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何处埋忠骨——为忘却的历史

合集下载

青山处处埋忠骨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简介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用来形容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被埋葬在各个地方,随处可见。

这句话传达了中国人民对革命英烈的深深敬意和追思之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其他社会革命运动中,无数勇敢无畏的烈士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的遗骨被安葬在无数青山绿水之间,永垂不朽。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宋朝文学家陆游的词作中,他在词中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感时花溟外,游子从军险。

……青山处处埋忠骨,白水翻腾、浩浩复茫茫。

实是铨号洒家族,儿时双燕又长杨。

”陆游通过这首词抒发了自己对革命英烈的敬意和追思之情,也表达了信心和决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词作能够激励更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个词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对革命烈士的敬意,也是对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赞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山代表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伟大的自然力量,而处处埋忠骨则代表了英烈的牺牲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这种将英烈的遗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英烈的深深缅怀和由衷敬仰之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对英烈们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埋葬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忠骨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进行的无数次斗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烈士的遗骨散布在大江南北,山川之间,通常安葬在革命英烈陵园、烈士陵园等各类纪念场所,这些地方成为了人们追思和怀念英烈的圣地。

青山处处埋忠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

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英勇事迹感染了无数的人们,激励他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英烈的敬意,也体现了对英烈英勇无畏精神的推崇。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词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事业,也承载了人们对过去革命斗争的回顾与思考,更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英烈精神的伟大意义。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它道出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为国捐躯的壮烈场景。

青山,是中国古代时常用来代表自然风光的美好景色,而这些青山之中埋葬着无数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的忠骨,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忠诚和担当的篇章,成为了历史的光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含义和内涵。

首先,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对忠臣义士的崇敬和缅怀。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忠臣义士,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光辉的业绩,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忠诚和担当,让人们铭记在心,青山中埋葬着他们的忠骨,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其次,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对忠诚精神的赞颂和弘扬。

忠臣义士们的忠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守信仰和原则,始终不渝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他们的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激励着整个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山中埋葬着他们的忠骨,象征着忠诚精神的永恒和不朽。

再次,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对历史的警示和教育。

青山中埋葬着的忠骨,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忠诚和担当是历史的镜鉴。

历史告诉我们,忠臣义士的忠诚精神和担当精神是永恒的,它们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珍爱生命,珍爱国家,珍爱民族,珍爱和谐。

最后,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青山中埋葬着的忠骨,是对未来的一种祝福和期许。

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充满和平与安宁,我们希望未来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更希望未来的人们能够珍爱和平,珍爱生命,珍爱国家,珍爱民族,珍爱和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祝福,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和鼓舞。

总之,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含义。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珍爱生命,珍爱国家,珍爱民族,珍爱和谐,传承和弘扬忠诚和担当的精神,让青山中埋葬的忠骨永远发光发热,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信仰。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引言《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课文,它揭示了一段历史中的英雄壮举和无私奉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背景,讨论其主题、表达手法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课文梗概本课文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党和军队的重要情报,一位年轻党员志愿前往敌后搜集敌情的故事。

在敌人密布的区域,他成功搜集到重要情报并将其传递给了中国军队,但他最终被敌人发现并残忍地杀害。

然而,即使面临死亡,他也毫不畏惧,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主题分析本文的主题是忠诚与牺牲精神。

故事中的年轻党员为了党和国家利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他成为了青山上的一颗闪耀之星。

表达手法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对话,使课文充满了故事的情节和张力。

通过描写敌人的凶狠和残暴,以及年轻党员的英勇和无畏,作者展现了战争中的残酷与阴暗,也展示了英雄的光芒。

同时,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作者让读者感受到敌后的压迫和危险。

例如,文章中描述了敌军驻扎地的高大建筑和独特的气势,以及敌军对年轻党员的严密监视,这些细节突出了年轻党员的勇气和聪明才智。

现实启示《青山处处埋忠骨》意在通过英雄的故事唤起读者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英雄的形象,代表了无数为国家奉献、为民族利益牺牲的英雄。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保护国家的安全,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发扬忠诚与牺牲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去追求卓越,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结论《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英雄的故事,以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忠诚与牺牲精神的伟大。

