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科技创新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环境保护领域。
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基因工程、生物修复和生物传感技术。
一、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和性状,可以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体。
在环境保护中,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污染物降解、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
在污染物降解方面,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产生特定酶类,进而促进有机废物的降解。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细菌可以分解油污,将有害的石油污染物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
在生物能源开发方面,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来提高植物的生物质产量和生物能源的转化效率。
通过改良植物基因,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物能源开发。
二、生物修复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物修复是利用具有代谢能力的生物体,通过降解、转化等作用来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从而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等领域。
在土壤修复中,可以选用适应力强的植物或微生物来修复受到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的土壤。
这些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吸收、降解等作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在水体修复方面,可以利用一些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来修复受到有机污染的水体。
这些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从而净化水体,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三、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体检测的技术,通过利用生物体对环境中特定物质的敏感性,可以实现对环境中有害物质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研发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空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检测。
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研究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许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就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生物学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物种(如植物、微生物等)降解、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从而改善受污染的环境。
例如,利用植物的吸收能力来净化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或者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弃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2、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降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处理方法。
通过搭建合适的生物滤池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氮和磷的含量,从而达到保护水体环境的目的。
二、生物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1、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是一种可以净化水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系统。
通过利用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质量。
此外,湿地还可以为许多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2、森林生态修复森林作为地球的“肺脏”,在气候调节、土壤保护、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生物学可以通过引入适合生长的植物物种,加强森林的植被恢复,以达到修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
三、生物学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1、保护濒危物种生物学可以通过研究濒危物种的生境需求、繁育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生物学还可以利用种群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和管理。
2、建立保护区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生物学可以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为建立和管理保护区提供依据。
通过划定和保护适宜的保护区,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保护物种多样性。
四、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控制或杀死农作物害虫或病原体的化学物质。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工程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可以提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潜力。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通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水体和空气。
例如,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可以净化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以分解有机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
生物修复比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了治理成本。
二、生物燃料生物工程还可应用于生物燃料领域,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做出贡献。
生物燃料是指利用生物质资源或生物转化产物作为燃料,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
相比于化石燃料,生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小。
通过生物工程的手段,可以提高生物燃料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物燃料的广泛应用。
三、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生物工程中的一项前沿技术,能够精确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农业和医学领域,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基因编辑,科学家可以改良生物体的特性,使其更适应恶劣环境或具有抗病、抗虫等的特性。
例如,通过编辑水稻的基因,使其能够耐盐碱土壤;通过编辑植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
四、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工程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技术。
它利用生物分子或生物体对特定物质的选择性反应,实现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检测和监测。
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性、快速响应和良好的可再生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
通过生物传感器的使用,可以及时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综上所述,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修复、生物燃料、基因编辑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通过生物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生物技术提高环保效率
生物技术能够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降低环保成 本,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面临的挑战
技术成熟度不够
目前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技术尚未 完全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 索。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生物技术的概述 •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前景与挑战 • 案例研究:某城市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
用实践 • 结论: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意义与影响
01
生物技术的概述
生物技术的定义
生物技术
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进行物质加工和生产 的技术。
生物技术涵盖范围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生物技术应用
医药、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源
20世纪初,人类开始对生物技 术的研究。
初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 构发现,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 础。
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克隆 和基因转移技术的出现,生物 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生物技术在废气处理方面的应用
01
02
03
生物过滤
利用微生物降解气体中的 有害物质,将其转化为无 害物质。
生物吸收
