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分析

合集下载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情况二: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五: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地质图的判读

地质图的判读

二、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 • • • • • 1.看图名和方位 2.看比例尺 3.读图例 4.读地层柱状图 5.读地质断面图 6.地质图的综合分析
1.看图名和解该图幅的地理位置和 图的类型。例 如,湖北省地质图,湖北省第四纪地质 和工程地质图等,图名列于图幅上方图框外正中部位, 经纬度标于图框边缘。一般地质图图幅是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特殊情况也有用箭头指示方位。一幅地质图一 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 要山岭等命名的。 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 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 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 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 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2.看比例尺
• 比例尺一般注在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 位置。比例尺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数字比例 尺,它是表示地面实际距离被缩小的倍数,如1: 50000,即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上50000厘米或 500米或0.5公里;直线比例尺是把图上一定距离 相当于实际的距离用直线表示出来。比例尺反映 了图幅内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比例尺愈大, 制图精度愈高,反映地质情况也愈详尽。此外, 图框的右下方注明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 资料来源,以了解资料的新旧和质量。
3.读图例
• 地质图上各种地层、岩层的性质和时代以及构造等都有 统一规定的颜色和符号。一幅地质图上,有其所表示的 地质内容和图例。图例通常放在图框外的右边,也放在 图框内的空白处。图例包括地层图例和构造图例两方面。 地层图例是把该图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从上到下 顺序排列,用标有各种地层的相应符号和颜色的长方形 格子表示,长方格子的左边注明地层时代系统,右边注 明主要岩性;岩浆岩体的图例按酸性到基性的顺序排列 在地层图例之下。构造图例就是用不同线条、符号所表 达的地质构造的内容和意思,如岩层的产状要素,断层 的种类等,构造图例常放在地层图例之后。地形图例一 般不标在地质图上。

矿山开采的矿石地质图绘制与分析技术

矿山开采的矿石地质图绘制与分析技术

矿山开采的矿石地质图绘制与分析技术一、引言矿山开采的矿石地质图绘制与分析技术是矿山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提供宝贵的地质信息,为矿山规划和开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山开采的矿石地质图绘制与分析技术的标准格式。

二、矿石地质图绘制技术1. 数据采集在进行矿石地质图绘制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质测量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地质图绘制提供基础。

2. 数据处理与整合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与整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正、数据配准等过程,整合后的数据将作为地质图绘制的基础数据。

3. 地质图绘制软件的选择与使用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地质图绘制软件。

常用的软件包括AutoCAD、Surfer、ArcGIS等。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高效地进行地质图的绘制。

4. 地质图绘制步骤地质图的绘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绘制地质图的底图:根据采集到的地理数据,绘制地质图的底图,包括地形图、地貌图、水系图等。

(2) 绘制地层图: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地质测量数据,绘制地层图,标注不同地层的岩性、厚度等信息。

(3) 绘制岩性图: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岩心分析数据,绘制岩性图,标注不同岩性的分布情况。

(4) 绘制构造图:根据地质测量数据和地震数据,绘制构造图,标注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

(5) 绘制矿产资源图:根据矿石勘探数据,绘制矿产资源图,标注矿体的分布情况、储量等信息。

5. 地质图绘制的规范要求为了保证地质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地质图的绘制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包括:(1) 符号和颜色的选择:地质图中使用的符号和颜色应当明确、统一,能够准确传达地质信息。

(2) 标注的规范:地质图中的标注应当简洁明了,包括地层标注、岩性标注、构造标注等。

(3) 比例尺和坐标轴的标注:地质图中需要标注比例尺和坐标轴,以便读者了解地质图的尺寸和方向。

煤矿地质学作图与分析

煤矿地质学作图与分析

地形地质图
——倾斜岩层地形地质图 倾斜岩层地形地质图
倾斜岩层求地层产状与厚度 岩层地表露头宽度 编制倾斜岩层图切地质剖面图 ——步骤和方法与水平岩层相近 步骤和方法与水平岩层相近 编制倾斜岩层图切地质剖面注意事项: 编制倾斜岩层图切地质剖面注意事项: 应尽可能切过图面上的所有岩层和 垂直岩层走向——倾向剖面; 倾向剖面; 垂直岩层走向 倾向剖面 所选择的纵、横比例尺必须一致; 所选择的纵、横比例尺必须一致; 注意真倾角、视倾角的关系; 注意真倾角、视倾角的关系; A tgα=tgβ×cosω ×
色谱: 绿色 绿色; 蓝色 蓝色; 紫色 紫色; 橙色 橙色; 灰色 灰色; 棕色 棕色; 灰绿色 灰绿色; 橄榄色 紫红色 橄榄色; 色谱:K绿色;J蓝色;T紫色;P橙色;C灰色;D棕色;S灰绿色;O橄榄色;-紫红色
(2)用图解法求石炭系 的产状和厚度 )用图解法求石炭系C的产状和厚度 3. 在图上自选垂直地层走向的图切地质剖面线 在图上自选垂直地层走向的图切地质剖面线A-A’,绘制 , 图切地质剖面图(尽可能切过区内所有地层) 图切地质剖面图(尽可能切过区内所有地层)
回顾
倾斜岩层出露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现——V字形法则 V 倾斜岩层出露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现
相同相同: ③相同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 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河谷处,岩层界线的“ 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 而在山脊处, 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 在河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河谷上游;而在山脊处,岩层 界线的“ 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界线的“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回顾

