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调整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调节政策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
政
策
调 节
需求管理政策
体
系
供给管理政策
需求变更政策
需求转换政策 产业政策 科技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 管制政策
8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1.外汇缓冲政策 ☻作用机制:逆差时,政府通过动用外汇储备资产来弥补国际 收支逆差。
9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1.外汇缓冲政策 ☻优点:简单易行;短期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局限性:动用储备,数量有限;借外债, 有债务压力。
进口需求减少
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出口增加
4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2.纸币本位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
(以赤字为例)
赤字
减少 外汇储备
国民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本国货币 供应量减少
利息率上升 减少国内支出
资本流入增加 进口需求减少
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出口增加
5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2.纸币本位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
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调整国内生产的供给结构 通过科技政策,加快知识对产出的推动
19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6.供给管理政策 ☻使用范围:结构性失衡 ☻缺点:时间较长
20
15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4.汇率政策 ☻局限性: 政策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 ▲进出口商品弹性大小 ▲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及资源转移机制健全程度 ▲J曲线效应 ▲贸易对手的报复行为
0 T1
T2
T3
A
C
B
时间
16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5.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的形式 ▲贸易管制 ▲金融管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国际收支 逆差
国际收支 顺差
抑制出口 刺激进口
国内物价 上涨
货币供给 增加
黄金内流 增加
2. 纸币本位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 节机制
本国(赤子)
外汇储备减少
减少货币供给 减少资金外流 利率BP效 应 提高利息率 减少进口需求
外国(顺差 ) 外汇储备增加 增加货币供 给 增加资金流出 降低利息 率 增加进口需求 扩大国内支出
2. 调节供给的政策工具
3. 资金融通工具
回本节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2. 纸币本位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 节机制 3. 纸币本位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的自动 调节机制
●
1.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黄金外流 增加 货币供给 减少 国内物价 下跌 刺激出口 抑制进口
减少国内支 出 物价下 降
收入BP效应
相对价格效应
物价上升
3. 纸币本位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 际 收 支 逆 差
外 升 本 贬
币 值 币 值
刺激出口 抑制进口
改善经常 帐户
改 善 国 际 收 支
●
Hale Waihona Puke 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工具
1. 调节需求的政策工具
(1)支出增减型政策 (2)支出转换型政策
2019国际金融复习提纲整理含答案

试题类型: 1、单选(20*1) 2、名词解释(3*5) 3、简答(5*6) 4、论述(2,25) 5、计算(5*2)第一章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2. 试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主要内容(构成、业务、差额分析)。
(1)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帐户,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2)主要内容:①经常帐户②资本与金融帐户③错误与遗漏账户(3)差额分析:①贸易收支差额:是指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差额。
②经常账户差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贷方总额与借方总额的差额。
③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是国际收支账户中资本账户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净差额。
④综合差额:将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进行合并,或者把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与错误和遗漏剔除以后所得的余额,称为国际收支综合差额3. 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概念、原因、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1)概念:政府所要着力实现的外部均衡目标,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国际收支均衡往往是一种特例或偶然现象,而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一种常态或必然现象(2)原因:①周期性不平衡②结构性不平衡③货币性不平衡④季节性和偶然性的失衡⑤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3)影响:①长期性逆差:使本国贸易条件恶化,黄金外汇储备减少;造成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
