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重点知识点整理:
1. 动物的分类
-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 昆虫、鱼、鸟、哺乳动物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2. 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
- 生物与物种的关系
- 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的规律和适应的方式
3.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身体系统的构造和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植物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根、茎、叶等)
4.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
- 物质的熔化、凝固、蒸发、沉淀等常见变化过程
5. 物质的运动和力
- 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及描述方法
- 力的概念和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 物体的受力和对力的图示
6. 火的利用和安全
- 火的产生方式(摩擦发热、化学发热等)
- 火的危害和安全的使用方法
7. 植物的繁殖和生活方式
-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和特点
- 植物的营养方式(光合作用、土壤养分的吸收等)
8. 环境污染与保护
-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 个人和社会应如何保护环境
以上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重点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需要,欢迎继续提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①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②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③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⑤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⑦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眼镜是凹透镜)(了解)⑧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了解)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②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4.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①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②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③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④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⑤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技术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①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②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③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4. 放大镜的放大率与(镜片大小)和(材料)有关。
5. (昆虫)和(微小生物)在生活中常见,它们属于(微生物)世界。
6. (微生物)是生活在(微小)空间中的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7. 微生物的特点是(体积小)、(数量多)、(分布广)。
8. 借助放大镜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昆虫的(身体结构)、(器官)等肉眼无法看清的细节。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状态可以改变,但物质的化学性质无法改变。
3. 物质燃烧时会产生(新物质),例如木材燃烧后会产生(灰烬)。
4.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例如(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物)等。
5.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会产生新的物质,但物质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6. 物质混合时,可以改变物质的(位置)、(数量)、(状态),但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7. 化学反应的产物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8. 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热能、光能或电能等能量。
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位于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中,太阳系是其中一部分。
2.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它们按照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公转周期为(一个月),自转周期为(一周)。
4. 月球表面有(环形山)、辐射纹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于推测出月球表面的形成原因。
5. 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其他天体,例如小行星、彗星等。
6. 恒星会发光和发热,例如太阳;行星不会发光和发热,例如地球。
7. 行星和卫星都受到重力作用,因此会绕着恒星或行星的中心天体旋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要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要点第一单元 - 动物的生长和变化- 动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出生、成长、老去和死亡。
- 某些动物通过卵生繁殖,孵化后的幼崽通过吃食物和生长来成长。
- 某些动物通过胎生繁殖,母体孕育后直接生下幼崽,幼崽通过吸收母体提供的营养来生长。
- 动物的变化包括大小、形状和外部特征的改变。
第二单元 -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食物和被食物两种角色。
-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网络。
食物网更真实地反映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生态平衡指各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和保持稳定的状态。
第三单元 - 照明与音响-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方式。
- 白光可以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谱。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播。
- 声音的大小和音调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第四单元 - 空气与大气层- 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
- 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磁层。
- 大气层对地球的温度、气候和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单元 - 水的循环和地下水-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
-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水体。
- 地下水对植物和动物提供水源,并影响地下土壤的稳定性。
第六单元 - 人体的呼吸和循环- 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
-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 人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 循环系统通过输送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第七单元 -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条件至关重要。
- 回收利用、合理使用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 倡导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共同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
以上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的要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一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
不同地区的房屋特点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
2 .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3 .一般而言,住房通常都有(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燃气系统)、(供暖系统)、(供电系统)、(电路系统)、(网络系统)等。
各个系统不仅有自身的作用,而且各部分之间还存在整体的相互作用。
4.住房的建造过程包括(选址)、(设计)、(建造)、(验收)、(改进)等环节。
5.房主建造过程中,哪些工作阶段最重要,为什么?答:房屋建造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阶段是设计。
因为设计是根据房屋选址情况,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通盘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和施工等过程的依据。
第二课:认识工程1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一座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2 .一般工程建设都有哪些相似的步骤?答:(1)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2)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3)制作一个模型。
(4)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
(5)实施建设3 .限制工程建设的条件主要有哪些?答:限制工程建设的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4 .说一说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工程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每一项工程建设都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完成复杂的工程;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技术难题,这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5 .表格概括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1 .征集工程的设计方案,最终要通过(竞标)的方式来确定建设资格。
2 .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选址)、(人员分工)、(外观)(高度)、(材料)、(确保坚固)、(节省成本)等。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资料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资料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一、弱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别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因此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躯体构造:昆虫的双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脚的内侧,昆虫的鼻子算是它们额头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事实上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别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缘故:是一具凸透镜把另一具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觉: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节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觉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具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觉: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觉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群。
③显微镜使用的办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看。
④经过显微镜观看洋葱表皮装片发觉: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晰,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具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讲:所有的生物基本上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讲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爱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等生命活动基本上经过细胞举行的。
7.①水中要紧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完整word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新教科版(2022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教科版(2022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都有一定的结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2.住房由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3.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
4.住房都有门、窗、卧室、厨房等;一些住房还有水、电、煤气等。
5.住房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地砖、门等是住房建造后存在的。
餐桌、窗帘、沙发等是装修入住后添置的。
6.住房所必须具有的系统:卫生间和厨房都有上下水设施;各个房间都有电源、电灯等电器设施。
它们是通过各自的管道到达各个位置的。
7.水、电通过水电设施的相应系统到达相应位置。
8.住房内的系统很复杂,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不可缺少,无法替代。
9.建造住房的过程有选址、设计、建造、评估、改进。
建造工程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核心是设计。
第2课.认识工程1.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2.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
3.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任务,要经历类似的建设过程。
4.建造房屋工程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对比,有两个工程的相同点,即都需要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两大过程。
5.施工阶段在整个工程中所占时间并不是最多的,占用时间最多的是前期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如分析工程中的限制和挑战以及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
6.举例说说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
(1)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房屋:解决住房问题,保证住宅安全、适用、卫生、经济。
港珠澳大桥:建造一座跨海大桥,连通珠三角地区东西部,缩短行程,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传递提供一个纽带。
(2)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3)制作一个模型。
(4)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
制作房屋模型,对楼体高度、结构形式进行测试,确保建筑物的坚固性和安全性,从各个方面验证建筑物的应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4、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17、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8、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21、用图表归纳本单元内容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食。
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月食。
1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1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
18、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1000亿—2000亿】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成为【河外星系】。
1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2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21、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重要位置,【神州】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2、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4、【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6、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7、厨余垃圾包括:果皮、剩余饭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它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
废电池和医疗垃圾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9、【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0、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有40多个。
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2、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13、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