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量 中国与世界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Thank you!
另有近800个座位的剧场、近300 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 院)、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以及 2800平方米的图书馆。还有大面 积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公共空间以 及6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 译 文:There are also nearly 800 seats in the theatre, nearly 300 seats in the academic lecture hall (and digital cinema), 600 square metres of studio, and 2,800 square metres of libraries. There is also a wide open public space for leisure and an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of 600 parking Spaces.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 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人面鱼纹。 译文:Early neolithic yangshao culture of neolithic They buried him with In 1955, a half-slope was unearthed in xi 'an, shaanxi province Height 16.5 cm, diameter 39.8 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 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 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截止至2013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 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 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 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2012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37万人次,2013年达到745 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ountrie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iananmen square in central Beijing, east chang an avenue south, opposite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things, according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history and art, connects collection, exhibition, public education, research, archaeology, cultural exchanges in a body's comprehensive Museum.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the end of 2013, 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China's national museum was nearly 200,000 square meters, with a total of over 1 million items and 48 exhibition halls. Is the monomer construction area is the largest museum in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the overall scale the forefront in the world museum, tourist hotels "5.37 million,

世界十大艺术之都,中国有一座城市入选

世界十大艺术之都,中国有一座城市入选

世界十大艺术之都,中国有一座城市入选展开全文如果您喜欢旅游又爱好艺术,为什么不了解一下世界十大艺术之都,把两种爱好同时满足呢?从街头艺术之都纽约和柏林到美术馆之都巴黎和佛罗伦萨,伟大的艺术遍布这些城市的各个角落。

不管是喜欢古典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或是只想激发一下创意的能量,下面这10座城市是您最佳的选择。

巴黎卢浮宫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巴黎绝对是首选。

这里有太多的博物馆,也许最好从最大和最古老的开始,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早期,曾经是皇宫,从1700年代开始变为博物馆,展示藏品 35,000 件,是众多艺术瑰宝的家园,包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另一个必去的地方是奥赛博物馆,它收藏着最全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作品,大多创作于1848到1914年间,包括梵高、德加、塞尚、高更等等大师的作品。

要了解当代艺术,一定要去莫杜斯美术馆(Modus Art Gallery),这里的藏品一直都在变化,其他值得一去的还有Yvon Lambert, Galerie Xippas和La Maison Rouge。

巴黎“美丽城”(Belleville)有免费的世界级的街头艺术与涂鸦。

纽约毕加索《亚维农少女》拥有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汉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纽约绝对让艺术爱好者尖叫。

除了这些世界著名博物馆,还有一些了解当代艺术的好地方Chelsea, SoHo, Tribeca和下东区(Lower East Side)。

柏林东边画廊柏林也是艺术遍布各个角落的城市,它的城市景观在不断变化,新的街头艺术会突然出现,最著名的街头艺术在Friedrichshain-Kreuzberg区,柏林墙现在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开放美术馆。

城市的东边画廊有1,000多米长,拥有数百件壁画。

如果你想避开众多的游客,那就欣赏世界最好的街头艺术吧,整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最好从Kreuzberg大街开始,艺术遍布每面墙、每个门廊、每个屋顶。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课题31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课题31

课题31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1.了解近代中华传统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2.了解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5.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知识点二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的背景(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出国的概况(1)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知识点三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茶(1)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如日本的“日本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2.服饰(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________传到法国。

(2)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知识点四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1.学校教育(1)近代中国的教育①京师大学堂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博物馆的调研报告博物馆调查报告

博物馆的调研报告博物馆调查报告

一、两博物馆概况:首都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泛博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还是北京市举办礼仪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民群众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

建筑设计重视博物馆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图以清晰的、简明的、富于逻辑的方法处理好各功能区间的关系。

主要的功能区分为:展陈区、社会教育区、综合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地下停车库、行政办公区、安全保卫区、藏品库区、设备区。

文物安全的环境监控:首都博物馆采用恒湿不恒温的先进、独特的智能化空调系统,将文物库房和展厅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控制在2%以内,极大地保证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时又使展厅温度随外界自然气温有一定幅度的浮动,获得较好的对人舒适度。

观众现场服务:在博物馆各大门内、大厅均安装参观导览系统,让公众自由地浏览、查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参观信息。

