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复习

中外电影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一)视觉暂留原理:视觉暂留(duration of vision) 是具有的一种性质。
人眼观看时,成像于上,并由输入,感觉到物体的像。
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人在观看时,银幕上映出的是一张一张不连续的像,每秒钟要更换24张画面。
但由于的视觉暂留作用,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看上去感觉动作是连续的。
(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诗意现实主义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
它并无明确的系统理论,在创作上强调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
诗意现实主义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它只是一个总体的倾向。
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指的是30年代法国出现的一批影片,这些影片继承了20年代先锋派电影的创新精神,同时对社会性也十分重视。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关注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如失业工人、水手和罪犯等。
在经历了失意潦倒的生活之后,这些卑微的小人物最后往往有一段热烈美好的感情,只是时光短暂,最后仍又归于失望。
因此,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法国人天性感情浪漫,多愁善感,电影艺术家以富有感情的笔调去表现人物的命运,充分调动电影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类电影在表现日常生活真实图景的同时,具有某种诗情画意,往往能够给予观众一种诗意的满足。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在取材上虽然脱离不了爱情、逃亡和枪杀,但已赋予现实生活以压迫及反抗的含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关系,有的影片则直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三)蒙太奇: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四)辨士:一种是文化上的,是经过挑选的有学之士,受过良好训练,结合电影情节和当前社会现实运用自身知识和语言来解说。
中外电影史整理.

第一章电影起源时期(1815-1895年)一、电影的发明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像。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戏与幻灯”。
3、灯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13世纪)以后,被带入波斯、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国。
(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中欧一带。
4、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5、(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
6、电影视镜:象一只大柜子,上面装有放大镜,里面装有50英尺的凿孔胶片,首尾相椄,绕在一组小滑轮上,马达开动,胶片就渐渐移动,画面循环出现。
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西洋镜”。
7、爱迪生对于世界电影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1)他使电影技术趋于完善化。
(2)他运用“电影视镜”拍摄了一些娱乐性的舞台化影片,开创了戏剧电影的先河。
二、电影的诞生1、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4年底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
2、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3、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师。
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第二章电影艺术形成时期(1890-1907年)一、梅里爱和“戏剧电影”1、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是(世界电影的先驱)。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作者:————————————————————————————————日期: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电影史名词解释

又名“新兴电影运动”。
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
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
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
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
代表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
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群体。
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
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
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
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
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电影史——名词解释

一、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1908-----1927 电影进入无声故事片发张时期。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是: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
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标志是把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产生了镜头的剪接,也就是蒙太奇。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世界第一部从镜头为基本怎成单位的长故事片。
电影叙事的形式: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基础。
电影分解时空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而使电影与传统艺术叙事形式明显区分开来。
电影的叙事时间: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心理时间。
电影的叙事空间:来自画面内部的人物、服装和布景,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而不是依靠字母电影的叙事语言:最突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语言的贡献中,不仅表现在她如何全面、系统、熟练地使用了从特写到远景、或是摇镜头和移动镜头等一系列的视觉镜头语言,更重要的是他“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
二、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论的提出,最终促使爱森斯坦走向电影艺术的创作。
并运用于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4)其影片分层。
《战舰波将金号》:这是爱森斯坦最出色的一部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20周年而摄制。
爱森斯坦重新构思,发展了颂扬1905年水兵起义的部分,这就是《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剧作结构是通过五部分来完成的,即:人与蛆虫、船上的戏剧、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
结构形式本身是按照希腊悲剧的“黄金分割律”的格式组织进行的,即2:3的比例。
爱森斯坦认为,这样安排是符合观众情绪起伏的节奏要求的,影片的每一段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都注意到比例的精确。
而每一部分又都贯彻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有着巨大的感情冲击力。
爱森斯坦在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经典的叙事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能吸引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观众水平的电影观念。
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一、电影的诞生名词解释1.视觉暂留原理——对电影活动影像生成原理的生理学解释,认为以每秒16画格或24画格的速度连续呈现的画面之所以使人产生运动的幻觉,是因为人看到的影像暂时滞留在视网膜上,不会立即消失。
19世纪初问世的“幻盘”和“诡盘”就是依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电影雏形。
2.卢米埃尔兄弟——法国的一对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兄弟俩改造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
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代表作:《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
3.乔治·梅里爱---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
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
1896年,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使其走上了一条与卢米埃尔截然不同的创作道路。
他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从一个舞台特技专家变成了一个电影特技专家。
他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系统地将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他的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所说的“乐队指挥的视点”。
这是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的视点。
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并为电影创立了大部分技术手法。
他的作品有《圣女贞德》《月球旅行记》等。
4.布莱顿学派----1900年左右出现的英国电影团体。
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们,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于世纪初相继步入影坛。
他们使用自己的机器,凭借过去拍摄静物照片的工作经验,开始了电影的创作实践。
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而不是像梅里爱那样,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记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从而拍摄出世纪初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批影片。
中外电影名词解释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编写:鱼目换珠QQ:402403678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
“影戏”是30年代中期。
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
“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
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
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
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
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
影视常识

