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三个和尚幼儿故事有哪些

三个和尚幼儿故事有哪些相信很多的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那么你有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
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
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
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有一个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屁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
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没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
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我就会失业,你发发慈悲吧!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
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10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到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无量佛!就买了1000把梳子。
三个和尚的故事3则(精华版)

《三个和尚的故事》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三个和尚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小和尚他来到庙里,看见庙里的水缸没水了,就挑来水倒满了水缸,还给观音瓶子里加满了水,干枯的杨枝最后恢复了生机。
他每一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和尚。
他渴极了,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让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他要小和尚和他一齐去抬水。
于是两个人抬着一只水桶去山下取水,抬水的时候水桶务必放在扁担的中央,要不不在中间,两个人就推来推去,谁都不想多出一点力气。
之后,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恰好缸里没有水了。
小和尚和高和尚让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放下水桶就立刻咕咚咕咚的大喝起来,两桶水被喝了个精光。
之后谁也不去挑水,从此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柳枝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打翻烛台,燃起了大火。
和尚们慌了神,三个和尚这才一齐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三个和尚的故事启示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职责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
小朋友们不要向三个和尚学习,必须要有职责感,共同出力。
三个和尚的故事(二):古代寓言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下面讲的就是三个和尚的故事。
有个小和尚住在山顶的小庙里,山坡下有条小河,小和尚呢经常要去自己挑水吃。
那里是个空庙,还好厨房里啊有水缸、水桶、扁担、锅、瓢、碗、筷用的东西是一样也不少。
过了几天哪,一个瘦和尚飘过这儿,他想:有山有水真是好地方,就在这儿住下吧!他正好碰到小和尚来挑水。
小师傅您好啊!瘦师傅您好啊!我想在这儿住住你看行吗?当然能够,我有个伴更好。
那么您去挑点水我来喝好吗?小和尚一听可不高兴了,我挑水你喝水,哼!哪有这样的道理,想喝水那你就去挑吧!唉,你看我走了一天的路,已经累得不行了。
三个和尚(故事新编)

三个和尚(故事新编)三个和尚新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就没得吃。
故事的结局就这样确定了…?且慢,事态有了新的发展。
那天,三个和尚已连续几天没喝水,一个个渴得来浑身都快起火了。
于是,一个和尚说:“唉,两位师兄,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要想法弄点水。
”另一个和尚说:“哪个去呢?是不是抽签决定?”第三个和尚皱皱眉,想了想说:“要想有水吃,我看大家还得齐心协力,不要推来推去的,出家人嘛,应有点佛主割股饲虎的慈悲心肠,我们自己都这样,咋去普渡众生呢?”大家都说有道理,于是决定一起动手挑水。
他们把山路分成三段,各人挑一段,干起来比过去轻松多了,喝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采取分段挑水,和尚们第一次尝到了团结合作的甜头。
但这样挑水,每人都要爬坡上坎,仍十分累人。
于是又凑在一块商量。
“唉,太累人了,得想个更省劲的法”,大家动开了脑筋。
一个和尚忽然想起老家煤窑用缆车运煤,一下触动灵感:“何不用缆绳吊水呢。
”他把想法一说,大家都很赞成。
第二天,他们下山化缘,弄来了缆绳,又动手做了个绞盘。
在离水源最近的崖边架起缆索。
三人也分了工:一个专门在下面汲水挂桶,两人在上面转绞盘。
果然,再不用爬坡上坎,功效也大大提高了。
小庙所在的山区,简直寸草皆无,比他们的脑壳还秃,甭说树木了。
住在庙里,夏天暑热难熬,冬天寒风刺骨,平时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小庙又在半山腰,遇到大暴雨,不仅道路泥泞,还要防泥石流,和尚们的日子过得实在既辛苦又提心吊胆。
大家又聚拢一堆商量起来,一个说,“这环境不改变改变不行啦。
”一个说,“是呀,这哪像出家念佛的地方啊。
”小个子和尚的点子多:“要把庙子变得幽静,我看得先栽树。
把整座山都栽上树。
你看人家哪个庙子不是古木参天?”对呀,说干就干。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漫山遍野地育树苗,撒草籽,载树育花。
他们除了自己栽树,还到附近的山村去劝化村民们种树。
和尚们又想起昔年四处游方时,经过的那些名山古刹,无不物种繁茂。
三个和尚新编作文

