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的看法

合集下载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科研中的问题意识科研中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有目的的活动,其核心是解决问题。

因此,科研中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科研中的问题意识。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指的是对待事物时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性和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指的是对待科学现象或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时,能够敏锐地抓住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地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方案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为什么要有问题意识1. 促进创新:只有具备了敏锐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

2. 提高效率:对于一个好的科学家来说,关键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

拥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3. 提高质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往往是衡量他是否具备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如何培养问题意识1. 多思考:多思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基本方法。

只有通过对待事物时的思考和理解,才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2. 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某个领域或某个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3. 多交流:与其他科学家或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人对于同一个领域或同一个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四、如何运用好问题意识1. 立足实际:在运用好问题意识时,首先要立足于实际。

只有真正了解某个领域或某个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

2. 善于提问:在运用好问题意识时,要善于提问。

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问,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个领域或某个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善于总结:在运用好问题意识时,要善于总结。

教育科研学习心得

教育科研学习心得

教育科研学习心得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问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我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学习心得,现将其中的一些要点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要建立系统性的科研学习计划。

科研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有条理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

在开始研究之前,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了解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前沿动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要细化到每日每周的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科研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工作水平,因此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再次,要不断开拓创新思维。

教育科研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因为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在科研学习中,要学会思考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开阔眼界,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才能在教育科研中有所突破。

此外,要注重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教育科研是一门系统性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劣势,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研究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实验、观察等,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最后,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的意义在于能够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工作水平。

因此,在科研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科研成果的整理和总结,将研究成果发布出去,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还可以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教育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科研当永不止步,创新当砥砺前行作文

科研当永不止步,创新当砥砺前行作文

科研当永不止步,创新当砥砺前行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科研当永不止步,创新当砥砺前行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科研和创新的重要性。

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用的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是怎么来的?它们可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研发出来的呢!没有他们日复一日的科研和创新,我们就用不到这么多好用的电子产品了。

科研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和原理。

比如牛顿观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这些都是科学家通过科研获得的新发现和理论。

创新则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想法和做法,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技术。

就拿手机来说,早期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但通过不断创新,现在的智能手机能上网、拍照、玩游戏,功能越来越强大。

科研和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们生活中无处不见科研和创新的身影。

比如电灯、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有各种各样的新药物和医疗器械,都是科研和创新的结晶。

爸爸妈妈也常说,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多思考,积累更多知识。

谁知道将来也许你就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或发明家呢?科研和创新虽然辛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果。

我们学过的科学家们都是这样,用毕生的精力做着看似平凡的实验和研究,却最终获得了开创性的发现。

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他做了上千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后仍然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最后他终于成功了,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再比如,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历时数年,从传统中药中分离出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生命,赢得了诺贝尔奖。

科学家们做出了那么多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养成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的好品质。

说到勤奋,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我们勤恳努力。

就算是小小的实验,只要认真对待,虚心学习,或许就能发现新的奥秘。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渴望获取新知识,追求卓越。

