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_城南旧事_的艺术风格
《城南旧事》ppt

导演:吴贻弓
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
主要演员:沈洁(饰小英子) 郑振瑶(饰宋妈) 张闽(饰秀贞) 张丰毅(饰小偷) 袁佳奕(饰妞儿) 严翔(饰英子父) 洪融(饰英子母) 徐才根(饰冯大明)
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 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 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
侧面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 灾难等动乱的社会面貌。厚嘴唇的命运 是对现实社会的极大的讽刺和控诉!
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 是事非得已”,潜台词是什么?
• 希望英子不要把他看 作是坏人,他本性善 良、诚实,只因社会 不合理,为生活所迫 而做了违心事。
表达了他希望社会理解他本质的潜在的 愿望,暗含着希望社会给他一条出路的 内心需求。
1.秀贞为什么发疯?
1)恋人从事地下工作被抓,生死为卜,这给她的心灵造成了 极大的创伤和刺激。
2)自由恋爱为家族礼教不容。
3)未婚先孕的事实让她顶着巨大的社会舆论的谴责和鄙视。
A 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 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
B 封建礼教残余对人们思想上的控制和毒害
C 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小桂子的命运正是秀贞命运的延续。由
作者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 “厚嘴唇的人”,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 反衬手法。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 出成人世界生活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 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的真 实性
自由讨论宋妈的命运
• 问题:为什么不在 家带养自己的孩子 而去当老妈子?
(完整版)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电影艺术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手段,以其生动逼真的视觉效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亿万观众,其影响力、感染力之大是其他艺术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能够真正感受到电影作品的艺术匠心,精当的品评其优劣得失并非一件易事.马克思说:“对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对于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电影艺术,不仅需要“辨音律的耳朵”,还需要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在艺术规律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内涵,探求艺术的“真谛"。
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并加深对社会生活面貌及本质的认识,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单纯的娱乐或不假思索的接受并非真正的欣赏。
“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欣赏的过程是严肃的,是需要细心品味的。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的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
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感觉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艺术家的区别。
”这虽然是对作品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界定,但也道出了电影艺术欣赏的内在要求:求得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
艺术家用电影作品来传达他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内心的种种感受,而观众通过欣赏充分地感受并力图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加以理解以达于某种程度的同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和其它艺术的欣赏一样,欣赏电影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一方面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种种审美感受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欣赏者又根据其生活阅历、思想认识对电影艺术作品加以理解、丰富甚至补充。
西方谚语中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千变万化,而是指观众根据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一形象的不同理解。
《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的“同”与“异”

指整 体上 无 连贯 统一 的 中心 贯穿情 节 , 而是通 过 几 个相 互 间 并 无 因果 联 系 的 故事 片 断 连缀 而 成 的影 片 文本结 构 …缀合 式 团块结 构 的总体 叙 … 述 特征 是 : 间线索 上 的分段 性 。 化 的情节 线 , 时 淡
彭 笑远
( 北京青年政 治学院传播 系, 北京 10 0 ) 0 1 2
摘要 : 小说《 城南旧事》 改编为电影《 南旧事》 城 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来 源于改编 中的“ 与 同” “ ” “ 在 于 : 述视 角相 同、 述结 构相仿 、 情 方式与叙 述 节奏相 似 ;异 ” 于 : 节 异 。 同” 叙 叙 抒 “ 在 情 故事的删减与人物设置的变化、 人物心理与性格描写上的差异。电影《 城南旧事》 的改编正
电影 《 城南 旧事 ) 9 2年 由上海 电影 制 片厂 ) 8 1
拍摄完 成 片 由伊 明根 据女作 家林海 音 的同名 本 小 说 改编 . 名导 演 吴贻 弓执 导 。电影 《 南 旧 著 城
无 论 是小 说 还是 电影 ,城 南 旧事 》 均采 用 《
收论是作家林海音还是导演吴贻弓他们的内在艺术气质都表现出诗化的散文化的特点即在小说和电影中注重对情境的刻画和情绪的营造而故意淡化故事情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叙述视角相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城南旧事均采用收稿日期本文系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 精品课教案

