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阶段性作业2
大学国文作业(二)

《大学国文》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A 《易经》B 《诗经》C 《楚辞》D 《古诗》2、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A 孔丘与孟轲B 墨翟C 韩非子D 老聃与庄周3、《左传》的记史方式是()A 国别体B 编年体C 纪传体D 本末体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A 本纪B 表C 列传D 世家5、中国最早的著名田园诗人是()A 屈原B 谢灵运C 陶潜D 王维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樊笼”指()A 监狱生活B 城市生活C 仕宦生活D 农村生活7、我国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岑参8、被苏东坡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A 陶渊明B 李白C 王维D 李贺9、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A 清新俊逸B 沉郁顿挫C 苍凉悲壮D 沉哀凄苦10、诗歌《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A 张若虚B 李白C 王维D 李商隐1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A 杭州B 南京C 镇江D 武昌1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郎”指()A 刘晨B 刘邦C 刘备D 刘禹锡13、《天净沙·秋思》是一首()A 诗B 词C 散曲D 民歌14、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A 李白B 李贺C 白居易D 杜牧15、鲁迅小说《祝福》收入()A 《呐喊》B 《故事新编》C 《彷徨》D 《坟》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属于格律诗的是()A 《上邪》B 《饮酒》C 《山居秋暝》D 《蜀相》2、下列作家中,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是()A 王昌龄B 王维C 孟浩然D 柳宗元3、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 ( )A 陈子昂B 王勃C 杨炯D 卢照邻E 王绩F 骆宾王4、下列属于宫调的是()A “越调”B “天净沙”C “正宫”D “端正好”5、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以诗歌为主的作家是()A 郭沫若B 戴望舒C 郁达夫D 朱自清三、填空题1、《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年间____ ____主编的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
福师春学期《大学语文(二)》在线作业二

福师春学期《大学语文(二)》在线作业二一、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古文运动提倡()A.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B.反对骈文C.主张文章必须“志道”、“明道”D.强调文真情切,褒贬社会,贵在创新满分:2分2.“三苏”是指____A.苏轼B.苏洵C.苏辙D.苏有满分:2分3.“三袁”是指____。
A.袁宏道B.袁中道C.袁宗道D.袁似道满分:2分4.《再别康桥》体现徐志摩的诗歌理念有()A.音乐美B.建筑美C.绘画美D.人文美满分:2分D.理解本词雄奇刚健而深婉蕴藉的风格特点满分:2分6.下列选项中关于《前赤壁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A.首段的景物描写,空灵澄澈,丹青难描B.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C.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D.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满分:2分第1页共8页7.下列选项中关于《登西台恸哭记》说法正确的是____A.“哭”字是全篇之眼B.写西台恸哭,细致真切地记述祭奠文天祥的经过,是文章的主体C.在行文方面,为躲避文祸,本文写得隐约其词,颇有言外之意D.在行文方面,本文写得大胆直接、正义凛然满分:2分8.《阿宝》除去人物形象生动,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离奇等原因外,还有三个显著特点是()A.点铁成金B.自我投射C.含哲理意味D.运用夸张手法满分:2分9.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描述正确的是()A.这是一首豪放词B.这是一首中秋词C.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D.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满分:2分10.“京派”小说的特点是()A.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B.讲求艺术个性和技巧C.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D.看重读书市场效果满分:2分二、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汉江临泛》是杜甫的诗。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2.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1920年胡适出版的《再别康桥》。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3.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扬志怪小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石大远程奥鹏-大学语文-第二阶段在线作业正确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大远程
大学语文-第二阶段在线作业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大学语文-第二阶段在线作业
1. 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是1918年5月()。
A、鲁迅发表的《阿Q正传》
B、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
C、鲁迅发表的《孔乙己》
D、鲁迅发表的《药》
正确答案:B
2. 30年代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领军人物是很有社会使命感的作家()。
A、沈从文
B、张爱玲
C、鲁迅
D、茅盾
正确答案:D