记得我国的"国之重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努力,一点一滴构建而成。

对科研思维方法的整理

对科研思维方法的整理

一、做研究的一些看法首先, 绝大部分Ph.D.学生都是主要靠独立研究的. Ph.D.和ma ster不同, 通常就算老板可以给你指点方向, 他自己也没法确定那个方向到底真的有没有前途.有很多看似有前途的方向最后可能因为太难而做不下去. 或者, 方向看起来很有前途, 做起来也很容易, 这样多半有别人在你前面已经做过了.科研是残酷的,别人做过了的东西你就不可以发文章, 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个新手而照顾你. 通常,导师的作用是可以告诉你这个领域的经典文章, 主要的结果. 最重要的, 他可以告诉你一个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的理解. 比如为什么有些文章做这样的假设,为什么有些文章做那样的假设.有些看起来和实际相差很远的东西,为什么会有人讨论.其中的意义何在.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图景, 对新手来说是很困难的. 无论是Asst.Prof.还是IEEE Fellow,都可以在建立这样的图景上给你帮助. 当然,这是比较好的情况,有些Asst.Prof.有很大的发文章的压力, 所以对学生push很厉害.这未必是好事.因为个人有个人的特点, 如果这么push下去, 你会完全按照他的思路思考问题,那么他做不出来的你恐怕一样做不出来.而且,通常简单improve别人的paper是意义不大的.有很多教授写文章只在乎精髓思想,小的improvement他们根本不在乎.这里的不在乎是说他们不在乎写这样的文章,而且更加狂妄些的牛人,会认为那些improvement人人都应该想得到,根本没必要写.作为学生,你当然可以先做些这样的工作,加深理解.但是不可以一直沉溺于追求文章数量. 那样最终肯定不是好事.我想更多的prof.是不大真的深入到科研中的.Prof.的项目申请压力很大对于他们来说, 重要的是提出预见性的想法, 提出科研的总体轮廓, 从而申请到项目.这个轮廓甚至是错的也没有关系,只要能骗到funding. 这个和学生的思考方式当然是完全不同了.所以,久而久之,没什么共同语言, 也是正常的.我觉得Ph.D.学生本来就不该在这些方面指望太多.对于Ph.D.学生来说, 科研兴趣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只要这些对头, 早晚会有成果. 当然,人人都会有非常郁闷的时期.而且有时候你得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结果,却发现别人去年刚刚发表了这个结果.那种感觉真是很糟糕的.不过,环境就是这样残酷,谁也改变不了.同时,虽然你有很大的发表文章的压力,你也一定要制定一个文章标准.对于质量低于一定标准的idea,你可以记录下来,但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发表这样的idea.因为只有你真正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你才能够彻底体会科研的精神. 而且这对你将来只会有好处, 不会有坏处.总之,在建立了一定的对本领域的科研图景后,你一定会有一些想法,觉得哪些方面可能会有进展.然后你可以和你的导师讨论,然后你自己做一些尝试.最初的时候,也许你想的问题要么太难,要么别人比你先做出来.不过,谁都要经历这些的,当你理解越来越深时,总会有属于你的成果.而且从那时候开始,通常你已经对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比较熟悉了.那样你的idea通常很少有人能在你前面做出来的.这时候你发的文章质量通常都不会很低了.不过,如果你最初不经历这些残酷的过程, 或者你最初就忙于发表些简单的improvement你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后面的状态.有不少人讨论文章被拒的感受.其实,如果你自己控制文章的质量.当你明确知道你的文章质量高于大部分其它文章的时候,reviewer就算看不懂,也不敢reject你的文章的.这是我自己的标准,至今无论是journal还是conferenc e,从来没有任何reviewer表示过要拒我的文章.虽然他们有时会提出很奇怪的问题.但是你如果对你自己的idea有信心,只要认真解释,最终一定会通过的.希望对大家的讨论有所帮助.二、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1 研究生期间做什么?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

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科研的心得体会1谈起教师教学科研,对于每一位教师及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是不可能终止的,它是我们教育者的前途和希望,正是这种理念日夜深入人心,作为基层教育科研的亲历者,我欣喜地注意到了我们最基层的老师们对教师科研的激情蓬勃而高涨。

基于教育教学科研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我认真的学习和研讨,对我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深的。

为了更真实和贴近当代教育的进程和教师的个性特点,本书共分了九章来阐述走进教育科研的殿堂。

读了本书我感觉轻松而顺利地踏上了苏霍姆林斯说的“幸福的研究路”,我们更愿意把书看作是一快“敲门砖”,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获得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知识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对象化”的知识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一个非对象化的“亲近”道路或“亲征”道路。

本书对科研分析面面俱到、分析透彻、观点明了、浅显易懂,所涉及到的内容全是我们正要面对的,如:一、教育科研的基本问题1、教育科研与教研活动有什么关系?教育科学和教育科研作为专用术语被广泛使用只是最近及十年的事情,对他们的定义尚有不少分歧,使用中也存在混乱。

教育基层经常发生的问题是泛化教育科学与科学研究的观念,误把主观认为正确可行的东西都当成科学,而把所有认真的专门研究都认为科研。

为了弄清各种研究的关系,可以把研究活动分为如下三类:(1)、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是科学的属概念,科学研究是研究的属概念。

教育科研是生产教育科学的劳动,所以它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

如果研究的目的不是探究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的过程不可重复、研究的方法缺乏公认的可靠性、研究的结果没有客观的普遍性或创新的开发性,都很难称为教育科学研究。

(2)、工作研究。

郭剑波院士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

郭剑波院士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

郭剑波院士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郭剑波院士在其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对科技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郭剑波院士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看法,并结合个人观点对此进行讨论。

一、郭剑波院士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看法郭剑波院士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他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次是创新的环境和扶持政策。

只有科研人员敢于探索未知,才能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政府和企业也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

二、个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在本人看来,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包括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个国家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具备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创新环境。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条件。

三、总结郭剑波院士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期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以上是我根据郭剑波院士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结合个人观点所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郭剑波院士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竞争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还可以为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科院面试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农科院面试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农科院面试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入行不久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些自已的认识。

