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中荷花的意象_万峰厚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1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
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
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
”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
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
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
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文学作品里荷花的审美意象

文学作品里荷花的审美意象作者:杨真真来源:《艺海》2009年第01期花是人类永恒的伴侣,几乎没有人不喜欢花。
五彩缤纷的花卉总是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
流连花间,看姹紫嫣红,嗅怡人花香,品花酿美酒,是人生一大乐事。
赏花、养花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能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
历代文学作品中借花言志,借花喻人或以花来衬托人物品行与命运的例子是不胜枚举。
芙蓉是荷花的古名,人们对荷花有着特殊的感情。
荷花可供观赏,莲藕是绝佳的美食,莲子可以入药……荷花备受文人的青睐,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荷花的身影。
一提起“荷花”,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那篇以花喻人的传世佳作——《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家给予了莲花极高的评价。
他通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写,歌颂了它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作家洁身自好的情怀和洒脱的胸襟。
莲被誉为花中君子,它的气度比起公认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毫不逊色。
而近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中也对荷花超凡脱俗的美作出了细致的描绘:“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莲花的丰姿,月色笼罩下的荷塘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说作家是因为心绪不宁,为了疏散不安情绪才与荷塘邂逅,毋宁说是荷塘月色叫作家魂牵梦萦。
如今,朱自清先生的石像仍静静地端坐在岸边,守护着那片荷塘。
荷花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能找到关于荷花的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荷花是种植在湿洼地里的。
《诗经·陈风·泽陂》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起兴,烘托像荷花一样美丽动人的女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旷世佳作《离骚》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荷的文学意象丰富多样,是整个中国文学长河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选择莲荷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演化进行研究,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从《诗经》和《楚辞》开始的,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脉络。
第一条是自《诗经》开始,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等。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和政治命运两种基本模式。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这是莲荷意象的第三条脉络。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四条脉络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从而了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基本模式。
莲花,又名荷花、水华、芙蓉、玉环、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春秋时代,莲各部分有了专名。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莲花被赋予文学意象始于《诗经》和《楚辞》。
笔者在对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的《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参考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认为莲花的文学意象大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演化发展。
首先是以《诗经》为原型而演化的一条脉络。
《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1。
【古典情韵】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词夏之意象一:荷花(中)

【古典情韵】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词夏之意象一:荷花(中)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词夏之意象一:荷花(中)荷花不仅仪态万千,香气诱人,荷叶也很美。
晋代诗人张华《荷》诗状写茂密繁叶: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问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唐代诗人人郭震《莲花》一诗生动地勾勒出荷花荷叶顺乎自然、不假雕饰的风度: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诗的前两句写荷花,后两句写荷叶,形象优美。
雨后荷叶上的水珠就像璧玉盘上的水晶一样晶莹剔透,连湘妃娥皇、女英也临池欣赏。
唐代诗人刘挚《湖上口号》写到:绿荷深不见湖光,万柄清风动晚凉。
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
“叶香原是胜花香”,诗人认为荷叶的香味胜过荷花的香味,表达了对荷叶的极度喜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莲叶》也写得很动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在春蒲。
赞美了莲叶根美如玉、叶承露珠的美好形象。
再看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荷叶》: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将荷叶护花、荷花贴水映日的动人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到了宋代,咏荷诗词精彩纷呈。
相较于唐代咏荷诗多有寄托,宋人更侧重于对荷花优美风姿的描绘。
大诗人苏轼的“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对荷花的描绘极为细腻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还有一首小诗《莲》,写出了泛舟西湖品尝莲子的高兴心情: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这首诗的意思是: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比不上我们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在莲丛中随即攀折荷花,剥出莲蓬内的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
语言质朴自然,比喻新颖生动。
“露为风味月为香”,“露”是什么“风味”?“月”是什么“香”?谁也不知道。
但“露”在视觉上是晶莹湿润的,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的;而“月”在视觉上是皎洁的,或者是淡雅朦胧的。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