售票验票系统出售本馆的全价、优惠价等各种参观券,能够自动识别参观券的真伪、面额,并允许观众当天即使中途暂时出馆、仍可返回继续参观。

多功能报告厅:通过数字化网络、电台、电视网(有线/无线)和现场视频直播、数据网络交互式播发、后期电子出版物制作,实现现场会议与网络会议的相结合。

互联网用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浏览本馆局域网的方式实时地参预现场学术讨论。

展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既便于观众有选择地参观、缩短参观路线,又便于安防管理。

宽阔的展厅面积和充足的高度,也为丰富多样的展陈设计提供了理想空间。

3000 余平方米的暂时展厅将为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平台。

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为举办最珍贵级别的文物展提供了条件。

数字放映厅超宽视角弧形银幕,可播放高清晰数字影片,该设备分辨率为国内外目前最高;目前第一部影片是《辉煌的北京》;今后将制作立体数字影片。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中国国家博物馆实践任务单

中国国家博物馆实践任务单
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
我们本着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认识的期望,组织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实践活动。通过此次参观博物馆的活动,希望同学们对我们国家的人文历史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
3.活动结束返校后,课代表收齐,及时上交历史老师。
活动一
文物名称
出产年代
与它相关历史故事
基本信息
(可以画图或Βιβλιοθήκη 照片)活动二请详细介绍你最喜欢的文物
请从它的生产年代、制作材料、艺术特色、用途、历史价值等方面做详细说明。
活动要求:
1.请至少上交4张高质量照片,其中照片包含3张调查活动照和1张自己在展品前的合影
2.请在每张照片的背面注明班级、姓名,并将照片与自己的活动单订在一起,统一订在左上角。电子版照片统一拷给课代表。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单
班级姓名日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2012年观众接待量达到537万人次,2013年达到745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官学的发展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的发展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书院制度产生并发展,书院制度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白鹿洞书院)(3)官学与私学的意义①官学与私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依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注·柏拉图学园(仅作了解):柏拉图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所创办的学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讲授课程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公元529年停办;是古希腊罗马传播哲学和知识的中心之一(2)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有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京师大学堂①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推进,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①创办于1911年,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注·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3)近代留学教育①19世纪70年代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詹天佑、唐绍仪、梁诚)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徐悲鸿)4、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1)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重视公立中学建设,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巴黎高师)(2)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②国家还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二、印刷书的诞生1、最早的书籍(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成就表现意义造纸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西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传播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属活字印术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制)元朝王祯发明木活字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术(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转变,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新兴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这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万块泥版文书)(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3)罗马帝国时期乌尔比安图书馆和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规模巨大(仅作了解)(4)西欧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修建了大量保存伊斯兰文明的图书馆(仅作了解)(6)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7)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古代①官方: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科技场馆概论一国内外科技馆发展简史演示文稿

科技场馆概论一国内外科技馆发展简史演示文稿

巴黎发现宫是科技馆的起点,世界上第一个科学中 心,并开启了中国人称为“科技馆”的崭新事业。
第六页,共74页。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3.发展:现代科学中心时代
1969年,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成立,旧金山探索馆是由著 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弗兰克.奥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创建的,堪称现代科技馆的楷模。
布里斯托尔探索馆
英国科学 博物馆
第十页,共74页。
曼彻斯特科学 与工业博物馆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3、法国代表性科技馆
法国是近代科技馆的发源
地,1937年建立发现宫被认为是
近代科技馆的鼻祖。
1986 年,法国人又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
、参与性实验为主要展陈手段,以科学讲 座、多媒体视频等其他教育方式为辅助手 段,通过发现学习法对公众进行基础科学 技术知识方面的科普教育的公益性机构。
4.第三次科技革命和 科学技术中心理念的诞生
1969年,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成
立,开创了新的“科学技术中心理 念”。
第三十一页,共74页。
科技场馆概论
A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教 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在读 0.7%
育 硕士及硕士研究生在读

本科及本科生在读
动 人
大专

大专以下 1.4%
13.4%
展 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在读 2.1%
览 设
硕士及硕士研究生在读

浅谈中国博物馆现状和发展

浅谈中国博物馆现状和发展

浅谈中国博物馆现状和发展摘要:博物馆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风貌,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体验经济热潮的引领,人们不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其次,激烈火热的市场经济竞争让人们偏向于寻求有趣、轻松的旅游方式,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也逐渐热衷于较为高端的艺术文化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各地博物馆出现了参观人数剧增的情况,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挤爆展馆的现象。

