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合集下载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浅析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杜兴华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2期摘 ;要:任何艺术形式的创造,实质上都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与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所以一门艺术的研究,首先应当是一种艺术语言学的研究。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对其语言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第六代个性导演,姜文将电影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以姜文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一片为例,用电影语言分析其电影中的各种个性化的表达。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电影语言;电影艺术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00-02一、电影语言:一种隐含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或者语言活动》中指出一个观点:电影是一个没有“语言”但却包含着“言语”的“语言活动”。

在电影语言中有无数的离散单元,但从标准语言学上讲,电影中找不到类似于音调、语素、字词这类基本的离散性单元成分,所以说每部电影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语言存在[1]。

姜文自己曾经说的,人类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一厢情愿的。

例如,你对心爱的对象的情感表达,你对一件事物的追求。

而姜文导演自己也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的欢乐的阔步向前着。

笔者窃以为此观点非常正确。

任何一部电影都只是导演的电影而已。

一提到姜文的电影,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电影,但为什么感觉离我们很远。

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电影《鬼子来了》一直到这部《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所理解的“人”。

二、电影叙事:非传统的叙事方式现代电影语言学开创者克里斯丁麦茨的电影语言研究首先是以电影叙事分析的面目出现的,说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在语言表述的方式上联系起来了。

正如麦茨所言: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

姜文经典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导演的高明之处首先表现在其故事打破了平时观众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方式。

影片将四个看似无关其实十分紧密相联的故事顺序打乱。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值得我们原谅文胡不鬼(正版胡不归)观看《太阳照常升起》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头两个故事观众席上甚至一度充满了笑声,各种冷幽默的对白和动作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姜文良好的戏剧功底让他对情绪和节奏拿捏准确;而精准到位的跳切镜头则让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他对西方现代电影语言的烂熟于胸和活学活用(这家伙没少看碟,甚至是看得太多);分段式的叙事结构虽不如《低俗小说》、《东邪西毒》的复杂,也没有《暴雨将至》的顺滑有效,但也会让一些愿意小动脑筋的观众找到几分发现和解读的快感,获得审美愉悦的幻觉;影片的故事多少涉及了反右、文革、下放等国产主流电影的题材盲区,算是有些突破,关键是批判上点到为止、主题正面(或者说有些大而无当),让电影局还能承受,观众也能找到共鸣,虽然美其名曰是写各个时代的普遍人性。

故事和结构:姜文同学的学生作业先来看看影片的故事结构,影片的叙事顺序如下:1、周韵疯了,儿子房祖明当上小队长,去接来下放的华侨姜文、孔维夫妻,周韵失踪。

2、黄秋生被人诬陷摸女人屁股,猎枪送给姜文,黄上吊自杀。

3、姜文夫妻下放到农村,姜妻和房祖明通奸,姜文杀房祖明。

4、周韵到边疆认领丈夫遗物,在铁轨上诞下房祖明;姜文回国建设祖国,孔维赶来与他结婚,黄秋生在婚礼上嬉闹。

影片的叙事采取了分段、插叙、倒叙等方式,也就是说,实际的故事发生顺序是:4、1、2、3。

故事4发生在1958年,是整个影片的开头,而其他三段均发生在1976年,故事1几乎是和2同时发生的,但1的前史较长,也就是周韵找到儿子后,来到丈夫的家乡独立把孩子抚养长大,直到1976年他当上小队长,而此时(1958年——19 78年)姜文婚后独自到大学当老师,与校医陈冲有染,直到1978 年(孔维一直没有出现),发生了黄自杀事件,然后才是姜文夫妻下放,姜杀死房祖明(故事3)。

姜文说得没错,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的话,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的冤假错案都比这个更精彩更有冲击力,但姜文偏偏选取了“坏分子”黄秋生自杀和下放华侨枪杀农村生产队长这两个核心事件,前者有些浪漫(黄长得帅,会弹吉他唱歌)和凄美,但不涉及政治问题(如那个时代漫天飞舞的“反革命”帽子、“左”右问题等),只关乎爱情的表达和人的尊严等一些无伤大雅的主题;而后一个故事,乍一看是罪不可赦,但通奸在先,杀情敌在后,而且最后的杀还有些偶然因素,再说导演姜文也没有渲染事件发生后的悲惨景况(可爱的农村小队长一家被“灭了种”,充满活力和理想的归国知识分子成了杀人犯和阶下囚,而且极有可能被扣上“破坏下放政策”和反革命甚至海外间谍的大帽子),因此这个“阶级斗争”色彩而浓厚的故事,自然也就被抽离了现实和历史批判的意味而成了姜文的黑色幽默故事,现实意味几乎被抽空,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故事。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2024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于2024年推出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以它特有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再次展示了他对于人性、命运和社会变革的独到见解。

