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经》第一节茶之习俗
《茶经》内容介绍

《茶经》内容介绍《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学经典之一,由陆羽所著,成书于唐代。
全书分为三卷,共十四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论茶的著作,被誉为“茶圣之经”。
《茶经》的内容涵盖了茶的起源、分类、采摘、制作、品饮等方方面面。
首先,陆羽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分类。
他指出,茶起源于中原,后来传播到其他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茶叶品种。
陆羽将茶分为六大类,即煎、炒、蒸、烘、揉、研六种制茶工艺,每种工艺又有不同的变种,如煎茶有扬州煎茶、太湖煎茶等。
接着,陆羽对于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他强调了采摘的时间和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只有在适当的时间采摘的茶叶才能保持新鲜和香气。
而制作过程则包括了杀青、揉捻、烘焙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掌握得当,才能制作出优质的茶叶。
茶的品饮是《茶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陆羽强调了品饮茶的礼仪和方法。
他认为,品饮茶应该注重品味茶的香气和滋味,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他还提出了品茶的六要素,即水、茶器、茶叶、火候、技艺、心境。
只有六者兼备,才能品味出好茶的真正滋味。
《茶经》还介绍了茶的保健作用。
陆羽认为,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尿、提神醒脑等功效。
他指出,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茶经》是一本关于茶的权威著作,对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记录了茶的起源和制作过程,还强调了茶的品饮和保健作用。
在茶文化的传统中,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经》是一本经典的茶学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分类、采摘、制作、品饮和保健作用。
通过阅读《茶经》,我们可以了解到茶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品茶的技巧和品味,更好地享受茶带来的美好。
同时,它也是对陆羽的致敬,他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读《茶经》,品味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经第一部分

《茶经》文|陆羽一之出(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nǐ),使六疾不瘳(chōu)。
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的主要内容茶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
茶经内容丰富,有时候需要细心体味才能获得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茶经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茶的起源和历史。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包括茶的发现、各朝代的饮茶方式、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等。
茶经在这部分还介绍了茶品的名字、茶树、茶具等与茶相关的基础知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茶的制作和品饮技巧。
这部分涵盖了茶制作和品饮的全部内容,包括选茶、制茶、存茶、泡茶、品茶等各个环节,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茶的制作和品饮方法,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
茶经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制茶和品饮的技巧,达到喝好茶的目的。
第三部分:茶的鉴赏和文化。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茶叶的鉴赏方法和茶文化的内涵。
茶经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茶的品质特点、水质、泡法、茶叶的形态、香味和色泽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提高品鉴茶叶的能力和欣赏茶文化的修养。
第四部分:茶的价值和作用。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茶的营养成分和人体健康的功效。
茶经在这部分介绍了茶的丰富营养成分、消化、降脂、防癌等多种功效。
茶经引导读者把饮茶之外的茶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深刻阐述了茶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茶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涵盖了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等方面内容,不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籍,也是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它不断革新,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茶文化,为饮茶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茶经成书的时期是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此期间,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为茶经的创作和流传提供了重要铺垫和背景。
首先,宋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这为茶经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儒家思想重视仁政,茶饮也被视为一件仁政之事,因此茶经主张了对茶的制作和品饮的严格要求,以确保茶的品质和安全,从而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茶被视为一种药物,一种饮料,一种文化。
中国有许多茶经,这些古籍记录了有关茶树的各种知识、茶的制作方法、茶具的使用、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陆羽茶经》:
茶,一味之茶,品则有香、味、色、形、器。
煮茶食盐,去其腥膻,取其清香。
如是者,方成茶道。
《大观茶论》:
茶之为物,本无味,悦人者,情也。
茶之为文,本无形,雅人者,心也。
茶之为器,本无用,宜人者,礼也。
《茶经》:
茶道,其道也,非茶而道也。
化茶为道,以教人为本,以茶为媒,以茶道为桥梁,以茶人为引领,以茶禅为根基。
《茶神品录》:
茶之好处,不仅仅在于清淡甘醇,更在于它能够起到降火、解渴、生津、清热、解毒、减肥、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当人们品尝茶的同时,也在享受它的健康益处。
以上是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这些茶经中的理念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也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 1 -。
茶经十章主要内容