通过对敌后搜集情报的年轻党员的描写,课文让我们为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到敬佩和感动。

我们应该向这种精神学习,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
旗开得胜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带领军队深入北疆,赶走吴军,将楚雄于敌外一统江山。

但在攻取长沙后,项羽被大部将降书和臣子的劝说下,准备返回楚国,以投赵国。

然而,
项羽却下令留部半军在江西,在青山中埋葬神圣的骨灰,为日后投赵之日,能够传承楚国
的风火气。

从此,每当埋葬忠骨事迹流传开来,楚国民众便召唤起功臣忠臣项羽归国之志,成为他最
终面临死亡的最后安慰。

事实上,埋忠骨事件也持续影响至今,每年的忠骨纪念日,楚国的政府都会邀请百姓聚集,重现埋忠骨的景象,向项羽报以忠臣精神。

项羽埋葬忠骨,不仅意味着他忠贞不二的精神,而且代表着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尊重楚国
的故事,以及永远奉献与英勇。

它也是楚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激励着楚国人民不断坚
守家国之心,走向光荣。

项羽坚贞埋忠骨之时,义诚不渝,敬礼大楚,反映出丝丝辩节、极致职任之精神,无疑是
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楚国的荣誉,我们更应该复兴这一伟大精神,永远谨记项羽忠节为民、
忘我立国的铮铮功勋,让楚国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得到传承!
盘古开天地、伏羲为人所用,楚国古老文明源远流长,诸侯枭雄、文婉艳丽,项羽带领众
将士,忠勇刚壮,为楚国保护祖国,他埋葬忠骨,令后人铭记,流传几千年。

项羽高大,
决不放弃,他和忠骨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映照出一道灿烂的楚国辉煌。

(字数:277)。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指在青山绿水之间,有许多英勇牺牲的忠义之士长眠于此。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英雄文化,形容了无数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舍生忘死的英烈们。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强调忠诚和奉献精神。

这些英勇的忠骨,他们或是为国家保家卫国、乃至为了正义而献身的军人;或是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争的烈士;或是为了人民幸福和社会公平而不懈奋斗的革命先烈。

他们的身躯虽然埋在青山之下,但他们的精神和奉献精神却永远流传。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成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英雄忠诚和奉献的崇敬。

这种崇敬不仅是对英勇牺牲者的敬仰,更是对他们背后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敬仰。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彰显了忠诚、正义、爱国等精神品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历史上,为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与繁荣,无数的英雄们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

同时,这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要以他们为楷模,传承和发扬这种奉献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它激励着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英勇忠魂的缅怀,可以参加各种纪念活动、通过文学作品、电影等艺术形式来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

总之,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的崇高理念,通过它,我们能够感受到英勇和奉献的力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传承英烈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诗是谁写的什么朝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诗是谁写的什么朝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诗是谁写的什么朝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清朝龚自珍写的。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

汉族,仁和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已亥杂诗》
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龚自珍介绍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
在中朝边境有一座名叫五圣山的山峰,山峰脚下有一个名叫上甘岭的村庄。

1952年,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中,就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个消息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表达了毛主席对于儿子牺牲的悲痛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赏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毛主席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悲痛与崇高情怀,展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家国情怀。

课文中,毛主席所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味深长,寓意深远。

这句话既是对儿子英勇牺牲的赞美,也是对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敬意。

同时,也表达了毛主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精神。

整篇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悲痛与崇高情怀。

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内容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让人们不禁为之动容。

青山,是自然界的一种景观,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埋忠骨,则是英雄们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牺牲的最好注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也是对英雄事迹的崇高赞颂。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内涵,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青山,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青山虽不会言语,却能默默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青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古往今来的一切,包括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他们的忠骨,就埋藏在这些青山之中,成为了青山的一部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反映了忠诚与牺牲的伟大精神。

忠诚,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正是对这种忠诚精神的最好诠释。

那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他们的忠诚精神,就像那青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青山处处埋忠骨,也是对英雄事迹的崇高赞颂。

这些英雄们,他们或是为国捐躯,或是为民献身,或是为人民利益不计回报地奉献自己。

他们的英雄事迹,就像那青山一样,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它告诉我们,忠诚与牺牲精神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它告诉我们,英雄事迹是永远的典范,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对象。