三个和尚新编作文1三个和尚之续自从那次山庙被烧以后,他们每天下山打水,但这却是杯水车薪。
于是三个和尚就决定到城里去学文化,回来好解决喝水、用水的问题。
来到城市,城里一幢幢高楼大厦耸立在公路的两旁,一座座美丽的立交桥拔地而起,桥上、桥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地行驶着各式各样的车子,不由得让他们大吃一惊。
“哇噻,好美啊!”人行道上也全部装上了自动输送带,人们一站上去,自动输送带就可以把人们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三个和尚到处打听,找到了清华大学的张教授,拜师学艺。
张教授对他们十分严格,他们自己也很用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过去了,他们学会了许多真本领,回到了山庙。
回庙后,他们立刻把油灯换成了电灯、把灶台换成了燃气灶、微波炉,还安装了一个大功率的水泵抽水机,把水引上了山,用上了自来水。
从此,他们的山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三个和尚还在山上种了许多的花草树木、还种了不少的庄稼,天天给它们浇水。
一年过去了,树长高了,庄稼也收获了,盛开的花朵穿着色彩斑斓的花衣裳绽开了笑脸,对着太阳在点头微笑,好象在说这儿真美!小鸟也飞来了,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起来,一个个交头接耳,可开心了。
山庙变了,三个和尚也变了,他们变得勤奋、好学,现代技术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他们正准备启程下山学学电脑呢!2三个和尚后续一天,寺庙里燃起了一场大火,三个和尚因为不愿去挑水灭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寺庙被大火烧毁了。
最后三个和尚无家可归,只好下山去找工作了。
因为他们太懒惰,对工作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的,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迫于无奈,小和尚做了一名环卫工人瘦和尚在一家面馆应聘到了洗碗工,胖和尚不想过朝五晚九的生活,只好靠捡垃圾为生,他们的生活都过得贫困潦倒。
有一天,他们三个在街头相遇了,他们看着彼此窘迫潦倒的样子,异口同声的说:“我们重建家园吧!”小和尚说:“想当初,我们谁也不愿去挑水,哪怕渴得喉咙冒烟,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叫,却还在为谁去挑水而争论得面红耳赤。
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第三,在建立了这样的制度后,就必须对所有负责某件事的和尚进行检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表现优秀者可以放假去山下玩。这相当于薪酬福利和绩效考核。
各组织内人员的管理和长老对和尚的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必须在组织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淘汰,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虽然惰性、逃避责任等都是人性弱点的表现,但如果组织将合法利己作为主流价值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员工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努力工作。因此,如果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员工也完全按照其要求做了,就应该使其得到相应的薪酬福利,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可得到承诺的奖励和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篇三: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
晋升等等。具体做法是进行“工作分析”(或称岗位分析、职位分析),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说明书”,起到明确工作职责的作用,也为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三个和尚的故事3则

三个和尚的故事3则三个和尚又吵起来。
他们大家都渴了,但是没有人去挑水,也没有人去抬水,他们皱起眉头,撅起了嘴,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这么一向坐着。
小和尚和瘦和尚心想:胖和尚啊,胖和尚等你憋不住了,总会起来去挑水的。
可胖和尚想:小和尚啊瘦和尚啊,等你们憋不住了,哼必须会起来去挑水的。
等到了天黑,谁也没站起来,他们和上眼皮呼呼地睡着了。
这时候啊一只小老鼠大模大样地钻进洞来,东跑西溜,看见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心里可乐了,吱吱吱、吱吱吱、蜡烛油我还吃,他爬到桌上去啃蜡烛,啃呀啃呀,一不留意,把蜡烛啊给碰翻了,结果火把旁边的布幔子烧着了,大火呼呼呼地起来。
不得了啦,起火啦,三个和尚睁开眼睛一看那,火苗已经串上了屋顶,他们这下可急坏了,赶紧拿起水桶扁担下山去挑水救火,舀水的舀水、挑水的挑水、泼水的泼水、好容易才把火给扑灭了。
好险哪,要是大伙都不一块儿灭火,咱们和这小庙恐怕都得烧成灰了,他们半天没吃水,又救了一场火就更渴了。
小朋友请你猜猜,这会他们怎样样了呢?三个和尚的故事(三):新版三个和尚的故事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
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状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
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三个和尚的故事·新编

