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怎样鉴别书法作品

合集下载

书法 鉴赏 方法

书法 鉴赏 方法

书法鉴赏方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鉴赏书法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下面将介绍一些鉴赏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鉴赏书法作品需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整体时,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布局、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字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美感。

观察局部时,我们可以从笔画的粗细、长短、力度等方面入手,注意观察每一笔的形态和笔画之间的关系。

观察书法作品时要注意欣赏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情感的流露。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作品的线条、气势、节奏等方面,来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一幅书法作品若是笔力雄浑、豪放大气,则往往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情感;若是笔力柔和、细腻,则往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柔情和细腻。

鉴赏书法作品需要了解和熟悉书法的基本知识。

掌握一定的书法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例如,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书法家及其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

鉴赏书法作品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比较。

观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书法作品,比较它们的异同之处,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思考是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可以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作者的用心和技巧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鉴赏书法作品需要有耐心和积累。

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

我们可以多读书法经典著作,学习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多观赏名家的作品,欣赏和体会他们的艺术魅力;多练习书法,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鉴赏书法作品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

初中书法鉴赏要点

初中书法鉴赏要点

初中书法鉴赏小窍门:一眼看穿好字坏字嘿,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初中书法鉴赏那点事儿。

别觉得书法高深莫测,其实它就像咱们看人一样,有那么几个要点,一抓一个准儿。

首先啊,你得学会“看脸型”——哦不对,是看字形。

好的书法,字形得端正,就像是站得笔挺的小士兵,不歪不斜,看着就舒服。

那些歪歪扭扭、东倒西歪的字,就像是喝醉了酒的醉汉,看着就让人头疼。

当然啦,也有那种故意追求个性,写得歪歪扭扭却别有风味的,但那属于艺术范畴,咱们初学者还是先别急着模仿。

接着呢,咱们要看“眼神”——其实是看笔力。

好的书法,每一笔都像是有力量在支撑着,既不过于生硬,也不显得软弱无力。

就像是咱们看人,眼神坚定有力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

书法也是这样,笔力透纸背,才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和力量感。

再来就是“气质”了——看的是整体布局和风格。

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有气质的人,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美观的感觉。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拥挤也不显得空旷。

而且啊,每种书法风格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气质,比如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等等。

咱们在鉴赏的时候啊,就要学会去感受这些不同的气质和韵味。

最后啊,别忘了“品味道”——其实就是品味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好的书法作品啊,不仅仅是字形漂亮、笔力遒劲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是咱们读一篇文章或者看一幅画一样,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所以咱们在鉴赏书法的时候啊也要学会去品味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书法的魅力所在。

好啦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初中书法鉴赏其实也不难只要咱们掌握了这几个小窍门就能够轻松地分辨出好字和坏字啦!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书法鉴赏的小达人哦!。

中国书法作品的鉴赏技巧

中国书法作品的鉴赏技巧

中国书法作品的鉴赏技巧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要欣赏中国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欣赏中国书法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不同的书体,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要欣赏书法作品,首先需要了解这些书体的区别和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要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感和结构美。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注意整体布局的和谐与统一,文字的排列、间距、笔画的粗细、长短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协调一致,形成美感。

同时,要关注作品的气韵和节奏感,感受到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动和动静结合的美感。

另外,要善于品味和感悟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表现,更是艺术家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抒发。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通过文字和笔墨的表现形式,感受到艺术家的心灵与意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从而更深入地领略书法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此外,要重视笔法和墨韵的品味。

中国书法以笔墨为工具,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韵来表达文字的意境和气质。

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留意书法家的笔势和用墨技巧,感受到文字所展现出来的力度和韵味。

同时要注意墨色的浓淡和渗透、勾勒的粗细,这些都是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表现形式。

最后,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欣赏书法作品是一个长期的修行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感悟和领悟。

通过多观摩名家书法作品,参加书法展览和讲座等活动,积累经验和提高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书法的魅力。

总的来说,欣赏中国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有一颗敏锐的鉴赏之心。

通过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注重整体感和结构美、品味和感悟意境与情感、重视笔法和墨韵的品味以及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中国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书法鉴赏常识

书法鉴赏常识

书法鉴赏常识
以下是一些书法鉴赏的常识:
1. 字体结构:观察字体的结构是否整齐、匀称。

好的书法作品通常具有良好的字体结构,笔画的长度、粗细和间距都恰到好处。

2. 笔画技巧:注意观察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是否流畅自然。

好的书法作品笔画通常有节奏感,力度掌握得当。

3. 布局构图:书法作品的布局构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观察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是否合适,整体是否协调。