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

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
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明名称和编号。如果区域范围很大,断层又很发育时,则不同时代断层可用不同颜色和符号表示。
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线的宽窄表示核部或褶皱的宽度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产状表示。
岩体:绘出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界线,注明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及节理、面理、线理产状等。
实习目的
实习内容:
读图的程序和具体要求 一般的读图程序是:先读框外(图名、比例尺、图例等),后读框内:先地形,后地层、构造、岩浆岩,最后对全区的构造作全面的综合分析,恢复区域地质构造发展简史。读图的每一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了解区内地层的发育情况,层序、时代及它们的接触关系,尤其要注意角度不整合,这是划分构造层的基本依据。
02
提交的时间:10月20日
03
综合作业
编制有关的构造图件
01
为了更明显地表达各种构造在剖面上及平面上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应编制1—2幅地质剖面图和全区构造纲要图。 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谱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一种图件。
02
构造层:将划分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界线画在图上,以划分出各构造层的出露范围。 构造层是以地层时代代号表示。
实习七 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l.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地质图的能力。
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编写研究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1)断层面产状的判读1)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因此它和倾斜岩层露头线一样,可用“V”形法则来判断其断层面的产状;2)一般在地质图上断层线都会用箭头符号标示其倾向,断层线(红长线表示断层走向,箭头表示断层倾向,数字表示断层倾角)。

(2)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及断层性质的确定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大体一致),它可造成岩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

在断层线上任意指定一点,则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上升盘,出现较新岩层一侧为下降盘。

但有一个例外,即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断层倾角小于岩层斜角时,在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下降盘,较新岩层一侧为上升盘。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是正断层或逆断层。

2)横向断层或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垂直或斜交),它可造成岩层或褶皱的中断或错开现象。

①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割倾斜岩层时,地质图上都表现为岩层界线的错移,而且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即出现较老岩层)。

②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过褶皱时,则会使褶皱核部(或轴部)在断层两侧发生宽窄的变化,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

同理,断层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该横向或斜向断层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③若横向或斜向的断层切割褶皱时,断层两盘核部只有位置的错移而无宽窄的变化,则为平移断层。

(3)断层时代的确定1)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判定,断层总是发生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岩层时代之后,在覆盖它的最老岩层时代之前。

2)根据断层的相互切割关系或断层与岩体的相互关系来判定。

被切割者时代较老,切割者时代较新。

断层的种类: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作业6 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1.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

2.分析逆冲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

二、说明(一)断层发育区地质特征的概略分析分析该区出露的地层,建立地层层序;判定不整合的时代;研究新老地层分布及产状;确定区内褶皱形态及轴向以及断层发育状况。

(二)断层性质的分析1. 断层面产状的判定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

因此,它和倾斜岩层的露头线一样,可根据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V”字形,用作图法求出断层面的产状。

图7-1中断层线在河谷中成指向下游的“V”字形,说明断层倾向南西,通过作图求得断层产状是SW230°∠40°。

图7-1 求解断层面产状2.两盘相对位移的判定断层两盘相对升降、平移并经侵蚀夷平后,如两盘处于等高平面上,则露头和地质图上一般表现出以下规律:(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一般是地层较老的一般为上升盘。

但当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或地层倒转时,则上升盘是新地层。

(2)横向或倾向正(或逆)断层切过褶皱时,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般为升盘;如为平移断层,则两盘核部窄基本不变。

(3)倾斜岩层或斜歪褶皱被横断层切断时,如果地质图上地层界线或褶皱轴线发生错动,它既可以是正(或逆)断层造成,也可以是平移断层造成,这时应参考其它特征来确定其相对位移方向。

若是由正(或逆)断层造成的地质界线错移,则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向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

若是褶皱,则向轴面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上升盘。

确定了断层面产状和断层相对位移方向,就可确定断层的性质。

如图7-1,断层面倾向西南,西南盘(上盘)地层相对较新,为下降盘,所以是一条上盘下降的正断层。

(三)断距的测定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如果两盘岩层产状稳定,在垂直岩层走向方向上可以求出以下各种断距。

1. 铅直地层断距的测定断层两盘同一层面的铅直距离即铅直地层断距。

如图7-2的hg,在地质图上求铅直地层断距(hg)时,只要在断层任一盘上,作某一层面某一高程的走向线,延长穿过断层线与另一盘的同一层面相交,此交点的标高与走向线之间的标高差,即为铅直地层断距。

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

把各种岩层和地质构造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影在平面上,并用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示的图件,就是地质图。