中国古诗词中的莲荷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莲荷的文学意象丰富多样,是整个中国文学长河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选择莲荷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演化进行研究,莲荷的文学意象是从《诗经》和《楚辞》开始的,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脉络。
第一条是自《诗经》开始,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等。
第二条脉络是以《楚辞》为原型,自屈原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确定了莲花象征文人的芳洁之志和政治命运两种基本模式。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莲花在古诗词中渐渐沾染了佛学与禅意。
这是莲荷意象的第三条脉络。
第四,随着莲花意象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由情感因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表现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模式。
这四条脉络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从而了形成中国古诗词中莲荷意象的基本模式。
莲花,又名荷花、水华、芙蓉、玉环、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春秋时代,莲各部分有了专名。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莲,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莲花被赋予文学意象始于《诗经》和《楚辞》。
笔者在对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的《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进行参考以及查阅资料分析后,认为莲花的文学意象大致分为四条线索进行演化发展。
首先是以《诗经》为原型而演化的一条脉络。
《诗经》中提及莲花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郑风·山有扶苏》、《邶风·简兮》、《陈风·泽陂》,首次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以及荷花象征情爱的模式,自此荷花的文学意象不断发展丰富。
荷花与女子的类比关系由最初的以色拟色到泯色重质;而荷花的情爱模式则慢慢发展丰富为爱情象征、相思意蕴、祥瑞象征1。
唐诗中的荷(莲)花意象

唐诗中的荷(莲)花意象以水为家,荷沿深深浅浅的五月之水迅速生长,并在骄阳当空的炎炎夏日唯美绽放。
荷花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站立的姿态,在池塘里盛开,在文人墨客的心里盛开。
有着璀璨辉煌诗歌的唐朝,咏荷诗或与荷花有关的诗歌大约有两千首,约占全唐诗的十六分之一。
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昌龄、陆龟蒙、李商隐等诗人皆有多首相关诗作流传。
这些诗共同营造了丰富的荷花意象,并对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构成了一定影响。
清雅之花盛夏之时,清纯、美丽的莲立于碧波之上,那翠绿的叶衬着亭亭玉立的花,馥郁的清香,随风四溢。
它们潇洒的风姿、高雅的气质让世人情不自禁地驻足吟诵。
且看:白日发光彩,清彪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泄露玉盘倾。
我见残垢眼,见此琼浆英。
——白居易:《东林寺白莲》素葩多为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何人绝,月晓风清欲坠时。
——陆龟蒙:《白莲》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李商隐:《荷花》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清雅淡丽的荷花,有着惹人怜的楚楚动人的情态,有着不事张扬的神韵与境界;有着不予外物攀比、自满自足的从容舒徐,更有着不可亵玩的清高孤傲。
在一方池塘里,绝去世尘,用信仰与智慧坚强站立,独自守着精神的家园。
这就是绽放在唐朝诗歌里的清雅的荷花,芬芳高洁,容浊又荣清,却始终洒脱、恬淡。
安史之乱后,荷的清雅素净、精致而深邃的美,让漂泊的诗人有了一份心灵的寄托,一个温柔的归宿,亦或是一种理想的逃避。
爱情之花十亩方塘,田田绿盖,姿态亭亭,在清风之中摇曳,摇曳在纤丽秀美、清韵流转的江南。
好天气里,年轻少女入湖采莲,摇着小船,唱着小曲,欢快地出入红花绿叶间。
歌声之美与采莲人之美以及荷叶田田,水天一色的自然之美,交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
也只有在文化乳汁中流韵生香的江南,才会孕育出如此美丽柔情的采莲女。
且欣赏: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入“荷”寻韵—浅析古诗文中的“荷”意象

164教育版入“荷”寻韵—浅析古诗文中的“荷”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荷”之意象是美丽而高洁的,让我们在古诗词中去寻味“荷之名”、“荷之叶”、“荷之花”、“荷之藕”、“荷之景”、“荷之品”之韵一、荷名之美悦人。
1.以其生长习性命名: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多为“水”字起头取名。
如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等。
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2.以其外形特征命名: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
”芙蓉:亦称“夫蓉”。
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
”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3.以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
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二、荷叶之美撩人。
有人说“荷叶是一群可爱的精灵,风韵绝不亚于花。
如果说花是一幅画,那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她单独地存在,就是一处生动的风景”。
的确如此,象【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不是一幅和谐的风景图吗?荷叶表面有一层密生的刺状角质突起,水珠落在叶面上附着力很小,因此向低处滚动。
这一自然现象诗人们看作是悲欢离合的象征,写出不少赞咏的佳句。
如李白的名句“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期采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张昱句:“露荷又作琼珠碎,藕丝织锦香满机”;王月浦诗“雨余无事倚栏杆,媚水荷花粉未干,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莲花意象

