建国. [J].香料香精化妆品, 1999, (2): 1~3[8] Berna A, Tarrega A, Blasco M, et al. [J].Journal ofSupercritical Fluid, 2000, 18(3): 227~237[9] Papamichail I, Louli V, Magoulas K. [J].Journal ofSupercritical Fluid, 2000, 18(3): 213~226[10] MoraesM D, Vilegas J H, Lancas F M. [J].Phytochem. Anal.,1997, 8(5): 257~260[11]Lopezavila V, Benedicto J. [J].Journal ofHigh Resolution Chro-matography, 1997, 20(10): 555~559[12]李国钟,李楠,保宇,等. [J].化学工程, 1994, 2(5): 26~28[13]邓启焕,高勇. [J].中草药, 1999, 30(6): 419~422[14] Modlin R F, Alred P A, Tjerneld F. [J].Chromatogr, 1994, 668:229~236[15] Mishima K, Kurita H, Miyake A, et al. [C].日本溶剂萃取论文报告会Ⅱ,福冈, 1995[16]李伟,朱自强,梅乐和,等. [J].化工学报, 1998, 49(1):92~95[17]汤洪,马智兰. [J].膜科学与技术, 1989, 9(2): 53~55[18]马智兰,许红平,姬晓灵. [J].膜科学与技术, 2001, 21(1):56~57[19]莫凤奎,王晶,王焕青,等. [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6,13(4): 278~281[20]于立军,赵勇欣. [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00, 33(3): 351~354[21]陈康,张赞忠. [J].化学工程, 1999, 27(6): 27~3022郭孝武,张福成,董笔超,等.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1,19(3): 89~90[23]郭孝武,张福成,林书玉,等. [J].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11): 673~675[24]郭孝武,林书玉,王蕊娥,等.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6,24(1): 50~52[25]郭孝武,王蕊娥,吴维俭,等.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25(1): 47~49[26]郭孝武,谢国莲. [J].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6): 353~354[27]赵兵,王玉春,吴江,等. [J].化工冶金, 2000, 21(3): 310~313[28]秦炜,郑涛,原永辉,等.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38(6): 46~48[29] Demagglo A E, Lott J A. [J].Pharm Sci., 1964, 53 (8): 945~946[30] Rose P C, Clarke M L, Mauhew J A.[J].Pharm Sci., 1961, 23(8): 222~223[31] Ovadia ME, Sakuen DM. [J].PharmSci., 1965, 54(7): 10~14[32] HromádkováZ, EbringerováA, Valachovi P. et al[C]. 6th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Sonochemistry, RostokWarnemünde, 1998.20[33] HromádkováZ, EbringerováA, Valachovi P. [J].UltrasonicsSono-chemistry, 1999, (5): 163~168[34]路德明,张中南. [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2, 22(3):18~22致谢:感谢王强老师的精彩讲解与悉心教导,让我在化学文献检索课上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