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困惑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姜文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腻刻画,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充满人性冲突和社会撕裂的世界中。

影片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观。

他们有的是普通的百姓,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艺术家。

姜文导演通过多维度的剧情安排,展现了这些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的理性和情感的冲突。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矛盾,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选择时,既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又受到社会环境和现实利益的制约。

电影中众多精彩的场景和对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城市氛围和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小城市被描绘得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纠葛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姜文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展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还通过细节的刻画和人性的描写,透露出他对于文化认同、个体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困境,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追求真理、真爱之间不断挣扎。

这让观众产生思考:在一个现实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能够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独立的思考?《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表达方式颇具特色,影片中运用了多重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

姜文导演通过黑白画面和明暗对比的处理,塑造出影片独特的视觉美感。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精彩,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着的地方每次看姜文的电影,总是让人内心有种不明的悸动。

说不明,道不尽。

《太阳照常升起》我不敢说我有多么看懂了这部电影,因为有太多地方留给人种种疑惑,姜文在叙事的时候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玄机,让人捉摸不定。

这部电影,你可以说它很肤浅,也可以说它很深邃。

姜文导演电影很少,但每一部都讲求了很多不一样的,但又是姜文独特个性的内容。

这部电影要说是写什么,那毫无疑问,描写人性。

姜文的作品将人性委婉的揉入到各种生活失态,美轮美奂的玻璃杯砰然被击碎的那一刹那,就是姜文的作品印记的体现。

似乎他很喜欢这种让人美好梦想破灭的场景。

人性的冲突,在整部影片中无处不在。

电影的主角里,不论是乡下的小队长房祖名,还是他的疯妈,亦或者是梁老师,护士小林或者老唐,这些都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欲望,人性,这是不论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任何认为或者自然所无法磨灭的一个东西,而人性的冲突,则是电影的最大亮点。

怀旧有两种,一种是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等种种的不满。

另一种则是用怀旧来追忆已经逝去的梦想并且深深的陶醉其中,而姜文的电影就是这样,姜文将自己的梦想深深的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的枪引领着他像一个皇帝般的或者,带领着他的小孩子军队,在自己的国度里幻想。

疯妈,小队长,唐叔,唐婶,这几个人掺杂在一起。

周韵和唐婶两个人其实是认识的,两人多年前曾经在沙漠相识。

一个人,是为了去大漠寻找自己的丈夫,而找到的却只有一身衣服,她伤心的坐火车离开大漠,在回的路上生下了小队长房祖名。

而另一个孔镱珊则是为了一个来寻找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和她说:你来,我们结婚,我在路的尽头等你。

结果,她真的看到了路的尽头,并且在大漠狂欢的晚上和姜文结了婚。

这是一个幸福,一个伤心的故事。

周韵带着房祖名来到一个山里的小山村,周韵疯了,她每天做各种奇怪的事情,不论是爬树还是挖石头,又或者是讲家中的碟子摔碎,让别人以为房祖名的妈妈疯了,而也因此逼着房祖名不能上学,不能出门,防止疯妈再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实在太震撼了,我不得不期待太阳照常升起,不过老实讲昨天看之前还是有一点点的担心,不但担心姜文这7年磨一剑,会不会出现俗话说的长考出臭棋的情况,更担心由于自己的成长或是衰老而退化了被打动的能力。

两个小时之后我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散场时很舒服地坐在电影院的位子上不愿意动。

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种感觉既不是失望也不是被感动,而是如同和一个很牛的朋友聊了聊天,只剩下舒服。

那一刻,脑子里面回旋的都是那些比郭德纲还设计巧妙的对白,如:别怕,拆下来就好了,哦,拆早了;和瞬间就无限好的镜头,如那飞舞的脸盆,鲜花和铁路,晃动的锁头,黄色的简易门帘…那照常升起的太阳,他一笑天就亮了。