三个和尚的故事·新编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挑水吃。
不日,来了个和尚,二人抬水吃,倒也安然。
日后又来了第三个和尚,谁挑水,谁抬水,谁休息,争论不休,从此没有水吃了。
大和尚下山了,游走天下求学念经,刻苦修行,立志弄懂世间万物的因果。
二和尚聪明,不想留下来抬水吃。
下山后,哪的寺庙香火旺就到哪里去念经,从此一生不用劳作。
只有三和尚一个留了下来,一日复一日地挑水吃。
大和尚临近百年,夙愿回到从前那座山,从前那个庙。
见到三和尚依旧留在那里挑水吃,不解地问道:“我苦行天下,求学众道,以求百年修得正果。
你却一生在此挑水吃,怎得修行?”
三和尚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反问大和尚:
“百年之后,我们都埋在这里,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和尚闻讯大和尚百年圆寂,也赶回从前那座山,从前那个庙。
感叹大和尚苦苦修行一生,不如自己找个香火旺的寺庙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感叹三和尚一辈子挑水吃不如自己找个有吃有喝的地界温饱一世。
三和尚还是那句话:“百年之后,我们都埋在这里,结果有什么不同?”。
故事三个和尚

故事三个和尚从前有三个和尚,他们住在同一个寺庙里。
他们非常虔诚地修行,每天早上都会起床念经、打扫寺庙,晚上则专心修行。
他们生活简朴,对外界的物质诱惑视而不见,只专注于修行和信仰。
有一天,这三个和尚决定一起离开寺庙,到外面的世界去传播佛法。
他们穿过了茂密的森林,跋涉在险峻的山路上,终于来到了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非常贫穷,村民们生活困苦,他们希望三个和尚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希望和力量。
第一个和尚是个年长的人,他非常慈祥,总是笑容满面。
他走上街头,和村民们攀谈,给他们讲述佛法的智慧。
他告诉村民们要修心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还帮助村民们修缮房屋,修筑水井,让村庄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个和尚是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非常勤奋,总是忙碌不停。
他到田间劳作,帮助村民们耕种,播种,收割。
他告诉村民们要勤劳致富,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他还教育村民们要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让村庄充满生机。
第三个和尚是个智慧过人的人,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村子的一角,闭目养神。
他不说一句多余的话,但是村民们却常常看到他在默默地帮助别人。
他给村民们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
他告诉村民们要开阔眼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村庄变得更加文明。
三个和尚用不同的方式,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同的希望和力量。
村庄因为他们的到来,变得生机勃勃,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
他们不仅传播了佛法,更重要的是传播了爱与希望。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对世界有意义的贡献。
无论是慈祥的言传身教,还是勤劳的实实在在,抑或是智慧的悄然影响,都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每个人都是一座灯塔,只要我们用心,就能照亮前行的路。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温暖他人的光芒,让世界充满爱与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另外还专门花大价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的神父来寺庙传授。
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只留下两个屁就走了,一个屁是BPR,一个屁是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
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中心”负责后勤,再成立专门的“念经营业部”和“烧香管理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个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也任命了部门主持、部门副主持和部门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
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数量也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
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和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以及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套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规划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是不准确,并且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
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部牵头召开了N 次“关于减少开会次数的会”,并下达了N 次“关于减少下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和机构改革研究院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
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召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
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进行手工统计和填写报
表,来给“系统”打工。
于是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是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是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是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是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
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SB,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
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