简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莲花意象1.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意象的选取是一门大学问。
在特定的词句中,意象的好坏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意境的渲染与强化,进而决定整首文学作品的境界。
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述:“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也正是如此,许多学者和诗词爱好者都将大量精力用于对意象的研究。
而本文则拟以莲花这一中国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为例,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莲花以及其作为常用意象所蕴含的不同含义进行粗略的汇总梳理。
在正文部分开始前需要指出的是,莲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以各种美称的形式出现,比如芰荷、水芙蓉、藕花、芙蕖、水芝、水华、泽芝等,甚至连菡萏、芙蓉、睡莲等也会用于指代莲花。
而这些都是在本文正文所引各名句中常见的。
2.莲花意象的原型(原始含义)讨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往往都会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正所谓“莫不共祖风骚”。
想要揭示莲花意象的初始含义,不妨回到“风骚”的最早出处中一探究竟。
2.1在笔者看来,《诗经》中的莲花,大都作为女性美丽之象征。
比如下面这首短诗《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此诗开篇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花来喻指男性和女性,写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与情人幽会时的愉悦心情。
渲染了一种戏谑、俏骂的欢快氛围。
再比如《国风·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本诗中的“蒲”、“荷”、“莲”、“菡萏”都是广义上的莲花,而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了起兴的手法,将荷花的外形特征与美人相比拟: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丽,高高地挺立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先秦先民的审美观,也是更加确切地体现出了荷花对美人的象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
是真正的勇士。
索科洛夫和万尼亚,虽然就像“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但却都继承了俄罗斯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父亲“能经受一切”,是一个“勇敢的军人”,而那个孩子呢,“将在父亲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一个人的遭遇》就像一首抒情诗,注解了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中培养出来的不屈不挠、坚强执着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与普希金的《大海颂》、高尔基的《海燕》一脉相承。
而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贵绝不仅仅是哀泣“羹饭一时熟,持之饴阿谁”的老兵(《十五从军征》),也不仅仅是敬天听命、安时处顺思想的化身,他有一种中国老人特有的狡黠。
福贵这样感叹“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
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是中国普通人的解脱方式和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肖洛霍夫.肖洛霍夫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 范会芝.简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典型化.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 张少敏.生命坚强如斯——《人的命运》与《活着》之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5] 赵娟茹.人在“遭遇”非常态时“活着”的意义追寻——《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比较阅读.黑河学刊.2007,(1).
一、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概念,是诗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因此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① 最早从文艺角度说到意象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到了唐代,“意象”已经较多地进入诗学理论中。
“意象”一词在宋代得到广泛使用②。
二、荷花历来被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高洁 荷花的高洁最早可追溯到到屈原。
到了唐代,白居易同样爱慕莲花的高洁,他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
”后有宋代董嗣杲的《荷花》:“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
”诗人笔下的莲花,轻柔曼妙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
2、美丽 在崇尚花开富贵的唐代人那里,莲花出现在唐诗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尤为在形容华美富丽的装饰纹样时。
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
其云:“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
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
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
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
”清代纳兰性德《荷清》:“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写的是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凌波步的美少女。
论古诗词中荷花的意象
万峰厚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252000
摘要:在蔚为壮观的古代诗词中,文人通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别样意象,表达思想感情。
在咏荷花的诗词中,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欣赏其品格高雅。
下面让我们再次徜徉在古诗词中,品味荷花的意象。
关键词:产生;发展;荷花意象
3、爱情 在《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
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
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
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
宋人释仲殊在《荷花》中道:“ 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鸳鸯死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
元好问写《摸鱼儿》,词前有一词序,说的是有民家小儿女,为情双双投湖。
此后,湖中荷花开无不并蒂…其词:“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莲根之丝的“丝”谐“思“,这是他们的爱情之思。
”莲心“即”人心“。
”双花“就是这对情人殉情后所化的并蒂莲③。
结语: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
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作诗意的感悟。
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
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第224页.
[2]徐有富.《诗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42页.
[3]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第2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