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限时训练十九附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临考冲刺卷(九)

普通高等学校2021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九)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梁文道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发言,这种事咱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
可是咱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何咱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最近几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咱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
无论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冲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
“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情感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
固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一年要有必然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
保护政策好仍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最少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浅薄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
2021年石家庄第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年石家庄第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人,总要仰望点儿什么厉行濂①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向着远。
这样,才能支撑起有灵魂的生命。
②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这种力量能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
它是推动生命的涌动之流,贯穿于人的躯体与心智之中,贯穿于大自然以至宇宙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放、泉水喷涌般地无穷无尽。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升起。
突然,他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
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那一刻,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灵感的浪花,涌动着一种对艺术完美追求的激情。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深夜仰望星空。
每当我静静地凝视那浩渺深邃的夜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庄严便油然而生,使他得到某种启示,领悟到宇宙的神秘和生命的崇高。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夜幕降临时,贝多芬满怀惊奇,仰望星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
此时此刻,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绪超越了群星。
渐渐地,他把那种激情转化为音乐——打开心坎的东西,来自仰望的天空!⑥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让崇高穿透灵魂,直接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支柱,把匍匐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让崇高的精神支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⑦有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深夜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鸣泉、惊鸟、山岚、夜露,掩不住心中的渴望和激动。
黎明的曙光踏着朝露款款而来,苏醒了的泰山在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身影。
一轮朝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光芒万丈,普照世界!喷涌,奔流,一股热流浸透我的全身,一切狂妄、贪婪、猥琐都被挤压出去。
【三轮冲刺】语文高考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 年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
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
”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
“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
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
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辦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
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
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
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综合限时精练附答案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综合限时精练附答案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春风又绿大地。
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
全国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太多人经历了严峻考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为、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
此时,( )。
虽然拍摄视角受到,每部作品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当前疫情纪录片大多是短视频。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第一现场传播出去,这些影像日记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充满生活的质感。
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纪实短视频参差不齐。
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
人类面临一次全球化考验。
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仅要纪录,更应当思考。
假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式的作品,咏叹一曲人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同舟共济限制曼延黄钟大吕B. 患难与共制约蔓延阳春白雪C. 同舟共济限制蔓延黄钟大吕D. 患难与共制约曼延阳春白雪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B. 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C. 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D. 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是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综合限时训练十五附参考答案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综合限时训练十五附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注中国文学的人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即没有《伊利亚特》或《奥德赛》式的史诗。
其实,《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而且由它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
“史诗”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它原是指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传说并具有神话色彩的长篇叙事诗,后来又延伸到泛指具有上述内涵并有宏大结构的卓越叙事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作品。
此时,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史诗,是指:一、它具有荷马史诗式的宏大叙事构架和深广视野;二、它和中国原始神话《山海经》直接相联,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另一种意义的富有平常心的英雄)的系列诗意大生命;三、它包含着中国和人类未来的全部美好信息,这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保持它的本真本然、人的尊严与价值如何实现,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诗意存在”的宏观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
上述三点,还需进一步做些补充。
首先应说明的是,《红楼梦》的史诗构架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其深广视野则与《伊利亚特》不同,它是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
这种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在人类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红楼梦》史诗的特征。
林黛玉一见到贾宝玉就觉得“眼熟”,内在视野一下子就伸延到灵河岸边。
她在《葬花吟》中提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大苍凉的叩问中呈现的又是无边无垠的大视野。
其次,说《红楼梦》有英雄色彩,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
难道贾宝玉基督式的情怀不是英雄情怀?难道尤三姐、鸳鸯一剑一绳自我了断,把泥浊世界断然从自己的生命中抛却出去不是英雄气概?难道林黛玉的焚烧诗稿的大行为语言,不是对黑暗人间英雄式的抗议?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刚性的,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
北京市十三中高三冲刺模拟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十三中高三冲刺模拟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瞻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
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
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恶,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
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者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全、李翱、李贺等人。
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
《调张籍诗》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新高考版)3(解析版)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黄金卷14-【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模拟卷(新高考版)(解析版)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1·广东高三月考)材料一文创产品往往在传统节日期间推出,2020年端午节也不例外。
受疫情影响,全国多数文博单位取消线下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创产品出炉。
多数文创产品因为应景和自身创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但是,也有一些产品,打着文创的名义,强行蹭热点,不仅引来消费者不满,还对传统文化造成“反噬”。
就像某地文博单位推出的一款“定制礼盒”,声称是某著名景区和某体检机构联手推出的产品,但是礼盒到底也没看出和该景区有什么关系,更别说与端午节有何关联,也难怪有买家留言“包装过度”。