②长期性顺差:不利于扩大市场和发展生产; 加剧通货膨胀;不利于一国长期稳定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加剧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而影响该国经济发展。
4. 试比较国际收支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和货币论。
弹性论运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法,以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为基本出发点,假定国民收入、利率不变,只考察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认为进出口商品必须满足一定条件,货币贬值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乘数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基础,假定汇率、价格不变,只考察国民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认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吸收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收入和支出变动与国民经济活动的关系,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货币论以现代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把国际收支视为一种货币现象,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关键是货币供求存量不平衡的结果,从货币市场均衡角度分析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主张用国内货币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失衡从考察期限看: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注重中短期分析,而货币论侧重于长期分析从分析对象看:弹性论是对商品市场的微观分析,而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是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从政策住宅来看:弹性论偏向于采用汇率政策作为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最有效政策,而乘数论、吸收论偏向于需求管理政策,货币论则主张用货币政策对付国家收支失衡从贬值效应来看:弹性论、乘数论和吸收论都认为在贬值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扩张作用,而货币论则认为贬值会使国内经济紧缩。
国际金融试题大全集合集包含答案解答(2)

模拟试题一一、判断题(每题1分,1×20=20分)1. 一国经常账户逆差会造成该国的净国际投资头寸下降。
(T )2. 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记入借方。
(T )3. 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即以人民币为基准货币,以外币为标价货币。
(F )4. 套汇与套利行为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
(T )5. 在资金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BP)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T )6. 如果某投机者预期外汇汇率将下跌,他将会吃进该外汇多头。
( F )7. 当一国处于经济高涨并有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用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
( F )双紧政策8. 根据利率平价学说,利率相对较高的货币未来升水的可能性大。
( F )通常所指的欧洲货币市场主要是指欧洲国家的金融市场。
(T )10. 投资收益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项目。
(F )11. 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T )12. 贬值的弊端之一就是可能引起贬值国的国内通胀加剧,从而部分抵消了贬值的作用。
(T )13. 远期汇率买卖价之差总是大于即期汇率买卖价之差。
(T )14. 进口商向银行购买其进口所需外汇时,按银行买入价支付本币。
( F )15. IMF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会员国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以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和开发资源。
( F )16. 一国政府驻外机构是驻地所在国的非居民。
(T )17. 当一国处于顺差和通货膨胀状态时,应采用紧缩政策和本币升值政策加以调节。
(T )18. 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汇率下浮意味着该国货币法定贬值。
( F )19. LIBOR是国际贷款利率的基础,因而是中长期利率。
( F )20. 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的货币一般是市场所在国之外的货币。