4. 风格特色: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特色。

了解书法家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他所擅长的书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风格。

5. 用墨:书法中的用墨也可以体现作者的技巧。

观察墨色的浓淡变化、干湿程度以及是否有晕染效果等。

6. 落款和印章: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作者的签名和日期,印章则是作者的印鉴。

它们可以为作品增添一份艺术感和鉴别价值。

7. 个人感受:书法鉴赏也涉及个人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因此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喜好。

需要注意的是,书法鉴赏是一个主观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通过欣赏更多的书法作品、了解书法历史和理论知识,以及与其他书法爱好者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书法作品鉴赏的标准

书法作品鉴赏的标准

书法作品鉴赏的标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对于书法作品的鉴赏,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和衡量。

本文将从笔法技巧、结构布局、墨色变化、神韵气息和创新与个性五个方面来探讨书法作品鉴赏的标准。

一、笔法技巧笔法技巧是书法作品鉴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笔法必定是熟练、准确而富有变化的。

鉴赏时,应注意观察作品中笔画线条的粗细、长短、轻重、疾缓等要素,以及运笔的起承转合、提按顿挫等动作是否流畅自然。

笔法技巧的运用能够展现出书法家功力的深浅和艺术修养的高低。

二、结构布局结构布局是书法作品的骨架和脉络,对于作品的整体美感至关重要。

鉴赏时,应注意观察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是否整齐、均衡和协调。

好的结构布局应该使人感受到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书法家对于字形的处理和变化也应该符合规范,不失法度。

三、墨色变化墨色变化是书法作品鉴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墨色必定是层次分明、变化丰富的。

鉴赏时,应注意观察作品中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是否得当。

墨色变化的运用能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和质感,增强视觉上的冲击力。

同时,墨色的搭配和运用也能够反映出书法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个性。

四、神韵气息神韵气息是书法作品所传达出的内在精神和艺术气质,是书法作品鉴赏的核心标准之一。

鉴赏时,应注意观察作品中笔墨的流动和变化,以及这些要素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意境。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气韵生动的感觉,使人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同时,书法家的个人气质和修养也会对作品的神韵气息产生影响,因此,鉴赏时还需要了解书法家的背景和艺术风格。

五、创新与个性创新与个性是书法作品鉴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鉴赏时,应注意观察作品中是否有新的创意和构思,是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书法 鉴赏 方法

书法 鉴赏 方法

书法鉴赏方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鉴赏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其美学价值,更是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境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书法鉴赏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评价书法作品。

第一种方法是字形的鉴赏。

字形是书法作品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要素。

通过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的粗细、布局的整齐等方面,来评价字的形态美。

优秀的字形应该具有端庄大方、线条流畅、结构稳定的特点。

同时,还要注意字的整体协调性和局部细节的处理,如笔画的粗细变化、起笔和收笔的韵味等。

第二种方法是笔法的鉴赏。

笔法是书法作品的灵魂,直接体现了书法家的艺术功底和个人风格。

通过观察字的笔画用力、轻重快慢等方面,来评价字的笔法之美。

优秀的笔法应该具有笔力雄健、笔势疾若雷霆的特点,但同时也要注重变化和层次感,避免过于平淡和机械。

第三种方法是墨色的鉴赏。

墨色是书法作品的灵魂,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观察字的墨色浓淡、粘稠度、墨迹的痕迹等方面,来评价字的墨色之美。

优秀的墨色应该具有深浓而不沉重、淡雅而不苍白的特点,同时要注重墨色的层次和变化,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

第四种方法是布局的鉴赏。

布局是书法作品的整体结构,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组合能力。

通过观察字的位置、大小、形状等方面,来评价字的布局之美。

优秀的布局应该具有整体稳定、局部协调的特点,同时要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作品呈现出统一而有序的美感。

第五种方法是意境的鉴赏。

意境是书法作品的精神内核,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观察字的气韵、神韵、意境等方面,来评价字的意境之美。

优秀的意境应该具有深邃而不浮躁、凄迷而不杂乱的特点,同时要注重意境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以上几种鉴赏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当然,鉴赏书法作品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书画的科学鉴定

