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选1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2课文分析: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头从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说起;接着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再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而现代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自己亲身的经验都在显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课堂设计(简案):一、导入:经常看到媒体上长篇大论地说中国学生是典型地“高分低能”,你怎么看?为什么?……引出课文学习。
二、读课文,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三、整理分析本文中用到的事实论据:①王阳明:格竹失败——原因: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埋没了古人说“格物致知”的真意义。
②作者本人:只顾埋头读书,研究时吃尽了苦头——原因: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不重实验。
四、问题探究。
五、梳理结构,明确论点、论据、结论。
六、总结下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篇3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旨归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归纳一、引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所提出的一种求知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种精神不仅对于古代哲学家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思想。
二、应有格物致知的内涵1. 格物格物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和实践,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这要求我们摒弃主观偏见和先入之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只有真正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 致知致知是指通过思考和理性思维,深入思考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这要求我们在格物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通过致知,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三、应有格物致知的重要性1. 增强认知能力应有格物致知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 培养科学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学精神强调客观、真实、理性和实践的态度,这与格物致知的要求是一致的。
通过应有格物致知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3. 促进个人成长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知能力,还可以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
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格物致知也要求我们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念,这有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进步。
四、应有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1. 详细观察详细观察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2. 实践探索实践探索是应有格物致知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 社会发展。
CHAPTER 04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途径
重视实践与实验
01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现
象、新规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02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知识。
03
重视实践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03
它要求人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盲目接受,善
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01
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它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实验
,追求更准确、更深入的知识。
提高教育质量
02
在教育过程中,格物致知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修正和完 善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 果。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不断探索与进取的精神
勇于探索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人类知识的 边界。
持续学习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 能力。
索新的知识领域。
03
勇于尝试和创新
在工作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和思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2
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具备独 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多角度
思考和解决问题。
0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格物致知精神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鼓励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提出 新观点、新思想,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操作
总结词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VS
详细描述
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 践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 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这种教育改革的实践也体现了格物致 知的精神。
06
CATALOGUE
结论
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总结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可 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提高整体水平。
05
CATALOGUE
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案例
科学实验的例子
总结词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 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些科学实验 的实践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创 新精神。
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01
02
03
学会独立思考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接受信 息,要学会独立思考,分 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 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 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 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 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 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畅所欲言
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 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 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 思考,作出回答。
A.因为
所以
但是
就
B.由于 因此 虽然 却
C.不但 而且 不论 都
D.不仅 并且 然而 却
② ④ ③ ①
4.指出下面句中引号的作用。(8分) A.引用 B.特殊含义 C.特定称谓 D.表否定 (1)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 从内心领悟的。( D ) (2)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A ) (3)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C ) (4)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B )
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 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 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 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笔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主张人们应该认真观察事物,以感悟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然规律。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不断地思考、反思和探索,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认真观察现象,感悟内在规律格物致知的基础是认真观察现象,只有通过实际情况的观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
同时,还要借助科学方法,利用科学实验和观察等手段,去研究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二、尊重客观事实,倍加学习格物致知还要求我们尊重客观事实,不断地学习探索。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理性思考,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猜测,以免误解事物的真实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赢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三、勤于思考,不断推敲格物致知还要求我们勤于思考,不断地推敲问题。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善于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获得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总结归纳,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格物致知最终追求的是创新和探索。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途径,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总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
只有无时无刻地用这种精神去驱动学习和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五、格物致知精神的应用在生活中,格物致知精神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家们通过严谨的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现象,并最终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在工程技术方面,工程师们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方法和新的技术方案,以实现更好的应用效果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格物致知是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它包括研究事物的本质,探究规律,追求真理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指我们应该具有探索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思想态度和方法。
这种精神的意义在于促进人们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第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很多人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仅仅是了解表面知识而已,而通过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进而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以便更好的实际应用这些知识。
如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比起另外两个古代文明——希腊和印度的科学,气数上显然更为先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科学家时刻关注着天文、地磁等自然现象,思考它们的本质及变化规律”。
第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增强创新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而格物致知可以给人们提供更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在思考过程中充分探究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从而创出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领域。
如在当今的科技领域,运用外太空探索等信息,可以开发新的技术,提高人类的生产力。
第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还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当我们掌握了科学技术和相关的知识后,可以顺畅运用其去解决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如古代水利工程设计,再如现代科技应用于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发展,都彰显着格物致知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
最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当我们遵循这样一种理性思维和精神时,我们会更加能够认识到人世间的精彩和复杂。
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可以让我们追求真知,探索未知的世界,增长自身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
因而,有必要提倡并深入推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总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种特别的思想精神,它深刻体现在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和使生命更加丰富多彩等方面,更是教人在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掌握科学方法,发挥创造力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肇( )埋没( )彷徨(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7、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主题阅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精读精练】
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12、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又要()。
13、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8、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9、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10、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11、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