它告诉我们,只有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青山处处埋忠骨,它不仅是一句名言,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忠诚与牺牲的精神,弘扬英雄事迹,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让我们永远铭记青山处处埋忠骨,永远传承下去。

青山处处埋忠骨,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它的影响是永恒的。

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发扬忠诚与牺牲的精神,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英雄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是二战日本向盟军投降64周年纪念日,转帖四年前读到的一篇旧文,以缅怀纪念每一位为我们今日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人,向每一个为国家民族独立付出亲人代价的普通中国家庭致敬;追思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族中为国家捐躯、投笔从戎的长辈。

青山何处埋忠骨——为忘却的历史•简杨•一我父亲本来不是独子,但一场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却变成了独子。

我祖父原本是位前清秀才,因清政府于一九O五年废除科举,便放弃了读书仕进的梦想。

他后来考入当时山西大学堂的西斋,专攻起了化学和英语。

山西大学堂是国内较早成立的高校之一,分东西两斋。

西斋是由英国传教士倡议、山西地方政府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建立的,是我国近代最早采用西方教学模式的学堂之一。

祖父一九一一年大学毕业,本欲出国留学,但因当时长兄亡故,其母阻挠,便回到故乡。

他从此一边经营农事,一边办学教书。

那时的县辖五区之中,只有祖父的村子里有一所小学,全区四十八村的子弟若有谁愿念书的,就总会找到祖父这里来。

祖父平时除主持村里的小学外,还兼任着村长。

他为人正直,平等谦和,那些与他平辈或大一些的人,也都像他的学生那样,称他是先生。

他那时仅有二十多岁。

祖父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他便开始把亡国之痛融入于教学之中。

每讲到统治者的无能和侵略者的暴行时,他就会痛心疾首声泪俱下,但讲到志士仁人的抗争和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时,又推崇备至。

我父亲在回忆到那段生活时曾经说过,早在西安事变之后,山西的抗日气氛已经相当高涨,学校里经常教唱抗日歌曲,他那时就已经会唱《义勇军进行曲》了。

他还对我讲过另外几首歌的歌词。

一首《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的歌是这样写的:“同胞们,向前走,不要后退。

用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

亡国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生死已到最后关头!”而《新小放牛》的歌词则是这样:“什么时候失去了东三省,什么人抢占了沈阳城?沈阳原是谁家的地,东三省住的是哪里人?九一八失去了东三省,日本人抢占了沈阳城。

沈阳原是中国的地,东三省住的是中国人。

”一九三八年春秋之间,日军在距我老家不远的一个村子设立了据点,并建立了伪区公所,还把祖父所在的村子划为了“爱护村”。

村里的小学从此便被日伪直接控制着。

这时的村小学,已经不能再象从前那样,公开地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教师们便采用隐晦的办法,用课外补充材料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授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又用赞美祖国河山和英杰的的歌曲,培养着学生的爱国之心。

父亲还记得一首叫《狄武襄公》的歌。

狄武襄公即宋代名将狄青。

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宋代何人建武功,将军誓从戎,山川钟灵秀,将星闪耀出英雄……”二祖父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在少时便得病夭亡了。

二子叫焕景,三子叫焕曜,四子便是我父亲。

祖父的弟弟在太原供职,其子焕春一直在老家生活。

焕景、焕曜、焕春小学毕业后,从老家转到省城太原读书,日常起居都由焕春的父亲照顾。

但当寒暑假时,三个人还是会一起回来,在老家度过。

他们三个人,既是兄弟,又是同学,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他们在太原成成中学读书。

就读过山西大学堂西斋的祖父,为什么会为儿子们选择了这所学校,现在想来我觉得并不偶然。

成成中学创建于一九二四年。

从表面上看,它因由山西籍的清华燕京等校的毕业生创办,是一所思想开化、教学先进的学校。

但祖父所不知道的是,成中是当时阎锡山统治下唯一一所被共产党控制的学校,校长和很多教员都是地下党员。

除一般的基础课程之外,教师们经常向学生们讲授民族大义和亡国之痛。

焕景、焕曜、焕春都是成成中学抗日救亡的骨干。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为躲避日军轰炸,成成中学从太原市中迁往郊区。