3. 《再别康桥》中以一个离别的姿势贯穿首尾,点染出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A、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B、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C、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D、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石油大学《大学语文》第2阶段在线作业.doc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A)压•B)织•C)纺•D)牵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A)姚纳•B)万卡•C)契诃夫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A)辛弃疾•B)王安石•C)苏轼•D)李清照参考答案:D收起解析解析:无李清照《声声慢》连用()叠字•A)七组•B)十四组•C)三组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A)夏完淳•B)方苞•C)林觉民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6(5.0分)•A)送别词•B)羁旅行役词•C)怀古词•D)中秋词参考答案:D收起解析解析:无•A)杭州•B)黄州•C)密州•D)惠州参考答案:C收起解析解析:无•A)隐士•B)情人•C)理想•D)多种意象参考答案:D收起解析解析:无•A)无知乡民•B)汉高祖刘邦•C)封建文人•D)乡村妇女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A)高适•B)岑参•C)李白•D)杜甫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A)屈原•B)宋玉•C)江淹•D)苏轼参考答案:C收起解析解析:无•A)年老多病•B)儿子死了•C)生活艰难•D)苦恼无处诉说参考答案:D收起解析解析:无•A)王羲之•B)王献之•C)王徽之•D)刘义庆参考答案:C收起解析解析:无•A)戴望舒•B)徐志摩•C)沈从文•D)郁达夫参考答案:B收起解析解析:无•A)冯梦龙•B)蒲松龄•C)袁枚•D)纪晓岚参考答案:B收起解析解析:无•A)追求爱情•B)追求理想•C)热爱江南•D)彷徨迷惘参考答案:D收起解析解析:无•A)杜牧•B)庾信•C)苏轼•D)李清照参考答案:B收起解析解析:无•A)对比•B)夸张•C)烘托•D)拟人参考答案:C收起解析解析:无•A)依依•B)碧碧•C)迟迟•D)袅袅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A)为什么•B)什么事•C)什么时候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大学语文(本)》第二次作业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王安石认为仁宗朝“相坐之法”收到的效果是()。
•A、贵戚莫敢强横犯法•B、寇攘者辄得•C、收举才士•D、蛮夷遂无大变标准答案:c说明: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拉斯的哪部小说曾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A、《抵挡太平洋的堤坝》•B、《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C、《广岛之恋》•D、《情人》标准答案:d说明: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李煜《破阵子》词中的“沈腰”是指()。
•A、沈佺期•B、沈括•C、沈约•D、沈亚之标准答案:c说明: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以下属于军事领域的新法条目是()。
•A、保马法•B、三舍法•C、均输法•D、免役法标准答案:a说明: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被杜拉斯称为“惟一的亲人”的是()。
•A、父亲•B、母亲•C、大哥•D、二哥标准答案:d说明: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忠恕诚悫”中“悫”字的含义是()。
•A、呆板•B、谨慎•C、正直•D、坦荡标准答案:b说明: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源于()。
•A、基督教•B、天主教•C、艺术•D、理性标准答案:d说明: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杜拉斯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是()。
•A、想象力•B、自传性书写•C、浪漫情调•D、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标准答案:b说明: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王安石卒于今天的()市。
•A、开封•B、南京•C、抚州•D、杭州标准答案:b说明: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庄子曾担任()一职。
大学语文-第二阶段在线作业及答案

单选题 (共20道题)展开收起1.(2.5分)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是1918年5月()。
• A、鲁迅发表的《阿Q正传》• B、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 C、鲁迅发表的《孔乙己》• D、鲁迅发表的《药》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2.(2.5分) 30年代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领军人物是很有社会使命感的作家()。
• A、沈从文• B、张爱玲• C、鲁迅• D、茅盾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3.(2.5分)《再别康桥》中以一个离别的姿势贯穿首尾,点染出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A、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B、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C、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D、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4.(2.5分)《赞美》全诗所表达的感情与信念的核心是每一节的结尾()。
• A、我要以一切拥抱你• B、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C、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D、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5.(2.5分)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表现他不愿面对尘世、而对彼岸终极眺望的诗句是()。
•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B、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C、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D、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6.(2.5分)散文《爱尔克的灯光》要反思的核心问题是()。
• A、过去的十九个年头• B、姐姐那样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C、家• D、长宜子孙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7.(2.5分)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以()为线索,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整体。
• A、自己离开家的十九年• B、姐姐的命运• C、灯光.• D、照壁上的四个字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8.(2.5分)王小波在《工作与人生》中认为“人生意义”是()。
