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兄弟》书评
余华《兄弟》书评doc

余华《兄弟》书评 doc 余华的《兄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描绘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状,更是通过一个小城镇重组家庭的视角,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首先,这部小说对历史背景的刻画非常生动。
余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景象。
在这个时代,政治运动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但这个时期也充满了各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这样的背景描绘,余华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
其次,余华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李光头和宋钢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们虽然是一对重组家庭的兄弟,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却截然不同。
李光头是一个机智、狡猾的人,他在社会变迁中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而宋钢则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逐渐变得软弱和沉默。
通过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余华展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是,《兄弟》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余华也通过描写李光头和宋钢的命运转折,对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
最后,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
余华在《兄弟》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这种风格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同时,余华的文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总的来说,《兄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长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
通过这部作品,余华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和其中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的社会洞察力,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在的影响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
余华《兄弟》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
《兄弟》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兄弟之间的故事,同时也探讨了人性、家庭、社会等多个主题。
首先,余华的写作风格独特,充满了自我反思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
他的语言简练、朴实,但是却能够直击人心,让人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其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兄弟》的亮点之一。
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尤其是主人公李光头,他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最后,主题的表达和探讨也是《兄弟》的重要方面。
书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家庭的重要性、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脆弱性等多个主题。
尤其是对于社会不公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无奈。
同时,书中还对人性和生命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兄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余华的写作手法和风格,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
同时,书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表达,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扭曲,这些都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1。
余华《兄弟》

读余华《兄弟》有感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前期作品被认为是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但后期作品逐渐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我想谈谈我对《兄弟》这篇小说的看法,读完了余华的《兄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不是亲身的兄弟可以如此相亲相爱,李光头和宋刚,虽然不是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但仍然相处得很好,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兄弟,也会在现实面前低头的。
文章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形象李光头从小或许受父亲的影响,十四岁就偷看刘镇上女孩子的屁股,被称作“李屁股" 而且凭借这一本是,吃到了好多人们寐以求的三鲜面。
镇上的人们虽然对这个李光头有点儿反感,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本领,而且这些人也希望从李光头那里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
而李光头对也因自己有如此大的本领而自豪,因为这可以让他有面吃。
李光头也是一个自大的人,总以为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征服自己喜欢的姑娘林红,但是在知道林红喜欢宋钢的时候崩溃,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疏远宋刚,对他一如既往的好,而且李光头也是一个有生意头脑,敢想敢干,很有人情味儿的一个男子汉,虽然李光头是一个大粗人,但是很有生意头脑,因为宋钢与林红结婚,李光头愤然结扎,而后想童铁匠,张裁缝,关剪刀,王冰棍,余拔牙,苏妈集资七千块钱打算开个衣服制作厂,自己一人去上海联系顾客。
