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老中医;经验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明显地阻碍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偏瘫康复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活动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
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高世毅业医二十余载,学验俱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肩匠心独运,善于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老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疗方法1.1熏蒸基础方透骨草15g,海桐皮15g,艾叶15g,三棱15g,苏木15g,红花5g,莪术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刘寄奴15g,川牛膝15g,木瓜15g。
1.2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白芍、滁菊、葛根、夏枯草等;痰湿阻络加半夏、陈皮、茯苓、苍术、香附、胆南星等;阴虚风动加白芍、玄参、麦冬、茵陈、麦芽、龙骨、牡蛎、龟板等;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山药等。
1.3治疗仪器为合肥力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治疗仪,设定舱内温度在32℃。
每日1次,每次25-30min。
2治疗宜滋阴养血柔筋、祛风活血通络为主高主任提出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祛风通络、养血柔筋是治疗该病的大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中风后遗症”、“痉病”范畴,是中风后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致肢体强痉屈伸不利。
《景岳全书·非风·论治血气》谓:“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
然血气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
何以辨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
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医方考·脑卒中方论》指出:“脑卒中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所以养血,亦可以润燥。
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
1.阮少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经验

二、血虚生风型
病因病机: “血虚生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说。气血不足,经筋脉络 失真所养致半身偏废不用。 治则:育阴潜阳,熄风通络 。
针灸处方:百会、关元、心俞、脾俞、风 府、患侧肩 、曲池、合谷、环跳、风市、 阴市、足三里、解溪、昆仑。
例二:陈某某,女,53岁,家庭妇女。
处方:百会、关元、心俞、脾俞(均行补法,留针), 风府、右肩贞、曲池、天府、合谷、环跳、风市、阴市、 足三里、解溪、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每隔2日1次。 疗效:治疗3个月后,能步行2公里,上肢运动功能亦大 为改善,其握力略差于左侧。
三、素嗜膏梁厚味,形体肥 胖,则痰湿蕴阻难化,形盛于外,气虚于 内。气化无权,湿痰便阻塞脉络,故偏瘫 喎僻之证顿作。 治则:化湿豁痰,活血通络。 针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太渊、患侧肩 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 陵泉、昆仑。
配合中药及注意日常饮食起居。
学术经验
中医辩证基础上,按证之虚实,体之盛衰, 分别施以针刺补虚泻实。 西医辨病基础上施以对症治疗 。
重视头部穴位,多取对侧头部少阳经穴,如 承灵、率谷、天冲和督脉之百会、风府等。
调理预防
中风偏瘫病人大多数伴有高血压、高血脂 症、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糖尿病等 。 辩证施针的基础上,注意治疗原发病 。
