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合集下载

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材分析(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

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

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

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

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

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

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

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

其一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

《G大调弦乐小夜曲》曲目分析2

《G大调弦乐小夜曲》曲目分析2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 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 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 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快板,4/4 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 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
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
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 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 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 一主题,结束全曲。
Hale Waihona Puke 乐曲赏析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现存只有四个 乐章。 第一乐章,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 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 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 绵绵情思。
G大调弦乐小夜曲
莫扎特
这首曲子由奥地利作曲家莫 扎特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 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 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 命名。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 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该曲最 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 五重奏、四重奏,以弦乐四重 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 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 欢迎的一首。

《莫扎特传》-配乐曲目

《莫扎特传》-配乐曲目

1.《唐璜》(K .527)序曲/ 电影开场2. 第25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3. 弦乐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4. F大调快板(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19. 《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20.《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22.《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23.《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24.《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25.《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26.《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28.《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2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30.《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31. 同上/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32.《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33.《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34. 同上/ 莫扎特指挥《唐璜》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36.《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37.《安魂曲》(K.626),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38. 同上/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39.《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40.《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41.《魔笛》(K.620)序曲/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42.《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44.《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45.《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46.《魔笛》(K.620)序曲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48.《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50.《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54.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第二乐章/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音乐鉴赏论文系别:信息工程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级:网络124班姓名:肖亚辉学号:1230203068指导老师:方元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

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

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

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

我会在接下来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在欧洲音乐史课上第一次听老师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就对这位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的奥地利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很是感兴趣,特别是在听完他的生平和主要音乐风格及作品欣赏后,让人真的很佩服他的才气。

他的作品真的给人以很特别的感觉,或许不如贝多芬的那般炽热、起伏跌宕,但莫扎特的音乐清明高远,乐天愉快,淳朴优美,其挚温暖,有如天籁一般。

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和SPring Spring (春泉)。

莫扎特在严酷命运的摧残之下默默地承受着、孕育着、奉献着……象殉道的使徒般唱着温馨甘美的音乐安慰着自己,安慰着整个世界。

他自己得不到妩慰,却永远在温婉慰藉着别人。

他的音乐恰恰是他天使般纯洁灵魂的写照与再现。

莫扎特在精神上创造出现实中所得不到的幸福,他以乐天的创造来征服现实的苦难。

莫扎特无限美好的信念所表现的和平、安谧、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

莫扎特永远是我们忠实的,永远给人安慰的好朋友。

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的童年似乎也许也与别人的有些许不同呢,多了点幸运与天赋,当然也多了必不可少的努力,一些别的青年音乐家不敢做的、冒险的事。