书画的科学鉴定

书画的科学鉴定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它集材料学、墨迹学、印章学、风格学、史学和艺术鉴赏为一体,通过观察、比较和研究文物的材料、风格、印章、墨迹等方面的特征,对书画的真伪、年代和价值进行评估。

以下是关于书画科学鉴定的主要方面:一、材质鉴定书画的材质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书画所使用的纸张、绫绢等材料都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纸张的纹理、厚薄、颜色、质地等方面,可以推断出其年代和产地。

例如,宋代的纸张多采用手工制造,质地较为粗糙,而明清时期的机制纸则质地细腻,表面平滑。

二、墨迹鉴定墨迹是书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墨迹特点都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墨迹的深浅、浓淡、干湿、用笔力度等方面,可以推断出其年代和作者。

同时,墨迹的新旧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新墨和旧墨在颜色、光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三、印章鉴定印章是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印章都有其特点。

鉴定印章需要从印文的内容、风格、刻工等方面入手。

例如,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印章刻工精细,而清代书画家石涛的印章则风格豪放。

同时,印章的新旧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风格鉴定风格是书画的核心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书画风格都有所不同。

鉴定风格需要从用笔、构图、色彩等方面入手。

例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画风简远,用笔松动;而明代画家沈周的画风雄健,用笔粗犷。

通过对风格的比较和研究,可以推断出其年代和作者。

五、历史考证历史考证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书画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等方面进行考证,可以进一步证实其真伪和价值。

例如,明代画家唐寅的《庐山观瀑图》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且与文献中的描述相符,这进一步证实了该画的真伪和价值。

总之,书画的科学鉴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不能仅凭一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鉴定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定工作。

评价书法作品的5点基本标准(原创)

评价书法作品的5点基本标准(原创)

评价书法作品的5点基本标准(原创)
展开全文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该符合如下几点;
1、结字;尚:严、紧,内敛外放。

中宫不散,气静神凝,大度雍容。

忌:松、散,结构歪斜。

重心不稳,滞气呆涩,猥亵偏执。

2、线条;尚:平、直、圆、润,老辣厚重。

外有刀剑之气,内含金石之色。

忌:弯、滞、浮、飘,轻浮鸹薄。

貌似龙飞凤舞,实为张牙舞爪。

3、章法;尚:气惯始终,意连笔不连,错落有致,缓急自然,势带全篇。

忌:笔呆气滞,浮线乱挂,娇柔造作,堆砌杂乱,通篇涣散。

4、题款;尚:位置得当,配合自然,高低合理,主题明确,彰显自然。

忌:款位混乱,胡写乱添,上下不分,故做深远,
5、印章;尚:印文古朴,印泥新鲜,大小合适,位置准确,铃印清晰。

忌:印文缠弱,印泥脏乱,大小无度,随意乱填。

印不过三。

一幅好的书法除了符合上述基本标准之外,在整体谋篇上,应该是;通篇一体,前后呼应,看似行云,走若流水。

不呆滞、不疲软。

不浮不燥,沉稳凝重,豪气内敛,王气彰显。

在结字、线条、章法、款、印、谋篇方面都无大病,才是好的作品。

当然;一些创新、探索和彰显个性的作品不可用此标准衡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怎样评价书法作品网友一贯不喜欢转帖,但今天不得不转帖,因为网友写不出来这样完整阐述中国书法精髓的文章。

看完这篇文章,基本上您就具备了欣赏书法的理论基础。

因为本帖实在太长,建议收藏后多次看完。

为方便读者分段阅读,每章节标了颜色区分。

书法的灵魂——首届书法研究生高研班的教材目录:一、人文性1、诗为书之魂。

2、文为书之基。

二、哲理性三、传统性1、书法有法2、关于继承3、关于创新四、审美特性1、云中龙爪不模糊2、书为心画。

3、书以人贵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

她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她完美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外,更主要的则是书法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和指导的因素。

这就是书法的灵魂,灵魂在宗教中认为是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东西,一旦灵魂离开人的躯体,人即死亡。

书法也是这样,如果丢掉了她的灵魂,那么无疑也将面临死亡。

什么是书法的灵魂呢?这个灵魂就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精神。

她应该包括幽雅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丰富的传统性;独特的审美性这样几个方面。

一、人文性书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标记。

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我认为文化是书法的核心。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书法的产生还是发展,都是围绕着文化这个核心来运行的,那种对书法技法的层面的学习以及对书法线条表层的审美,只是一种肤浅的体悟,对书法的真正理解,是隐含在汉字书法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是一个幽深无尽的文化世界。