(1)保持科研源动力和幸福感通过几乎所有诺奖获得者的故事不难发现,兴趣、好奇心、富有质疑和探索精神,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也是引领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虽然我们在科研工作初期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对揭开未知的神秘面纱翘首以待,但是科研创作过程总归不能一帆风顺,败兴而归时常有之,折戟沉沙惨痛的教训也是有的。

然而,对于我们来讲“科研是一辈子的事”丝毫不夸张,保持科研工作中幸福感、避免失落感,可能是我们科研工作长期“有效输出”的必要保障。

那么,在科研工作中,如何坚持和呵护科研源动力?首先,客观认识科研创作过程的有用和无用功。

施一公曾经谈及“如果所有的实验都是阳性结果,那只用两年就能完成博士”。

确实如此,50%时间精力要花在没有任何输出的探索上,而这样的探索却是博士毕业生最重要的经历和素质。

科研探索未获得理想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是科研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分段实现科研小目标保持科研源动力的持续性。

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以分段目标方式获得马拉松冠军的小故事,对我颇有启发。

那么,对待科研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布局,将最终目标分成若干阶段性小目标,不断鼓励自已,分段实现科研的小目标,逐步实现科研的最终目标。

这些阶段目标的成功会给科研工作带来幸福感和持续不断的动力。

再者,提升精力分配和价值清单的匹配度,拥有均衡的科研生活。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感到不快乐的根源在于精力分配和价值清单的不匹配。

在最有价值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上,可能花精力较少,而不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花了太多精力,最可怕的是人们往往不得而知正在犯这样的错误。

”那么,如何拥有均衡的科研生活?这可能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2)比起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问题爱因斯坦提到“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我们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研。

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依照我的理解,科学研究的就是要不断拓展人类的认识边界,变未知为已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去想一些前人没有想、不敢想;前人没有做、不敢做的事情。

因此,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简单重复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接着才是要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研究,这个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有几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是共通的。

第一是应该多多的看其他人写得文章、做的研究,从中吸取经验,了解学术前沿,打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第二就是在打好基础后,要想着为该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拓展人类的认识界限;第三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三条原则:1、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2、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做有意义的事情。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就如同前文所讲,没有创新点的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得做一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

第二条则可以确保我们的目标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远大但不能盲目自大,我们得理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更好更快的得到科研成果。

如果盲目自大,选择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会空费自己的时间、精力,还有大量的项目经费,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第三条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对社会有进步意义。

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劳动也要有实际意义才不枉我们的辛勤付出啊!我们不能做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一般来说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原则:首先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值得做的,而且又容易做到的,一般来说别人已经做过了我们再做就是走前人的老路了;再者没人做过的,又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通常难度极大,我们又不够能力去做;还有就是他人没做过的而又相对容易的,则一般是大家不屑于去做的,意义不大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研的看法
5091509064 刘心悦记得孩提时代,老师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长大了要做什么呀?”。

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当一名科学家,发明各种各样很棒的东西。

”其实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想必是行行出状元。

我觉得,科研说来容易,真的做起来却是很难。

如何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涯,如何在今后的科研生活中走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就以宋词里的几句话为核心,谈谈对科研的看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词人晏殊在其词“蝶恋花”中,有意无意地道出了做科研所必须过的第一关。

在研究生阶段,要注意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尽量地扩大知识面,并通过做毕业论文,来接受一次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文章数,不是追求片面的学术成果。

做科学如同做人,首先要脚踏实地。

一时的小聪明,一时的捷径,虽然可以让我们在一时获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毕竟很有限,我们能做的能发文章的东西,只能是一些别人结论的推广,没有一定的积累,永远也做不出原创性的工作。

其实这就是做人,一种踏实的态度,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而一种浮躁的气氛,却可以让一个本来聪明的人收获一时浑浑噩噩一世。

纵观各种成功的人,他们最基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认真与踏实。

要过科学研究的第一关,靠的是“踏实”二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词用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就是指科研的具体过程了。

科研是一项不同于其它工作的工作,它需要人的全身心的投入,要投入到一种如此的境界,才能算是投入。

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可能根本没有料想到的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当如何去克服,应当如何去面对?其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的困难,我们克服这些困难,要靠的是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还有就是自己的毅力与决心。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得选择一个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人不能只靠毅力去完成一件事情,还得有兴趣。

而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必须广泛阅读文献,而在确定自己的兴趣之后,就应该精读此方面的经典文献,力图掌握其中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科研工作中最艰苦的阶段无疑是攻关阶段,但只要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我们就有理由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

杨先生还专门讲了获得一定的成果后要注意“扩大战果”,而不是停滞不前,正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科研不仅是科学,而且是人文。

要像做人一样对待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