莫扎特的《小夜曲》简介

莫扎特的《小夜曲》简介

莫扎特的《小夜曲》简介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文:Serenade für Streicher in G-Dur,常被称为Eine Kleine Nachtmusik),又称“第13号小夜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二乐章行板,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第四乐章兼有奏鸣曲与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1776年时的莫扎特,一方面在萨尔兹堡担任宫廷音乐家,一方面暂时停止写作交响曲,奏鸣曲等内容比较艰深的作品,开始转向创作社交性与娱乐性的音乐,因此写了很多小夜曲与嬉游曲,这些作品都具有优雅华丽的色彩.这首跟半年后的名作,就是最能充分表现此种风格的作品.这首曲子跟其他萨尔兹堡世代的小夜曲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它只有三个乐章,规模较小,但是却用了两组弦乐的合奏.其次,本曲中没有管乐器.结构上以合奏协奏曲为基本架构,令人联想到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而在乐器的编制上,还使用了定音鼓和钹等打击乐器.和莫扎特其他的小夜曲相较之下,这样的不同似乎成为特色了.本曲的标题名称(Serenata notturna)是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写在莫扎特的亲笔手稿上.这首曲子是莫扎特为了萨尔兹堡的社交场合而作,由于作曲的时间1月正是冬天最寒冷时,所以可以判断出当时应该是在室内演出.第一乐章是庄严的D大调,浓浓的莫扎特萨尔兹堡风,带有淡淡的欢愉感.为了配合一般小夜曲前后都演奏进行曲,第一乐章虽然是奏鸣曲式的乐章,但是莫扎特巧妙地将进行曲融入主题,使主题带有进行曲的味道明亮轻快的结构使独奏群和合奏群产生了喜剧效果,让对话更为生动.第二乐章是具有高雅风格的小步舞曲,由D大调的主题转入独奏群的G大调中段后,发展出新的气息,晶莹,幽雅,形成美妙的对比.最后再度回到主题,作为结束.第三乐章是D大调的轮旋曲,一开始是活泼幽默主题,发展出感性浪漫的冥思,最后再回到原先的欢愉幽默,结束全曲. 贵族婚礼的庆祝乐章D大调第7号管弦乐小夜曲: 小夜曲本来是指站在窗外对情人倾诉爱意的歌唱曲,或者是演奏的器乐曲.在欧洲的歌剧里,也常常出现小夜曲的歌唱场面.但是18世纪后半叶之后,小夜曲所代表的意义却有点改变了.当时在欧洲的贵族与有钱人,跟中国古代贵族家里会养些歌伎舞姬一样,都会依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自己的宅邸设置规模大小不同的管弦乐队,在各种庆祝会或宴会场合上演奏音乐一助兴或娱乐来宾.特别是在18世纪的奥地利,此举尤其盛行.小夜曲的乐曲内容通常比较轻快,浪漫,优美,所以是常在这种场合演奏的乐曲种类之一.其他的还有嬉游曲,夜曲或是轻组曲等.这个时期的小夜曲,从三乐章到十乐章都有,而且其中一定有好几乐章包含小步舞曲.1776年.莫扎特为萨尔兹堡的哈弗纳家写了一首小夜曲.哈弗纳家的主人是个有钱的商人,同时也是当时萨尔兹堡的市长,跟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是好友.老哈弗纳去世后,由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后来因为哈弗纳家的千金伊丽莎白小节要结婚了,哈弗纳委托莫扎特创作一首在婚礼前一天的庆祝会上演奏的曲子,因此莫扎特就写了一首曲子,称作.这首曲子的初演是在1776年7月21日,婚礼的前一天.因为举行了一个庆祝会,当时邀请的来宾有许多达官贵人,有一位是萨尔兹堡大主教的宫廷顾问,他曾经记载说:"用餐后,我们都去聆听哈弗纳为她姐姐伊丽莎白所准备的婚礼音乐,是在罗雷托教堂旁边的花园里演奏."因为这首曲子是在婚宴上演奏的音乐,所以乐曲弥漫着豪华,热烈,典雅的气氛,而且有八个乐章,规模庞大,演奏的时间也不短,全部演奏完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大学期末考试结束了! D大调第9号管弦乐小夜曲: 在旅行回到萨尔兹堡之后,莫扎特开始对他的大主教老板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过,从1779年初到隔年夏天的一年半岁月里,他依然以宫廷音乐家的身份在大主教的官邸里任职.这段时间,他将旅行途中得来的灵感华为作品,杰作包括K.318,K.319,K.338三首交响曲.而管弦乐作品更是丰富,第9号小夜曲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依据小夜曲的用途来看,此曲可能是为了某种节庆而作,但是并没有确定的资料可以作证.据一位莫扎特传记得作者梅杰克在1799年写给出版社的信里提到,这是为了大主教的受洗日而作,所以,又被称作.可是,大主教受洗的日子在9月30日,这首曲子在8月3日就完成了,以莫扎特的习惯来看,应该不是为了大主教而作.一般认定,此曲是为了庆祝萨尔兹堡大学期末考试结束而写的结业音乐.在莫扎特的时代,邮递马车就是今天的公车,专门来往各地送邮及载客.马车一开到,车夫就吹响号角以告知人们,因此在第六乐章第二小步舞曲中段里,便有模仿邮递马车的号角声,所以此去通常又被称作.驿马车的邮号用在这里,感觉就像是学生们结束考试之后,心情轻松而出外游玩的俏皮.全曲有七个乐章构成,中间夹着以管乐为中心的"交响协奏曲",这是萨尔兹堡时期的杰作之一. 规模最大的管乐作品降B大调第10号管乐小夜曲: 莫扎特在1781年搬到维也纳时,维也纳正在流行一种叫做Harmoni的管乐合奏.这种音乐会依场合增减乐器的编制,不过,一般都以双簧管,竖笛,法国号与低音管各两支的八重奏为主.1782年,当时的皇帝约瑟夫二世在宫廷里设置了八重奏的管乐团,贵族也纷纷开始仿效成立自己的乐团,所以管乐的合奏音乐更是大大风行.用来演奏的音乐,除了创作作品之外,还有从歌剧或舞剧节选出来重新编曲的作品.当时的作曲家几乎都写过这类型音乐,莫扎特也不例外,而他所写的管乐作品中,规模最大的就是K.361的.此曲是在基本编制的八重奏上,另外加入两只巴松管跟两只法国号,以及一把低音提琴所构成的13人合奏,表现了精妙的管乐编写手法.全曲7个乐章,中间夹有两个小步舞曲乐章,结构的庞大考验着演奏着的体力与合奏默契.所幸,有了莫扎特快慢交替的乐曲安排,才不致让听者耳朵疲惫.这首曲子最初的演奏记录是在1784年3月23日,当时的竖笛名家安东.史塔勒在他的个人演奏会上跟维亚纳宫廷的乐团演奏了七个乐章里的其中四个.安东.史塔勒师哥竖笛高手,莫扎特后来也曾为他写作许多竖笛作品.词曲一开始有可能也是为了他所写,因为此曲以竖笛为中心,在巧妙地从旁边引导格式管乐器加入,展现莫扎特绝妙的手法.演奏会当天,上还刊登了广告:"由莫扎特作曲的特殊大规模管乐作品",后来有一位前往聆听地听众写下这样的评论:"13件乐器的编制,每一位演奏者都是名家,是非常优秀杰出的作品." 夜半时分,一群乐师献乐降E大调第11号小夜曲夜深里,万籁俱寂.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音乐,节奏轻巧温柔,像晚风缓缓拂过,像饱含情感的呢喃,再刚硬的人听到这样的乐曲,只怕也要化为绕指柔吧.但是,有个人听到这优美的乐章,却瞠目结舌,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惊讶过后,他猛然打开了门..莫扎特在1781年11月3日写给他父亲的信里,就描述了这样一件事.事情发生在10月的某一个晚上,当时他正要就寝,却听到自己家门外传来乐声,而且那首曲子还是他所写得.莫扎特打开了门,发现原来是一些专门为贵族演奏小夜曲的乐师,为了向这首优雅美丽之乐曲的作者表示他们的敬意,私下约了一起练习,然后特地来演奏给莫扎特听.果然给了莫扎特一个大大的惊喜.被编为K.375的本曲一开始是用各两支的竖笛,法国号与低音管演奏.第二年的7月,莫扎特又亲自加上两只双簧管,所以现在它变成管乐八重奏.但也有一个版本是再加入两只英国管,变成十支管乐器的演奏形式.本曲5个乐章在形式安排上相当有趣:第1和第五两个乐章是快板,第二和第四乐章则是小步舞曲,居中的第三乐章则是唯一的慢板,形成像三明治一样的形式.更有趣的是,在演出时间上,第一乐章居然比后面任何一个乐章都多出两三倍,标准的头重脚轻.第三乐章的慢板的节奏设计仿佛夏夜晚风徐徐吹拂,令人心情舒畅,合奏的细腻感与气氛令人沉醉.据说,这曲子是为维也纳宫廷画家约瑟夫.范.希克尔的表妹所写的.这位表妹跟莫扎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令人十分好奇,但是却不得而知. 流连晚宴的弦乐G大调第13号小夜曲: 穿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拿着酒杯,沉醉于享乐之中.乐队不定的演奏,轻快地旋律源源不绝流泻而出.这首轻松地弦乐小品多半就是在上流社会如此的庆典或晚宴上演奏.如果是正式的演奏会上正襟危坐,屏息静听,恐怕就会失去曲子的趣味性.在当时,音乐家大多需依靠贵族生活,所创做的曲子也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社交生活所需,必须迎合那些贵族的喜好,没有什么发挥自己想法的空间.但是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却可以把原本是供贵族娱乐消遣用的音乐变成旷世名曲,一般人只能赞叹佩服.而且,莫扎特在类似情况下完成的名曲还不在少数呢.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原本曲子的标题,意思是"小的夜曲",所以有些介绍会把这曲子称作.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二乐章行板,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第四乐章兼有奏鸣曲与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1-4作于1787年。