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史。 6个月前突然右侧上下肢瘫 痪,于某医院急诊入院。诊断为脑拴塞。住院 1月余, 除偏瘫如故外,其余较稳定。前来就诊。 诊见:神志清楚,形体偏胖,面黄无华,五官犹端,语 言畅利,心悸胸痞,动辄气逆,纳可,便调,尿后余沥 不尽,唇色黯绛,舌有淤点,苔薄润,脉结代,血压 172/80mmHg。 处方:心俞、内关、肾俞、巨阙(均行补法,留针), 膻中、膈俞、血海(均行泻法),右率谷、天冲、肩髃、 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均行平补平 泻法),每隔日一次。 疗效:经上穴治疗 30余次,舌之淤点已消失,右侧肢 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尿后余沥大减,心悸胸痞亦较瘥。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张晋 王亚威* 司维 刘荫君 陈志伟 (北京100091)关键词 名老中医 中风 治疗经验 评述中风亦名 卒中,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并被列为中医 四大证之首,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多变。
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怒、嘻为主);二为饮食失常(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三为久患消渴之疾(痼疾)。
病机有二,一是脑之气街为患,气机受阻,引起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热为火之渐,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二是 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而损伤脑之神机,重则脑气不能束邪,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其脑气不能固血,其血必溢于外,重责溢于 琼室之内,脑髓精质体受损,窍络阻塞,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
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然而侧重在标实(瘀血、痰湿阻滞)去辨治中风急证,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导致而成。
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
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的病机主要可包括为气机逆乱、血瘀、痰浊等方面。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发布时间:2021-02-03T11:11:10.1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作者:贾大维[导读] 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贾大维农安县中医院脑病科吉林省长春市130200摘要: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孙玉凤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因有虚有实,相互错杂,多为脏腑正气亏虚,痰瘀凝滞,血脉不通,气机不畅,脑络受损,治疗时应兼顾标本,补需祛实,扶正祛邪,故其针对缺血性中风提出“温补脾肾,祛痰通络”治疗思想。
针对中风患者易造成偏瘫等功能性障碍,孙玉凤教授主张针灸、中药涂擦、中药熏洗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疗,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孙玉凤、缺血性中风、治疗经验孙玉凤,女,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40余载,重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诊断上强调知常知变,立法精通,灵活用药,重视治未病,未病先防,深受广大患者和群众的赞誉。
对诊治脑病,孙玉凤主任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中风、眩晕等脑部疾病的治疗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内经》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会心录》曰:“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
”孙玉凤主任认为,脑为阴精与清阳融汇贯通支出,乃全身最高器官,在脏腑中首局脑核心地位。
脑对五脏之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和调节作用,保持机体高度统一。