十月中旬,学校党组织动员学生们拿起枪来,举校从戎,共赴国难。

成中当时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部分,初一到初四的学生因年龄太小,全部遣散回家。

但高一高二的学生和教工们却全都留了下来。

一支三百多人的“成成师生抗日义勇队”就这样成立了。

义勇队后改名为成成师生游击队。

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都是知识分子,其中还有不少的兄弟兵和父子兵。

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成成师生游击队一直转战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晋西北和内蒙绥远等地,牺牲非常惨重。

他们用热血和青春,在中国的抗日史上写下了一页壮怀激烈的罕见篇章。

成中师生义勇队成立之时,焕景伯父在上高二,十八岁。

焕曜十六岁,在上高一。

焕春也是十六岁,但从成中转到了别处读书。

一位伯父们当年的同学,在其回忆文章中这样写到:“三兄弟在成中期间,学习成绩优良。

焕景同志身材魁梧,神情练达,目光炯炯,特具一副坚毅、沉着、机警的性格。

当时还是学校运动员,他的跳远和三级跳远,均为全校第一。

焕曜同志性格内向,沉着文静,才能出众。

焕春身体不好,看上去象是小兄弟。

”在得知全校要离开太原时,细心的焕曜伯父曾回乡探亲。

当时我祖父正出门在外,焕曜不敢把真情告诉祖母,只是尽力安慰祖母,帮助做了不少家事,还嘱咐八岁的幼弟(我父亲)要好好照顾祖母。

他分别时依依不舍,连我年幼的父亲都觉得异样。

父亲后来对我讲起往事时,总说焕曜伯父当年是一步一回头离开的。

这一别便是永别。

三成成师生游击队及我三位伯父的抗日轨迹如下:一九三七年十月初,成中师生义勇队成立,校长刘墉如担任队长兼政委,下编三个中队。

焕景伯父任二中队队长,他从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将军的手里,接过了一支晋造冲锋枪。

师生们共得到六、七十支枪。

焕曜当时担任班长。

焕春伯父得到消息后,便一个人跑到交城,追上了他们。

这段时间,成中师生游击队的足迹主要是在晋中,如交城、太原、清源、文水等处。

一九三七年年底,他们进入吕梁山区,改编为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

师生们弹药缺乏,连御寒的冬衣都没有。

三八年二月,贺龙将军来为师生讲话,得知情况后,命八路军一二O师为四支队提供了皮衣和弹药。

一九三八年二月,四支队开往晋西北前方的离石岢岚等地,和日军正面交锋三次。

一九三八年六月,支队增加了五百名新兵,扩充为六个连,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

很多成中学生经过炮火的锻炼,都担任了班、排、连干部。

焕景伯父任四支队二连连长。

焕曜任一连排长,参与骑兵的训练和组织工作。

一九三八年七月,四支队与一二O师七一五团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继续西上,从山西转入了敌后的绥察地区,驻扎在武川西部一带。

大青山属阴山山系,在今内蒙境内。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四支队奉命配合七一五团西进,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同月下旬,在武川十区乌兰乌素村,焕景伯父率二连士兵在积雪盈尺的山头,与日军激战到黄昏。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七一五团奉命转战冀中,四支队继续留守大青山。

在同月与日伪的一次激战中,焕景伯父为掩护战士们突围,在今内蒙自治区的萨拉齐县牺牲。

年仅十九岁。

一九三九年初夏,日军为控制绥中的银矿,出动了六七千人,还动用飞机、大炮、坦克,进行了长达四十天的扫荡。

四支队在二龙宿太村激战日军,伤亡惨重。

在这一战中,牺牲的成中师生有十多人。

焕曜伯父在率领士兵徒步突围时中弹身亡,年仅十八岁。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四支队改名为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营。