莫扎特(Mozart)弦乐四重奏

莫扎特(Mozart)弦乐四重奏

莫扎特(Mozart)弦乐四重奏莫扎特共作有23⾸弦乐四重奏,创作时间⾃1770-1790年,20年间中间中断了约10年。

这23⾸四重奏包括两个阶段的创作:前13⾸为早期作品,为1770-1773年在旅⾏时期所作,其创作先是意⼤利风格后转向海顿风格,明显受他⼈影响。

这13⾸中第⼀号因在⽶兰近郊罗迪所作,称为《罗迪》。

第⼆⾄第七号因在⽶兰所作,称为《⽶兰四重奏》。

第⼋⾄第⼗三号因在维也纳所作,称为《维也纳四重奏》。

⾃到萨尔茨堡后,包括旅⾏曼海茵、巴黎期间,莫扎特未曾作过⼀⾸弦乐四重奏,此段时间,海顿也停⽌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

直⾄移居维也纳的第⼆年,也就是1782年末,可以说是受海顿创作OP.33的启⽰,莫扎特在1个⽉内作成6⾸第⼗四⾄第⼗九号的《海顿四重奏》献给海顿。

这是莫扎特23⾸弦乐四重奏中的精华。

在这6⾸《海顿四重奏》之后,1786年8⽉,在完成《费加罗的婚礼》之后,他创作了为出版界好友霍夫曼斯特⽽作的单⾸第⼆⼗号《霍夫曼斯特四重奏》。

之后,莫扎特的注意⼒移⾄弦乐五重奏,直⾄1788年访问柏林后,才计划创作6⾸⼀组弦乐四重奏呈献给当时的普鲁⼠王腓德烈·威廉⼆世,可惜只完成了第⼆⼗⼀⾄第⼆⼗三的3⾸。

