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
2. 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工具的分类、设备的选用和维护。
3. 发动机维修方法:故障诊断、零部件更换、维修工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维修方法。
2. 难点:发动机故障诊断和零部件更换。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汽车发动机实验室。
2. 教学工具:发动机模型、工具箱、故障诊断设备。
3. 教学材料:教材、PPT、实践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 实物演示:展示发动机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发动机结构。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零部件的拆装和维修练习。
5. 故障诊断:讲解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发动机维修中的问题,分享维修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维修方法的理解。
2. 实操考试: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故障诊断报告:评估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利用发动机模型和实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4. 设置故障诊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第3-4周:讲解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3. 第5-6周:教授发动机维修方法和技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等。
2. 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维修方法。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演示: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4. 实践: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
2. 讲解发动机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课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发动机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展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维修工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排量、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性能的差异。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构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的技术。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更换机油、检查火花塞、更换空气滤清器等。
汽车发动机的注意事项:定期保养、合理驾驶、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等。
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故障现象、诊断方法、维修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现象的识别和分析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发动机实物或模型,以便进行讲解和演示。
2. 准备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教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部件的作用。
3. 演示环节: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环节:讲解发动机维修的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践,总结发动机维修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的理解程度。
2. 演示环节:观察学生对发动机部件和维修操作的认知情况。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安全性。
4. 作业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维修企业,了解发动机维修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邀请专业维修技师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行业经验和技巧。
3. 安排学生参与发动机维修竞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导入:通过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引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
2.授课: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演示:组织教师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让学生亲眼见到汽车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汽车发动机实物,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
5.总结: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6.评价:通过考试、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投影仪;2.汽车发动机实物;3.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4.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实践活动记录;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3.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表现。
六、教学安排1.第一周:介绍并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第二周: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和实践活动;3.第三周: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4.第四周:进行考试和评价。
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2.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和分享经验;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1.2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1.3 熟悉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技能目标2.1 能够熟练操作发动机维修工具。
2.2 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2.3 能够诊断并解决发动机的一般故障。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
3.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 发动机的分类1.2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1 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2 维修操作步骤及技巧3.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故障现象的识别3.2 故障原因的分析3.3 故障排除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1.2 发动机维修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1.3 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发动机内部结构的解析。
