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句意内容和情感态度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态度 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态度 ppt课件

寂寞。
2、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
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2、阅读下面这诗歌,然题后榴回花答问题。题材:咏物诗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 此抒发对自己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 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 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15课表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 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 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 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 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 析。(6分)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 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 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 天杜甫流寓夔州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柔美。(3) 未缺指月圆,(4)列宿指群星。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 度进行赏析。
(2015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 答问题。(8分)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2018年天津卷高考试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答案】A【解析】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

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故选A。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景象描述题,需根据诗文,在脑海中构建图景,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原文线索逐一分析,进而描述画面。

答题时先答出画面特征,再分析意象。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12课时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识记诗歌的四大类题材,能从四个方面去解读诗歌。

2、通过对江苏近四年真题的演练,总结关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设题特点、解题思路、答题表述的规范及语言特点等规律。

3、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总结反思,提高鉴赏和答题能力。

学习重点:能运用积累的知识与方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难点:能运用积累的知识与方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知识与方法阅读一轮资料 P121 P125补充: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

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 生活理念等。 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人 生的感悟等。 2.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 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 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五个角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 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 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 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 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 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 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 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
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题干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可以择其一,也可结合起来谈,但必 须结合诗句谈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找到原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阐述理由和原因。如全词写愁。 上片:午睡醒来,放飞愁绪,心情似乎变轻松了。但在长长的白天 里,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从而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反映出闲 愁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下片:自己看 到暮春时节,柳絮纷飞,有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但 又愁新句未成,故而惆怅。 第三步:紧扣要求,理顺思路,形成答案 按照“观点+诗句内容+理由阐述”的模式。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思想感情的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思想感情的方法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理解诗句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另一体现是理解诗句内容。

解答此类题,要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

[答题示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诗意赏析〗这首《卜算子》写于其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一起句,词人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围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小艇既已迷航失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

这里词人借用典故,既照应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题:“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能够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表达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看法。

4. 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评价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主题和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的情节、人物、场景等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学习诗歌中常见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解读它们的意义。

3. 观点和态度的表达:学习如何表达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作者意图等方面的看法。

4.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学习如何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来传授诗歌主题理解、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交流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3. 写作练习法:学生通过写写作练习来培养评价诗歌语言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来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观点表达的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内容来评估他们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诗歌文本,包括不同主题和风格的诗歌。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诗歌。

3. 写作纸张和文具:学生需要纸张和文具来写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首简单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主题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3. 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通过观察和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4. 观点和态度的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5.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五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鉴赏

诗歌鉴赏五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鉴赏
3.留心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 亭 送 别 许 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色?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否和谐?请对这一手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作简要评析。
答: 诗中对《长恨歌》以同情的态度表现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战乱中平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远远超过帝王、妃子之间的感情磨难。在封建社会,这种敢为平民百姓“鼓”与“呼”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对别离贬谪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通过整体把握这两类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其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两句诗以女子“下帘”和“望月”两个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却下水晶帘”,看似只因夜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其中却又有无限幽怨;“玲珑望秋月”,以月之空明凄清,衬人之幽怨。这样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例3]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 清朝蘅塘退士批注此诗时曾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案: 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处境,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