因此离开了文化的概念,书法将失去她的一切耀眼光辉。

1、诗为书之魂。

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魂。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这是对中国艺术的一则通解。

诗是内容,书是形式。

其文是魂,其书为体。

所以说诗为书魂,或叫文为书魂。

一次我向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请教如何提高书法技艺,文怀沙悄声告诉我三个字:背唐诗。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为什么呢?第一,诗(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诗包括文学形式)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内容。

古书中说:诗言志歌咏情。

诗歌的境界表达是人生,书法的境界表达的也是人生,所以古人评价书法叫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书家在笔歌墨舞之间,流淌着人的情思,美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

可以看看我们的书家,不管是自己写的,别人写的,总爱写诗。

而且还得是中国的诗。

从孙过庭以来,诗、书结合的艺术思维方式,早已深入人心。

孙过庭在《书谱序》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

他特别反对手迷挥运之理,认为那是俗。

其二,诗主宰着一幅书法的意境。

我认为什么是好的书法,它必须有文学的联想、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体势的完美。

沈尹默说过:无色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的和谐。

书家立意全从诗来,诗不同,书亦不同。

书家内心的诗境驱使书家手上的笔构成一幅幅不同意境的作品。

如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做狂草,那是奔放的诗所决定的。

他的《寒食帖》,写到年年欲惜春,年字打破格局,忽做大字,借鉴了狂草的章法。

由此可见是诗文引领着行文。

自从张怀罐在《书议》中提出兼文墨以来,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纵观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大学问家,起码都是一些有成就有建树的人。

要把这个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不是大学问家,大文学家,一定成不了大书法家。

可以说我们当代的书法家所缺乏的恰恰是兼文墨这两手。

书家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书法是上不去的。

我说过一句话,书到深处是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

书法技巧通过磨炼是可以无限接近的,而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无穷无尽的。

精神品性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比起技巧的学习,显得艰难和缓慢。

书坛上的浮躁、急于求成、亦应与此有关。

所以说:书法是易学难精。

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时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他人不能及的就是苏轼高雅的文气。

其三诗可以使书法渐入佳境。

中国书法研究神韵,讲究空灵,可以超脱出世俗纷扰的生活,王维诗中所说: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说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很缓慢的动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书法上找不到,在书法创作中找不到的东西,你就去诗词里去找,再反过来帮助我们的创作。

书法创作是一种抒情,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寻觅过程,倘若在笔墨和自我体验中不能陶醉和沉浸,也就不能进入。

当你进入诗意的境界,文化精神的飞扬尽在其中,一般的技巧和功夫已不成障碍,如果没有诗的境界,无论你基本功如何扎实,技巧如何娴熟,要想进入诗意色彩的书法境界都是不可能的。

2、文为书之基。

文字是书法的基础,识文断字是书写的前提,仅这点就把书法限制在文人圈中了;文学是书法进步的阶梯,艺术学养是书法进入审美境界,达到情感体验的桥梁,文人对于书法既是必备的条件,又是先天的优势,只有文人与书法的结合才能使书法步入艺术的殿堂。

书法,从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伴随着文人的荣辱兴衰。

中国的文人作为一个阶层最早出现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期。

多数文人都是情感细腻,内心世界丰富,人格具有二重性。

历代的文人,无论是得意抑或失意都情系书法。

说两个名家,比如米芾,是一个内心风云际会的文人,不如意后,一方面研习古人书迹,一方面率性任意的挥洒,成为宋四大家。

唐虞世南,平生顺利,又与唐太宗神交过往,既谨于政治,又忘情书法,成为一代大家。

由此可以看出,书法既可以成为失意者的天使,也可以成为得志者精神疲累时的慰藉。

中国书法艺术在古代文人那里,就成了这样的天使与挚友。

甚至可以说,就在书法艺术中他们找到了自我,从而获得了一种无上的精神满足。

至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文人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其一,书家皆文人。

在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第一位书法家是秦代的李斯。

他是秦始皇的丞相,首先是由于他有杰出的文才,他才能成为一代名臣,成为著名的政治家。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即秦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从文字的统一入手,谋政治上的统一。

他亲自以周代史籀所创始的大篆为依据,删其繁冗,取其合宜,在简化大篆的过程中,创造了小篆。

特别是他把这种新体的文字派上了庄严神圣的用场,在随同秦始皇视察各地和登临名山大川的时候,拟出并手书了主要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一系列文词。