现将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如下:1、孙玉凤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认识《内经》则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丹溪心法》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 《素问》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孙玉凤主任认为生理的衰老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脏腑功能逐渐虚损。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湿内聚,血行瘀滞;肾元耗损,阴阳失调,阴不制阳,肝阳暴亢,内风携痰瘀妄行,阻滞经络脏腑而发病。
葛健文诊治中风病经验管窥

口
中风亦名“ 卒中” 是以猝然 昏倒 、 , 口舌喁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为主要特 征 , 也有未见 昏仆而仅 见唱僻不遂 者。
《 内经》 始称本病 为“ 仆击 ” 大厥 薄厥 偏枯 ” 痱风” , “ “ 等 如《 问・ 素 生气通天论篇》 “ 日: 阳气者 ,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 菀于上 , 使人薄厥” 《 问・ ,素 调经论篇》 “ 日:血之与气并走于 上, 则为大厥 ”记载了中风发生的证候和病因病机特点 , , 但 尚未提 出治法和方药[] 1 。至汉・ 张仲景 《 金匮要略・ 中风历 节 病脉证 并 治第五》 本病 之病 因及脉 证有 了较 为翔实 对 的专论 。唐宋 以前 , 认为中风乃外风 , 因内虚邪 中, 脉络 空 虚, 卫外不 固, 风邪 入 中脉络 , 而出现 口眼歪斜 , 从 半身不
水后插 胃管鼻饲 , 2次 / 。有资料显示其有效率可达 8 % d 6。 葛老师针对 出血量 不多, 2 l 在 0l I L以内, 且神志清楚 , 生命 体 征稳定的患者, 应用活血化瘀之法, 一般多掌握在 1 以 周
后 , 口服 中药 中 加 入活 血 化 瘀 之 药 , 没 有合 并上 消 化 道 于 若
东垣论正虚 , 丹溪 主痰热 , 出了中风的发生 , 提 心火 自盛, 正 气 自虚, 湿痰生热才是始作俑者, 开中风病 因学说之内因致 病的先河,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 了中风病 因病 机和辨证论治 的理论。 《 如 医学溯洄集・ 中风辨》 “ 云: 因于风 者 , 中风 也; 真 因于火 、 因于气、 因于湿 者, 中风而非 中风 类 也 。 又云: 中风者 , ” “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病 也。” 张景岳 明・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更新日期:2009-06-01 点击:
张志强
关键词: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中风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
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
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肾阴不能滋养肝阳,阳气失所御制便亢而生风。人届中年以后,肾水渐亏,肝失所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在七情、劳倦、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亏更甚,不能涵木,肝阳上越,蒙蔽清窍,由是猝昏跌仆、僻、不遂诸证乃作。
叶氏认为,中风病人的病机是“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火上冒,乃上实下虚之象”。上实,症见面赤火升、眩晕耳鸣、烦躁失眠、手麻肢颤、口眼斜、甚则昏仆等;下虚,症见腰膝酸软,身若浮云,或痿不能行走。
பைடு நூலகம்
叶氏用药并非一味强调滋补而不他顾。叶案中,在“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的同时,常用“介以潜之”,潜阳介类药常用龙骨、牡蛎、生石决明等。“介类”与“有情”合用,不仅能使肝肾得以补益,又使既补之精因介类固摄而不致重泄,起到填精补髓、潜阳固摄的作用。叶氏也常酌情选用清肝熄风化痰之品,如菊花、天麻、石菖蒲等,标本兼顾。用药通常达变,十分灵活,颇值临床借鉴。
叶氏认为,肝为刚脏,肾脏恶燥,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柔润之剂“不致伤血,具有熄风功能”。在用药技巧上,总是以至静阴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养肝阴药常用生地、白芍之类,补肝虚常用当归、枸杞子之类。叶氏在补肾虚时还细辨其真阴、真阳。真阴虚者,药用熟地、何首乌、玄参之类。对阴中之真阳虚者,叶氏认为:“凡此肝肾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主,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身”,常用肉苁蓉、枸杞子、巴戟之类。如见阴中之真阳虚,若用附子、桂枝等气味浓重、辛热刚燥之品,既耗液伤津,使阴血更亏,又助阳化风,有抱薪救火之嫌。