茶经十章主要内容
哇塞,《茶经》十章啊!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宝藏!第一章讲的是茶的起源,就好比一个故事的开头,告诉你茶是从哪里来的,多有意思呀!比如说,“嘿,你知道茶最开始是在哪个神秘的角落被发现的吗?”。
第二章说的是采茶的事儿,想象一下,就像去果园里采摘新鲜水果一样,只不过这里是采嫩嫩的茶叶呢!“哎呀,采茶可不简单哦,得小心翼翼的呢!”。
第三章是制茶啦,把采来的茶叶变成我们平常喝的茶,这过程不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嘛!“哇,看茶叶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我们杯中的香茗的呀!”。
第四章是茶具,不同的茶具就好像不同风格的衣服,各有各的特色呢!“嘿,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茶具呀?”。
第五章是煮茶,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煮一下就行的,这里面可有大学问,“啧啧,煮茶可得讲究方法哦!”。
第六章是饮茶的方法,不同的喝法感觉也不一样哦,“来,试试这种特别的饮茶方法呗!”。
第七章是茶的功效,喝茶对身体有好多好处呢,这就像给身体加了一道健康保险呀!“哇,喝茶好处这么多呀!”。
第八章是各地的名茶,就像是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各有各的风味呀!“嘿,那些名茶你都尝过哪些呀?”。
第九章是茶与人的关系,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呢,就像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哎呀,茶可真是我们的好伙伴呀!”。
第十章是对茶的总结和感悟,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茶的意义。
我觉得啊,《茶经》十章真的是让我们对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茶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去感受那迷人的茶文化!。
茶文化第一章PPT幻灯片

大紅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 于福建的武夷山
婺绿:江西婺源的绿茶,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
后汤色黄绿明亮,熟栗香高长鲜爽,滋味浓醇回甘。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金黄毫多而显露,滋味浓醇鲜爽 ,冲泡
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 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 ,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
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 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泡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
是经久耐泡。
其他名茶
六安瓜片
太平猴魁
黄金桂
毛蟹
毛蟹原产于安溪,抗旱能力强,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叶 型椭圆,尖端突尖,叶色较绿,叶质较脆,锯齿尖锐,型 似鹰嘴,叶背和叶芽毫毛较多,品种较好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不发酵茶 绿茶
半发酵茶 青茶(乌龙茶)
全发酵 后发酵 茶茶
红茶 黑茶
0% 15% 20% 30% 40% 70% 95% 80%
龙井、碧 螺春等
清茶
茉莉 冻顶 花茶 茶
铁观 音
白毫 乌龙
红茶
普洱茶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1.不发酵茶(学名:绿茶类):
龙井、碧螺春、珠茶、眉茶、煎茶和一般绿茶。
白毫銀針
黄茶
女儿环茶
世界茶王----【千两茶】
高约 150cm ‧圆周约 72 cm ‧直径约 24 cm ‧重量逾千两 ‧市价人民币约7万元
普洱沱茶
普洱方茶
茶之种类
茶主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按茶的颜色分类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 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茶经中的茶文化

目录《茶经中的茶文化》 (2)一、《茶经》的文章概括 (2)二、作品影响 (2)(一)对国内的影响 (2)1、对(作者陆羽的)友人 (2)2、对唐代社会 (3)3.对宋代社 (3)4.对明清社会 (3)(二)对国外的影响 (4)1.对英国的影响 (4)2.对日本的影响 (4)三、对茶文化的发展 (4)(一)、《茶经》书名以“经”名茶,表明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 (4)(二)、茶之有道,首先是和人的美好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 (5)(三)、《茶经》所体现的陆羽茶道 (5)1.饮茶需用全套茶具 (5)2.完整的煮饮茶程序。
(5)3.相关的思想理念 (5)4.自然主义的关照。
(5)5.诚实客观的态度。
(5)四、饮茶内涵与时代风貌 (6)(一)、儒家精神 (6)(二)、道家精神 (6)《茶经中的茶文化》一、《茶经》的文章概括《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
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1《茶经》共十章。
“一之源”详细描述了茶树的样貌与养殖,茶字的解析,茶的品质与功能;“二之具”详细描述茶叶采制的工具;“三之造”描述了采茶的时间讲究与茶饼的形状与工序;“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八之出”介绍了茶叶的原产地。
“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
《茶经》全文版

《茶经》全文版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茶之习俗
数千年的悠悠岁月,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既在人们眼前闪烁,也在人们的身边传播。
(一)茶与礼仪
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约束与指导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一一礼仪。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礼仪大国。
我国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民族个性特征的礼仪形式一一中华礼仪,为世界所称道,为世界所景仰。
“茶”作为我国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
它既参与了国家之间的礼仪活动,也融入了民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佳品。
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是各种饮茶习俗依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其中,既有宫庭的华章、庙堂的雅乐,也有民间的山歌、野曲。
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聚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
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
千百年来它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一一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千百年来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敬茶的礼节仪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宫廷茶仪、宗教茶仪、家庭茶仪、敬宾茶仪、婚礼茶仪等。
宫廷茶仪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表彰庆典等,又称赐茶。
所用茶具华贵,以金银制作;品茶讲究“精茶”,采用“真水”;茶仪注重身份贵贱,仪式森严。
清代各级官府和官吏,或向属下索取,或向上层致送,奉献茶叶亦称茶仪。
茶与道、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形成宗教茶仪,两晋、南北朝时已很普遍。
中国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在婚丧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十分常见。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内容也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