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病例
?患者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看中医如何用葛根...

✘患者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看中医如何用葛根...
✘患者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看中医如何用葛根汤合小柴胡汤以治之
赵某,女,53岁,6月8日突发耳聋,门诊输液治疗半个月,能听见一些。
同时,耳鸣声音大如轰鸣声,昼夜持续。
此外,另诉头晕、眼花、乏力、颈项不适、胃胀、大便稀溏。
6月28日突发眩晕,不敢睁眼,耳鸣加重,家属急送患者到医院,诊断为左耳突发性耳聋,脑供血不足。
诊其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辨证属三阳合病,风邪扰动清窍。
治宜辛温宣散,和解少阳。
处方: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如下:
葛根,麻黄,桂枝,白芍,大枣,甘草,生姜(自加),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川芎,防风,厚朴,陈皮,苍术。
2剂。
水煎服,两日一剂。
复诊时,患者高兴而来,诉服上方有效,耳鸣大减,后来耳鸣消失了,其余症状大部分改善。
续予上方加减4剂善后。
一个月后随访,诉耳鸣已经痊愈,再随访,诉病情未再发作。
方中除葛根汤、小柴胡汤之外,还配伍诸药。
配伍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配伍防风,加强疏风散邪之功;配伍苍术、厚朴、陈皮,因患者苔白腻、脉滑,考虑风邪夹湿,故配伍此三味合炙甘草取平胃散之义化湿和中。
中医医案——突发性耳聋(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启闭开窍法治愈突发性耳聋二例病案一:赵某,男,55岁。
初诊:1991年10月19日。
主诉:两耳突然不闻音响1周。
诊查及病史:1周前两耳突然失聪,某院五官科诊为“突发性耳聋”,治疗5日乏效。
患者形体清癯,面色晦滞无华,畏寒肢冷。
乏力少神,头昏,纳可,溲清,便稠,舌淡润苔白薄,脉沉迟。
辨证:阳虚寒袭,气闭清窍。
治法:温阳散寒,理气通窍。
处方:附片6g 麻黄3g 细辛6g 香附10g 石菖蒲10g 川芎30g 蝉衣6g 炮甲6g 甘草6g 羌活10g 当归10g 5剂二诊:药后两耳已闻音响,形寒头昏亦减,再予上方加补骨脂15g,5剂即愈。
病案二:杨某,男,30岁。
初诊:1991年10月24日。
主诉:左耳突然闷胀失聪5日。
1诊查:患者形体壮实,面颊潮红,左耳闷胀并溢流清水颇臭,鼻塞不闻香臭,时流黄浊之涕,头昏重如裹,两目微赤,口干苦,溲黄便结,舌淡红苔薄黄且黏,两脉浮滑有力。
辨证:湿热熏蒸,清窍闭遏。
治法:清热化湿,启闭通窍。
处方:藿香10g 石菖蒲10g 干荷叶10g 酒炒黄芩10g 路路通10g 葛根30g 丝瓜络10g 苍耳子10g 柴胡6g 白芷10g 泽泻20g 羌活10g 郁金10g 5剂二诊:药后左耳听力大增,已不流水,头重变减,鼻塞渐通,但脉仍浮滑,病邪未尽,慎防复发,上方再服5剂巩固之。
按语突发性耳聋如未及时疗治,多遗有终身失听之患。
因其禀赋不一,年龄各异,且感邪迥别,故治疗之法往往大相径庭。
赵某为阳虚之体,风寒之邪最易入侵。
耳为肾窍,其两耳突然失聪,实为风寒之邪侵袭阳虚之肾经,郁闭肾窍,诚为太少两感之变证也。
不温补肾阳则无以抗邪,不散寒疏风则无以启闭。
故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上启下,两顾太少。
然虑其启闭之力单薄,又乏理气通窍之品相佐,故伍以《证治准绳》治疗气闭耳聋之通气散化裁,以增理气通窍之力。
耳鸣(突发性耳聋)1例治验

耳鸣(突发性耳聋)1例治验本文记录以中医整体观做指导,综合运用中医治疗手段治愈耳鸣(由突发性耳聋引起)的经过,并且介绍了笔者治疗本病的心得体会,主张综合运用中药、食疗、耳针、敷贴、拔火罐等疗法解决疑难之症。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工人,2005年10月13日初诊。
2005年6月忽然出现左耳听力明显下降,伴左耳耳鸣如蝉,音调高低交替,声大昼夜不息,安静时尤甚,在嘈杂环境中左耳更为难受,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使用葛根素静脉滴注4天后听力稍有改善。
6月29日纯音听力计检查结果示“左耳中重度听力损失”,此后未继续使用西药治疗,转而多方求治于中医却未见显效。
自觉耳鸣无法缓解,影响工作与生活,十分痛苦。
嗜烟40年,经常有腰痛和鼻塞,最近2周鼻塞明显,无涕,多汗,多梦,口苦,腰痛,夜尿每晚2次,胃纳与二便均正常。
检查:面色黧黑晦暗,左鼓膜混浊,右鼓膜正常,音叉检查示双侧骨导均下降,正中骨导偏右,鼻黏膜轻微红肿,咽后壁有黏痰,鼻咽部轻度充血,无新生物,舌暗红,苔黄白厚腻,脉弦。
症候分析:《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证中指出:“耳鸣当辨虚实”,并且列举“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遵照前贤这些论述将分清虚实列为辨证之首务。
本例患者年近六旬,每日奔波劳作,突然发病,病程已经6个月之久,脉象有力,故认为此病是肾精亏损,不能上奉于耳,兼挟肝气郁结,气滞痰凝血瘀,突发为“暴聋”,证属本虚标实。
虽经用葛根素治疗有所改善,但肾虚、气滞、痰湿、血瘀等病理变化未能从根本解除,故患者持续耳鸣难以忍受。
面色黧黑晦暗、腰痛、夜尿频多为肾虚之征;虚烦多梦为肾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所致;肝气郁结化火,故口苦、舌苔黄,脉弦、耳鸣甚重。
而鼻塞、鼻黏膜轻微红肿,鼻咽部轻度充血,咽后壁有黏痰,舌苔厚腻,为痰瘀互结头部之候,舌暗红乃血瘀之表现。
通窍活血汤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

