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务院规划定位的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长干古城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向前推至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
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111计划高校10所、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97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国第3。
此外,南京还有60家博物馆、1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等。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
总的来说,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六朝古都
制作人:历史1004 041005065 惠雪海
一、地理环境
南京,省会城市 ,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 地区 ,属宁镇扬丘陵地区 。 南京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
二、历史沿革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 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 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城筑金陵 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秦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 公元229年,孙权在此建都,称作建业,为南京建 都之始。 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建康(今南京) 为国都。 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 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
位于水西门大街418号 ,系为纪念在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0万中国同胞、揭露 日寇法西斯暴行而建。 1985年8月15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5、夫子庙
位于“十里秦淮”文德桥北岸。
十里秦淮
位于夫子庙东面的金陵路1号
6、瞻园
位于夫子庙西侧的瞻园路128号、太平天国 历史博物馆内,号称“金陵第一园”。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 明朝。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 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 辖市。 1952年11月,南京改为省辖市。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 为省会。 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古都南京简介

古都南京简介一、南京的历史沿革1.1 南京的起源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
当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吴郡。
后来,南京成为了六朝时期的南朝东吴的都城,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2 南京的兴盛与衰落南京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特别是明朝时期,南京是明朝的首都,被称为“大明京师”。
然而,南京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如金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时期,南京成为了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区。
1.3 南京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临时首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
然而,不久之后,南京又失去了首都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成为江苏省的省会,至今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南京的地理位置与气候2.1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处江苏省中部。
南京地势平坦,东临长江,西临淮河,北靠长江三角洲,南濒杭州湾。
2.2 气候特点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3.1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玄武湖畔。
中山陵庄严肃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3.2 玄武湖玄武湖是南京市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南京市中心。
湖泊周围有美丽的公园和景点,如湖中岛、五台山、龙潭湖等,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3 夫子庙夫子庙是南京著名的文化景点,建于明代。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是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3.4 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明代建筑的杰作。
南京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墙的瑰宝,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四、南京的特色文化4.1 南京话南京话是江苏方言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研学报告3000字

研学报告3000字研学报告: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一、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对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加深对南京的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二、南京的历史沿革南京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沿革。
从东汉时期的建业,到明朝的南京府,再到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研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通过展览和文物,深入了解了南京的历史沿革。
三、南京的文化遗产南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参观了中山陵,这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中山陵,我们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和奋斗精神。
我们还参观了南京城墙,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工程的典范,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观南京城墙,我们了解了古代城市防御的重要性和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
四、南京的历史名人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故乡或活动地。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南京的历史名人。
比如明朝的文学家杨慎,他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临江仙》等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我们还学习了南京的古代诗人杨万里,他的诗作以写景为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五、南京的传统手工艺南京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蜡染、金陵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南京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风格。
我们参观了南京的传统手工艺工作室,亲自体验了蜡染和金陵剪纸的制作过程。
通过亲身参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技艺精湛。
六、南京的传统节日南京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我们参观了南京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包括庙会、花灯展等。
通过参观和参与,我们了解了南京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庆祝方式。
在节日活动中,我们还品尝了南京特色小吃,如鸭血粉丝汤、盐水鸭等,领略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七、南京的现代发展南京作为中国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南京

财政.2004年南京市财政总收入403.65亿元(新口径),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9.88亿元。
工业.南京的工业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生物制药、食品饮料、仪器仪表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85.02亿元,增加值810亿元,
利税总额350亿元,利润总额200亿元。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
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宋置升州,
宁杭铁路、宁淮铁路以及沿江铁路。
航空
禄口国际机场距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为35.8公里,目前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0万吨;总体规划为年飞行36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100万吨。2004年实际旅客接待量457.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8万吨。目前机场有85条国内国际航线,国际客运航线目的地有日本、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地,
明城墙: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墙。
中山陵: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寝,中国最宏伟的现代陵墓。
鸡鸣寺:南京著名古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有“南朝第一寺”之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
台城:位于鸡鸣山北,为东晋和南朝的宫殿和台省所在地。现存一段明朝修建的古城墙。
宁合(肥)、宁芜(湖)、宁杭(州)和宁高(淳)等8条运输通道。南京市内有公路里程230公里,密度为3.38公里/平方公里。
铁路 .京沪铁路(北为津浦线、东为沪宁线)、宁芜铁路和宁启铁路(现只到南通)交汇于南京,使南京成为连接北部、东部和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有宁西铁路、
自古金陵帝王都,南京

