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地质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岩体、地质构造等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地质图分为剖面地质图和平面地质图,在阅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阅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图例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掌握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下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下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如下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如下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或喷出岩)存在,说明周围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层的形成时代。
(如下图)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若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例1: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1)~(3)题。
(1)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a.a b.bc.f d.g(2)在图示岩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a.a、b b.b、cc.c、d d.f、g(3)形成时间晚于x断层形成的岩石可能是a.a、f b.b、cc.c、d d.f、g【解析及参考答案】(1)读图发现该图为一地质剖面图。
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和步骤-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三实验班地理二轮复习培优教案

(2)若 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图2)。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 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发生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图3)。
⑵剖面图显示,该地区 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 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⑶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 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⑷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⑸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我们的图示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第⑴题,C层为砂岩, 应为河湖沉积的产物,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E、F、G层分别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分别对应于深海、河湖、浅海沉积的产物,说明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第⑵题,图示B层到K层岩层倾斜,说明该地区在K地层形成后曾发生过褶皱。图示N层到P层岩层呈水平状态,说明褶皱发生于N地层形成之前。第⑶题,由图中看出,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左侧缺失H、I、J、K层。第⑷题,图示显示N、O、P地层被断层M挫断,故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第⑸题,根据该地层剖面所显示的地壳演化信息,内力作用表现主要有: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例1.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图6),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构造和地貌的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和地貌的读图技巧
1. 确认图片的方向和比例尺。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貌的特征。
2. 观察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包括山脉、丘陵、平原和河流等,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地形的高低差异和地形的形态特征。
3. 找到显著的地貌特征。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断层、峡谷、火山、陨石坑等,这些特征经常揭示着地质构造和地球历史的信息。
4. 寻找地层的变化和层理特征。
通过观察不同颜色和纹理的岩石,可以了解地层的变化情况,层理特征揭示了岩石的形成和沉积的方式。
5. 关注构造和断层的方向。
通过观察地层和构造的方向,可以推断出地球的构造特征,如板块运动和地震等。
6. 注意地貌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地貌常常是地质构造的结果,通过观察地貌可以推断地质构造特征,相反通过了解构造特征也可以推断出地貌的形成。
地质图阅读总体原则为

地质图阅读总体原则为
地质图阅读的总体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综合观察:综合考虑地质图上各种地质要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例如地层、断裂、褶皱、岩性等,以全面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
2. 图例解读:详细研读地质图的图例,了解地图上使用的符号、颜色和标注含义。
地质图图例中通常会标示不同地质单位、岩性、结构特征等重要信息,对于理解地质图是至关重要的。
3. 尺度把握:了解地质图的比例尺和地图范围,通过比例尺确定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关系,帮助判断地质要素的大小、间隔和分布情况。
4. 地貌解读:观察并理解地图上的地貌特征,如河谷、山脉、平原等,这些地貌特征与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密切相关,有助于了解地质背景和区域发展历史。
5. 岩性识别:根据地质图上的岩性标记和剖面图,辨别不同岩性的分布和特征。
了解不同岩性的组成、结构和特点,可以推断地质过程和地质历史。
6. 剖面解析:通过剖面图或测线图,理解地下地质结构和地层分布情况。
掌握读取和解析剖面图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揭示地下地质情况。
地质图的阅读

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 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 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 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 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 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 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或不整合)。
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 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如大于1: 50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 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1:10万 一1:50万)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 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 地形的特点。
凡图幅内存在的和表示出的地层、岩石, 构造及其他地质现象就应无遗漏地有图例, 图内没有的就不能列上图例。地形图的图 例一般不标注在地质图上。
图框外左上侧注明编图单位,右上侧写 明编图日期,下方左侧注明编图单位,技 术负责人及编图人,右侧注上引用的资料 (如图件)单位、编制者及编制日期。或者将 上述内容列绘成“责任表”放在图框外右 下方。 、’
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等。读图分析 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 图或构造纲要图。有关各种构造形态的具 体分析方法,将在下面实习中分别介绍和 练习。
三、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 是:
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 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 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 在岩层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 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序、构 造特征推断绘出。 ·
3.地层柱状图
正式的地质图或地质报告中常附有工作 区的地层综合柱状图。地层柱状图可以附 在地质图的左边,也可以绘成单独一幅图。 比例尺可根据反映地层详细程度的要求和 地层总厚度而定。图名书写于图的上方, 一般标
怎么样阅读地质图