从地质图上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层顺序及时代、岩性特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矿产分布、区域地质特征等内容。

因此地质图是指导生产实践,进行区域地质、地理、自然环境研究的重要资料。

一般所说的地质图是指平面图,但也往往制成地质剖面图(实测或从平面图上按指定方向绘制),以便更清楚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根据生产或研究的需要,还可以制成专题的地质图,如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矿产分布图、构造纲要图、大地构造图等。

一、不同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岩层的产状包括三种情况,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地形也有不同情况,平坦的、起伏的、沟谷纵横的。

由于岩层产状不同、地形起伏不同,岩层在地面或反映在地质图上的形状也不一样。

(一)水平岩层1.如果地形平坦,又未经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最新的岩层的顶面,表现在地质图上只有一种岩层。

如华北平原,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松散沉积物的最上面的一层。

2.如果平坦地面经过河流下切,或者地面起伏很大,可以看到下面较老的岩层,其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出露标高相同;(3)岩层的厚度等于顶面和底面的高度差。

(二)直立岩层除岩层走向有变化外,岩层界线在地质图上按岩层走向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任何影响。

(三)倾斜岩层1.如果地形平坦,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按其走向呈直线延伸。

2.如果地形有较大起伏(比方有山有谷),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等高线斜交,在沟谷和山脊处常常形成“V”字形弯曲,称“V”字形法则。

其弯曲程度与岩层倾角的大小和地形坡度的大小有关,即岩层倾角越小,V字形越紧闭;倾角越大,V字形越开阔。

地形起伏越大,弯曲形状越复杂;地形越平坦,弯曲度越小,甚至近于直线。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状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如下:1)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反,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2)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大于沟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下游;(3)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与沟谷坡度一致,在沟谷两侧岩层露头互相平行;(4)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小于沟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地质界面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水平构造
直立构造
水平岩层
平面图中如何得到 水平岩层的厚度?
立体图
平面图
倾斜构造(V字形法则)
1.倾向反,同弯曲且曲率小。
2. 倾向同,倾角大,反弯曲。
3. 倾向同,倾角小,同弯 曲但曲率大。
练习:
地质图分析
岩层倾向与 坡向相交的 两种方式 50
40
30 30 40 50
泥盆系 D 志留系 S
古生界

奥陶系 O
寒武系 C
元古界 太古界
震旦系 Z
地层界线 第四系 Q
第三系 R 侵入岩体 R
白垩系 K K 侏罗系 J
三叠系 T
晚 二叠系 P 石炭系 C
T3 T2 T1 C2 C1 D3 D2 D1
泥盆系 D
早 志留系 S 奥陶系 O
寒武系 C
震旦系 Z
地层界线 第四系 Q
Є K J 200 T T 180 160 160
O
180
C
C
140
O
γ
Z
Є
地质图分析
地质图(geological map)的种类:
普通地质图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 地质平面图 地质剖面图 地层柱状图
水文地质图
小比例尺: < 1/50万 中比例尺: 1/20万-1/5万 大比例尺: > 1/1万
水平构造Ⅰ、直立构造Ⅱ、倾 斜构造Ⅲ
空间状态及其在平面上的表现
A J3 J2 J3 J2 J1 P C3 γ J2
C2
O2 O1 B
J1
A J1 J2 J1
P
B O1 O2 γ C2
C3
地质图上求 倾斜岩层产状
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角度不整合
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水平褶曲 倾伏褶曲
断层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b)
背斜,正断层 上升盘变宽
读图方法:
比例尺、图例、地 貌、地层分布和岩性、 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 象、工程地质评价。
图名
比例尺
图例
地貌
地层界线 侵入岩体


V字形法则
新生界
第四系 Qຫໍສະໝຸດ 第三系 R 白垩系 K R KT3 T2 T1 C2 C1 D3 D2 D1
地层界线 侵入岩体
中生界
侏罗系 J
三叠系 T 二叠系 P

石炭系 C
三叠系 T
二叠系 P 石炭系 C
T3 T2 T1 C2 C1 D3 D2 D1
古 生 界
泥盆系 D
志留系 S 奥陶系 O
寒武系 C
元古界 震旦系 Z
读图题
K
J 200 T 180
Є
O C T C
180
160
140 γ Z
160 O Є
1.本区是否有水平 岩层出露?其判断依 据是什么? 2.分析本区的地质 构造。(包括类型及 其分类、判别依据) 3.指出各地层间的 接触关系并说明理由。 4.分析本区的地质 发展史。
第三系 R 侵入岩体 R
白垩系 K K 侏罗系 J
三叠系 T
晚 二叠系 P 石炭系 C
T3 T2 T1 C2 C1 D3 D2 D1
泥盆系 D
早 志留系 S 奥陶系 O
寒武系 C
震旦系 Z
断层
单斜构造
褶皱构造
新 地层界线 第四系 Q 生 第三系 R 界 侵入岩体 R 中 生 界 白垩系 K K 侏罗系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