浅谈张锡纯治疗类中风病经验

浅谈张锡纯治疗类中风病经验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米庆海 张锡纯,近代名医,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他临床经验丰富,在对类中风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这些观点散见于其著作的不同章节,故整理出来,供大家临证时参考。
张氏受到当时西医学的影响,把类中风病分为脑充血证和脑贫血证两大类。
他认为,脑髓神经原借血以濡润,而所需之血多少尤以适宜为贵,血之上升于脑者过多,累及脑髓神经,即为脑充血证;血之上升于脑者过少,不能斡旋脑髓神经,即为脑贫血证。
1 张氏对脑充血证的认识张氏受到《内经》中“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影响,认为脑充血证即大厥证,只是说法不同而异。
所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可以作为脑充血证的总病机,具体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阴阳失调;肝胃气逆,挟血上冲;情态因素;饮食因素等。
脑充血证的临床表现很多,诸如:头痛,眩晕,心中发热,便秘,肢体不利,脉弦等,但张氏特别强调“其人必有剧烈之头疼,其心中必觉发热,其脉象必然洪大或弦长有力。
”他认为,脉弦长有力为肝火过升之弊;肝胃气逆,挟血上冲,故脏腑间恒觉有气上冲且头部作疼;肝火炽其心火亦炽,故心中常发热等。
张氏特别强调脑充血证应与他证相鉴别。
“特是因脑充血而痿废者,本属危险之证,所虑者辨证不清,当其初得之时,若误认为气虚而重用补气之品,若王勋臣之补阳还五汤;或误认为中风而重用发表之品,若千金之续命汤,皆益助其气血上行,而危不旋踵矣。
”对于脑充血证与脑贫血证,他认为:“此二者一虚一实,同为偏枯之证,而其病因实判若天渊,设若药有误投,必至凶危立见。
是以临证者,原当细审其脉,且细询问其未病之先状况何如。
”张氏对脑充血证的治疗注重层次性。
他从《内经》中“气反则生,不反则死”中得到启发,确定了治疗大法:“当重用怀牛膝两许,以引脑中之血下行,而佐以清火降胃镇肝之品,俾气与火不复相并上冲。
数剂之后,剧烈之头疼必愈,脉象亦必和平。
”“迨至充血溢血治愈,而痿废仍不愈者,因从前渗出之血留滞脑中未化,而周身经络兼有闭塞也。
名老中医秦振华教授治疗中风经验浅析

内蒙古中医药
名老 中医秦 振 华教 授 治 疗 中风 经验 浅 析
陈 硕 指导 老师 : 秦振 华
摘 要: 总 结秦 振 华 主任 医师 治疗 中风 病 的经 验 。提 出 中风 病 的病 机 、 分 期 治疗 及 防病 方 法 。 关键 词 : 秦振 华 ; 中风 病 ; 中 医治疗 中图分类 号 : R 2 4 9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5 ) 0 5 ~ 0 0 5 2 — 0 2
秦 振 华 主任 医师 ,第 五批 全 国老 中 医药专 家 学术 经 验继 承 工 作 指 导 老师 之 一 , 福 建省 名 中 医 , 闽北 名 医 , 现 任 福 建 省南 平 市人 民医院主任医师 ,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四十余载 , 擅长脑血管病特别 是 中风疾 病 的治 疗 。笔者 有幸 从 师侍 诊 , 受 益 匪浅 , 对 秦 老对 中风 病的 经验颇 有感 触 , 现浅 析如下 。
2 中风病 的治 疗
秦 老 治疗 中风 病 以调 理逆 乱 之气 机为 根本 大 法 , 以“ 未发 以扶 正 气 为主 , 既发 以攻 邪气 为急 ” 为治 疗原 则 。 采 取分 期施 治 的原则 , 将 中风病分 为先 兆期 、 急 性期 、 恢复 期 、 后 遗症 期 四期进 行治 疗 。 2 . 1 先 兆 期 :清 代 医 家张 聿 青将 易 患 中 风者 归 纳 为 “ 气 虚 多 湿 之 体” 、 “ 高 年精 血 亏虚 之人 ” 、 “ 痰湿 素 盛之人 ” 等不 同的类 型 。秦老结 合 临床 经验 , 提 出 中风发病 者 多系气 虚 、 阴虚 、 痰湿 或血 瘀体 质 。在 此 基础 上 逐渐 发展 ,在 某些 诱 发 因素 如劳 累 、情绪 变 化 等 的作用 下, 出现 一个 量 变 到 质变 的飞 跃 , 导 致脏 腑 气 机失 常 , 气 血 逆 乱 于 上, 风、 火、 痰、 瘀 互 结 为患 而发 病 。因 为 中风先 兆 与 中风病 病 因病 机 相似 , 我 们把 中风 先兆 视为 中风病 最 早期 。同时 关注 现代 医学公 认 的 中风 高 危人 群 , 如高 血 压 、 心 脏病 、 糖尿 病 、 高脂 血 症 、 颈 动 脉 狭窄 、 吸 烟或 酗 酒 及 肥胖 者 , 注 意 不 良生活 习惯 的纠 正 , 并 进 行早 期 有效 的治疗 等 等l l _ 。尤 其有 中风 病 家族 史者 , 此 类人 先 天禀 赋 可 能 存 在 异常 , 一 旦 出现 阵 发 性 眩晕 、 发作 性 偏 身 麻木 、 短 暂 性 言语 謇涩 、 一过 性 偏身 瘫 软 、 晕 厥 发作 、 瞬 时性 视歧 昏瞀 等 中风 先兆 , 更 应 积 极 防治 日 。秦 老将 该 期 分 为肝 阳化 风 、 气 虚血 瘀 、 痰 浊 上 扰 三 型, 依据 “ 既 病防 变 ” 的原则 治疗 。 