城南旧事【课时安排】2课时【自学内容】语文百花苑 送别 李叔同作词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赏析>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
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中流行、传唱。
《送别》由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演绎后,至今仍是广大学生用以唤起离别愁绪、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电影《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从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里“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到”了一声思念故土的轻轻的叹息。
他把“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基调,而贯穿在影片中的《送别》歌,正是以“淡淡的哀愁”表现了离情别意,以“沉沉的相思”表现了对故土的怀念,和伤逝怀旧的镜头紧密呼应,成为体现影片基调所不可缺少的一支主题歌。
《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第二段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它的高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
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电影文学剧本 (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作者与作品简介】 1.走近作者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城南旧事电影版和小说版的区别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
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
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
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
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
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
缺失的寻找与成长主题——图文互读下的《城南旧事》

缺失的寻找与成长主题——图文互读下的《城南旧事》在新媒体时代,图像与文字的关系研究成为跨学科关注的热点。
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像更具有直观性、大众性、通俗性和情感性。
它一旦与相应的文字作品进行结合,便可以对其起到阐释、修饰和补充的作用。
法国作家吉斯·黛布雷认为人类社会的媒体已经从书写时代和印刷时代走向了视听时代。
受此影响,人们逐渐尝试将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图像,作为一种更加独立的因素进行考察,并力图据此深入探究图像与文本之间微妙的关系[1]。
就当代图文互读的研究而言,许多学者纷纷关注“文学与电影”这组图文叙事模式的典型范本,细致分析图文两种叙事形态各自的特点以及二者互文性的表达。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城南旧事》已成为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经典范例,海内外学者大多从作品或电影的单一角度去论述离别主题、女性创作、文化乡愁、童年视角、悲悯情怀等话题,而鲜少从图文互读的角度去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城南旧事》的“自叙体”特点及初期冷遇1948年的秋天,林海音带着家人挤上了中兴轮回归故乡。
初到台湾的第一年,她就写了近百篇文章刊登在报纸上,作品以小品文及散文为主。
据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回忆:“母亲刚回台湾那些年,她写了好些思念北平的文章,《苦念北平》《思冰令人老》《在胡同里长大》……她想念秋天西单牌楼炒栗子的香味,春日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她想念上瑞玉兴,在许多小竹帘卷的花花绿绿丝线里选择绣线的快乐;她想念夏天黄昏坐在华表下石座上纳凉,马缨花的甜香随着清风扑鼻而来……”《城南旧事》鲜明地体现了“自叙体”小说的特点。
作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它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以此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城南旧事》由五篇貌似独立、实则连贯统一的文章组成。
用近似意识流的自叙和象征性手法,透过少女英子七岁到十三岁懵懂的目光来观察和体验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以及北京城南的民俗风貌。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随着影视技术的逐渐成熟,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不说观众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看法,光是阅读文学原著时,由于自身的资质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对原著的诠释也是各有秋千。
毕竟文学与影视的艺术手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能够准确理解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影视作品在继承文学原本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捉住观众的眼球,是一门学问。
一、相同点。
(1)文学与影视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展示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
在整个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细节描写属于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虽然属于“细胞”或称“一枝一叶”,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们常以品尝龙井茶来形容文学精品给予读者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评价完全可用散文式影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风格清新淡雅,略带苦涩而回味无穷,能引起我们一再欣赏的愿望。