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地质图是一种将出露在地表的地质构造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图,通常带有地形等高线的地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色谱、花纹予以表示的图件。
地质图的编制,首先必须是通过野外现场观察,对区内地层、岩石、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动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再以规定的线条把各种地质界线,包括地层界线、岩体界线、断层线、不整合界线等勾划出来,把岩层和断层等的产状标记上去,对各时代地层和各类型岩浆岩涂以各种统一规定的颜色,对各种岩相(岩浆岩、变质岩)和蚀变、矿化现象加以各种规定的符号、花纹。
地质图不仅反映野外各种地表地质现象,还将区内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产等方面形成、发展的一定时间、空间规律反映出来,包括能反映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
因此,地质图是帮助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而最基本的地质资料。
一幅地质图应有图名、比例尺、图例、测制单位和测制日期。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类型。
如《嵩山地区地质图》。
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与线条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用分数表示图上长度与实地长度的比例,如1:1000表示图上1cm相当实地1000cm即10m)。
分子规定用1,因此,分母愈大,表明图缩得愈厉害。
线条比例尺是在图上绘一直线如尺状,在该直线上截取若干段、每段标出所代的实地长度米或公里。
比例尺一般放在图名下或图框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表示地质现象的各种色谱。
花纹和符号的说明,通常放在图的右方或下方。
地质图例的安排以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横排则一般由左向右从新到老。
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可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应的位置上。
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按由新到老排列,或按酸性到基性的顺序排列。
构造图例,如地质界线、断层、岩层产状等排在最后,断层应区分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
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列于地质图图例中。
2、阅读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首先是读框外的内容:包括阅读图名、比例尺、图例和地层柱状图。
通过这一步,我们就可以了解图幅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制图精度。
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把各种岩层和地质构造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影在平面上,并用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的图件,就是地质图。
从地质图上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层顺序及时代、岩性特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矿产分布、区域地质特征等内容。
因此地质图是指导生产实践,进行区域地质、地理、自然环境研究的重要资料。
一般所说的地质图是指平面图,但也往往制成地质剖面图(实测或从平面图上按指定方向绘制),以便更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根据生产或研究的需要,还可以制成专题的地质图,如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矿产分布图、构造纲要图、大地构造图等。
一、不同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岩层的产状包括三种情况,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地形也有不同情况,平坦的、起伏的、沟谷纵横的。
由于岩层产状不同、地形起伏不同,岩层在地面或反映在地质图上的形状也不一样。
(一)水平岩层1.如果地形平坦,又未经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最新的岩层的顶面,表现在地质图上只有一种岩层。
如华北平原,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松散沉积物的最上面的一层。
2.如果平坦地面经过河流下切,或者地面起伏很大,可以看到下面较老的岩层,其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出露标高相同;(3)岩层的厚度等于顶面和底面的高度差。
(二)直立岩层除岩层走向有变化外,岩层界线在地质图上按岩层走向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任何影响。
(三)倾斜岩层1.如果地形平坦,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按其走向呈直线延伸。
2.如果地形有较大起伏(比方有山有谷),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等高线斜交,在沟谷和山脊处常常形成“V”字形弯曲,称“V”字形法则。
其弯曲程度与岩层倾角的大小和地形坡度的大小有关,即岩层倾角越小,V字形越紧闭;倾角越大,V字形越开阔。
地形起伏越大,弯曲形状越复杂;地形越平坦,弯曲度越小,甚至近于直线。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状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如下:1)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反,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2)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大于沟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下游;(3)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与沟谷坡度一致,在沟谷两侧岩层露头互相平行;(4)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小于沟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地形图的读图技巧