2 . 1 . 1 肝 阳化 风 : 肝 肾阴虚 , 或 气 郁化 火 , 致 阳气 亢 盛 , 复 因恼 怒 、 劳 累, 致“ 阳气 烦劳 则张 ” , 化 风生 热 , 上 扰清 空 。治予 天麻 钩藤 饮联 二 至 丸加 减 以平肝熄 风 清热 , 补益 肝 肾 。 2 . 1 . 2痰浊 上扰 : 脾运 失常 , 水 湿运 化 失职 , 或素 喜 肥甘 厚 腻 , 致 痰湿 内停 , 随肝 升 而动 , 上蒙 神 窍 。治予 半 夏 白术 天麻 汤加 减 以健 脾 化 痰, 平 肝熄 风 。 2 . 1 . 3 气虚 血 瘀 : 年 老体 弱 , 脾 肾 气虚 , 肝升不足, 血行 不 畅 , 留而 为 瘀 。治予 补 中益气 汤合 桃红 四物 汤加 减 以益气 活血 通络 。 对 于 中风 易 感人 群 , 老师 认 为 多 为气 虚 、 阴虚 、 痰湿 或 血 瘀体 质 。按 “ 未病先 防” 的原 则 , 可分别 予 以补 中益 气汤 、 钩芍 六 味汤 、 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亦名“卒中”, 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 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 并被列为中医“四大证”之首, 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 病机复杂多变。
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 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 怒、嘻为主) ; 二为饮食失常( 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 ; 三为久患消渴之疾( 痼疾) 。
病机有二,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 气机受阻, 引起气不顺为风, 风动生热, 热为火之渐, 久而不解, 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 二是“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 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 而损伤脑之神机, 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 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 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 膜破、络裂, 血脉不能束血, 其脑气不能固血, 其血必溢于外, 重责溢于“琼室”之内, 脑髓精质体受损, 窍络阻塞, 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 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 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
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 然而侧重在标实( 瘀血、痰湿阻滞) 去辨治中风急证, 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 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 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 元气败脱导致而成。
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 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 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 , 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
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的病机主要可包括为气机逆乱、血瘀、痰浊等方面。
其中汪氏特别重视的是“瘀”和“痰”。
“瘀”即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粘滞阻塞致病, 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脉道出血致瘀, 二者均有“瘀”的因素存在; 而“痰”是指本病虽有风、火、痰、瘀、气等因, 但从其病机发展和病理转归可以看出, “痰”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病理因素, 即“无痰不中风”。
可谓切中其病机要害。
冉雪峰认为中风的发生定位应在“脑”, 应以“风邪犯脑”立论。
其指出: “中风自当以脑为主, 而各项诱因为辅, 其方剂治疗亦当以脑为主。
”阐论别出, 更与现代医学暗合。
邵念方强调先兆期的重要, 认为中风先兆与中风病二者所处病理阶段不同。