散文是印在纸上的一行行铅字,容许读者细细品尝,反复吟诵,从而领会悠远的意境;散文式影片是电影胶片上由蒙太奇连接的一组组画面,观众只能一次过,能否捉住影片中感人的细节,让观众从流转的意象中品出含蓄深沉的意象来,是个关键。
电影《城南旧事》继承了原著的精神意境。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剧情不存在中心事件,而是由三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构成,即秀贞与妞儿的故事、小偷的故事、宋妈的故事。
电影在外部形态上,镜头逼真模拟英子的视点,非常吻合原著中儿童第一人称叙述的韵味。
英子与周围的人一个个相识了,又一次次地离别了,最后连亲爱的父亲也离她而去了。
散文中那些哀愁的意象: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等,都在电影变成了可闻可见的具体形象,这些意象虽然细小而容易忽视,但这些细小意象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在原著的字里行间还是电影里画面的重现,都使淡淡的哀愁笼罩在其中,读者、观众都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细节描写所吸引、所感动。
从小说到电影:《城南旧事》叙事研究

从小说到电影:《城南旧事》叙事研究
李红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8
【摘要】电影《城南旧事》自1983年上映至今已近40年,其仍然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更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优秀案例。
通过分析电影《城南旧事》改编的叙事艺术,可以发现电影虽然对小说情节进行了部分改动,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却更加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不仅在叙事主题上与小说保持高度统一,而且导演对电影语言的使用也十分熟练恰当。
电影《城南旧事》为日后的中国电影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改编经验。
【总页数】3页(P00027-00029)
【作者】李红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电影的"同"与"异"
2.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内容比较研究——以1997和2012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电影为例
3.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分析──以《城南旧事》为例
4.从小说到电影——漫谈《城南旧事》散文化叙事
5.电影《城南旧事》镜头语言散文化叙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完美融和。 一、散文化风格 电影《城南旧事》把原著本身的散文风格成
[摘要] 本文从散文化风格、童年视角、悲剧意蕴三个角度入手,简要分析了电影《城南
旧事》艺术风格,探寻了其艺术魅力的内在潜质。
功地移植到影视当中,以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 追思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旧事,熔
[关键词] 散文化风格 童年视角 悲剧意蕴
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艺术化的诠释了 “城南旧事”。并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礼教、
对旧社会进行了文化批评。 三、悲剧意蕴
戏剧.2006(5). [2]林海音《. 城南旧事》出版后记. [3]林海音《. 城南旧事》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经济日 报出版社.2002.
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
浪推一浪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
给我们以现实的隐喻“: 那年就这时候他来的。一
这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单纯、质朴、善良的 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悲剧的意蕴便在这些
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 视角。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创作者所追 离愁别恨里纵横捭阖了。
一只笔。我正在屋里擦玻璃……说着就进来人 求的正是其间的反差。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
次红叶叠化的空镜头来释放英子的哀思,霜染 一段血泪斑斑的伤心史,然而又能有谁看到呢? 每个剧情人物都是离英子而去的,秀贞和妞儿
丹枫、衰草孤冢,以及哀婉的《骊歌》代替了雨泪 只有这个单纯的孩子,看见了那些挣扎在制度、 大雨之夜出走被火车轧死,为她们悲惨的人生
滂沱的悲伤,人心潸然。
礼教压迫中难以翻身、难以自持的人,并深切地 划上了句号;小偷被抓走,荒草丛里的朋友再也
再如电影中描绘秀贞怀念思康,并未写实, 感受和同情他们。而成人世界的不幸与痛苦通 见不到了;蜿蜒的山路上,宋妈踏上了归程;最
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思康的人物形象,只是 过这天真无邪的双眸过滤,更有一种哀愁无奈 后“,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一
通过秀贞梦呓似的话语,还有无声的景物镜头, 的美学力量。
多桀的命运和酸苦的不幸使得生命的悲剧意识
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
疯女秀贞因为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压下 锲入英子的心灵,再通过她的双眸含蓄有致地
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 导致精神崩溃,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斥 演绎出来。
艺术效果。中国艺术讲求虚实相生,有无相承,有 责她“: 不害臊!”;荒园里的小偷,为生活所迫铤而
总体来说,《城南旧事》在艺术风格上发扬
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这时镜头摇 并不成熟,但是总会去涉及那些成人刻意回避 了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散文化、纯艺术,正如著
过这样一组画面:月洞门里悄寂的小跨院、残破 的话题,探求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电影中小英 名电影评论家李少白先生所评价的“: 这是一首
铸了作者绵延不绝的眷念之情。散文风格成为
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
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生悲剧意蕴的体悟。林海音曾说“: 我看到了在那
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