(T )二、单选题(每题1分,1×20=20分)1.下列项目应记入贷方的是( )A.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B.反映出口实际资源的经常项目C. 反映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金融项目D. 反映资金流出的项目2. 一国货币贬值对其进出口收支产生何种影响()A.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C. 出口增加,进口增加D. 出口减少,进口减少3.从国际收支乘数理论的角度看,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应该使用何种政策()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政府支出政策4.米德冲突描述的现象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以下哪种组合()A.通货膨胀和逆差并存 B.通货膨胀和顺差并存 C.顺差和失业并存5.根据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一国发生经常账户盈余,则有()A.FF线向左移动B.MM线向左移动C.BB线向右移动6. 当一国经济出现通胀和顺差时,根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理论,应采取的措施是:()A. 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B.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C. 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D.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7. 国际储备运营管理有三个基本原则是()A.安全、流动、盈利B.安全、固定、保值C.安全、固定、盈利D.流动、保值、增值8. 金本位的特点是黄金可以()A. 自由买卖、自由铸造、自由兑换B.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C. 自由买卖、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D. 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9.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初规定会员国汇率波动幅度为()A. ±10%B. ±2.25%C. ±1%D. ±10-20%10. 目前,我国人民币实施的汇率制度是()A.固定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C.有管理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11.若一国货币汇率高估,往往会出现()A. 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B.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C. 外汇供给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逆差D. 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答: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损害,而引起国际收支困难12.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汇率制度是()A. 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B.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C. 浮动汇率制度D. 弹性汇率制度13. 自发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是( )A.国际金汇兑本位制B.国际金本位制C. 布雷顿森林体系D.牙买加体系14. 持有一国国际储备的首要用途是()A. 支持本国货币汇率B. 维护本国的国际信誉C. 保持国际支付能力D. 赢得竞争利益15. 当国际收支的收入数字小于支出数字时,差额则列入()以使国际收支人为地达到平衡。
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

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1. 引言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汇率问题一直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国家可以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或浮动汇率制度。
本文将重点讨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平衡问题。
2. 固定汇率制度的基本概念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国家将其本国货币与一种特定的外币或一篮子货币绑定在一起,使汇率保持固定不变。
这种制度下,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持汇率的稳定,包括外汇储备的管理和干预外汇市场等。
3. 内外平衡的概念和关系内外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内平衡是指国内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平衡,即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的物价水平。
外平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平衡,即进出口之间的平衡。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平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4. 内外平衡的影响因素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平衡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作用较为有限。
由于需要维持固定汇率,政府无法自由调整汇率来调节经济波动。
为了实现内外平衡,政府可能需要采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如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4.2. 外汇储备管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需要积累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外汇储备的管理对于实现内外平衡非常重要。
如果外汇储备不足,政府可能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降低国内需求来减少进口,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4.3. 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内外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危机或其他国家政策变化可能导致汇率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国内的需求和国际收支平衡。