新时期,以往的管理工作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国博物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发展;问题1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概况1.1 外部背景博物馆是适应社会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历史年代[1]。

14至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在意大利,人们访查罗马古城遗迹,甚至到爱琴海中的岛屿,到亚洲、非洲的一些地方,带回碑文和图略。

随着15世纪末环球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从遥远的地方搜集奇珍异物成为可能。

欧洲的探险家、商人来到东方,满载中国、印度的文物驶回,以至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城一时成为世界艺术品贸易中心。

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收集者的热情,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物质条件渐趋成熟了。

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即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1.2 内部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一直自觉坚持围绕中心、服从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正确方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地位尚不相称,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热·博物馆学·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是博物馆人曹兵武中国文物报社近年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处于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期,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博物馆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普遍进行;二是博物馆工作尤其是博物馆的展示服务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博物馆300余个,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300多个,博物馆数量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建成开馆,接着,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新馆也相继建成开放,至今省级博物馆基本上都经过重新建设、改扩建或者已经立项建设新馆。

各地根据条件之不同,这些新馆建设投资多在数亿到十数亿不等。

目前博物馆建设、更新的浪潮已经从省级馆发展到地市(县),其中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率先掀起地县级博物馆建设的高潮。

一些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和运行方面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比如,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调研组”在2005年公布的不完全的统计资料,1990年时,苏联已有国家办博物馆1350个,社会办博物馆10000余个(经过苏联解体和近年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动荡,这个数量已经大为减少);2002年时,日本全国有各种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博物馆总数超过5000个(也有的统计说是7000-8000个);韩国博物馆2003年的统计数字是369个(只包括韩国博物馆协会登记在册的博物馆、美术馆);法国的博物馆约有5000个;英国的博物馆有2500多个;美国由于博物馆建设主体的高度多样化和运行方式的多样化,统计数字一直不太准确, 2000年出版的《世界博物馆》登录的有6290个,也有文献说在10000个左右,专家估计8000个左右可能更加接近事实;意大利2002年博物馆总量约在3500个左右,其中国立、地方公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0个左右,专业类型非常齐全,体系非常完整。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般会达到平均每10-20万人左右应该拥有一座博物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欧洲小国比如丹麦、比利时等已达到1—2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基本上与农村、农民绝缘,现有的2300余个博物馆除了个别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特定类型博物馆之外,基本上都是位于城市,新馆、大馆的建设热潮也主要是集中在中心城市。

然而就城市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仍然是很大的。

比如,作为首都的北京的博物馆数量近年经过较快增长后达110余个,上海达到近80余个,而韩国汉城有108个,德国的柏林有167个,丹麦的哥本哈根有150个,早在1997年时伦敦、巴黎博物馆的数量已经分别达到92和120个(当时上海的博物馆是11个,北京大约有50-60个),而作为世界性的文化中心的纽约是321个,最近有统计资料说纽约的各类博物馆已达上千个。

笔者2004年底有机会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参观博物馆,这个只有不到100万人口的城市导览地图上明确标明开放位置的博物馆就达105座。

可见在这些将文化产业视为重要支柱的国际性大都市里,博物馆的发展空间也是极其广阔的。

我国台湾地区人口有2300余万,而近年博物馆经过迅速发展后已则达到400余个,平均5-6万人1个。

台湾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与大陆十分近似,其发展水平大约比大陆总体早起步20年左右,按照这样的统计分析,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之后的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应该上万座,才能满足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之保存与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中国博物馆事业仅从数量方面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是极为可观的。

不仅是与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著名城市的比较让我们能够理性地评估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空间,目前各地风起云涌的博物馆建设热情也有理由让我们坚信中国博物馆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迅速增长。

最近一段时间,据对中国文物报社等媒体报道消息的观察统计,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冠名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名称的机构开张或者经过更新建设,速度之快让人吃惊。

不过,比博物馆建设热情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深思:我们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以及如何建设和运行博物馆,才能从实质上提升博物馆相关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及水平。

最近我听到某省博物馆的一位馆长(在此特意隐去省份与姓名)讲了他们省几个正在筹划新建的重要博物馆的情况:一个生态博物馆,拟投资上亿元;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和一个省会城市博物馆,都是钱已经基本落实了,领导的心中对博物馆已经有了初步的蓝图甚至馆址和建设方案都比较明确了,才开始找专家论证博物馆的定位、建设和今后的运行问题,可见政府对建设博物馆的热情之高涨。