审美效果是随着视角转化而改变的,童年 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角与“回忆”的美学特点相伴。童年,天真无邪、 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
的窗纸、摇曳的树影,窗槅上陈旧的玻璃。秀贞对 子问宋妈“: 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宋妈 清新、淡雅的散文诗。它有叙事散文的特点,又有
思康的眷念、那段令人叹惋的恋情,都在这些话 没法回答,只能归结为“: 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栓 抒情诗的意趣《。城南旧事》呈现的是一种完整的
语和景物里雨润烟浓的呈现出来。
合,如同中国山水画,水濡墨染,却暗喻精神。镜 骨肉,到城里帮佣,工钱却都被丈夫要走。谁知因 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哀婉的乐
头里如火的枫红、荒芜的凄草、瓢泼的雨夜等都 为不负责任的丈夫赌钱,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 声把离别的悲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离我而
交织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来。电影末尾用六 丫头也被卖给了赶马车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 去”的感伤主题凝聚在所有的情节里,电影中的
其次,离愁别恨的怅挽与无奈弥漫在整个
的地方空胜于实,疏强于密。吴贻弓先生灵活地 走险,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供弟弟读书,养活妈 剧情之中,李叔同的《骊歌》反复吟唱,使伤离别
使用了这一技巧,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 妈;宋妈有着不幸的婚姻,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 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
深远,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中 看穿生活,他们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的眼里有 别离的无奈、人生的无常。最后“,爸爸死了,宋妈
的画面饱含着东方原质的民族氛围:缓缓徐行、 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视的东西。就像电影中 走了,童年的花也落了……”沉郁的悲剧的美以
铃声叮当的骆驼群,蝉噪声声、颔首欲睡的白发 英子对小偷所说的“: 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 此作为落幕。
散文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必须的手段。 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彰显出那些被遮蔽 人物,她们或因追求爱情而被逼疯,或无奈地忍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空镜头保持 的人性的光芒,在对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 受丈夫的堕落无能,或被迫成为挣钱工具,她们
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所谓空镜头,是指 利标准。
香,那样的水濡墨濡,那样的轻捻慢拢”。[1] 二、童年视角
从童稚走向成熟,从梦幻走向现实,这是一 个成长的过程。电影通过小英子善良纯真的童
参考文献 [1]骆平.中国电影:从《小城之春》到《城南旧事》.四川
《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 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
林海音在小说的后记中说“: 我多么想念童 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
影视评论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姚 冰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 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我国著名导演吴贻弓执 导。这部诗化的电影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得多
论电影
《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 项国际大奖,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其以“淡淡
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营造了一种含蓄、隽永、独 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原著与影视、情感与表征
苍茫,静谧空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一层层 美好单纯,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忽略生活的苦 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
的铺着,弥漫着模糊的忧伤。这一组蒙太奇奠定 痛,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孩子眼里的忧愁、惨 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了整个电影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宁静空明,意蕴 痛、命运、世事艰难是与大人不同的,他们并不能 [3]电影正是以此为基调,呈现人物的命运悲剧、
翁,荒草地、旧学堂,如海的苍山、似血的枫叶、酡 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用平等
首先,电影所涉及的每个剧情人物几乎都
红的冬阳、流水淙淙的井窝子……创作者正是通 的心灵去和女佣宋妈、被养父母当作挣钱工具 有着各自的悲剧命运,秀贞、宋妈、妞儿,都是深
过这些电影画面抒发艺术情感。散文化的电影和 的妞儿、人人歧视的疯女秀贞、甚至小偷推心置 受封建礼教和男权侵害的丧失个体自由的典型
子他爸爸又没出息”。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 电影艺术美,而正是这种美把它蕴涵的生活实
这是散文诗般的风格,“是煎中药的方式, 泯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劳动人民无法自持的 感表现得更真实!这是电影艺术的辨证法,也是
守着文火慢慢慢慢地煨,室内弥漫着柚子的寒 生存状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城南旧事》动人之所在。”
电影《城南旧事》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
童年永存下来。”[2]电影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哀愁,沉沉的相思”,忠实展现着原著中作者对人
作者简介 姚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