【南京白局】
南京白话,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 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 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 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 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 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 《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 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 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鼓楼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乃当年击鼓报时的场 所,为全城百姓昼夜报时,有时也用作迎王、 接诏书等大庆,堪称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 清代,鼓楼只遗留下城阙,直到康熙皇帝南 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基座 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故而鼓楼 有“明鼓清碑”之称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地处长江下 游平原,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山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 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南京属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 充足。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与 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 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
历史沿革
东郊汤山出土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南
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溧水县神仙洞发 现了距今l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 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已经相当密集地 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 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 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
此处为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万
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城史、45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描述了南京城市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古城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精神,一幅幅历史和现实的城市地图就象印迹一般,记录着南京这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2500余年历史。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点。
为了让市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南京的历史,南京市规划局主办,南京博物院、金陵晚报社协办的“城市印迹――从地图看南京”展览展出与南京有关的古今地图共100余幅,分为“明以前的南京”、“明清时期的南京”、“民国时期的南京”、“1949-1966年的南京”、“1966-1976年的南京”、“1976-2000年的南京”、“当代南京”等几部分。
这次展出的古今地图在分类上有行政区域图、道路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不同种类,表现手法上有散点透视式的白描彩绘,也有严格按照现代测绘技术测制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
这批古今地图一方面记载了城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追寻制图技术的发展脉络,蕴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科技信息,具有史料性和珍藏价值。
历史沿革: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士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
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工夫差在今朝天官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于里筑越城。
《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解城中”的记述。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南京山水城林是指南京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山水和绿地的布局和保护,以营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
下面将从历史沿革、规划设计、建设成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历史沿革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山水资源。
尤其是明清时期,南京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山川秀丽、水系纵横。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水资源逐渐受到破坏和破碎化。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山水资源,南京市开始了山水城林的规划和建设。
二、规划设计南京山水城林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注重山水布局,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空间结构中;二是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营造宜居环境。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南京市采用了“山水之城、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设计理念。
即在城市规划中尽量保留和利用现有的山水资源,将山水元素贯穿于城市各个部分,同时在城市内部设置大面积的绿地和公园,使得城市中有丰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南京市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绿地和景观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使得城市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景观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三、建设成果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南京市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2.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南京市的城市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无论是古建筑、公园还是河流湖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3.城市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
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通过湿地保护、水质治理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历史沿革
•
•2006年03月21日来源:
•
根据最新考古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部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在清凉山西的石头山上建金陵邑,由此南京又称金陵。
•
•
•
吴越楚地图
•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建都共272年,史称“六朝”。
六朝是南京古代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到南朝梁武帝时,人口总数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诗人谢眺描绘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
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
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
•
孙吴都建康图
•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
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
建康城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宋、齐、梁、陈四朝以建康为都,对都城随时因势作了一些改造,但城市整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
东晋建康图
•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并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宫室,六朝都城300年繁华化作了荒烟蔓草。
•
•
•
•
隋将州图
•
•
公元914年,杨吴昇州刺史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皇帝李昪)“始城昇州”,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此,改称“江宁府”,南京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近千年里它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
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
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
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
南出宫门就是御街(中华路),这一南北走向线为都城之中轴线。
南唐都城为后来宋元时期所沿用。
•
南唐江宁府图
•
•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
明南京城形制为四重环套配置,从内至外为宫城、皇城、京城、外郭。
其中京城即通常所讲的南京城,全长33.676公里,设13座城门。
它在建筑上突破传统都城的方形格局,因地随势而构筑,形制上屈曲多变。
外郭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动工修筑,全长60公里,辟18座城门。
此墙三面阻山控野,一面依傍长江,系为加强南京城防而筑。
京城内有三个功能区:东部的政治活动区,西、南部的经济活动区,北部的城防地区。
明城区道路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于城南地区、东部皇城新区、城北军防区三个区域自成相对独立系统。
•
•
•
•
•
国朝都城图
•
清灭明后,把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此设置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江宁府以明南京城为城垣,把明皇城改建为军事驻防城。
清代前期,南京城市布局变化不大。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南京被辟为对外商埠,市内交通量猛增,修建改造了部分城区道路。
•
•
•
•
江宁省城图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选择南京组建了临时政府。
但这一时期南京城市建设进展甚微。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从此时至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市的格局、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被称作南京近代建设史上所谓的“黄金十年”。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古城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城市遭受巨大创痛,城市建设发展濒于停滞。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因忙于内战,几年间城市面貌改观不大。
•
民国地形图
•
解放初期,南京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人民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管理,制定了市中心的布局、市区道路网和城市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规划。
在住宅建设上首先改造劳动人民居住的棚户区。
从1952年起,重点投资建设新住宅,先后建成了工人新村、水上新村、曙光新村等多处住宅区。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解放初期翻建、改建各种路面109万平方米,养护、维修各种路面46.3万平方米。
1959年,新建了北京东路、太平北路,扩建了鼓楼广场、中央路、中山南路、北京西路等。
1960年1月开工建设我国建桥史上的巨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建设,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
•
•
交通旅游图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政治、社会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破坏,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
196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下降了25%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949年至1965年十六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上。
在此背景下,南京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这期间建成的唯一大工程是南京长江大桥及其配套工程。
这一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具有世界水平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南京的骄傲,曾令国人无比自豪。
•
•
•
•
•
文革期间南京市街道图
•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京市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迈开了新的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最初几年,城建的重点主要放在住宅建设上,以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先后建成了瑞金北村、瑞金新村、后宰门、光华东街等一批住宅小区。
随后,为解决市政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的矛盾,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上来,先后完成了热河南路、城西干道、建宁路的修建等一批工程,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促进城市建设更快地发展,1995年南京市将六城区的面积由76.34平方公里调整到186.73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建设的空间。
同年,修订后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报经国务院批准,为南京今后的城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该年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
(1996—1998)的奋斗目标,掀起了一场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的大规模建设热潮。
经过几年建设,初步拉开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
•
•1985南京城区图
2001年7月,南京市被确定为承办第十届全运会的主赛地,这给南京市的城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发展战略。
经过短短几年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城市发展迅速拉开框架,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的大南京格局;全长21.72公里的地铁一号线贯穿古城南北;南京长江二桥、长江三桥次第建成;外秦淮河再现碧波清流••••••
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给地图工作者提供了新鲜的题材。
他们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吸取最新制图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地图作品,创新地图品种。
下面这个专题展出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是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期出版的部分作品。
它们包括“走遍南京”旅游图,“走遍南京”外文版旅游图,总统府、明孝陵、夫子庙等景区导游图,等等,有的把城区扩大后的新市区、新城等纳入制图范围,及时提供了南京最新的城区信息,有的专为著名景点度身定造,有的把最新建设成就作为表现主题,形象地展现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化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