但失败回来了。
这些并没有把他打倒,他回来之后想继续做福利厂厂长,但政府不答应,于是他在县政府静坐示威,而在这期间自己收垃圾开了一个垃圾处理厂,让政府不得不妥协,宋刚刚开始每天给李光头钱买吃的,但是在林红的离婚威胁下,与李光头断绝了兄弟关系。
李光头开始收破烂,最后竟成为了一个垃圾收集站,赚了大钱!还清了童张关余苏的钱,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远见的人,而后去了日本,回来之后,在刘镇开了服装厂,洗澡堂,饭店,为刘镇提供了吃喝住,有生到死一条龙服务。
成为了刘镇的GDP,每天接见记者等,成为刘振的人大代表,风光一世!余李光头相比,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宋刚的父亲宋凡平在文革中被批斗而死,母亲李兰在几年之后因疾病而死。
手足情深---读余华的小说《兄弟》有感

手足情深余华的小说《兄弟》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写得非常深刻,还充满了荒诞的色彩。
李光头的母亲嫁给了宋刚的父亲,他们就成了兄弟。
弟弟李光头和哥哥宋刚都喜欢上了本镇的美女林红,哥哥帮助弟弟追林红,结果,林红还是嫁给了哥哥宋刚。
李光头一气之下,从此努力奋斗,从捡破烂开始,最后,发展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而哥哥却因为企业不景气下了岗,还得了肺病。
弟弟偷偷地帮助哥哥,但宋刚还是出走打工去了。
在哥哥外出的时候,弟弟把林红搞到手了。
当宋刚回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卧轨自杀了。
弟弟和林红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震惊,结果,林红很快就忘记了宋刚,摇身一变,成为该镇美容店的老板。
而弟弟李光头则永远忘补了哥哥宋刚。
故事结束时,李光头做好了飞太空站的准备,他随身携带的是宋刚的骨灰盒。
余华的小说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兄弟情谊深,胜过一切感情,甚至是爱情。
对此我有同感。
我们兄弟四个,我是老三。
小时候没少惹事,让父母操心;然而大了以后我们兄弟四人出奇地好。
大家相互照应,相互关心,尤其是对待老人都争先尽孝心。
2002年我回西安治病,是母亲和弟弟精心照顾我,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很快恢复了健康,重回工作岗位。
当我在北京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大哥从西安赶到北京,帮助我做家务,照顾女儿,还有心灵的安慰。
我在北京成家的时候是我的二哥赶来帮我刷房子,搬家具等等。
当然我也给了哥哥们和弟弟很多的帮助。
我们情深谊长,让母亲非常引以为豪。
我想亲情,友情和爱情有时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有的时候,单位同事想帮你,但家里事,还是要靠自己的亲戚来完成的。
比如我夫人的病住院,主要靠我去照顾和看望,但家里事,只有我大哥来最合适。
因为我女儿也认可这个大伯。
这就解决了好多综合性的矛盾。
我女儿每次回西安老家都是我弟弟去火车站里接,有一次,为了接我女儿我弟弟还丢了手机。
我心里很不好受,赶快寄了钱,表示一下。
现在我们兄弟情深,很受许多家庭羡慕。
我想这也是父母家教好的功劳。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余华读后感《兄弟》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兄弟在中国农村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主人公兄弟二人,一个是懦弱的哥哥,一个是强壮的弟弟,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爱与恨、牺牲与争斗,让人感慨万千。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兄弟二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人民的贫困、艰辛和坚韧。
在小说中,兄弟二人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生活的困苦、爱情的纠葛,他们的命运几经波折,却依然坚韧不拔,顽强生存。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充满了悲情和苦难,却也透露出了中国农村人民的顽强和乐观,让人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同情。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兄弟二人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哥哥是一个懦弱、软弱的人,他在生活中总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也选择了逃避。
而弟弟则是一个坚强、果断的人,他在生活中总是积极地面对困难,甚至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也选择了奋起。
兄弟二人的对比,让人深思人生的选择和态度,也让人感叹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兄弟二人的命运安排,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变化。
兄弟二人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他们的命运几经波折,却依然坚韧不拔,顽强生存。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充满了悲情和苦难,却也透露出了中国农村人民的顽强和乐观,让人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同情。
通过对《兄弟》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人民的艰辛和坚韧,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中国农村人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同情,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和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会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余华《兄弟》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兄弟》读后感《兄弟》是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兄弟在社会动荡年代里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震撼与思索。
第一章:兄弟的背景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介绍了兄弟两人的成长背景。
他们生活在一个被大时代所裹挟的时期,社会动荡、家庭变故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第二章:兄弟的命运交织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兄弟两人的命运如何在动荡的年代里交织在一起。