中风先兆是为内风时时扰动体内瘀血伏痰, 走蹿脑脉经络, 以“动”为特征。
又特别指出瘀水互统是急性中风病的病机核心。
瘀( 泛指血脉瘀阻) , 虽有风、火、痰、虚等诸多致病因素, 无不与瘀血形成相关。
水( 痰浊、水饮) 是津液运行障碍所产生, 其形成与血脉瘀阻有紧密联系。
脑脉血瘀既成, 气机阻滞, 则水津不行,水聚而成饮, 饮敛化为痰, 痰邪积聚髓窍, 并进而加重气血阻滞。
邵氏认为急性中风病只要瘀血阻塞在进展, 水饮滞留也必然进展, 脑脉瘀血愈重, 水饮痰浊聚积就愈甚, 二者互为关联、互为影响。
程门雪体会外风属表、实、寒, ( 真中) 不多见, 证较轻, 变化少。
内风属里、虚、多热( 类中) 最常见, 证较重,变幻多。
二者又互相影响, 外风表邪可以入里,内[ 1] 风里病可以及表。
证为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有寒热之不同, 错综复杂, 非一言可赅, 故临证要详辨表里虚实寒热。
卢尚岭据《灵枢*五乱》指出的: “气乱于头, 则为厥逆, 头重眩仆”, 提出了“气机升降逆乱是急性中风病病机的关键”这一新学术观点。
其气机逆乱理论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津液升降失调, 失调较重, 则会形成痰、火、瘀、滞等病理产物。
其痰、火、瘀、滞等均由气机升降逆乱, 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所致。
故气机升降逆乱是本, 痰火瘀滞为标。
气机逆乱要在肝脾, 而中焦升降失常,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为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并认为中风之“风”是气机逆乱的产物, 是中风病之表现特点, 而不是中风病之病因。
张学文认为本病之发是由年龄、摄生不当、老年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肝肾阴虚为基础最终导致血瘀的病证,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且张氏认为瘀血症候始终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中。
2 辨证论治关于本病的治疗傅祥昌强调临证要详辨风、痰、热、脱之候, 并分四型治疗: 风阳上扰清窍型、痰浊闭阻清窍型、热毒内闭清窍型、元气败脱型。
并指出活血化瘀药不可过用, 因此类药物性多温燥,过用则有伤阴耗血动血之弊, 极易引起变证。
应用目的是祛瘀血之标实, 实不宜过剂。
另傅氏认为中风病之肢痛( 丘脑性疼痛) 与紫暗舌二证的临床辨治意义重大。
其特拟中风肢痛方( 川乌、附子、麻黄、桂枝、黄芪、川芎、地龙、蜈松、天麻、威灵仙) , 收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效。
而对于紫暗舌一证, 傅氏提出“中风病紫暗舌从阳虚论治”观点, 以阳气虚、气不运血是其根本病因, 自拟温通汤( 黄芪、防风、肉桂、桂枝、细辛、丹参) 。
并建议临证要少佐活血化瘀药, 若阳气虚极可伍用附子。
汪履秋分六法辨治, 一为开窍, 汪氏认为芳香开窍之品应及早使用、反复使用、辨证选取, 且求药准、时佳、力强。
二为通腑, 遇中风中脏腑之闭证时应尽早使用, 其常选用三化汤, 疗效颇佳, 而现代研究亦证明此方不但能排出积于肠内的代谢废物, 而且能降低颅内压。
三为化痰, 汪氏强调此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中风后期遗有半身不遂、手足不利者, 与茯苓丸化痰通络, 语言蹇涩与解语丹。
四为活血, 强调要分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用活血化瘀通络法,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宜用化瘀止血法。
并指出中风急性期用活血药并不会导致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
五为调气, 六为扶正。
王永炎认为中风急症病人的急性期侧重标实( 瘀血、痰湿为主) , 具有可通下指征, 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三大特征。
患者发病后即可有便干便秘( 常3~ 5 天, 甚至10 天不大便) 。
另外, 掌握泻下的时机甚为重要。
对此有人提出早用, 其适应症也应补充, 不仅腑实可用, 腑气不顺不降也可以适当应用本法施治。
但在临床中, 常有用通下一次后又在几天之内形成腑实。
因而王氏认为大便得以通泻, 能否作为腑气通畅的唯一佐证, 是应该商榷的。
其从临床观察可知, 大便得以通下后, 其舌象变化有三: 一是黄苔或黄腻苔脱落, 代之以薄白苔而舌质转为淡, 此为顺; 二是黄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 此时应考虑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生热的因素存在,可改用大柴胡汤, 往往可使腑气通畅; 三是黄苔或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红绿, 此为逆, 有复中之危险。