这3⾸《普鲁⼠四重奏》是他晚年清澄风格的杰作。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全集的版本可选:1.意⼤利四重奏团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22 512-2,莫扎特全集第⼗⼋集,8张,《企鹅》评介三星。

2.阿玛德乌斯四重奏团演奏版,DG,CD编号423 300-2(6张)。

莫扎特:第⼀号弦乐四重奏MOZART: String Quartet No.1 这⾸《第⼀号弦乐四重奏》,G⼤调,K80/73f,作于1770年3⽉15⽇,时正是莫扎特第⼀次意⼤利旅⾏,作于⽶兰前往波隆纳途中的罗迪,所以有《罗迪》标题。

共4个乐章:1.慢板,G⼤调,奏鸣曲式,⼆段体。

整体上呈现三重奏奏鸣曲⼿法,风格接近于当时洛可可教会奏鸣曲的第⼀乐章,第⼀、第⼆主题都是在中提琴和⼤提琴的数字低⾳型进⾏上,由双⼩提琴⾳域交错呈⽰。

G大调弦乐小夜曲1

G大调弦乐小夜曲1
• 呈示部(A)展开部(B)再现部(A) 引子+┏——+┎———+┎———┓+尾声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 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 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 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 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 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 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小夜 曲通常是黄昏或夜晚所唱的歌, 但也包括早晨在爱人窗前所唱的 情歌。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的。《听,听,云雀》,就是一 首早晨唱的小夜曲。器乐小夜曲 也象声乐小夜曲一样,有一个歌 唱性的旋律, 其伴奏部分往往有 模仿拨弦乐器的效果,
总曲感受: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充满激情与 活力,表现了对美好社会、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 如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 快,妩媚。
哼唱及打节奏
用形象的舞蹈动作表现 寻找颤音
• 奏鸣曲式是一种曲式,自古典主义时期以 来开始广泛使用,一般用于奏鸣曲、交响 曲、协奏曲等多乐章体裁的第一乐章 .它的 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 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对比欣赏《我不想长大》源自《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 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 誉为“音乐神童”,38岁英年早逝。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 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 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 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 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 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 歌曲等作品。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 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其中 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和《魔笛》。
G大调弦乐小夜曲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 夜曲的典范。该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 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 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 欢迎的一首。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五乐章因故失 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 小奏鸣曲。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 。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 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 。

莫扎特《G大调第13号小夜曲,“一首小小的夜曲”作品K?525》

莫扎特《G大调第13号小夜曲,“一首小小的夜曲”作品K?525》

莫扎特《G大调第13号小夜曲,“一首小小的夜曲”作品K 525》X莫扎特:小夜曲MOZART :Serenades莫扎特为乐队而作的小夜曲,有编号的共13首:第一号D大调,K100,作于1769年;第二号F大调,标题为《对舞曲》(Kontretanz),K101,作于1776年;第三号D大调,K195,作于1773年;第四号D大调,K203,作于1774年;第五号D大调,K204,作于1775年;第六号D大调,标题为《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ma),K239,作于1776年;第七号D大调,标题为《哈夫纳》(Haffner) ,K250, 作于1776年;第八号D大调,K286,作于1776—1777年;第九号D 大调,K320,作于1779年;第十号降B大调,(为13件管乐器而作),K361,作于1781年;第十一号降E大调(为管乐器而作),K375,作于1781年;第十二号G小调(为管乐器而作),K375,作于1781年;第十三号G大调,K525,作于1787年。

另有早期无编号的G大调,K63,作于1769年。

这些小夜曲在演奏时,第一号附《D大调进行曲》K189;第四号附《D大调进行曲》K237;第五号附《D大调进行曲》K215;第七号附《D大调进行曲》K249;第九号附《D大调进行曲》K335/1- 2。

“欢愉的歌唱,轻松的演奏”——小夜曲小夜曲英文是'serenade',意大利文是'serenata',如果是声乐,指的是在心爱的人的窗下所唱的情歌;而器乐曲的小夜曲,则是指夜晚演奏的音乐,小夜曲通常都是为某种目的而创作的,因此属于一种机会音乐,除了室内演奏外,也可能在野外演奏。

这种富有娱乐性色彩的音乐,具有曲调优美,轻松、愉快的特点,没有深刻的思想性。

两部流芳百世的小夜曲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小夜曲这种体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以G大调第十三号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最为著名;以D大调第9号小夜曲,'邮号'(作品K.320)最具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创作背景: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

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这部分音乐用主、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

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

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

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

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

其一: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

其二: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

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

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

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

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区别于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旋律优美、委婉、缠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

莫扎特在这首小夜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它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