他们分别经历了战乱、困境和家庭变故,但他们的兄弟之情始终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第三章:人性的复杂性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兄弟两人经历了各种困境和考验,他们既表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也暴露出了人性的丑恶。
这使我不禁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善恶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社会的残酷现实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兄弟两人的遭遇,揭示出社会的残酷现实。
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各种压力和艰难的抉择,而这背后反映出了社会对个人的无情和冷漠。
第五章:家庭的重要性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兄弟两人虽然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分离,但他们依然对家庭有着深深的情感和眷恋。
这让我明白了家庭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支持力量。
第六章:希望与绝望并存这一章节中,兄弟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和绝望的时刻,但同时他们也不断寻找希望和追求生存的意义。
小说最后以兄弟两人的命运展示了希望与绝望的并存。
附件:本文档附带有余华《兄弟》的阅读笔记和摘抄。
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动荡:指社会上各种矛盾冲突激化,导致社会秩序丧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动荡。
2:无情和冷漠:指社会对个人的无情和冷漠态度,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兄弟余华读后感

兄弟余华读后感《兄弟》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说以两个兄弟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中国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中,两个兄弟艰难的成长经历。
大哥李兄在一次意外中丧生,而小弟李弟则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双臂。
从此,两个兄弟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小说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在小说中,余华对两个兄弟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艰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凄凉,他们的生活艰难,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小说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在小说中,余华对人性的描写也是非常深刻的。
他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
在小说中,两个兄弟虽然命运坎坷,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战胜了生活的苦难。
小说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在小说中,余华对中国社会的现实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艰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凄凉,他们的生活艰难,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小说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总之,余华的《兄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通过对两个兄弟的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兄弟》余华 书评

好生活。宋钢最后说,他不恨李光头,更不恨林红,而且也不恨自己,
他只是先走一步,他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时刻眺望林红,他相信总有一
天他们会重逢,那时候他们就永生永世在一起了。
林红把宋钢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也哭了一遍又一遍,把信全都
哭湿了。
李光头也收到了宋钢的信,李光头也读得眼泪汪汪。 宋钢在信里回顾了两个人悲惨的童年,两个人的相依 为命。提到了自己回到乡下以后,如何长途跋涉进城 来看望李光头;提到了他十八岁那一年回到刘镇参加 工作时,李光头如何幸福地上街去给他配钥匙;提到 了两个人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的喜悦;然后提到了林红, 这时候宋钢的语调变得愉快了,林红没有爱上李光头, 林红爱上了他,宋钢差不多是骄傲地这样写。宋钢告 诉李光头,他为李光头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暗暗高兴, 他说妈妈临死前嘱咐他要好好照顾李光头,他现在很 高兴,见到妈妈的时候没有任何顾虑了,他会告诉她, 李光头如何了不起。写到这里宋钢又感伤起来,他说 自己非常想念爸爸宋凡平,如果没有那张全家福的照 片,他肯定记不起爸爸的模样了,希望那么多年过去 后爸爸的模样没有变化,他在阴间遇到爸爸时可以一 眼认出来。信的最后一页,宋钢嘱咐李光头为了他们 的兄弟之情,一定要给林红一个好好的安排。宋钢信 里的最后一句话是: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 了,我们还是兄弟。”
第二天上午林红收到了宋钢自杀前寄出的信,宋钢的信写了有六张
纸,每一行字都是感人肺腑。宋钢告诉林红,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很
幸福,他感谢林红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他说自从他的肺坏了以后,他就
想着要和林红分手了。可是林红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不会和
他分开。他说就凭这句话,他也死而无憾。他请求林红原谅他的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
——读余华《兄弟》
作者:丁洲《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
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
——摘自《兄弟》网络评论
(一)有关人性
我在读书时有这样一个标准,评价一个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就看作者对他性格的刻画是否真实而精确。
人性诚然不是可以简单描述出来的东西,而好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可以展现出那种让人心醉神迷、同时又振聋发聩的复杂性来。
在余华的《兄弟》里,只有一个绝对化了的人格,就是两兄弟的父亲宋凡平。
他作为一个理想人格出现,代表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具备所有可歌颂的品质:善良、乐观、坚强、幽默、有原则、责任感。