地形图的读图技巧地形图是地图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用来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
地形图的读图技巧对于理解地球地形、地势起伏、地貌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形图的读图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形图。
一、地形图的符号解读地形图上的符号是表示地形特征的重要标识,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地形图至关重要。
常见的地形图符号包括山脉、河流、湖泊、道路、铁路、城市等。
通过地图图例或者说明,可以了解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地形特征,从而准确地解读地形图。
二、地形图的等高线分析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是表示地形高度的重要元素,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间隔距离等信息可以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高低起伏等情况。
等高线的闭合区域表示山峰或者山谷,等高线的间隔越近表示地形的变化越陡峭,通过分析等高线的走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
三、地形图的色彩运用地形图上的色彩也是表示地形特征的重要方式,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特征。
比如绿色表示森林、蓝色表示水域、棕色表示山地等。
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直观地了解地图上的地形分布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形图。
四、地形图的比例尺测量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地图比例的重要标识,通过比例尺可以计算地图上距离的实际长度。
在读取地形图时,可以根据比例尺的信息来准确测量地图上各个地点之间的距禀,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路线或者了解地理位置关系。
五、地形图的方位标识地形图上的方位标识是表示地图方向的重要指示,通过方位标识可以确定地图的正北方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图上的地形分布情况。
在使用地形图时,要注意方位标识的位置,确保地图的朝向正确,避免产生误解。
六、地形图的综合分析在阅读地形图时,要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技巧,结合符号解读、等高线分析、色彩运用、比例尺测量、方位标识等信息,全面理解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地形图所表达的地形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地球地形、地势起伏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有关地震的一些概念
一,震源 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 二,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观测点到震 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若小于100Km 为地方震; 100-1000Km为近震;大于 1000Km为远震。
三,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铅直距离。可分为浅源 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 和深源地震(大于300Km) 四,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 放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按地震震级大小分为:超微震(小于1 级)、微震(1-3级)、弱震(3-5级) 强震(5-7级)和大地震(大于7级)
动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地声和地光
大气异常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表述地震? 2,地震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 3,如何预报地震?
五,烈度 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 地震根据震中距不同,有不同的烈度。 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的震 动及建筑物和地面受破坏的情况划分的。 我国分为12度。 以上各个地震要素存在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地震的成因和类型
一,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
(一)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1,弹性回跳说 2,蠕动说 3,粘滑说 4,相变说
(二)历史地震分析 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 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二,地震的短期预报 地震的预报
地动仪
(一)微观前兆:地应力变化,地形变化,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地磁异常,地电流变化等。 地震的预报
地震的预报
地震预报的各种检测手段
(二)宏观前兆:地下水异常,动物反应 异常,地声,地光,大气异常等。
内动力地质作用 弹 性 回 跳
地 震 作 用 . 地 震 概 念
(二)构造地震的特征 1,地震序列: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地 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体内发生的一系列 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通常有 主震、前震(预震)、余震。 2,地震序列类型 1)单发型地震:仅有主震。 2)主震型地震:主震特别突出。 3)震群型地震:主震、前震(预震)、余 震差别较小。
二,火山地震 三,冲击地震 四,水库地震
第三节 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地震的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 出现的现象。一般为9~13年为一个周期。 (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相当,也与全 球气候冷热干湿变化周期相当)。
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一)世界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 4,大陆裂谷地震带
(二)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1,华北地区:郯(城)——庐(江)地震 带;河北平原地震带等。 2,东南沿海地区:台湾东部;浙-闽-粤沿 海地震带等。(泉州-汕头地震带) 3,西北地区:银川、六盘山地震带等。 4,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地震带。
第四节 地震预报
一,地震烈度区划
(一)地震地质构造分析 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的拐点、 端点、交叉点和闭锁断。 2,强震多发生于新生代形成的或者有继承 性活动的断选陷盆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