• A、追求权势、社会地位和工作成就• B、生儿育女• C、写小说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D、从自己热爱的工作中获得的乐趣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9.(2.5分)曹禺的《日出》用工人们有力的夯歌和灿烂的日出,呼唤一个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光明世界。
大学语文记分作业二(诗歌、小说部分)

大学语文记分作业二(诗歌、小说部分)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国风B.鲁颂C.大雅D.小雅2.下列作品中,属于楚辞体的是()A.《湘夫人》B.《前赤壁赋》C.《陌上桑》D.《行路难(其一)》3.《陌上桑》是一首()A.近体诗B.汉乐府民歌C.新乐府D.新题乐府诗4.我国古代第一个大量描写田园生活的诗人是()A.谢灵运B.王维C.孟浩然D.陶渊明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拟B.反问C.夸张D.借代6.《秋兴八首(其一)》中最能表现羁旅外地的伤感,从而对长安深深思念的一联是()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7.唐代写诗以平易晓畅,雅俗共赏著称的诗人是()A.李白B.白居易C.杜牧D.杜甫8.杜牧《早雁》诗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句中的胡骑是指()A.匈奴B.突厥C.吐蕃D.回纥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中的“故国”是指()A.南唐B.后唐C.西蜀D.北宋10.《乐章集》的作者是()A.李煜B.柳永C.贺铸D.苏轼11.贺铸《鹧鸪天》“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设问B.比喻C.对偶D.反诘1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用以自喻的景物或事物是()A.过雁B.黄花C.晚风D.梧桐13.辛弃疾在《摸鱼儿》这首词中以()自喻,比况自己的遭际和心境A.杨玉环B.赵飞燕C.陈皇后D.司马相如14.《一句话》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A.隐喻象征B.借景抒情C.正反对比D.侧面烘托15.《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一句诗采用的抒情手法是()A.借象征抒情B.借举止抒情C.借典故抒情D.借比喻抒情16.《雨巷》中最主要的象征意象是()A.丁香姑娘B.寂寥的雨巷C.颓圮的篱墙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17.舒婷的诗集()曾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A.《双桅船》B.《会唱歌的鸢尾花》C.《始祖鸟》D.《心烟》18.裴多菲《我愿是一条急流》是献给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一首()A.叙事诗B.政治诗C.爱情诗D.悼亡诗19.小说《婴宁》中的鬼母是()A.王子服的岳母B.婴宁的母亲C.婴宁的姨妈D.王子服的姨妈20.《苦恼》一文的作者契诃夫是()作家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21.小说《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A.儿子死了B.生意清淡C.生活艰苦D.苦恼无处诉说22.小说《苦恼》中最后倾听车夫姚纳的诉说的是()A.军人B.看门人C.年轻马车夫D.小母马23.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呈现“含泪的微笑”独特风格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是:()A.莫泊桑B.契诃夫C.马克·吐温D.欧·亨利24.小说《婴宁》是()、云掩神龙的佳构A.先抑后扬B.意外巧合C.藏头露尾D.悬念丛生25.裴多菲的《格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新大学语文作业二答案

新大学语文作业二答案新大学语文作业二答案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燕乐2、词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双调3、温庭筠韦庄《花间集》《全唐五代词》婉约柔美4、冯延巳李璟李煜李煜5、苏轼辛弃疾词为艳科诗庄词媚6、套数叶儿元人小词7、关河冷落残照当楼8、苏洵苏辙9、黄州惠州儋州10、黄庭坚“苏黄”辛弃疾“苏辛”欧阳修“欧苏” 11、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D2、B3、A4、B5、B6、C7、B8、D9、D 10、B三、判断题:(在括号里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 10、√四、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每词2分,共20分)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苒苒:同“荏苒”,指光阴流逝。
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淹留:久留。
颙望:抬头远望。
3、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争:怎。
恁:如此,这样。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微寒的样子。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6、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消:经受。
7、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见说道:听说起。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析柳永《八声甘州》是如何抒发思乡的感情的?“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未见故乡,看见的只是落日余晖下的萧瑟秋景,反而更易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
一想到故乡,归去的念头就无法抑制,“不忍”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态。
接着用设问感叹自己浪迹天涯,事业无成的无奈和苦闷,思乡之情愈加迫切。
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
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作业2(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5章——第8章
一、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d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2、《谏逐客书》的总论点是:B
A.纳客是正确的 B.逐客是错误的
C.纳客有利于秦国 D.逐客有害于秦国
3、《谏逐客书》李斯以秦国历史上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主用客卿使秦国强大的事实为论据来论证的论证方法是:B
A.、演绎法 B.归纳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
4、下列各句中的“过”与例句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A.行过夷门,见侯生 B.愿枉车骑过之