5. 内外平衡的调整机制固定汇率制度下,出现内外平衡失调时,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5.1. 调整国内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来实现内外平衡。
例如,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控制总需求。
此外,结构性改革也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出口的增长,进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5.2. 外汇市场干预当固定汇率面临压力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外汇与汇率习题及答案

第5章外汇与汇率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是错误的。
A.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B.外汇必须以外币表示C.用作外汇的货币不一定具有充分的可兑性D.用作外汇的货币必须具有充分的可兑性2.在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的界限是()。
A •黄金输出点B .黄金输入点C .铸币平价D .黄金输入点和输出点3.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是由()决定。
A.货币含金量 B .波动不能超过规定幅度C.中央银行D .市场供求4.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因素是()。
A .含金量B .价值量C .购买力D .物价水平5.金本位制下,()是决定汇率的基础A・货币的含金量B •物价水平C .购买力D・价值量6.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称为()。
A •贴水B・升水C .平价 D.议价7.动态外汇是指()。
A .外汇的产生B .外汇的转移C.国际清算活动和行为D .外汇的储备8.通常情况下,一国的利率水平较高,则会导致()。
A .本币汇率上升,外币汇率上升B .本币汇率上升,外币汇率下降C.本币汇率下降,外币汇率上升D .本币汇率下降,外币汇率下降9.通常情况下,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外汇汇率就会()A・上升B 下降C .不变D・不确定10.外汇投机活动会()。
A •使汇率下降B .使汇率上升C.使汇率稳定 D ・加剧汇率的波动11.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增多,说明本币汇率()12.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数值的上下波动与相应外币的价值变动在方向上),(而与本币的价值变动在方向上()。
A. 一致相反B .相反一致C・无关系D・不确定13.各国中央银行往往在外汇市场上通过买卖外汇对汇率进行干预,当外汇汇率()时,卖出外币,回笼本币。
A.过高E・过低C .不一定D・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1.外国货币作为外汇的前提是()。
A.可偿性B .可接受性C .可转让性D.可兑换性E、一致性2.在直接标价法下,使用的外币单位是()。
固定汇率和国际收支危机讲义

固定汇率和国际收支危机讲义固定汇率和国际收支危机讲义一、什么是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是指国家或地区将自己的货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进行固定的兑换比率,以保持汇率稳定的货币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会采取各种政策手段来干预汇市,以维持汇率在一定区间内波动。
二、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1. 促进国际贸易:固定汇率制度可以消除汇率的不确定性,使国际贸易更加稳定,鼓励企业开展跨国贸易;2. 有利于国际投资: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为国际投资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降低投资风险,吸引外国资本流入;3. 利于经济稳定: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减少汇率波动引起的波动性冲击,为经济稳定提供更好的环境;4. 有利于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使货币政策更加明确和可预测,减少货币政策走样的可能性。
三、固定汇率制度的缺点1. 需要外汇储备: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国家或地区需要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这要求其拥有一定的国际收支盈余,否则可能面临外汇危机;2. 无法独立调节经济: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受限于维护汇率稳定的需要;3. 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如果国家或地区面临经济困境,无法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加大经济动荡的风险。
四、国际收支危机的定义国际收支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其无法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出现汇率大幅波动,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五、国际收支危机的原因1. 贸易不平衡: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口大于出口,就会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大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2. 资本流动不稳定:如果国外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信心下降,会导致资本外流,加大国际收支压力,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3. 债务危机:如果一个国家的外债过高,无法偿还,会导致信用评级下降,引发国际收支危机;4. 失去市场信心:如果国际投资者失去对一个国家的市场信心,会导致投资减少,加大国际收支压力,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见下页) 二、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1.需求调节政策 (1)支出增减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
