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一)看完《第七天》这本书,心情是压抑的。
或浓烈,或清淡,却也怎么都逃不出压抑的罩。
《第七天》反射着的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太多的内容,有上层建筑的黑暗,也有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
对于制度里的灰色地带,我们却也无能为力,自身的绵薄之力,说实话,还是难以对付发庞大的体系。
由于自己是法学生,基本的公平正义感在两年的法学教育中还是有的。
但是人也不能太过于天真,也不能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
对此,我只能祈祷,祈祷新时代的中国能够很好,仅此而已。
对于社会问题,我确实感到十分愤怒和厌恶,厌恶那些人的丑恶嘴脸,厌恶那些人欺压穷苦百姓。
但是我抑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
毕竟,即便你再怎么激动和愤怒,好像都是那样,无法改变。
那就要无动于衷吗?也不是。
那就只能祈祷中国法治健全吧。
毕竟,现在的中国,还是有温度的,好人还是大多数的。
书中关于儿女情长的描述最直击我的心灵。
这本书的语言无辞藻之饰,无华丽可言。
但是,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令人揪心的情感,这也许就是文字最初的的灵魂吧。
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终于三观不合。
其实说“终”并不正确——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向她挥了挥手,她上来紧紧抱住我,对我说:“我仍然爱你。
”我说:“我永远爱你。
”感情仍在,但是因为彼此不是所谓的一路人,选择了分开。
但李青真的去追随到自己的未来了吗?并没有,最终她选择了自杀,并与杨飞在“这个世界”里相遇。
对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确实会有很多人去进行不一样的评价。
欲望,对女人来说,是贬义词吗?我认为并不是。
其实我都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别人的,我们真的无法对其评价太多。
真的。
我们可以在别人处于迷茫时给人家意见,但是并不是说你的意见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doc

第七天读书心得(9篇)第七天读书心得体会(篇1)第一次看到余华当今时代的书,仍跳不出伤痕文学的特征,让人悲痛,愤慨,却又无能为力。
在交通发达和通讯飞速的21世纪,一个刚刚死去的孤魂野鬼在头七中四处漂荡,遇到了许多与他生命有交集的熟人,回忆了他简短的一生及所在城市里荒唐的时事。
记忆里的人有多温暖,回忆时就有多伤感,这本书里最动人的还是关于亲情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或过分拔高的文学形象,用朴实的文字平铺直叙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却让人泪如雨下。
有些人批评余华将各种时事热点集合在同一作品之中,没有应有的文学素养。
我无力反驳作者,因为这些事都曾真真切切在现实中上演,也无力吐槽他们故意找茬,普通人的挫折在热点的轰炸之下显得如此惊心动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断轮回,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还是我们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不会再写余华伤痕文学的书评了,这世间本就如此,哪里还有一块净土,哪里还有什么死无葬身之地?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更好的活着。
第七天读书心得体会(篇2)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第七天》阅读感想

《第七天》阅读感想《第七天》阅读感想1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
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
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
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
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
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
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第七天》读书心得1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
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
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关上了。
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
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
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第七天》读书心得2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新】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800字(5篇)余华小说《第七天》读后感一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
或是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或喜或悲。
读完全书后,我重新认识了生与死。
生生死死还不如说是一场单程旅行,上上下下,来来往往。
在本书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另外这个世界可能会丝毫不在乎。
而有些东西,将从这个世界带入另外这个世界里。
本书以荒诞的视角行文,即一个死去的人。
他回忆着和正经历着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
从他死去的第一天写到第七天,作为七个部分,书中开头就以雪、雾、雨这些意象来营造出模糊的环境和视线,朦胧和荒诞的世界。
在刚开始会给人一种困惑或不确定感,继续阅读下去后就能发现另一片天地。
在书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见的人和发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对应,从而将全书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内容上,这本书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社会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个死去的人视角,从权利、金钱到现实人们的欲望再到人性的阴暗面:虚伪、攀比、恶毒、幼稚、冲动......这些在书中展露无遗。
小说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钱的话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有高档的骨灰盒,可以买到一块土地埋葬,最终能够得到安息。
没有钱的人,不能买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一直在那个叫死无葬生之地的地方。
在殡仪馆里,有钱的人可以坐沙发,没钱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
而那些有权力的人更是豪华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
从这个情节里就将社会的许多方面暴露出来,现实中,在候车厅里,同样是设有贵宾区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第七天余华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
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
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
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
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
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
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
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
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
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
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
不要说你开放我直接,开放和直接迟早有底线,而羞涩和避讳将会在那里对侵犯者体无完肤的否决。
为了更好的做个问心无愧,而又始终如一的人,尽量不得罪大多数人,我们就要学会讲寓言故事,说另有深意的话,也要学会听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话。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余华笔下的《第七天》是个极为荒诞的故事,但荒诞底下的人性依然闪烁着点点星辉。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第七天读后感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
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
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
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
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
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第七天读后体会