类似的例子在其它地方可能是比比皆是,众所周知,最近几年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中很多博物馆实际上就是交钥匙工程——政府将博物馆建好了,交给博物馆去使用。

这些情况这一方面说明博物馆建设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同时也说明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的盲目性。

关于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既有博物馆发展和博物馆功能扩展演变的内在推动,也有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后者的作用可能更明显一些。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南考察时,对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指示,并要求国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开展试点,摸索经验。

2003年底,浙江省率先宣布其公立博物馆将逐步实现全部全面向观众免费开放。

2004年初,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落实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从2004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

对持有相关证件的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也实行门票减免或优惠。

通知还要求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都将积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

最近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对媒体谈到十一五期间的文物工作时表示了四个愿望,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应该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保卫“老”中国:对话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124期)。

将博物馆贴近群众服务社会提到如此高的位置,关心的力度实属罕见。

这其中,政府领导的重视是最直接的推动因素,免费开放即直接由政府策划和主导实施,而社会进步、公众日益增长和提高的文化与精神需求,特别是博物馆自身功能的发展演变等也使博物馆的展示与服务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但是尽管近年博物馆免费开放等举措把博物馆工作一下子推到社会聚光灯的前边,这些年博物馆观众人数从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增长并不是特别明显。

这可能有统计方式和数据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博物馆、特别是新建的省一级的博物馆观众的确有很大的增长,尤其是免费开放之后更是人满为患,但是如果考虑到全国博物馆的总体情况,全国博物馆观众的总体数量,尤其是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广大的中小博物馆实际状况,统计显示的观众人数大概就没有多少偏差,何况我们的各级管理部门绝对不会希望漏掉自己这一方面的成绩。

总之,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动力澎湃,主要的动力源是各级政府,当前的博物馆热,也主要是政府热。

公众与领导对博物馆工作的各种期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热潮,博物馆工作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过程中,也暴露和发现了一系列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甚至是博物馆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博物馆的定位与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从国际范围看,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性文化机构,负有人类生存及其环境见证物的收藏、保管、保护、科研、信息传播、展示、公民教育等神圣的公益性使命,同时博物馆又面临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诸多挑战,一方面博物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与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和财政、经营以及与日益增多的文化产品竞争客源等方面的压力,博物馆内部改革方兴未艾,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

从国内来看,我国我国的文化建设——无论是作为事业、产业还是人类社会调适的手段,都是相对滞后的,非营利的概念、组织及运行机制更是整个社会相对陌生的,而博物馆作为一类具体的社会文化机构,在目前的改革大潮中面临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责任使命复杂化及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这些都的确需要各界对博物馆及其工作有一个新的明确认识和重新定位。

近年笔者有幸参与了两次博物馆界的重大理论研讨行动:一是“博物馆文化”的讨论,其结果已集中体现在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合编的《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二是“博物馆宣传展示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其结果也已经集中体现在“中国文物报书系”关于博物馆的几本书(学苑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

前者是试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为博物馆寻求合理的社会定位,后者是对博物馆工作特别是其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调查分析。

通过讨论和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到,博物馆有幸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对象,成为政府部门着力推进的重要的公共文化与社会服务产品与抓手,而改善博物馆工作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博物馆人和社会形成良好的三角关系和良性互动。

目前,各方面的良好愿望甚至是一些重要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却有专家批评中国博物馆界“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展览,三流的服务效果”,问题的关键症结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应该还是在博物馆的定位。

到底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好的博物馆?从行业的角度我们博物馆人或者博物馆学理论是否可以为自己和那些博物馆界之外的人提供一个明晰的概念或标准呢?面对博物馆建设的高潮与博物馆事业发展机遇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的社会对博物馆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并且清晰而明确的认识,或者说我们博物馆人对领导、对社会没有给出一个博物馆的科学定义和阐释,没有为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或者某个具体的博物馆(至少是很多具体的博物馆)找到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没有准备好系统的博物馆的理论方法;或者有了这些,也没有深入浅出地宣传出来,让与自己相关的政府、媒体或者公众理解并达成共识,没有有效地追求实现自身定位的资源、手段和方法。

近年博物馆界公认运行较好的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属于较为成功的个案。

其经验都是首先对自身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并通过努力使这个定位获得地方政府和各界的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