财政政策:收入、支出、公债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
本国商品相对 价格上升
国际收 支赤字
国际收 支盈余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
价格上升
货币供给 量上升
图1.1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机制
黄金内流
黄金输出
本币下跌 逆差
银行准备金下跌
出口增加 顺差
本币上升
进口增加 银行准备金增加
黄金输入
物价与现金流动机制 流程图 国际收支逆差 黄金外流 通货紧缩 物价下跌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国际收支平衡
2.蒙代尔的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R.Mundell)认为,每一个工具应合理地被指派给一个目标。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
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货币政策 ——外部均衡目标 财政政策——内部均衡目标 四、内外均衡政策搭配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1.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模型 见下图:
结果:贸易收支改善
例3: Em + Ex = 0.4 + 0.5 = 0.9
相对价格 数量变动 差额
进口 +10% 出口 0 合计
-4% 5%
支出6% 收入5% -1%
结果:贸易收支恶化
4. 货币贬值对贬值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物价指数与进口商品物价指数之比。比值下降,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同样数 量的出口商品所能买到的进口商品较少。贬值的贸易条件与供给需求弹性有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市場C H A P T E R3金融市場價格-匯率第一篇第一章金融市場導論第二章金融市場價格-利率•第三章金融市場價格-匯率金融市場價格-匯率•3-1外匯與外匯存底•3-2匯率•3-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3-4均衡匯率決定理論•3-5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3-1 外匯與外匯存底•外匯(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依照我國「管理外匯條例」的規定,所謂外匯,係指外國貨幣、票據及有價證券。
故外匯是外國貨幣及對外國貨幣的請求權。
外國貨幣即「外幣」只是外匯的一部份,而「票據」包含支票、銀行本票、銀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及各種匯款命令,「有價證券」則包括外國發行的國庫券、公債、公司債及股票等。
•外匯存底(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R e s e r v e s)•「外匯存底」是指一國全體貨幣機構在某一時點所持有之外國貨幣及對外國貨幣的請求權。
外匯存底是存量(s t o c k)概念。
外匯存底加上「貨幣性黃金」及國際貨幣基金I M F的「特別提款權」(S p e c i a lD r a w i n g R i g h t s,S D R)以及在I M F的準備部位等四個項目則合稱為「國際準備」。
由於我國目前並非I M F的會員國,因此我國的國際貨幣準備只包含外匯存底及非貨幣性黃金。
而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存底有2,569.8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大陸,排名世界第三。
表3-1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外匯存底。
3-2 匯率•匯率(F o r e i g n E x c h a n g e R a t e)•「匯率」是兩種貨幣的買賣價格或兌換比率,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一)「直接報價」(d i r e c t t e r m)又稱「價格報價」(p r i c e q u o t a t i o n)或「應付匯率法」(g i v i n g q u o t a t i o n)係將外國貨幣視為商品。
即每一單位的外幣可兌換多少單位的本國貨幣的表示方式。
•例如,在台北外匯市場新台幣兌換美元N T D/U S D匯率為32.3120表示1美元可兌換新台幣32.3120元。
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大部分的貨幣都是採直接報價。
例如,在我國外匯市場報價為一單位的美元等於新台幣32.3120元。
(二)「間接報價」(i n d i r e c t t e r m s)又稱「數量報價」(v o l u m e q u o t a t i o n)或「應收匯率法」(r e c e i v i n g q u o t a t i o n),係將本國貨幣視為商品的一種報價方式。
即每一單位的本國通貨,可兌換多少單位的外幣的表示方法。
例如,在倫敦外匯市場,英鎊兌換美元U S D/G B P的匯率為1.4977表示1英鎊可兌換1.4977美元。
(三)買入匯率(b i d r a t e)與賣出匯率(o f f e r r a t e)•基本匯率、交叉匯率與裁定匯率•基本匯率(b a s i c r a t e):是指本國貨幣與某特定外幣之匯率。
而選定特定國貨幣之條件為(1)占該國貿易比例極大的比重;(2)該特定國貨幣必須屬於一種國際「關鍵貨幣」(k e y m o n e y),能被其他國家普遍地作為對外支付使用,美元即具有「關鍵貨幣」地位。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N T D/U S D)即為基本匯率。
•交叉匯率(c r o s s r a t e)為了計算本國貨幣與其他第三國的裁定匯率,我們必須使用基本匯率中的特定外幣與第三國的交叉匯率,來求出裁定匯率。
因此,交叉匯率即是一種被用於裁定的套算匯率。
•不論如何,基本匯率、裁定匯率與交叉匯率間的關係,可以清楚的從圖3-1及圖3-2看出。
而交叉匯率只是計算「非特定外幣匯率」(裁定匯率)的一種套算匯率,亦即。
•裁定匯率(A r b i t r a t e d R a t e,或稱間接匯率)•當一國貨幣與某特定外幣成立基本匯率時,該特定外幣以外的第三國貨幣與本國通貨匯率即透過基本匯率(N T D/U S D)與交叉匯率(U S D/J P Y)而間接求出裁定匯率(N T D/J P Y,新台幣/日圓)。
•升值與貶值•貨幣如果被視為一種商品,則匯率(即貨幣的價格)的升值或貶值,跟一般商品的漲價或跌價極為相似。
不過,由於一國的貨幣的升值或貶值是相對的概念,例如,若台幣對美元升值,乃相對地表示美元對台幣貶值。