利用微生物吸收气体中的 有害物质,通过生物反应 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滴滤
通过微生物降解和化学反 应,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科技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科技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技术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猛发展,为各个领域的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生物科技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环保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生物科技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生物科技在环保领域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之一。
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能力,通过生物酶的氧化作用,而将有机物降解为水和氧化物的技术。
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降解方法相比,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多种优点,如高效、低成本、无毒污染和环境友好等。
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纤维素、生物降解多聚酯等。
生物降解塑料是生物降解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生物降解塑料能够降低塑料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浪费。
生物降解塑料的生产主要依靠微生物技术实现,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有机物降解为能够被自然环境分解吸收的简单化合物。
二、生物矿化技术生物矿化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活动进行矿物转化和沉积的技术。
生物矿化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矿化污染物的去除和生物矿化沉积物制备。
生物矿化污染物的去除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机制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成无毒无害物质的技术。
生物矿化沉积物制备则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进行金属沉积和颗粒制备的技术。
生物矿化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物矿化技术可以用于生物提取和回收金属资源,以及回收废弃物中的金属资源。
此外,生物矿化技术也可以用于环境修复和废物处理等领域。
三、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制备膜结构的技术。
生物膜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物膜处理废水、生物膜处理气体和生物膜治理土壤等领域。
生物膜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可以有效地降解污染物,同时还可以提高废水等废弃物的处理效率。
生物膜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与前景未来世界的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而在环保领域中,生物技术是一种充满着前景的技术。
因此,本文将会探讨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与前景。
1.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废水处理是环保的重要环节之一,而生物技术成为了废水处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转化成有用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生物技术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处理能力强,还可以达到很高的净化效果。
而且,生物技术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提高环保的效果。
除此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植物净化废水。
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利用微生物净化水质,还可以利用植物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对水质进行改善。
通过这种方法来处理废水,不仅可以实现环保,还可以用于植物和农业生产中,具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
2.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除了废水处理,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
生物技术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结合主要包括了生物转化和生物分解两部分。
生物转化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一些有机物进行分解,从而达到废弃物的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并将之转化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生物分解则是将废弃物中的可分解物质利用微生物转化成有机肥、制糖酒等物品。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绿色环保与循环利用的目的。
3.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环境修复是另一个重要的环保领域。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愈来愈严重,环境修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生物技术的应用也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修复主要包括:土壤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其中,利用植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可以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改变污染物的含量与分布,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而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从而将之修复。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运用生物生产、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领域。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生物修复、生物监测和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来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以恢复其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
这种修复方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无污染的特点。
生物修复的关键是选择适合的生物体并合理利用其代谢和生理特性。
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的吸附、富集和分解能力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例如,水稻可以吸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物质,通过其根系和组织内化学成分的变动来修复污染的土壤。
菜豆和黄豆等豆类植物则可以利用其根瘤中的固氮菌来修复受损的土壤。
2.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降解和清除受污染物质的过程。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分解有机废弃物和石油类污染物,通过降解有机物质来清洁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监测生物体的生理和生物化学指标,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
生物监测能够提供实时、定量和可持续的监测数据,帮助人们了解环境变化和评估环境影响。
1. 生物指标监测生物指标监测通过监测生物体的生理指标来评估环境质量。
例如,鱼类、蜗牛和蜻蜓等生物体对环境污染十分敏感,可以通过监测它们的行为、生殖能力和生长状况来判断环境质量。
2. 生物标志物监测生物标志物监测是通过监测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或生物化学物质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
例如,某些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其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和转变产物来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和种类。
三、生物资源利用生物资源利用是指利用生物体提供的物质和能源来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
生物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1. 生物能源利用生物能源利用是指利用生物体的生物质和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逐渐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着高成本、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而生物技术的引入,使得废水处理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提高水质的同时,减少了处理成本。
此外,生物技术还有助于以生物除磷和生物除氮等方式实现对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从根本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二、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领域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问题,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存在耗时长、效果不好等问题。
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土壤修复,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修复效率,还能减少对土壤的次生污染。
例如,通过引入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和恢复。