通窍活血汤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老年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声音的感觉减退或完全丧失,往往伴随有耳鸣和头晕等症状的一种耳科疾病。
它是老年人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为了探讨传统中医药在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60-85岁。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通窍活血汤,每次剂量为60ml,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耳蜗激素、血液循环的改善和抗病毒治疗等。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耳聋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0%,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时间平均为2.5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周(P<0.05)。
治疗组患者的耳鸣和头晕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耳聋复发率为16%,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达到90%,而对照组的满意度仅为62%。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窍活血汤在老年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耳蜗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听力功能。
通窍活血汤还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人体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有效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传统中医药方剂。
它能够改善患者的听力功能,减轻耳鸣和头晕等症状,减少耳聋的复发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长期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中医医案——突发性耳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聋病案:曾某,男,21岁,2013年4月27日。
主诉:双耳突发听力下降6天。
病史:该患者6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塞感,恶寒,无汗,颈部不适,项背不舒。
未作任何系统治疗,听力下降及耳鸣日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初诊:双耳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塞感,恶风寒,无汗,颈部不适,项背不舒,精神状态良好,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紧。
查体:体温:36.2℃,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5/80mmHg,双耳外观正常,耳道壁略充血,耳道内无异常分泌物,鼓膜完整,标志清,粗测双耳听力下降。
音叉试验:右耳AC>BC,左耳BC>AC,WT偏向右侧。
TCD: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双耳)中医诊断:双耳暴聋辨证审机:素体阳虚,起居不慎,感受风寒,阳虚气怯,感寒之后直中少阴之窍,寒性凝滞,寒主收引,耳窍闭塞。
治法:温阳散寒,启闭开窍。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甘草60克白芷20克石菖蒲30克葛根100克细辛10克(后下煎10分钟) 麻黄10克(先煎10分钟去上沫) 制附片60克(加蜂蜜2两先煎1小时)。
七剂日二次,水煎服。
二诊:2013年5月4日。
患者服药后,汗出,恶风寒证罢,耳鸣,耳塞感减轻,听力明显好转,颈部不适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紧。
音叉试验:左耳BC>AC,但AC较初诊时明显增大,WT偏向右侧。
原方加丹参20克。
方药:葛根100克丹参20克炙甘草60克细辛10克(后下煎10分钟) 白芷20克石菖蒲30克麻黄10克(先煎10分钟去上沫) 制附片60克(加蜂蜜2两先煎1小时)。
七剂日二次,水煎服。
三诊:2013年5月11日。
患者服药后,双耳听力恢复正常,余证消失,音叉试验正常,TCD:正常,病情痊愈。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一)气血瘀滞【病例1】冯某,女,36岁。
初诊:2009年9月1日。
患者自诉右耳突聋,耳鸣如蝉,口干,纳眠一般,大便稍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
处方:会厌逐瘀汤加蝉衣、磁石、百合。
【按】患者青年女性,右耳突聋,耳鸣如蝉,口干,眠一般,大便稍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
证属气血瘀滞。
会厌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其中,蝉衣以疏风散热;磁石、百合以平肝镇惊,宁心安神。
(二)痰火郁结【病例2】梁某,男,43岁。
初诊:2009年7月20日。
患者自诉耳聋1年余,加重1周。