近年来,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有半数以上为痰热腑实型, 其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有关。
从病因上看, 急性病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 重在痰瘀互阻。
除中焦变滞, 升降失常之外, 还有肝失疏泄, 气郁化火的一面, 故发病后多数病情皆从阳化, 而见邪热风火充斥三焦, 以入腑者多。
予以化痰通腑治疗, 一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 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 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 浊邪不得上扰心神, 克服气血逆乱以防内闭; 三可急下存阴, 以防阴劫于内, 阳脱于外, 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
故正确适时地应用化痰通腑法是抢救中风急症的重要措施。
张琪自拟七法, 试之临床效佳。
并于七法中拟有祛风二法, 自谓至金元以后, 外风说渐被忽视, 而张氏本人于临床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而获效, 故立此二法, 另外也是对外风学说正确对待, 说明祛风活络的治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七法为: 化痰通腑、开窍豁痰、滋阴潜阳、清热平痰熄风、养血通络、活血通络、固本培元、补气活血。
孔伯华推朱丹溪火气痰郁之说, 其治疗前期多用芳香开窍, 清心通脑之法; 中期多用柔肝潜阳, 疏通经络之法; 痊愈恢复期始适度用滋阴、助气、活血、补血之法。
对于初起时之前期者, 开窍药鲜菖蒲根捣汁冲服, 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以及辛夷、麻黄佐生石膏之少量妙用, 皆于前人之基础上更有发明创用, 收效更捷。
任继学认为病在急性期的抢救性治疗极为重要, 应以通为主, 宜“猛峻之药急去之”, 治以破血化瘀, 泻热醒神, 豁痰开窍, 为指导临床急救用药准绳。
冉雪峰于一般治法之外创用镇静、兴奋二法治疗。
镇静法用百合地黄汤、铁精散、银液丹、金铂镇心丸、至宝丹、紫雪丹、碧血丹、黑锡丹、珍珠母九。
兴奋法使用莨菪散、木鳖散、伏虎丹、蟾酥丸、天仙子丸、草根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乌头桂枝汤方。
据其临床观察疗效颇佳。
邵念方对于中风先兆, 以自拟愈风通络汤( 天麻、钩藤、胆南星、降香、水蛭、蜈蚣、大黄、白芍、制何首乌) 治疗。
急性中风治以自拟之活血利水通脉饮( 泽兰、泽泻、茵陈蒿、水蛭、三七粉、葛根、石菖蒲、大黄、白术、枳实) ; 中风恢复期与自拟之中风康复饮( 黄芪、制何首乌、川芎、桃仁、鸡血藤、葛根、水蛭、土鳖虫、山楂) 而求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另外, 邵氏称本方对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的恢复较快。
卢尚岭以其调理气机之逆乱是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根本大当, 并强调调气重在肝脾。
提出四法用于临床, 皆以调气论治。
一为通畅中焦, 自拟调气熄风饮( 生大黄、全瓜蒌、枳实、胆南星、土鳖虫) 、大黄瓜蒌汤( 前方去枳实) 等以通腑调气为主要功效的方剂; 二为调气化痰, 用加减温胆汤( 茯苓、半夏、陈皮、竹茹、远志、石菖蒲、郁金、蜈蚣、重用枳壳) 。
收理气化痰, 消瘀通络之功, 治中风病中经络; 三为平肝降逆, 用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加减用治; 四为调气行血, 方选血府逐瘀汤并加蜈蚣、水蛭、石菖蒲、郁金、远志辨证治疗。
张学文将本病分三大阶段, 六大证候。
三大阶段是指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 张氏强调此三大阶段都常重要, 早治前兆期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是谓未病先防, 急治急性发作期是逆流挽舟, 救疾厄于危亡, 调治恢复期, 既可帮助预后, 又可既病防变。
六大证候为肝热血瘀( 与自拟醒脑通络汤) 、气虚血瘀( 与自拟通脉舒络液) , 痰瘀阻窍( 与自拟蒲金丹) 、瘀热腑实( 选大黄、枳实、丹参、川牛膝、桃仁等) 、颅脑水瘀( 自拟脑窍通口服液) 、肾虚血瘀( 与桃红四物汤加鹿角胶、鹿衔草、桑寄生等) 。
孙连金将本病分三期四型辨治。
三期为发病初期( 发病1~ 3 天之内) ; 发病期( 发病在14 天之内) ; 恢复期( 一般在3 周之后) 。
四型为气血阻滞型( 牵正散加减) ; 痰血瘀阻型( 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并用羚羊角汤加减) ;正气虚脱型( 大剂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龙骨、牡蛎、山萸肉) ; 气虚血瘀型(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