小说里所有有关宋凡平的情节,无一不增添了这个人物的魅力。
这也就使他后来在文革中遭受的种种苦难和屈辱更显悲壮苍凉。
对宋凡平的陨落的描写,是书中揭露文革对人性的毁灭、对人的迫害的一个主要方面——没有任何用以遮羞的布缕,只有赤裸裸的真实。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理想人格的殉难的确能带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在《兄弟》中,人性的阴暗面亦被用近乎荒诞离奇的讽刺笔调鞭挞入骨,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什么是真实?宋凡平、陶青和苏妈的善是真实,大多数人的冷酷、愚昧、残忍和嗜血更是强烈的真实。
利己、贪婪、虚伪,被戏剧化处理的情节高倍放大在每个读者的眼前。
这样强烈到近乎偏执的存在足以让你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看之刺眼、不看惊心。
《兄弟》的两个男主角都表现出复杂的人格来,其中以李光头为甚。
他的流氓性让你厌弃,他的重情重义却让你感动,他的聪明油滑又让你忍俊不禁。
无论何时,他都不是纯善或
是纯恶的形象,既不会让人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也不会让人深深喜爱、心驰神往之。
提到这个人时,你最有可能的表现是先叹息一声,接着摇头说:“这个人……不好说。
”
人性从来都不能用非黑即白来界定;人性的善恶也不是一个人身上坏事与好事的简单减法。
在现实世界中,用普世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无疑是正确的,却也无疑是幼稚的。
人性最难揣摩之处,在于它的易变。
因为易变,所以既无比迷人,又令人胆寒。
在《兄弟》中,林红的变最让人瞠目。
从最初那个美丽清纯、一心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到后来背弃丈夫、与李光头疯狂偷情的妇人,再到最后操办皮肉生意、庸俗不堪的皮条客,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是非常惊人的。
环境因素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心。
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提倡“气节”、“操守”,正是希望人们能够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污泥之中保持自身的信仰和坚持。
然而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始终只占少数。
因为可贵,因为难以达成,才愈见其重要性。
从情节发展上看,林红的变送上了压倒男主角宋钢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将书中所有人事推入了完全的光怪陆离之中。
《兄弟》的下部就这样在荒诞中走向了结局。
(二)有关命运
俗话中的“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眼里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它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若不是遭逢乱世,脸厚心黑的刘邦绝不能成就一代大业,顶多是个左右逢源的小官罢了。
若不是清廷腐败无能,善弄权术的慈禧绝不能左右近代中国历史进程,顶多在后宫权势通天,最后落得一个“奸后”的名声而已。
时也,命也;四个字的短短嗟叹,足以高度概括社会环境对一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
当社会总体面貌呈现出的是疯狂和荒谬时,这种影响就愈发明显了。
近乎完美的宋凡平在文革中死于同镇人的拳脚和棍棒之下,善良的宋钢在相继失去事业、尊严和爱情后选择死亡,而油滑粗鄙的李光头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扶摇千里,一跃成为一个GDP人物。
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君子在时代和社会的大掌之下零落成泥,而小人则如鱼得水、活得风生水起。
在畸形的社会中,不正常才是常态。
在《兄弟》中,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是扭曲的。
善良诚实正直导致潦倒甚至凋亡,而寡廉鲜耻阿谀奉承则引向财富、地位和成功。
这种微妙的作用似乎已经了成为人人心明如镜
却绝口不提的潜规则,但是余华却偏偏用电子显微镜放大了来给读者看,甚至是逼读者看、逼读者直面。
他的笔触是狠辣的,态度却是轻浮调笑的;除了偶然流露出的沉重情绪,全书的描写似乎都过于轻狎和荤腥,在视觉上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冲击,也加强了讽刺力度。
脱离开书来看,余华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段历史的思路,但是这种思路的个人色彩和文人气质都太过强烈,以至于可能会对某些方面过于夸张,或是过于轻描淡写了。
在市场经济刚刚兴起的背景下,人心的浮躁和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由此导致的种种怪象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
对于这阶段中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降低,文人们的愤慨、无奈和呐喊都是可以令人理解并赞同的,问题在于,他们的愤慨和唾骂究竟有没有言过其实呢?究竟贴不贴合社会的真实形态呢?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文人们的思考是否实用,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笔精神财富。
如果连这些人都停止了思考和批判,那么社会离变成一滩死水也就不远了。
(三)其他
《兄弟》在发行时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可以称作“文革卷”,下部则是“现代篇”。
两个主角在上部中尚未成人,主要描写他们父母一辈在文革中经受的命运,和两兄弟在患难中的感人情谊;而在下部中,两个主角在成人之后走上了迥然相异的两条道路,最终以阴阳两隔作结。
有人评论道,《兄弟》的下部是狗尾续貂之作,难以与上部比肩。
老实说,看书时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下部的风格太过荒诞不羁,与上部并没有一脉相承之感,甚至可以分开成两个故事来看。
然而站在作家的立场来看,这样的转变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
文革一向是文艺创作的敏感题材,很多作品都只是隔靴搔痒、点到即止而已,《兄弟》上部中集中笔墨的描写显然有些大胆;而下部的光怪陆离在冲淡了原有的历史感的同时,自然也可以冲淡原有的敏感度。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真相究竟如何,只有作者余华才知道了。
其实独立地看,下部仍然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它极尽夸张荒诞的手法,集中讽刺了改革开放的物质浪潮下,人们的虚荣贪婪的嘴脸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鞭挞了国民身上的某些劣根性,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但是对于仍陶醉于上部的历史沧桑、人间浩劫的读者
们来说,这种叩问又显然失之厚重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