2.2 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1.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1.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2. 教学手段2.1 投影仪: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和维修操作过程。
2.2 发动机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工具。
2.3 维修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维修的操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维修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3. 演示操作: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5. 故障诊断与排除: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发动机故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xx职业教育中心《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教学重点1.了解发动机作用、基本术语;2.了解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特性;3.掌握发动机总体构造和内燃机型号编制规则。
教学难点1.四行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2.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1.1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现代汽车采用四行程、多缸、水冷、顶置气门发动机为主。
1.1.1发动机基本术语1.上止点2.下止点3.活塞行程S4.曲柄半径R5.气缸工作容积Vh6.发动机工作容积VL7.燃烧室容积Vc8.气缸总容积Va9.压缩比ε计算:已知某发动机为4缸,缸径是88mm,活塞行程是84mm,压缩比是9.5,试计算发动机的工作总容积,气缸工作容积,燃烧室容积。
解:Vh=(πD2/4×106 )×S=(π×812/4×106 )×84=0.43(L)VL=Vh×i=0.43×4=1.72 Lε=Va/Vc=(Vc+Vh)/Vc=1+Vh/Vc∴Vc=Vh/(ε-1)=0.43/(9.5-1)=0.05 L1.1.2 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四行程发动机曲轴转两圈,活塞在气缸内依次往复运动经历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进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被吸入气缸。
压缩行程进气行程结束,进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移动,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
作功行程当压缩行程接近上止点时,进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发出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气体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推动活塞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对外输出功。
排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启,在活塞和废气自身的压力作用下,废气从排气门排出气缸。
1.1.3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柴油机和汽油机工作差异主要表现在混合气形成和点火方式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发动机教案教案1教学时数:2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术语、单缸汽油机的工作原理难点:单缸发动机工作原理难点突破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情况、气缸容积的变化与缸压力温度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一个行程的讲授掌握知识的规律,进而很自然地接受其他各行程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第一节发动机的分类1) 按照所用燃料分类: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2) 按照行程分类:二行程发动机、四行程发动机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水冷式发动机、风冷式发动机4) 按照气缸数目分类: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5) 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直列式发动机、双列式(V型)发动机(6) 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增压式发动机、非增压式发动机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4、单缸发动机的结构利用课件讲授,对照课件中的结构图,逐一讲授,使学生对四冲程发动机的构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就弄清楚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的基本工作情况。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应对发动机的重要零件加以特别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曲轴之“曲”、连杆之“连”、活塞之“活”与“塞”、气门之“门”、气缸之“缸(容器)”等,使这些发动机的重要机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二、发动机常用基本术语..利用课件进行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简图,对发动机的常用术语逐一说明,简单说明其含义。
特别注意强调术语中的关键字:止点——止、气缸总容积——总、气缸工作容积——工作、燃烧室容积——小、压缩比——比、排量——排。
这些关键字的意义讲清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此术语的含义,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1、进气行程2、排气行程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讲授过程是:先对照课件中不运动的示意图进行讲授,再利用动画加深理解。
讲授中特别强调的应该是:气门的开闭情况、活塞开始时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气缸的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行程终了时气门的开闭情况等,具体参数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作为重点容强调。
工作过程全部讲授完成后,利用动画对工作过程进行小结。
教案2教学时数:2重点:柴油机与汽油机工作原理上主要区别难点:二行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难点突破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四行程发动机的知识,着重将活塞上方和下方的工作分别清晰的分开,使学生对曲轴箱换气的原理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1、进气行程2、压缩行程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教学方法:仍利用课件演示讲授,由于已讲授四行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工作原理重点放在其工作原理与汽油机的区别上。
四个过程讲授结束后,利用动画进行小结,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其规律。
五、二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1、二行程汽油机与四行程汽油机结构上的主要区别(1)没有专门的配气机构,而是在气缸壁上开有三对窗孔:由上而下依次是:排气孔、换气孔、进气孔。
活塞同时作为换气阀使用。
(2)曲轴箱是密封的。
2、二行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利用课件演示讲授)第一行程:活塞由曲轴带动由下止点往上止点运动,当活塞上行到将换气口、排气口关闭时,以进入汽缸的混合气被压缩,直至上止点压缩行程结束。
同时,随着活塞上行,活塞下方曲轴箱容积增大,形成一定真空度,当活塞上行到进气口露出时,混合气被吸入曲轴箱。