一九四二年,担任连指导员的焕春伯父,在武川与日军激战时阵亡,年仅二十二岁。

四在我的两位亲伯父牺牲之后,一位成中同学曾把噩耗辗转送到祖父的一个侄子那里。

但那位侄子因为没有勇气把如此惨痛的消息告诉我祖父,一直将真相隐瞒。

两位伯父离家出走之后,祖父对万事已经心灰意冷。

我父亲在小学毕业后,一贯重视教育的祖父却没有让他继续学业。

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初中,是在临近那个日军设了据点的村子里。

祖父既不愿让眼前唯一的儿子接受日式教育,又担心他到太原读书后效法哥哥们的做法,便从此让他辍学了。

父亲那时非常淘气,一次为了摘桑椹,从树上摔了下来。

他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二子出走生死不明的事实却让祖父非常担心。

祖父便命长工们把那棵老树锯倒了。

那段时间,祖父沉浸于思子的痛苦之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

一九四O年,他在《戏赠内子》中这样写道:“三二无踪去墓边,四儿幼稚夫玩钱。

敲门声里带输怒,夜半无油人早眠。

”在这首诗里,“三二”是指他的两个儿子,“墓边”是指他们出走从军后时刻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一九四一的中秋,他又写了另一篇伤心之言:“今宵明月又空玩,六处伤心一样酸。

那日不言便远别,何时鞭马把家旋。

游子纵有乘风志,丈夫岂无结发缘。

说甚果鲜汾酒美,形单影只殊堪怜。

”这里的“六处”,是指六位不能与祖父共庆佳节的亲人。

当时除了那三位伯父外,祖父的另外三位至亲也在抗日。

祖父在写这首诗时并不知道两个儿子已经牺牲,除一心希望他们能凯旋归来外,也对他们的不辞而别充满了辛酸的责备。

但祖父并没有因为一个人的痛苦就对儿子们的选择不理解。

在一首叫《自叙》的诗中,他这样写道:“老夫无份扛枪刀,极贱腐儒品却高。

斗米作醅妻子惯,债催好向醉乡逃。

”而他本人,也一直是一位颇有气节的地方人士。

当老家成为日军的“爱护村”后,由于祖父在四乡有极高的声望,日军曾威逼祖父继续担任伪村长,祖父却谢门不出。

祖父一家六人抗日的事情,当时的四乡村民无人不知,但出于对我祖父的敬爱和民族大义,却没有一个人向日军告密。

当时我老家离日军的据点,还不到一华里的距离。

一九四四年初冬,我祖父病故,终年五十八岁。

他死后不到一年,日军就投降了。

可怜他积患成疾,竟没有等到那一天。

五我父亲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独子。

解放战争期间,为逃避壮丁,他从老家流浪到太原。

在叔父即焕春父亲的保护下,他才在战乱中保全了一条性命。

我父亲的唯一亲人就是他的姐姐。

我姑母一度生活非常困难。

父亲曾拿出自己工资的一半,接济姐姐,坚持了多年。

我小的时候,对父亲的所为极其不解。

但长大一些后,却觉得姑母当年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备受过祖父的娇宠,从两个哥哥那里,也不知得到过多少温馨和关爱。

如果焕景焕曜伯父尚在人间,怎么会对身处困境中的妹妹袖手旁观,我父亲在兄长亡故的情况下,怎么又能对姐姐坐视不管?九十年代末,我姑母病危。

在医药无望的情况下,她的孩子因期望回光返照的奇迹发生,哄她说她的两个哥哥并未死于抗战,而是在战争中被打散了,现在依然活着。

老人竟清醒过来,连声问道:在哪儿,在哪儿?父亲起初很少向我们提起他的父亲和兄长。

在他自己的生日宴上,在儿女的婚宴上,父亲虽然也有家人环绕,虽然也在微笑,却总是那么孤独。

在漫长孤独的几十年中,他从没有享受过一天烈士家属的待遇,家境的贫寒也使他不能前去内蒙,寻找兄长们的遗骨。

只有每逢一些传统节日时,他才会在案几上放一杯薄酒,一碟小菜。

我初三那一年的一天,正在阅读一个英语故事时,父亲走了进来,问我愿不愿意翻译给他听。

故事是讲一头熊和两个年轻人的。

他听我讲完了,似乎很满意,慢慢说:“我二哥有年放暑假回来,也给我讲过这个故事。

”那是他第一次对我提起伯父。

从那以后,父亲似乎战胜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心理障碍,开始对我谈起祖父,伯父,一群被历史遗忘了的年轻人,和一所古老传奇的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