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岁暮和张常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岁暮_岁暮的诗意与解释

岁暮_岁暮的诗意与解释

岁暮_岁暮的诗意与解释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岁暮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据“年逝觉已催”这一句话推测,这首诗应当作于诗人晚年。

诗人当时被贬为永嘉太守,接触了山阴道上的千岩竞秀和万壑争流的山水,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岁暮》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释: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诗意: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

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在大家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做过诗词鉴赏题目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欢迎阅读!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详解 1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居易岁暮赏析翻译

白居易岁暮赏析翻译

岁暮唐代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

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

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

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

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

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

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

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岁暮·殷忧不能寐》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谢灵运。

其全文如下: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前言】《岁暮》是东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诗的前两句叙事,诗人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三四两句写景,描写难以入睡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末两句抒情,诗人指出世上没有永久的事物,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将终的心恐和无奈之情。

全诗读来,别有一番寂冷苍凉的韵味。

【注释】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寐:睡觉颓:尽朔风:北风;朔:北方劲:猛烈哀:悲痛,凄厉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年逝:年华逝去催:紧迫。

【翻译】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

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

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

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

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

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

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岁暮》是唐代诗人杜甫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题目1(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3分)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4分,答出一点给2分)(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分,答出一种技巧和分析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题目2(1)请简要分析“济时敢爱死?”这两句用的修辞手段。

(2分)(2)末句“寂寞壮心惊”,说说本诗中诗人的“寂寞”。

(2分)参考答案(1)用了了反问。

(1分)“济时敢爱死?”句意为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用了反问,就强调了诗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1分)(2)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他乡的孤单寂寞(1分);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报国无门的寂寞,怀才不遇的寂寞)(1分)赏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

杜甫《岁暮》赏析

杜甫《岁暮》赏析

杜甫的这首《岁暮》诗被选作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的诗词鉴赏作品,下面是对这首小诗的简要鉴赏。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白

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白

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
诗因以长句报之白
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白居易,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的意思,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赏析 -白居易的诗
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因以长句报之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律西州彼此意何如,官职蹉跎岁欲除。

浮石潭边停五马,望涛楼上得双鱼。

万言旧手才难敌,五字新题思有余。

贫薄诗家无好物,反投桃李报琼琚。

《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岁暮》原文及翻译赏析1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翻译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注释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

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

一说指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鉴赏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岁暮和张常侍翻译赏析《岁暮和张常侍》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前言】《岁暮和张常侍》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侍以双关的笔法,从岁暮着笔,将市朝的变化、风云的严厉,同岁暮的凄冷、暮年的悲伤融为一处,使全诗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感伤的气氛。

全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穷困愁苦、憔悴悲慨的“深怀”,而且深刻地寄托着对行将易代的忧虑与悲愤。

【注释】⑴岁暮:指除夕。

常侍:是常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官职。

东汉末有个十常侍之乱,那些人都是宦官,到魏晋的时候,中常侍和散骑(皇帝的骑从)合称散骑常侍,这时候是正式的官职了,不再是宦官担任,它的主要职责是顾问、讽谏一类。

张常侍:王叔岷本说是张野,袁行霈、龚斌、魏正申等认为是张诠。

⑵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指朝廷官府。

《华阳国志》:“京师,天下之市朝也。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凄:悲。

旧人:有双关意,一指亡故之人,一指仕晋僚臣。

⑶骤骥:疾奔的千里马,这里指迅速运行的太阳。

悲泉:日落之处。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

”这句是说人生易逝,光阴迅速。

⑷旦:早晨。

⑸何言:有什么话好说。

⑹紊颜:谓脸色苍白。

敛光润:收敛起光泽,指面容憔悴,没有光泽。

⑺一:语助词、无义。

繁:多。

⑻“阔哉”二句:反用《尚书》典故。

阔:迂阔。

秦穆:即秦穆公,秦国的国君。

旅:同“膂(ǚ)”,脊梁骨。

旅力,即体力。

愆:丧失。

《尚书·秦誓》记秦穆公说:“番番(pópó)良士,旅力既惩,我尚有之。

”(番番:同“皤皤”,白发貌)是说头发花白的将士,已经丧失了体力,而我尚有力。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年老衰弱,体力怎能不丧失呢?所以说秦穆之谈为迂阔。

⑼向夕:将近傍晚。

长风:犹“强风”。

⑽没:湮没,遮盖。

⑾冽冽:形容寒冷的样子。

一作“厉厉”。

严:重。

⑿鲜:少。

⒀矧况且。

伊:语助词,无义。

⒁屡阙:经常缺。

阙:同“缺”。

清酤(gū):指酒。

⒂穷通:穷困与通达。

靡:无。

攸(yōu):所。

⒃憔悴:面色黄瘦。

这里指衰老。

由化迁:听随大自然的变迁,深怀:深刻的感怀。

⒄抚己:检点自己,回顾自身。

⒅履运:指逢年过节之时。

慨然:感慨、感叹的样子。

【翻译】朝廷旧人死散令人悲伤,时光匆匆而为日落感叹。

明朝升起已非今日太阳,年岁已暮我又能有何言!平日容颜已收敛起光润,并且早已见白发更增添。

秦穆公言谈真可称迂阔,人老怎能说膂力未耗散?傍晚来临刮起阵阵长风,只见层层寒云笼罩西山。

冽冽寒气吹来越来越冷,那飞鸟也已经纷纷回还。

人生本来很少能够长寿,何况常常会被愁苦纠缠。

屡缺清酒常常无酒可饮,而无从快乐在今时此年。

穷困显达本来不去考虑,容颜憔悴听任自然变迁。

时常自问很有深刻感慨,逢到岁终又添一重伤感。

【赏析】题目中的“岁暮”,点明写作时间,是在年底。

结合诗中的“明旦非今日”来看,是说到了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这里的“岁暮”解释为除夕。