影视常识电影史及名词解释一、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是其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3.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力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4.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诞生。
5.美国越战片的代表作品有《猎鹿人》、《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
6.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奖项是金棕榈奖。
7.美国的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有《蝴蝶梦》、《后窗》等。
8.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有《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等。
9.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有《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
10.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首次举办。
11.《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2.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自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作品《铁皮鼓》。
13.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4.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阿伦·雷乃,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
15.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黑泽明。
16.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广场上拍摄。
17.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
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
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
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
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个性美,用宏观的视角来掩盖艺术细节的不足,使影片空而无物,创作公式化,没有创新和原创性。
出现了样板戏电影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样板戏是一次成功地对京剧进行改造得的实践,它主要选取现代题材,在很多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场次转化节奏明显加快,唱腔中加入了流行的短段,加入了西洋乐器和交响乐伴奏等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京剧的作用,但是由于总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创作原则的单调,所以它的艺术成就不高。
主旋律电影: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在90年代主要是主流电影,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于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
目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兴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
主要类型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伦理道德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被告山杠爷》)、献礼片(《国歌》、《共和国之旗》)、商业化主旋律电影(《黄河绝恋》、《红河谷》)。
“影戏观”:19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影戏”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和电影观念,也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的直接关系和深厚渊源。
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如郑正秋、张石川的影片创作,很多都是取材于以往成功的文明戏,演员也有很多就是戏剧演员出身,所以,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很大程度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教化功能,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标准,常常在善恶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故事情节,大多以正义的胜利告终。
到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仍然继承、发展影戏电影的艺术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即在创作中更多地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都继承和发展“影戏”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艺术家都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的工具,揭露和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们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尤其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是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所以各种大同小异的戏剧式叙事方式、结构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占据了统治地位。
1941年,陈鲤庭在《电影轨范》中,正式提出了“影戏”这一理论,是“影戏”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
两次电影大争论:指文革之后的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和文学性问题的论争。
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丢掉戏剧拐杖》,向自20年代就开始确立的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就不应该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继后,张暖忻和李陀联合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应该尽快革新中国的电影语言,钟惦裴也发表文章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而另外一些人如邵牧君、张骏祥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争论。
稍后,随着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针对那一时期创作时间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的偏向,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认为不应该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等,与此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对“文学价值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来谈电影的本质,从而又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几个第一: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获国际奖影片:《渔光曲》(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提出系统提出影戏观:侯濯,建国后第一部获奖影片:吴贻弓《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第一次: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产生于北京,真正兴盛在上海重要导演:第一代:明星公司创作郑正秋,张士川文华公司长城公司第二代:30年代末40年代初达到成熟第三代:跨新中国成立前后,现代的导演与之相比艺术热情不够艺术成就不高第四代:第一批专业导演受到西方电影思想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不自觉地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伤痕电影、反思电影第五代: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影戏观的影响(重点)第六代:第一批习惯用影像讲故事而不是用语言来讲故事(重点)六代电影人的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重点是第五代和第六代重要的创作现象:主旋律电影——是唯一一种形成的电影类型倾向第六代电影——缺乏现实关怀精神,虽然使用现实主义手法,集中体现了影戏观不再统治之后,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失去了电影“叙事”艺术形式(陆川《寻枪》、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等)重要的思潮:影戏观及其变化、社会改良主义作品(社会电影——《乌鸦与麻雀》)、软性电影论、两次电影大争论、巴赞纪实美学、国防电影演员::阮玲玉、胡蝶、赵丹、石挥、葛优等影戏观及其变化另外::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吴宇森、唐季礼、王家卫、许鞍华台湾新电影::侯孝贤、杨德昌、李行《静观默查写台湾》(文章)蔡楚生:最初的电影经常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受到左联的善意批评,1933年《都会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标志着着创作思想的重大转变,1934年《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抗战期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时代的时代风貌,通过素芬的形象,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抗日期间的艰苦奋斗精神,而张忠良则是由热血青年蜕变腐化分子的典型,影片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曲折变化的情节,抒情质朴的风格,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沦陷区的群众的心绪与愿望,把揭露的矛头对准统治当局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誉为“中国电影发展旅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从30年代到60年代,他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诉了人民的心声,他吸取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影片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同时善于运用对比、呼应的艺术手法,把贫与富、美与丑、善与恶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接成有鲜明对照意义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细腻的细节刻画,使他的电影创作显出独特的个性。
谢晋:1948年起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女篮5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以缜密的导演构思、娴熟的镜头技巧,描写30年代海南地区一个苦大仇深的女奴吴琼花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战斗历程,获得首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导演奖。
《天云山传奇》是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三个女性的目光来表现罗群,内涵深厚,艺术感染力强,在形式上也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