现双侧听力下降,耳中鸣响,头昏,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既往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多次在耳鼻喉科治疗均未能取得明显疗效。
处方:温胆汤加减。
【按】患者中年男性,双侧听力下降,耳中鸣响,头昏,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既往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证属痰火郁结、蒙蔽清窍。
以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其中,僵蚕、全蝎以化痰通络;磁石以聪耳启闭;当归、川芎以养血活血;蔓荆子以清利头目;神曲以健脾消食。
(三)肝肾亏虚【病例3】钟某,男,68岁。
初诊:2009年1月12日。
患者自诉耳聋10余年,加重1月。
现左耳全聋,右耳仅能听到微弱声音,常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服降压药维持正常水平。
多次行听力检查示:左侧全聋,右侧重度聋。
处方:耳聋左慈丸加减。
【按】患者老年男性,左耳全聋,右耳仅能听到微弱声音,常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证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以耳聋左慈丸加减治疗。
其中熟地黄、枸杞子以补肾填精;山药、茯苓以健脾渗湿;柴胡、郁金以疏肝解郁;蔓荆子、菊花以清利头目;磁石以聪耳启闭。
同时加用活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附2例报告)

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附2例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
通过对两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描述和效果评价,发现毫火针与中药耳功相结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听力和耳聋症状。
治疗后患者听力明显好转,且无不良反应。
结论表明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疗效。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研究结果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毫火针, 中药耳功, 突发性耳聋, 治疗效果, 临床意义, 结论总结,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患者病例描述, 毫火针治疗过程, 中药耳功治疗过程, 讨论, 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性发病的耳聋疾病,常见于中年人群,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这些患者恢复听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毫火针和中药耳功被认为是治疗耳聋疾病的重要方法。
毫火针疗法通过激发经络气血、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温通经络、散结消肿、保肝健肾、增强免疫力、调理内分泌等疗效。
而中药耳功则以清热祛湿、宽中透百、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功效治疗耳聋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听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二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旨在为相关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推广和应用该疗法,提高治疗功效,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附2例报告)

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附2例报告)突发性耳聋是指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的急性中、内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常伴有耳鸣等症状。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但与感染、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血脂异常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发病的突然性及病程的波动性是难以预测的,患者情绪也会随之波动,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治疗上通常采用激素、脑络通、补肾益气等治疗法,但疗效并不理想。
毫火针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用火烧热针尖进行温热灸烧,达到祛痹通经、活血化淤、温经散寒、散结消肿的作用。
耳功是中医传统耳穴疗法的一种,通过对耳穴进行刺激,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结合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两例报告,探讨其疗效及临床应用。
例一,男,56岁,突发右耳聋2日,伴有耳鸣。
就诊时患者极度焦虑,情绪不稳定,右耳听力损失严重,右耳鸣声隐隐,面色苍白。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痰浊内阻。