据现在残存的《泰山刻石》看,李斯的文才与书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又如世人公认的,在书法艺术上影响最大的王羲之也是地道的文人,所谓东床坦腹食的放浪,雅好服食养性的癖好,性爱鹅的习性,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的情趣等等,更显出一种真正的魏晋风度,这些崇尚畅意、自在平和的精神气质在最为世人所称道《兰亭序》一帖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再如那位唐代姓钱的和尚怀素,是位以狂草名世的书家,按说,既已出家,就难以文人名之了,但是,就其家学渊源说,其父就是唐代有点名气的诗人钱起,钱起很多诗,我们经常写的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而他最为人们称道的代表作《自叙帖》,便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述自己学书的经历及其个中甘苦的,显示了相当高的文才。

至于其他书家,如蔡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苏轼、米芾、赵孟兆页、祝允明、文征明、傅山、郑燮、何绍基等等,就其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来说,他们无一不是文人,有的还是大文人。

倘若失去文人这一最起码的前提条件,要追寻到书法这门高级艺术的妙谛,那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其二,文化素养与书法造诣。

一般说来,这二者是正比例关系。

作为书法家,从古至今一向被视为‘文人’中的一部分,这主要是由于书法家都具备文、史、哲方面的学问。

文人与学问、书家与文人、书法与修养等等,本来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古人所谈很多的话题,但近代有些人老是把书法视为一种单纯的手熟而已矣的技巧。

当今书法的总体印象应该是:形式的丰富,内涵的退化。

书家偏重于笔墨效果,而淡化了抒情达意这一本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旧式的传统教育和文化,在今天已成为专门的学问。

大多数书法家只能靠业余时间补习这方面的欠缺。

就是下了很多功夫,由于环境的变迁也是收获甚微。

所以对书法传统中蕴含的丰富内涵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

书卷气的退化也是当前书法的最大缺陷。

正因为这样,我认为当今强调文化素养与书法艺术的密切关系就愈显得重要。

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邑,既是文学家,又兼通历史、音律、天文,亦能画。

其知识宏富,促使其书法艺术臻于佳境,史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

所书六经文字,立石于太学门外,围观学习者拥塞通衢。

又凭借其智能之高,聪敏过人,受偶然事情启发而创飞白书,对后世影响颇大。

其女蔡文姬,文化素养源自家学,书艺亦精擅。

至于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虞世南、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等,莫不旁能他艺或广泛的知识领域,并皆非泛泛涉猎,而是潜心索求,大多都存较高的成就。

可以说仅仅能书而无他能的书家,在古代书法史上罕有其人。

前人屡屡强调书功在书外,而不限在书内,也正是积无数经验教训而得的金箴。

其三,书为心画与陶情冶性。

文人的内心生活、爱憎感情的丰富复杂,较之于非文人,在程度上一般说来应该是高得多的;在古代,从事书法艺术的多是士大夫文人,可以说,大凡文人,都有强烈的书写欲,即使是像孔乙己那样以指蘸水写四种回字的封建末代文人,也仍没有摆脱这种古老文化所铸下的心理定势。

显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书法是历代文人最亲密的伙伴,文人手中有一支笔内心就感到充实,用手中的笔可以诉说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创造她的过程中体味着创造的欢乐,在欣赏她的过程中体味着审美的快意。

由书为心画势必导向抒情冶性,以满足文人们最频繁也最一般的对艺术的精神渴求。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与书法艺术的因缘之深,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绘画、音乐甚至诗文等其他文艺样式。

二、哲理性中国书法可谓一墨大千,一点尘劫,具有自己的发展体系,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促使中国书法亘古不衰的基本思想,即形、神、气、韵、理、法等中国的哲学观。

形神是中国书法的核心范畴之一。

形神论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它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

形与神的关系,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

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和神对形有无依赖性,以至形神的同一性。

后人把他引申到审美中,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

这是说,书画要想达到妙境,不能仅仅从形的方面去寻求。

神会,就是物我两方面的统一、契合,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

这样既能捕捉到物象的精神特征,而且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要表现的物中。

苏轼更是注重舍形求神。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前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强调精神的重要,是受了道家的形本生于精,唯神是守,…与神为一,重神观念的影响。

从形神观来看,便是以神为质,以形为用。

神是存在于形的内在精神,它是要靠书法家去认识、感受和去捕捉的,所以要熟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