第二行程:当活塞上行到接近上止点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汽缸的混合气,在高温、高压的燃气压力作用下,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带动曲轴旋转作功。
当活塞下移止将进气口堵住时,随着活塞的继续下移,曲轴箱的混合气被预压。
当活塞下行至排气口露出时,燃烧后的废气在自身压力下经排气口排出气缸,紧接着换气口开启,曲轴箱被预压的混合气经换气口进入气缸。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活塞上方和下方分开考虑,待学生已基本理解容后,再综合起来分析讲授。
3、小结:可见二行程汽油机经过进气、压缩、作功、排气、换气五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这期间活塞在上、下止点往复运动了二个行程,相应地曲轴旋转了一圈。
利用动画进行小结,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讲评。
教案3教学时数:2重点:燃机型号编制规则六、二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演示其工作过程,由于学生已具有二行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知识基础,可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总结出工作原理,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讲评。
第三节发动机的总体构造一、机体组..二、曲柄连杆机构、三、配气机构四、燃料供给系统五、冷却系六、润滑系七、点火系(汽油机所特有)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已有和感性知识进行引导讲授。
第四节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为了便于燃机的生产管理和使用,国家标准(GB725-91)《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中对燃机的名称和型号作了统一规定。
1. 燃机的名称和型号燃机名称均按所使用的主要燃料命名,例如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等。
燃机型号由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拼音字母组成。
燃机型号由以下四部分组成:..3. 型号编制举例(1) 汽油机1E65F:表示单缸,二行程,缸径65mm,风冷通用型4100Q:表示四缸,四行程,缸径100mm,水冷车用4100Q-4:表示四缸,四行程,缸径100mm,水冷车用,第四种变型产品CA6102:表示六缸,四行程,缸径102mm,水冷通用型,CA表示系列符号8V100:表示八缸,四行程、缸径100mm,V型,水冷通用型TJ376Q:表示三缸,四行程,缸径76mm,水冷车用,TJ表示系列符号CA488:表示四缸,四行程,缸径88mm,水冷通用型,CA表示系列符号(2) 柴油机195:表示单缸,四行程,缸径95mm,水冷通用型165F:表示单缸,四行程,缸径65mm,风冷通用型495Q:表示四缸,四行程,缸径95mm,水冷车用..6135Q:表示六缸,四行程,缸径135mm,水冷车用X4105:表示四缸,四行程,缸径105mm,水冷通用型,X表示系列代号教学方法:先由教师指导学分析其中的一些型号,绝大多数型号则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后,由教师通过讲评首先肯定学生的分析能力,再帮助他们纠正其中的错误或补充其不足。
教案4教学时数:2重点:机体组的构造分析、安装使用注意事项难点:机体组的构造难点突破方法:利用课件展示构造,并利用现场教学加深印象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第一节概述一、功用1、把燃气作用在活塞顶上的力转变为曲轴的转矩。
2、把飞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想一想,这二个功用分别通过哪些行程实现?(启发)结论:在作功行程中,曲柄连杆机构把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对外输出动力,而在其他三个行程中,即进气、压缩、排气行程中又把曲轴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
二、组成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零件可以分为三组: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
三、工作特点1、工作条件差(教学方法:通过工作原理分析得出结论:“三高:高温、高压、高速;而且受腐蚀性气体的作用。
”)2、受力大。
(教学方法:通过工作原简单分析说明)3、润滑困难。
(同上)四、受力分析主要承受气体作用力、往复惯性力、旋转离心力及机件摩擦力的作用。
这些力不断大小和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其作用效果可由曲——连机构对不同位置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
..教学方法:分析其中一个位置的受力,其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第二节机体组一、气缸体利用课件展示其基本构造,并对其不同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进行分析1.气缸体形式(1)一般式:亦称元裙式(2)龙门式:亦称有裙式(3)隧道式:亦称整体式分别利用课件展示其基本构造,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将基本思路展示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理解上基础上记忆。
2.气缸体冷却形式(1)水冷式(2)风冷式教学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并分析其优缺点。
3.气缸的排列形式(1)直列式(2)双列式(V型)(3)对置式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演示4.气缸套(1)干式气缸套:外表面不与冷却水接触。
(课件展示)(2)湿式气缸套:外表面与冷却水直接接触。
(课件展示)二、气缸盖1、气缸盖的功用(1)密封气缸(2)安装其他机构的零件(3)组成进气道2、气缸盖的结构:一般用灰铸铁或铝合金铸造而成。
..重点:进、排气管的安装座、气门安装座、冷却水腔体、进排气道、燃烧室的型式、紧固螺栓及紧固顺序。
教学方法:利用课件展示,并分析说明三、气缸垫1、气缸垫的功用:密封2、气缸垫的结构3、气缸垫的安装注意事项:(原则是:卷边朝向硬表面和易修复表面)四、油底壳1、油底壳的功用:盛装机油,密封曲轴箱2、油底壳的构造教案5授课时数:2重点:活塞的结构、气环的形状及安装注意事项、活塞销的连接方式难点:矩形环的泵油作用、恒钢片式活塞的结构难点突破方法:分析活塞的受热和其各部位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为了让活塞正常工作时是下圆柱形,其常温下形状应该如何?第三节活塞连杆组1、活塞(1)活塞的功用:承力、传力、密封(2)活塞的工作条件:高速、高压、高温、受力大**由工作过程分析讲授2、对活塞的要求:1)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传力可靠;2)导热性能好,要耐高压、耐高温、耐磨损;3)质量小,重量轻,尽可能地减小往复惯性力3、活塞的构造1)活塞顶部2)活塞头部..3)活塞裙部(1)预先做成椭圆形(见课件)(2)开槽(膨胀槽和隔热槽)(3)局部去除金属(4)恒钢片活塞综上所述,活塞的整体形状可描述为“上小下大,裙部不圆”。
4、活塞的偏心布置有的汽油机上,活塞销孔中心线是偏离活塞中心线平面的,向作功行程中受主侧压力的一方偏移了1~2mm(图2-19)。
这种结构可使活塞在从压缩行程到作功行程中较为柔和地从压向气缸的一面过渡到压向气缸的另一面,以减小敲缸的声音。
在安装时,这种活塞销偏置的方向不能装反,否则换向敲击力会增大,使裙部受损。
(见课件)二、活塞环1、气环1)气环的功用:密封、传热2)气环的工作条件:高温、高速、润滑困难、受冲击力作用3)气环的材料:灰铸铁4)气环的密封原理(见课件)5)气环的断面形状(1)矩形环及其泵油作用(2)微锥形环(3)扭曲环:切扭曲环、外切扭曲环(4)梯形环(5)桶面环(借助课件分别说明各种环的优缺点、安装使用注意事项。
)教案6授课时数:2重点:油环的结构、活塞销的连接方式、曲轴的结构及支承方式难点:活塞销的连接方式、曲轴的平衡..难点突破方法:(启发)四缸以上发动机的曲轴自身受力是否平衡?铸铁和锻钢曲轴在结构上为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老师要通过不断启发(形状?材料?膨胀?)使学生的思路逐步接近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讲评。
3、油环1)普通油环(利用课件辅助,讲授其作用及优缺点)2)组合式油环(讲授方法同上)三、活塞销1、活塞销的功用:连接、传力(根据工作过程加以简单引导,可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2、工作条件:受冲击、润滑困难(讲授方法同上)3、活塞销的结构及尺寸分组(其形状是中空圆柱,几种具体结构见课件)4、活塞销的连接方式(1)全浮式:工作过程中,活塞销与活塞销座及连杆间均为间隙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