三、生物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旨在恢复和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生物技术的应用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比如,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可以引入具有吸附、转化等功能的微生物来有效清除湿地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通过改良植物的基因,提高植物的耐盐性、耐寒性等特性,使其适应更恶劣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总结起来,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减少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还能够有效地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构建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加可行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
当今的水处理技术中,生物处理法已成为城市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活性污泥法是一种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它本质上与自然界水体自净过程相似,只是经过人工强化,污水净化的效果更好。
[正文]
现代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译成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为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高通量组学(omics)芯片技术、基因与基因组人工设计与合成生物学等系统生物技术。
生物控制和改造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
生物模拟技术有生物机体和功能模拟技术以及人工生物系统技术两种。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譬如可用微生物来净化有毒的高分子化合物,降解海上浮油,清除有毒气体和恶臭物质以及处理有机废水、废渣等。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继而阿尔敦(Arden)和洛开脱(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好。
由于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去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样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这个试验的工艺化便是于1916年建成的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的机理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者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
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
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
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种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
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其性能指标包括: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活性污泥的培养
初期(3d)
①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20m3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各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mg/L 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②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③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10~15 m3污泥至化料池,(留下部分作为备用)。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为标准。
根据需要补磷后闷曝。
④闷曝:第二、三天的闷曝可减少停机时间,生化曝气可控制为开6停2。
中期(4~7d)
一般经过2~3d的闷曝后,通过显微镜镜检,可能会看到少量的原生动物。
原则上,此时每天定时补加碳源逐步以地脚面粉为主。
同时投加普钙和尿素,以补充磷源和氮源。
补充碳源的标准仍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mg/L左右为准。
此阶段为排除生化代谢物,生化池需适量换水,同时继续进行闷曝。
此阶段为加速污泥菌胶团的形成,在生化池中可适量投加粉状PAM。
后期(7~10d)
一般经过7~10d闷曝,生化污泥表现显淡黄色,污泥30min沉降比达到10%左右。
通过镜检可发现有较多活跃的原生动物钟虫、纤毛虫,以及后生动物轮虫、线虫等,此时生化污水处理即可进入驯化及增负荷调试阶段。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① 曝气池:反应主体;② 二沉池: 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 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 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 供氧系统:主要由供氧曝气风机和专用曝气器构成向曝气池内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
从空气压缩机站
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
形式进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使混合液处于剧烈
搅动的状态,形悬浮状态。
溶解氧、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
第一阶段,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颗粒吸附在菌胶团的表面上,这是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
和多糖类黏性物质。
同时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在细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
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吸收这些有机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
给自身的增殖繁衍。
活性污泥反应进行的结果,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
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长,污水则得以净化处理。
经过活性污泥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悬浮的
活性污泥和其他固体物质在这里沉淀下来与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
理水排出系统。
经过沉淀浓缩的污泥从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为
接种污泥回流至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的悬浮固体浓度和微生物浓度;
增殖的微生物从系统中排出,称为“剩余污泥”。
事实上,污染物很大程
度上从污水中转移到了这些剩余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说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机物,这样污水变成了干净的水。
它本质上与自然界水体自净过程相似,只是经过人工强化,污水净化的效果更好。
活性污泥法的优缺点
优点:1.处理效果好。
2.废水处理程度灵活,可高可低。
缺点:1.出水浓度So不能高,不适应冲击负荷。
2.需氧量前大后小,造成前段缺氧后段过剩。
3.为了避免前段确氧,进入浓度不能高。
在现有的废水净化方法中,生物净化常常是成本最低而最可行的。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某些有机物质作为所需的营养来源。
因此利用微生物体中酶的作用,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同时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高效菌种,并利用固定化活性微生物细胞等方法,在废水处理及环境保护中取得显著的成效。
纵观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其前景是美好的,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用途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杀完各行各业;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具有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一方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原料具有再生性,对环境的破环性极小或几乎没有,甚至还可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但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各项研究尚处于研究阶段,产业化建设尚在初创阶段,还没有实现它最初预期值。
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高潮将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而到来,以基因组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汇集于这一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将进入广泛的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像当年工业革命一样,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吴会中戴长虹宋祖伟现代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07,23(9):89—9
[2]梁洁城市水污染控制的应用[J] 给水排水 1999,25(5):31—3
[3] 冯宝荣[1] 苏宏智[1] 李友平[2] 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M]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25(1):4—7
[4] 刘伟浅析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O2,19(2):48.
[5]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M] 生物科学,2001,12(1):3
[6]张斌[1] 刘涛[2] 现代生物技术在给排水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29(5):1O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