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南京近代史发展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纪念地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纪念地南京总统府,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以东,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最初是明朝朱棣王子朱佑樘的宅邸。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南京总统府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和纪念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南京总统府作为历史见证之地的意义和价值。
其一,南京总统府见证了中国近代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
1843年,南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随后,清朝政权取代了太平天国,南京总统府成为清朝江苏巡抚的官邸。
辛亥革命后,南京成为民国的首都,南京总统府则成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大元帅府的驻地。
在这里,南京总统府见证了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转变。
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使得南京总统府成为了中国近代政权更迭的象征。
其二,南京总统府见证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步伐。
在20世纪初,南京总统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建,加入了西式建筑元素,如柱廊、楼梯等,体现了当时新式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此外,南京总统府还拥有一座近代化的宴会厅、礼堂等,这些设施展示了当时政府的现代化管理和活动能力。
南京总统府对于中国近代现代化的步伐作出了积极的见证,成为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南京总统府见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南京沦陷,南京总统府成为日军的指挥中心。
在那段时间里,南京总统府目睹了无数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也成为了中外记者报道侵华战争残暴行径的场所。
南京总统府的见证,成为了中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痕迹之一,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决心。
其四,南京总统府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纪念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总统府转为博物馆,并举办了大量关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展览。
这些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南京总统府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和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的重要地位。
此外,南京总统府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纪念地。
南京总统府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和纪念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见证

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见证南京总统府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曾经是中国民国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
南京总统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明朝初年,南京成为了当时的中国首都,总统府便成为了明朝的行宫。
康熙年间,总统府被改建为察院,用于明清两朝的司法审判。
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南京总统府,始建于1912年,在当时的中国民国的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总统府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90多亩,由一座主楼和一个规模宏大的花园组成。
主楼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欧洲、中式和日本传统建筑的元素,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的融合。
主楼内部陈设豪华,形成了一个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政治办公区。
南京总统府经历了中国民国时期的艰难岁月。
在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总统、政府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办公地点都设在这里。
孙中山、袁世凯和蒋介石等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在这里办公,制定了一系列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政策。
南京总统府还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1927年,南京成为国民党的政治中心,蒋介石在这里宣布了北伐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崛起。
1937年,南京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地,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了一系列残暴的暴行,南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之一。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南京重新回到中国的控制之下。
中华民国政府恢复了总统府的使用,并继续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
然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总统府不再作为政治办公地使用,而成为了一个历史博物馆。
如今,南京总统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纪念地。
人们通过参观总统府,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在总统府的展览馆中,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再现了近代中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除了政治历史,南京总统府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南京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南京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承载着众多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南京发生的几起重要历史事件,并探讨其对历史的意义。
一、南京建都南京建都是南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早在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就在当前南京的位置建立了建邺县,奠定了南京作为文化、政治中心的基础。
然而,真正使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是在明朝永乐年间。
永乐帝朱棣将南京定为新的帝都,改名为应天府,并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城市建设。
南京的建都不仅提升了南方地区的地位,也向世人展示了明朝的宏大力量。
二、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历史上最为黑暗和痛苦的事件之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南京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暴行,包括屠杀、强奸、抢劫等。
据估计,几十万南京市民和中国士兵在这段时间内遭受了非人道的对待。
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抗日战争宣传和战争罪行审判的重要证据。
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项。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份条约剥夺了中国关于外交、关税和领土的主权,迫使中国向英国支付巨额赔偿,开放多个对外贸易口岸。
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南京大学校园运动南京大学校园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浪漫主义革命运动。
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延伸和发展下,南京大学学生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要求。
这场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主意识,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五、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这座大桥于1968年完工,是连接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重要桥梁。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扩大了南京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也象征着中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城史、45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描述了南京城市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古城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精神,一幅幅历史和现实的城市地图就象印迹一般,记录着南京这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2500余年历史。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点。
为了让市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南京的历史,南京市规划局主办,南京博物院、金陵晚报社协办的“城市印迹――从地图看南京”展览展出与南京有关的古今地图共100余幅,分为“明以前的南京”、“明清时期的南京”、“民国时期的南京”、“1949-1966年的南京”、“1966-1976年的南京”、“1976-2000年的南京”、“当代南京”等几部分。
这次展出的古今地图在分类上有行政区域图、道路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不同种类,表现手法上有散点透视式的白描彩绘,也有严格按照现代测绘技术测制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
这批古今地图一方面记载了城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追寻制图技术的发展脉络,蕴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科技信息,具有史料性和珍藏价值。
历史沿革: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士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
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工夫差在今朝天官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于里筑越城。
《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解城中”的记述。
关于南京的一些知识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南京的一些知识:
南京历史: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曾是南明、太平天国等朝代的都城。
南京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曾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
南京名胜古迹:南京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等,这些景点都是南京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南京特色美食:南京有许多著名的特色美食,如盐水鸭、南京大牌档、小笼包等,这些美食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南京经济发展: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先进的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产业。
南京的经济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南京教育资源:南京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这些高校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之,南京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着发达的经济和教育资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南京的知识,建议阅读相关历史和旅游书籍,或者前往南京实地探访。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近代南京历史事件

