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灯笼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
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
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
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作者写作特色
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
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一、基础性批注
(一)、读准读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精品教案

4.《灯笼》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本文是第一单元第四课自读课文,发表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文中所写事件、所抒发的感情应该是陌生的,因此消除阅读理解的障碍,除了提示创作的时代背景外,还要提示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一方面有才华,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正义事业的进取心非常强烈,因此在怀念早年的乡村风俗时,会自然地引发激越的爱国热情。

3.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昆明的雨》,学会了文章“一线串珠”的手法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但因年代久远,又加之学生对“灯笼”的实际作用和象征意义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点拨。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爱国之情。

4.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5.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周庄的照片,说明照片的来源,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神龛()司马懿()幽悄()争讼()裴公()斡旋()静穆()思慕()熙熙然()褪色()怅惘()霍骠姚()垂珠联珑()2.注意课下注释的词语斡旋:调停,调解。

优质课教案《灯笼》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灯笼》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 《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课文导入】欣赏着这些灯笼的美图,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篇课文,来体会作者一些关于灯笼的情怀。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2.知识链接吴伯箫散文特点: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关键词:忆巧妙入提: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引出写作对象?回忆灯笼: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些灯笼相关的情节?线索:导思3. 本文以何为线索来组织行文的?美好感情:导思4.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

2.反复阅读,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

学习重难点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

反复阅读,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

前置学习通读课文,梳理字词,查阅文中第10段和第11段引用的戏曲、诗歌、典故和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灯笼图片)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不同的人看到灯笼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

灯笼又会牵引起吴伯箫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散文《灯笼》。

学生活动一寻灯题目是《灯笼》,全文仅仅说的是灯笼吗?文中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在作者关于灯笼记忆的网里挤着的是哪些回忆?请朗读课文,仿照示例密织这张灯笼的记忆的网。

示例:在第3自然段,那是接祖父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挑灯接祖父,一路听掌故的温情。

明确:第5段,那是慈母关心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灯笼伴灯学,慈母在心间的温情。

第6段,那是挂在村头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的温情。

第7段,那是元宵节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龙灯入梦乡,太平说丰年的温情。

第8段,那是送姊远嫁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灯高红宅第,族姊哭远嫁的温情。

第9段,那是描朱红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描红纱灯上,爱煞大朱红的温情。

第10段,那是皇宫里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宫灯翠流苏,蜡泪悯献帝的温情。

第11段那是沙场将军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挑灯夜看剑,塞外秋点兵的温情。

小结: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灯笼优质教案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灯笼优质教案

第4课灯笼【导学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 怅惘(chàng wǎng) 2.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线索,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的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文白相减、善用诗词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知识孩提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文题解说 灯笼是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用具。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全文围绕灯笼展开,“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四、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康迪卫国的感情。 五、生字、词 神龛(kān) 争讼(sòng) 斡旋(wò) 怅惘(chàng wǎng) 点缀(zhuì) 熙熙然(xī) 锵然(qiāng) 处境可悯(mǐn) 星阑(lán) 马前卒(zú) 燎原(liáo) 斡旋:调停;调节。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奢华。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斗方大字:文中指一尺见方的大字。斗方,书画所用的一尺见方的纸。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 六、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叙写小孩喜欢火、喜欢亮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详写关于灯笼给“我”带来的感受和联想。 第一层(2):总写“我”对灯笼的喜爱。 第二层(3—12):写多种灯笼给“我”带来的感受和联想。 第二课时 七、问题探究 1、第1段写小孩子喜火、喜欢亮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卡,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提起灯笼,作者为什么会想起这么多事情? 因为作者的经历中有许多事情与灯笼有关,包括亲情、故事、亲身经历等,这些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3、文章书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朱红描字、献帝伴灯、甘做马前卒 4、如何理解祖父在回来的路上不提斡旋的事情,只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1)“进京赶考的掌故”富有故事情节,符合儿童的心理,所以能令“我”久久不忘。(2)祖父给“我”讲故事而不提大人的事,是为了呵护一颗童心,不让世间的扰攘污染了孩子那颗纯真的心。数着牵牛织女星谈进京赶考的掌故,可以培养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及憧憬。 5、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中的“马前卒”指的是什么? 愿意为英雄的前驱,做勇于献身的战士,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志向。 八、写作特色 1、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 文章内容由标题“灯笼”聚合在一起,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不相关者作者一件不写。 2、虚实结合的写法 在作者所记述的许多灯笼中,母亲为我上下学做的纱灯,为了还原在村头高挑的那挂红灯,唐明皇在东宫建的灯楼,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等,都是实写;而对宫灯翠玉流苏的想象,则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厚而有张力。 九、主题概括 《灯笼》题干书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十、板书设计 家乡民俗 柔 亲人柔情 灯笼 (以小见大) 壮 壮士豪情 民族担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4课《灯笼》教案

《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研读文本的重点段落和文句,使学生们切实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设计与文本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激发他们的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感受吴伯箫先生以“灯笼”为线牵引出的成长之路上的思与悟,在领略其人格风采的同时,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情思,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

体悟散文以“情思”为核心来构架、选材、传情、达意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深入研读文章中有关作者思绪飞扬和沉淀的7-10段,感受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思与悟。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前两分钟学生第一课时思维导图展示,用ppt循环播放,展示优秀作业,以期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欣赏中温故而知新。

)一、导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民族危矣的关键时刻,根据革命形势,把人分成三大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显然吴老是个有知觉的人,他在将近而立之年,面对内忧外患,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以“灯笼”为线将个人对人生的知觉记录和传承下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字词,对文章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赏读大家的作业,感慨良多,大家的知觉能力真是超乎想象,然而吴老是这样一位创作风格的散文大家:(课件展示吴老的创作风格)吴伯箫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

这样写成的散文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练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

吴伯箫散文善于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促人积极向上。

显然,一课时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这节课希望大家带着已有的“觉悟”,从“心”出发,深入研读文本,体悟吴老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4.《灯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4.《灯笼》学案

4、《灯笼》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2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4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灯笼》基础梳理”简介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他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善于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

其作品的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主要作品有《羽书》《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

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知识卡片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5 页
吴伯箫《灯笼》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4、理解文章线索的贯穿。
5、品味语言精当的作用。
6、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7、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
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
境。
2、理解文章线索的贯穿。
3、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精当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引入
第 2 页 共 5 页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
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 尚未出现和普及的
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
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
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
情怀。
二、作家作品
1、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
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象 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
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 兴旺、红
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
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
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
第 3 页 共 5 页

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
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三、写作背景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争讼( ) 领域(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 暖融融( ) 马前卒( )
五、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1、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 围绕
“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第③段,;
第⑤段,;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⑨段,;
第⑩段,;
第⑾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
马前卒”的誓愿。
第 4 页 共 5 页

2、 把那么多和灯笼有关的事情连接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
呢?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
3、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阅读提
示)
(1)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
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情感上的: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
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
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
色的朱门,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悲壮激越的家国情
怀。
4、作者的家国情怀(阅读提示)
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 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
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
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 ,于今灯
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 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
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 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第 5 页 共 5 页

六、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
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 合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
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⑾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
和祖父讲故事是,“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
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
第⑾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是,其他的句子主要是。
小结: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
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
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
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
范。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熟读课文 3、摘录喜欢的语句 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