文创产品,先有“文”,再有“创”,传统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灵魂,产品首先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然后結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发挥创意,设计制造出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的产品来。
所以说,真正的文创产品,“文化”和“创意”缺一不可,但是一些机构或企业推出的文创产品,仅仅是蹭热度,既不能体现传统文化,也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反而对传统文化造成伤害。
文创产品要创新,更要尊重传统文化。
目前的文创产品开发并没有“文化把关人”,各家单位的情况不同,所以上市的产品水平也参差不齐。
文创产品要想得到发展,就应该制定一些更细化的标准,至少为文创产品划个“文化合格线”,以免粗制滥造的产品不仅不能满足市场,还把整个文创产品市场的水搅浑了。
(摘编自苑广阔《文创产品首先要尊重传统文化》)材料二文创产品一大特点是文化赋值。
文创产品研发重在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关键之处在于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造物的造型、色彩、纹饰、工艺中提取并凝练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用的设计方式。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综合限时训练十三附答案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综合限时训练十三附答案班级姓名(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
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
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
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
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
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
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1高考高三语文限时训练十九附答案班级姓名(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人崔立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
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
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
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
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
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
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
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
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
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
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
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
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
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
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
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
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
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
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
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
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⑤……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
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
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
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
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
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
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
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
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
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
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
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
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
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
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
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
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
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
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
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
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
演员表演得很到位。
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
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
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
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
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子的。
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语句多富含深意,如“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暗示女人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感动,赞颂了人情之美。
B.年轻人“触碰了老人”匆匆而过,女孩称呼老人“你”和女人称呼老人“您”,这些细节引发读者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C.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关心老人,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
D.小说中有关“冬日”“太阳”“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特点,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
8.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9.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萧复,字履初,太子太师嵩之孙,新昌公主之子。
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廣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以主荫.,初为宫门郎,累至太子仆。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
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
乃使弟竑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
”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夫之心也。
”缙憾之,乃罢复官。
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
后累至尚书郎。
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
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儲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
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寻为兵部侍郎。
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
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
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
”上不悦,又请别对,奏云:“陛下临御之初,圣德光被;自用杨炎、卢杞秉政,惛渎皇猷,以致今日。
今虽危急,伏愿陛下深革容思,微臣敢当此任。
若令臣依阿偷免,臣不敢旷职。
”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杞之词不正。
”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
”遂令往江南宣抚..。
三年,坐郜国公主亲累,检校左庶子,于饶州安置。
四年,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复门望高华,志砺名节,与流俗不甚通狎。
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
性孝友,居家甚睦,为族子所累,晏然屏退,口未尝言。
(选自《旧唐书•萧复传》)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B.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C. 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D.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吏部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朝廷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
B. 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仆,文中是萧复的自称。
古人自称时还会用“某”“愚”及成年后取的“字”。
D.宣抚,朝廷派遺大臣赴某地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复赈济家小,拒绝利诱。
萧复因家境贫困,准备出售昭应别墅接济家小,当时宰相王缙派遣弟弟以获髙官为诱饵让萧复奉送昭应别墅,萧复拒绝宰相的诱惑。
B. .萧复累受牵连,无怨言。
萧复因与郜国公主结亲受牵连而获罪被安置到饶州任职,最终死在饶州;萧复还曾受族子连累而退位,但他从不曾口出怨言。
C.萧复积极进言,刚直不阿。
萧复向皇上进言,认为宦官恩宠过重,不可以参掌军事机密及政事的大权;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萧复当廷厉声斥责。
D萧复关爱民众,道到弹劾。
萧复任同州刺史时,州中发生饥荒,萧复劝说京畿观察使打开设在境内的粮仓来赈贷贫困,受到有关部门的弹劾而降了官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
(二)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4~15题。
(9分)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
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②黄华:菊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15.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句写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而在诗人看来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选取人物的居住、睡眠、穿衣等生活场景表现了天气寒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
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________——“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________,要价数千到数万。
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