近代南京历史事件近代中国曾经饱受列强的蹂躏,尤其是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最为严重。
在这期间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近代南京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
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屠杀竞赛1937年12月13日,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
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
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
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
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
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掠夺行为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
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中国近代史之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 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包括了一部分立 宪派和旧官僚,但它的领导权掌握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手中。黄兴、王宠惠和蔡元培分别 任陆军、外交和教育总长,宋教仁 任法制局局长,各部次长也均为同 盟会的重要骨干 。1912年3月,南 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精神。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 立
性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
目的: 试图以民主程序限制专权,保障民国
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 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 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确立了新的共和 代议制的法律形式。
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干涉
• 帝国主义在本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主要体 现在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和扶植新的代理人
• 南北和谈期间,英、美、俄、日、法、德 六国领事向南北双方的代表提出了照会, 要他们“尽速成立和解”,以迫使革命派 交出政权。
• 帝国主义还在政治上拒绝承认以孙中山为 首的革命政权,并在经济上切断了南京临 时政府的财源,使之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临时政府时期的具体史实 回放
三 思想文化
在思想方面
通过革命的洗礼和临时政府的努力, 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 心,为此后扑灭复辟之火打下了 思想基础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法令,如:禁止和废除刑讯、跪 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秕 政陋习;制定了保护私人财产和 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了改 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的措 施;并以新闻言论自由取代封建 时代钳制言论的政策,这都在不 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太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调查报告题目:悠久南京学校专业:环境设计131学生姓名:吴曼婷,王晓佳,李双圆,沈思怡,于倩倩,牛璐学号:指导老师:2014年6月15 日悠久南京南京不得不是个好地方,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季各有特色,。
总体来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修生养心,的好地方______题记春夏秋冬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的特点。
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进入梅雨季节,降雨明显增多,大、暴雨频繁出现。
梅雨过后进入盛夏,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
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适宜植物生长的无霜期约225天。
洪涝、干旱、暴雨、连阴雨、台风、高温、强对流天气(雷暴、飑线,冰雹等)、寒潮、低温、霜冻、大风、雾等灾害时有发生。
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
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
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
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
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
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
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
《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
”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五代时期(924年)。
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
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誉中外。
历史沿革帝王之宅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年,越国在此建城.公元333年,楚威王听信方士之言,将金棺埋于狮子山北,金陵之名由此而得.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联吴抚曹,曾劝说孙权定都南京,并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
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
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秣陵关一带),次年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同年九月,在朝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呼声中,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孙权以其兄孙策的长沙桓王故府为皇宫,规划并建造了周长约11公里的建业都城。
南唐立国金陵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
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
徐温死后,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杨吴朝政。
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将杨吴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
935年,杨吴皇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
939年,复姓李,更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
西据石头牵锇紫虑?今大中桥),南接长干山岗(今中华门),北止玄武桥(今北门桥)。
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
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
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并多次听取谋士陶安、冯国用、叶兑等人关于建都的建议。
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
1366年,改筑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而筑成的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筑成。
周长约33676米,连同瓮城全长37140米,开13个城门,上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
明南京城墙的长度大大超过周长29500米的法国巴黎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
虽遭600多年的风雨兵火,现尚存21351米,仍为国内城市中最长的城墙。
近代屈辱史签订《南京条约》1839年6月3~25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协助下,在虎门海滩销毁英、美等国商人上缴的鸦片2万余箱,震动了全世界。
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鸦片走私贸易,1840年2月20日,英国派遣义律等率领由40余艘舰船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将战火引向中国沿海。
1841年4月30日,英国内阁不满足义律与清朝钦差大臣琦善谈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广州谈判、扩大侵略战争的决议,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经验的璞鼎查接替义律。
1842年6月,英国由印度增派的援军抵达中国沿海后,璞鼎查率领的英军避实击虚,发动"扬子江战役"。
6月16日,英军攻占吴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镇江。
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
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并于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康华丽"号战舰上,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13款,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使香港沦为英国殖民统治,并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及远东的基地;补偿鸦片烟费与水陆军费,数目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中国人民从此所受压迫更甚;丧失关税自主权;允许英国人寄居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大门开始被打开,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
3月8日洪秀全率50万水陆大军兵临金陵城下。
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
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随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转折点——天京事变1856年9月初,正当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如火如荼时,天京城外秦淮河通往长江的出口处突然发生怪象,原本碧绿的江水先是被染成了血红色,紧接着便有很多被捆绑的黄衣黄褂者的尸体顺河漂流,数不胜数,令人震惊。
太平天国领导层内,发生了严重内讧的"天京事变"。
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2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给太平天国带来严重后果。
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一人身上。
杨秀清不仅从金田起义后,一直掌握着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而且利用代天父传言的特殊地位,分享了洪秀全在宗教上的最高发言权。
定都天京之后,一方面由于洪秀全日益讲求帝仪制和沉溺于宗教迷信,潜居深宫,疏于朝政,使东王杨秀清原权力超过自己;另一方面,杨秀清居功自傲,大权独揽,挟制洪秀全,欺压同僚,树立自己的权势。
洪秀全事实上已成为傀儡。
这种矛盾,在创业初期,被全国对敌以求生存的共同愿望所掩盖着。
太平天国天命诏旨书1856年6月20日,太平军西征取得辉煌胜利,接着又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
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权力欲恶性膨胀,便急于废洪自立。
8月22日,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
东王以西线紧急为由,调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赴前线督师,只剩下天王和东王留在天京。
陈承瑢后来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洪秀全随即密诏在江西的韦昌辉、在湖北的石达开和镇江的秦日纲等速回。
北王韦昌辉带精兵3000赶回天京,9月1日夜在城外与先已回京的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
众军在凌晨突袭东王府,东王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五十四人同被杀尽。
4日,韦昌辉诱杀在天京的东王部下各级文武及其家属5000人。
东王部属余众奋起反抗,双方展开血战,历时两个月。
双方被杀者二三万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来的许多中上层干部死于这场自相惨杀的内乱之中。
革命军的南京光复革命军九月十二日失去了汉口,十四日就得了比汉口更重要的上海,接着十五日浙江全省独立,十六日光复苏州,十月七日汉阳撤退后,十二日就攻克了南京,使革命势力并未减弱,反而蓬勃。
南京攻击战是一场硬仗,战斗经过有一段曲折而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