在除夕这一天,写了这首唱和诗给张常侍。

这是字面的意思。

这首诗涉及到时政方面的问题,“岁暮”二字可能还有其他暗指。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这两句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凄市朝旧人,感骤骥悲泉”。

凄是悲戚,为市朝旧人而悲戚。

市朝和旧人,这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

先说“市朝”。

《归园田居》中“一世异朝市”,市朝和朝市,意思相同。

市是集市,朝是官场,两字合在一起,泛指人世。

亲朋故旧的逝去或离散是让人悲戚的事情。

旧人指的是亡故之人,或离或逝。

第二句,骤骥感悲泉,这里有典故。

骤骥是快马,悲泉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日落的地方。

《淮南子》里记载,羲和驾着快马拉着太阳每天由东到西,到达悲泉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让快马停下来。

这里说的是,人世代谢、时光流逝,是令人悲伤的事情。

而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天了,现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余何言的“余”,不是“我”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剩下的”更合适。

想到时光匆匆而过,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心里很感慨。

面对如此情境,我还剩下什么呢?我无话可说了。

这是很激愤的话。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令人悲戚,令人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是“余何言”,没什么话好说了。

其实心里有很多话想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这两句写身体状况。

素颜代指人的脸。

脸上没有光泽,头上满是白发。

第二句中的“一”字放在句中,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实义。

从这两句来看,上文所说的“岁暮”,除了指具体的时间之外,应该还有进入暮年、年老的意思。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这里有典故。

《尚书·秦誓》里说,“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这段话的意思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这本书中,有很详细的注疏,综合如下:番的读音,婆,字写作“皤”。

皤,白头貌,头发白了。

良是善,良士在这里代指将士。

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

旅力既愆的“愆”是失掉、丧失。

什么已经丧失了?旅力。

旅,通“膂”,有个词叫“膂力”,就是体力的意思。

将士们头发白了,体力也丧失了,而“我尚有之”。

这是秦穆公说的,说他还有的是体力。

陶渊明不同意。

这两句诗就说,年纪大了,体力怎么可能不衰退呢,秦穆公的言论真是迂腐。

阔是迂阔、不切实际。

上面说的是人已进入暮年,身体衰弱。

紧接着转向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大环境,环境也不好。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大风刮起来了。

长风即大风。

“向夕”点明时间,是在将要黄昏的时候。

这首诗中,有多处字眼都紧扣题目中的“岁暮”。

这里的“向夕”,也有这层意思。

风起而云涌,西山笼罩在一片寒云之中。

西山是什么地方?查各家的注释,都没有对“西山”进行解释。

西山不是西边的山,而是有特指。

《采薇歌》中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陶渊明的“西山”,来自这里。

这里是伯夷、叔齐隐居采薇而食的地方。

在《饮酒二十首》其二中,陶渊明同样写到西山,“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里说的很明显,西山就是伯夷叔齐隐居的西山。

这是借代,用来代指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寒云笼罩。

注意这个“寒”。

陶渊明说,大风刮过来,四周的云,都是寒冷的。

所以紧接着说,“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冽冽用来形容后面的“气”,寒冷的气息。

“严”,表示程度,是极其寒冷的。

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鸟儿们都纷纷飞回了各自的家了。

纷纷表示多而杂乱。

这首诗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陶渊明写这首诗有很隐晦的意思在里面,那种不好明说的心意,可能真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

矧伊,矧是况且的意思,伊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无实义。

苦缠,是被困苦所纠缠,即上面提到的年老体衰、岁暮严寒等内外交困。

这里的“民生”解释为“人生”,和现在“国计民生”的概念不同。

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人生是短暂的,何况还有这些困苦纠缠着。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清酤指酒。

现在经常没有酒喝,再不会像当年那么快乐了。

屡阙,说明次数很多,是经常性的。

陶渊明隐居后,尤其是到了晚年,是穷且多病。

没有酒喝的情况,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很常见。

比如《九日闲居》,里面有个序,就说“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意思是说,重阳节的时候,园子里菊花盛开,而此时手边却无酒可饮。

这里的“至”,也隐隐有所指。

综合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等,陶渊明退隐之后,有不少人会不时的送酒给他喝。

所以说是“当年”。

想当年,经常有酒可饮是如此快乐,而如今却没有了。

那么这个“至”,或可以解释为,不仅是酒没了,连来往的人也少了。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这里出现了转折。

前面讲到,人生这么短暂,而如今是年老体衰、岁暮严寒、无酒可饮等等,是一直在描述困苦的情况;到了这里,说穷困与通达,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由此可知,这里的转折,只是诗意方面的转折,在陶渊明自身,这是他一贯的人生态度,是那种任真的、通达的人生观,任其自然,不争不抢。

靡攸虑,意思是没有所顾虑的。

攸是所,“性命攸关”是说和性命所关系的事情。

“憔悴”二字,和上文“素颜敛光润”二句相呼应,强调形势的衰败。

化是运化,自然的变化。

陶渊明的诗文中,提到“化”或“运”的次数非常多。

结尾两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字面的意思是:抚己是检点自己,回想自己的平生遭际,不免深有感怀。

履,作动词讲,意思是踩到、到达。

履运指的是在这个岁暮时候。

如今又是岁暮,更增添了无尽的感慨。

可见陶渊明心里有不平之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