治疗采用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疗法,采用毫火针对患者的肾经、听神经、带脉、膀胱经进行灸烧,同时在患者耳廓上施行耳功疗法,每日1次,连续5天。
同时给予中药调理,方剂为温阳扶正汤加味。
治疗后,患者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右耳听力明显恢复,耳鸣减轻,面色红润。
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时间较长,需要连续多次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态度和配合要求较高。
对于耳聋病程较长的患者疗效可能会有所下降。
在进行治疗时需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毫火针配合中药耳功疗法是一种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证实,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病例
特发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ISHL),又称为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msring loss,SSHL),文中简称突聋,是指原因尚不明确、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表现为听力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急剧下降至最低点,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
单耳发病较多见。
该病中医认为属于“暴聋”范畴。
最早见于《素问·厥论篇》:“少阳之厥,则暴聋”。
《景岳全书》将此病称为“闭”,其中“火闭”、“气闭”、“穷闭”及“邪闭”多为“暴聋”的范畴。
《丹溪心法·卷四》将“厥”称为“厥聋”。
在阴平阳秘的状态下,气血运行如常,如阴阳失调,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出现多种临床症状。
现代中医多认同由于肝气郁结,且气逆于上,出现阴阳失常相生相制,可致暴聋,且认为是本病共同的病因病机,而不再以“气聋”、“厥聋”划分。
《诸病源候论》称其“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一旦正虚风邪乘虚而入,“其经脉虚,风邪乘之”,可能有损听力,“使经脉痞塞不通,故为耳聋”。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二·耳证门》提出:“治耳聋当以通气开郁为主。
”
典病例
患者,男,52岁,2011年8月诊。
自述1年前夜寐,睡至夜半子时许忽发右耳隐痛,耳内闷胀作痛,晨起现右耳失聪。
于多家医院中西医诊治,CT、内诊等查无器质性病变,诊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欠佳。
现右耳听力明显下降;8月6日前来纪老诊室就诊。
患者自述近日情志不舒,伴神疲倦怠、而色失华,目赤,眠差心烦,口苦,咽干,便秘,夜寐欠佳,脉弦数,舌红,苔黄腻。
吾师诊为“暴聋”,证属中气不足,肝郁化火。
取左侧四渎穴、液门、行间、百会行恢刺法,左侧天牖穴以疾刺重提插法,直刺进针0.5-1寸,以加大刺激强度,使穴感达到左侧面部,并有鼓膜外凸感为佳。
留针20 min,期间行针2次,刺后患者自觉右耳闷胀感明显减轻。
后经12次治疗痊愈。
【按】老中医分析,患者年逾五旬,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渐衰,加之日久不愈,其情志不遂,气机郁而化火,伤及阴液,气血不足,阴阳失和,虚实夹杂是其主要病机。
虚火上扰耳窍,肝木上炎而目赤、口苦,咽干;火性上炎伤及心脾阴液,神失所藏,故现神疲倦怠、面色失华,则眠差、心烦。
阴阳之气失衡,“孤府”失通畅,少阳火衰故
见失聪之症。
血虚肠失濡润则大便干,小便黄,均为中气不足、肝郁化火之征。
审证求因:百会贯达全身。
位于头颠,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穴性属阳,阳中寓阴,可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百骸,通于督脉,可通阳达邪;在调节阴阳平衡气血失衡方而可起重要的作用。
天牖,四渎穴为三焦经之穴,耳与三焦通,三焦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能疏耳部郁滞之经气,通利三焦气机而通耳闭;液门为三焦之荥,亦可泄热开窍。
行间为肝之荥,引肝热下行。
此五穴合用,远近上下配合取之,可扶中气之虚、清肝胆之热,疏耳部之窍,故可复聪。
纪师云:重用恢刺和巨刺所体现的是针灸调气的作用,上取下,左取右;以促气运,调以候气、守而气来。
在临床上达到“以通为主”、“以调为辅”的治疗目的。
结语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纪老近50余年的临证经验,抓住一个“通”字。
总结出:临证变化万千,病因不外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之不同。
然其病机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阻闭不通,造成气血逆乱,营卫无序,血气壅滞,乃诸多病症的产生之源。
针灸的术法繁多,手段千秋,但促其经络得“通”是相同的,针灸疗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经络“通”的功能,以“通”取效,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人多“重穴轻刺法”,吾师临床重视刺法,取穴少,见效快,针感持久,故能取得快速而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