在「直接報價法」下,假設美元兌換台幣的匯率由e0變動至e1,則本國貨幣變動率為本國貨幣變動率===例如,e0=27變為e1=30,即本國貨幣變動率===-10%表示新台幣貶值10%,同上例,若計算外國貨幣變動率為外國貨幣變動率===+11.11%表示美金升值11.11%。
3-3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外匯資金的流入(i n f l o w)主要為下列八項:•本國財貨與勞務的出口•外國對本國的直接投資或放款行為•外國對本國的證券投資•外國政府或人民償還向本國的借款•外國商人、留學生、觀光客在本國的消費•外國政府或人民對本國的援助或贈與行為•本國對外投資產生的紅利和利息收入•我國中央銀行干預匯市,賣出外匯以防止新台幣貶值•來源即外匯資金的流出(O u t f l o w)主要亦包括下列八項:•本國財貨與勞務的進口•本國對外國的直接投資或存款行為•本國對外國的證券投資•本國政府或人民償還向外國的借款•本國商人、留學生、觀光客在外國的消費•本國政府或人民對外國的援助或贈與行為•本國給付外國人投資的紅利和利息支出•我國中央銀行干預匯市,買進外匯以防止新台幣升值•圖3-3,S0表示外匯的供給曲線,D0表示外匯的需求曲線,原來外匯市場的均衡匯率為S0與D0的交叉點E0,均衡匯率為e0,均衡外匯數量為Q0,在其他不變下,若外匯供給增加,由S0向右下方移至S1,在原均衡匯率e0下,將產生外匯超額供給A E0,導致匯率下跌,由e0降至e1,即表示外國貨幣貶值或本國貨幣升值。
•圖3-4,在相同假設下,其他情況不變下,若外匯需求增加,由D0向右上方移至D1,在原均衡匯率下,將產生外匯超額需求B E0,導致匯率上漲,由e0上升至e1,即表示外國貨幣升值或本國貨幣貶值。
3-4 均衡匯率決定理論•國際收支說(T h e o r y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a y m e n t),英國學者哥遜(G.J.G o s c h e n)於1861年提出,該理論以國際借貸關係說明外匯供需的原因。
國際收支說主張,一國匯率之漲跌,在正常情況下(無戰爭、經濟不安定或劇烈的通貨膨脹),決定於在一段期間內,該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或國際債權債務的借貸變動。
倘若國際收入大於國際支出,即表示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則該國貨幣就會升值;相反地,若國際收入小於國際支出,代表國際收支出現逆差,該國貨幣將產生貶值狀況。
•購買力評價說(T h e o r y o f p u r c h a s i n g p o w e r p a r i t y),由瑞典學者卡塞爾(G.C a s s e l)於1916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均衡匯率乃決定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亦即由兩國物價水準的相對比率來決定,設代表匯率、代表本國物價指數、代表外國物價指數,則新均衡匯率決定於:•購買力平價說,係將兩國貨幣之購買力與其匯率相結合,意涵著若本國物價水準上升,不但本國貨幣的對內購買力下降,同時亦波及本國貨幣的對外購買力,也透過匯率的貶值而下降。
•購買力平價說顯示: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下,兩國均衡匯率與本國物價水準成正比,而與外國物價水準成反比關係。
根據購買力平價所決定的匯率乃是一種隨物價水準調整的長期「均衡匯率」,較不適用解釋一國匯率的短期波動。
•匯兌心理說(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o f e x c h a n g e),由法國學者阿夫泰良(A f t a l i o n)於1927年所提出,係以社會大眾對匯率的心理主觀評價,來解釋均衡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理論。
根據匯兌心理說,在正常情況下,匯率固然決定於外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但在戰時或政治不穩定或經濟情勢極度不安定時,均會嚴重影響個人對外匯的主觀評價。
故匯兌心理說在正常情況下,並無法解釋均衡匯率的決定與變動,但在政治、經濟、社會處於非常情勢下,此理論可說明國際支出與購買力平價說所無法解釋的部分。
3-5 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資本管制和貨幣政策•國際金融的研究範圍與理論發展•一般所謂國際金融理論其研究範圍包括:國際收支、外匯市場、外匯工具與外匯風險管理、匯率制度、物價、貨幣及各種經濟金融政策。
•國際收支的失衡,如果按其發生原因,可區分為結構性失衡(S t r u c t u r a l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循環性失衡(C y c l i c a l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和貨幣性失衡(M o n e t a r y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
若依照失衡程度及失衡期間,則可分為基本失衡和暫時失衡。
•至於失衡的調整方法,依國際金融理論的發展,有彈性方法、所得方法、所得吸收法、貨幣方法等。
(一)彈性方法:•彈性方法(e l a s t i c i t y a p p r o a c h)又稱價格方法(p r i c ea p p r o a c h),主要是透過貿易國之間,兩國產品相對價格水準的改變來調整國際收支的失衡。
而改變產品相對價格的方法有兩種,方法一:使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以調整國內物價水準。
方法二:政府可採取變動匯率的方式來調整國際收支。
•以彈性方法調整國際收支,有項前提,即不管政府採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或匯率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都必須滿足馬夏爾勒那條件(M a r s h a l l-L e r n e r C o n d i t i o n)也就是說,本國進口需求彈性與外國進口需求彈性的和之絕對值大於1。
(二)所得方法:•所得方法(i n c o m e a p p r o a c h)指出,國際收支的失衡,可以改變有效需求來影響國民所得,並使用進口的所得彈性或進口邊際傾向來調整國際收支。
•本國國際收支為逆差時,政府可採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降低國民所得,經由進口所得彈性或邊際進口傾向,可降低進口,以減少逆差;本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政府可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提高國民所得,經由進口所得彈性或邊際進口傾向,可以增加進口、緩和順差(三)所得支用法:•所得支用法又稱所得吸收法(i n c o m e a b s o r p t i o n a p p r o a c h),其主要看法為經由所得或支出的變動,來調整國際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