第七天读后体会《第七天》读后体会1又读完了一本余华的作品,在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憋着一口气,不敢放松。
每读几页都要没有目的地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可能是书里的内容显得压抑,需要缓一缓才能继续。
余华的作品体量不大,读得快一点,一个下午就能读完一个故事。
读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
第二天讲了一个爱情。
很佩服余华的细腻,将杨飞这样的人写得这么真实,文字的力量真是伟大。
自卑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尾巴,明明看不见,却怎么也摆脱不掉。
第三天讲了一个亲情,杨金彪是个好人,杨飞遇到杨金彪很幸运。
我认为这两天是全书中最精彩的两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复体味。
书中还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市长蹊跷的死因”、“强拆事件”、“领导检查不到的柏油马路”、“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医疗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计划生育是国策”等等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庆幸自己花了几个小时读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我们还有理想。
”越到这个年纪,越觉得理想遥远。
学生时代谈过的那些理想,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理想和现实共同组成了一个沙漏,理想占一头,现实占一头,中间的细沙是我们。
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地向着现实靠拢,一点一点。
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贴切,因为在生活中谈理想往往意味着夸夸其谈,空谈误国;现实才是实践,实干才能兴邦。
夸夸其谈的理想让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钱的现实让现实成为了现实。
人人都开始谈钱了,还谈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钱。
《第七天》读后体会2内容简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七天》感
再读余华的《第七天》,依然热泪盈眶。
书中以我(杨飞)死后还魂,行尸走肉,穿梭阴阳,追忆过往,逼问现实,勾勒出一幕幕现实的死,憧憬了一幅幅期许的生,描绘了一片凄美的世外桃源,取了一个讥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但看这里有多美: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十分欣赏这个地名——死无葬身之地——哈哈,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唐朝杜甫就在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千年之后,在共产党带领全国广大人民努力实现小康之际,我们依然活时买不起房按不起揭安不了家,死后买不起墓地入不了土安不了身!
我国民间习俗,人死后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即所谓烧七,魂魄才会散去,方能重新投胎。
第七天,恰是头七,据说这一天死去的人
回魂返家,兴许这是书名第七天的由来。
又或许上帝造人从死到生用了七天,书中的我从生到死也恰好行尸走肉了七天,似乎还给了上帝,隐约中有点生不如死的味道。
人生的精彩,在于活的多样。
一切都是约数,除了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一步步迈向死亡。
正因这生的不易,才憧憬死的安乐。
因这生的不公,才憧憬死的平等。
当然,也只有在那个美丽的“死”外桃源,才能实现人人死而平等。
君不见书中殡仪馆里,普通死坐塑料椅候烧,豪华死坐着舒适的沙发;普通死用国产的炉子烧,豪华死用进口的炉子烧。
如果遇到市长这种权贵,哪怕是死在和嫩模共进高潮的床上,也可以坐在豪华贵宾室候烧,烧的时候炉子用一台停一台。
君不见普通死穿着平时的衣服甚至别人的衣服,豪华死身穿蚕丝寿衣图案鲜艳价格上万;普通死骨灰盒没有雕刻几百元,豪华死大叶紫檀雕刻精美价格六万;普通死有的有墓地有的没有墓地,豪华死墓地“建在高高的山顶,面朝大海,云雾缭绕,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海景豪墓”。
而我,不仅没有墓地,连骨灰盒也没有,迎接我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于是,虽然轮到我烧了,我却没有起身,开始了我第一天的行尸走肉。
我于是看到了很多人的死,这些死,多是被和谐社会活活逼死的:我去家教,碰到了郑小敏,而她的只能付得起30元家教费的工人父母在午睡时被政府强拆压死在废墟中,政府甚至连报道都没有,
可怜的小敏怕父母找不到,一直坐在废墟上等待父母回来,在寒风里哆嗦地写着作业。
我去吃面,谭家菜饭馆煤气爆炸,我和谭家鑫一家被炸死。
而其实,他们可以跑掉的,因为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常年大吃大喝入不敷出,他们只好堵着客人收钱以期维持生计,结果谁都没堵住,谁都没收着钱,反而把命搭进去。
我的死是因为看到报纸上报道我曾经的爱人而忘了跑,是因为爱情而死,算是殉情。
我的前妻李青,一个美得惊艳的女人,一个被总裁当成花瓶陪酒的女人,一个外表强硬内心柔弱的女人,一个拒绝官二代嫁给老实巴交的我的女人,一个为了事业离我而去的女人,一个被留美博士丈夫包二奶找小姐后传染了性病的女人,一个被官员包养卷入高官腐败案的富豪的女人,在浴缸里割腕自杀。
我的父亲杨金彪,21岁时从铁轨间捡了我,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25岁时为了爱情把我在孤儿院门口丢弃了一夜,从此悔不终生,为了我拒绝所有的姑娘;大四时掏光积蓄给我买西服领带,忍痛把我还给亲生父母,27天后我回到他身边,当夜他泪流满面;退休后第二年患了淋巴癌,被病魔一点点吞噬;为了不拖累我,在去曾经丢弃我的孤儿院心灵救赎时病死。
商场着火,报道7人死亡,21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而其实,通过封口费,删除了38个死者的名字。
我心里的妈妈李月珍,在发现医院弃婴后被车撞死,连着27具死婴的尸体停放在太平间时被人为制造的塌陷神秘失踪。
鼠妹刘梅因不满男友拿山寨的苹果骗她而跑去跳楼,在回心转意时因手脚僵硬不慎坠楼死。
鼠妹的男友伍超为了给鼠妹买块墓地跑去卖肾,结果感染致死。
鼠妹的男友伍超自知时日不多时委托肖庆帮女友买墓地,肖庆买好墓地后,遇到车队为市长送死导致堵车加上天气原因造成的车祸在公交车站被压死。
暴力审判,张刚踢了李姓男子的一双睾丸,“一双睾丸”多年上访无望后报复砍死张刚,半年后被执行死刑。
还有一个终因无法承受警察的毒打与折磨被迫承认杀死老婆的人,被枪毙半年后老婆回来了,政府赔了钱,父母和哥哥嫂子为他买了墓地。
他是屈打成招冤死。
嗟乎,豪华死的普通死的爽死的冤死的该死的不该死的……终究死了,但愿生的人活得美好,死的人活得自在。
即便贫穷如我,不仅没有墓地,连骨灰盒也没有,迎接我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死后仍可死无葬身之地。
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