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D.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引:拉;赞:赞扬
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数:多次;故:故意
C.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勉:努力;从:随从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闻:听说;资:蓄积
6、《枕中记》属于()。
A. 讽世小说
B. 爱情小说
C. 历史小说
D. 传奇故事
7、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是: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序论、本论、结论
C、论点、论据、论证 D.准确、鲜明、生动
8、通过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为:
A.对比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归纳法
三、
四、填空题
1、《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河”的古义是,今义是。
2、《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爱人”的古义是,今义是。
3、蒲松龄,字,一字,号,人,著名小说家,著有。
4、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以长篇小说为开端的一批连续小说,即、、。
5、黯然销魂者,。
6、《过秦论》的创作意图是。
三、翻译题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疆国请服,弱国入朝。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6、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四、简答题
1、《断魂枪》一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试具体说明《过秦论》的论证方法。
3、《婴宁》中是怎么描写婴宁“笑”的音容状态的?
4、简析《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
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摘自李斯《谏逐客书》
(1)
(2)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B 3、B 4、B 5、D 6、D 7、C 8、C
二、填空题
1、黄河、水道的通称
2、爱惜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3、留仙、剑臣、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聊斋志异》
4、《有产业的人》,《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
5、唯别而已矣。
6、警戒当世之君臣记取秦朝覆亡的历史教训。
三、翻译题
1、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
2、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
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
3、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4、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5、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6、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四、简答题。
1、(1)“复调”式的叙述。
如果《断魂枪》仅仅写沙子龙这一条情节线索,这篇小说最终难免成为一曲为中国传统的技艺和精神悼亡的挽歌。
但《断魂枪》里还出现了一位孙长者,孙老者也许只是作为沙子龙的一个陪衬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孙长者的出现,却在《断魂枪》悲伤的氛围里增添了悲壮的情绪,使沙子龙的形象得到补充,受到诘问。
(2)烘托的对比的手法。
如:王三胜的鲁莽气盛与沙子龙的深藏不露相对比;孙老者的各种锐进又与沙子龙的保守愚顽相映照。
在对同一个人物的描绘中,或用反差极强的对比,或用先扬后抑等手法去刻画其性格特点。
(3)通过人物的外形和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
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
场外叫了好。
2、(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述
四个方面的对比释本篇的精彩之处:秦本身先兴旺后败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展,气势也就磅礴,论说也就显得分量颇重了。
水到渠成地推出智识者地史观——“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
(3)归纳论证
归纳法(例证法),用事实说话,通过列举、分析若干实例或分论点,来归纳证明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本文通篇都是铺陈史实,几乎不用逻辑推理,结论也只有结尾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两句,但古今叫绝,皆赞其说理透辟有力,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所选例子典型性强,具有说服力。
秦以暴政灭亡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的,只要把史实摆足说透,无须逻辑推演,其因“仁义不施”而迅速灭亡的深层义理就和盘托出了。
这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典范文例。
3、《婴宁》最生动的地方,就是婴宁的笑:“笑容可掬”“含笑拈花而入”“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复笑不可仰视”“浓笑不顾”“微笑而止”“笑处嫣然”“一笑即解”┈┈笑是婴宁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无时无地地笑,无忧无虑地笑,当笑时笑,不当笑时也笑,可
见笑时她的自然本性。
鬼母说她“痴”“憨”“如婴儿”“没心肝”,实质上那是一颗丝毫未经世俗污染的单纯、真诚、质朴的天籁童心。
4、这首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的奇妙境界。
“表里俱澄澈”一句,既是概括题旨的警策之笔,也是对此词艺术特色的形象表述。
词的上片侧重描绘物境。
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
下片侧重表现超拔高洁、处变不惊的心境。
五、论述题。
(1)最后四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主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用的都是秦国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因而有胜于雄辩之力;同时,这些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相关联,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