之后的听到声音似乎都是在懂与不懂的争执里,但是无论懂与不懂,我都不会怪罪姜文了,这东西是不以观众意志为转移的传世之作。

姑且退化自己的诗情,先世俗地把故事讲圆了吧。

看到网上很多人骂不懂,并且说了很多我不知道的名字,说姜文学人家学不像。

其实不用那么多名字,只要具备我这样能看懂通俗小说和大话西游的智商,就能讲出这个故事来。

一个南阳的女人浪漫地等待着她的走掉的情人,直到有一天那个男人从中国西北召唤她来嫁给他,约会地点是路的尽头。

在路上,她和另外一个女人同行,她一路上给她讲自己的故事,丝毫没有意识到那个女人就是时空倒错后的自己。

他们结婚了,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里,在婚礼上还认识了一个喜欢摸女人屁股的朋友。

之后他们就过上了长期分居(注意崔键的台词)的生活。

她的男人和男人的朋友后来到了东部的一个学校里面教书,因为一次摸屁股事件男人偶然发现了自己在学校搞的女人居然喜欢了自己的朋友,扭曲的占有欲望使他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由于逃不开干系,他被下放到了南部的一个小山村。

不过这反而使得他又能够和自己的南洋太太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在南部他终日和孩子们打猎度日,在精神上很久以来没有被很好照顾的南洋太太终于出轨了,她勾引了一个从小没有父亲并且刚刚失去了母亲的青年,但是女人的惯性让她在跟这个青年做爱的时候还没有忘记跟这个青年说他老公说过她的肚子像天鹅绒。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中国大陆电影,于2007年9月14日开始在大陆上映。

该部电影是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之后,姜文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主要演员有周韵、房祖名、姜文、黄秋生、陈冲以及孔维。

电影改编自青年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

电影讲述了四段分别发生于1956年至1976年期间,地点在中国南部、东部和西部,看似分散实又相连的人物故事。

其表达的电影主题是,在“那个极度压抑个人性欲的时代”,每个人所反映出的“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

该电影亦被认为是一部艺术电影,其剧情有留白,保留有想像空间,风格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

该部电影的剧情是由“疯”、“恋”、“枪”以及“梦”四部分串联起来,地点分别是在云南无名村落、东部某大学以及西部新疆戈壁。

第一部分是疯,在该部分中,时间为1976年春天,地点为中国南部某村落。

讲述的是周韵饰演的妈做梦后去街上买鞋,回家路上遇见有房租名饰演的逃学的儿子,而后便冲到学校强迫儿子退学。

在两人的回家路途上,儿子先搭车回家,而妈把新鞋挂在路边的大树上后去方便。

在方便完毕后,却发现鞋子不见,进而开始发疯。

之后妈开始有爬树、刨坑、挖石头、念诗等行为,同时,儿子发现家里的东西经常消失不见。

一天,两人赌气地相互砸掉家里碗、盘、罐等,在冷静后,妈向儿子透露自己与丈夫——即儿子的父亲的相识过程,道出丈夫是一名军人,名字叫阿辽沙,并拿出了一张他们两人的合照,不过照片中父亲的脸部已经被挖掉。

妈回答儿子,“你的样子再减去我的样子,就是他的样子”。

随后,在一次外出中,儿子无意发现了妈在树林里用石头所盖的一所“白宫”,并看到家里丢失的东西全部汇集于此。

儿子狂跑回家,看到妈穿着那双绣着鱼的鞋站在门口。

妈对儿子说自己已经“好了”,恢复常态,并坦诚以后会好好对待儿子,不再打骂。

之后劝儿子赶紧去接刚刚下放到村里的外来人,称“走错了地方那就坏了”,并表示会在家里等儿子回来接着聊天。

不变的是太阳照常升起——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有感

不变的是太阳照常升起——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有感

不变的是“太阳照常升起”——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50后洪老师说自己看了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感到莫名其妙,尽管自己也经历了文革;70后张老师说在大学时看过,不好懂。

洪老师特别强调,导演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性比《子弹在飞》还高出几倍。

好奇心驱使我也看了《太阳照常升起》和小说原著《天鹅绒》(作者,叶弥),感觉怪怪的,象怪味胡豆,又像是一个做不完的梦。

但是,觉得电影是原小说的再创造,内容和人物都比小说的更丰满,台词很有个性,意蕴更含蓄,意味更深刻。

在表现手法上,倒叙、插叙,都用上了,情节很有跳跃性。

越到后演得越精彩,这些也只有奇才姜文才能够表现得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根据笔者的生活阅历,笔者认为《太阳照常升起》反映的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间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生存状况。

包括供销社售货员比干部更有权力;百姓生活得贫穷艰辛,如穿不起袜子,因为丢失一双鞋(小说里是“两斤肉”)而抑郁发疯自杀;走遍大城市买不到天鹅绒;学校里有“性”压抑的成分,比如看电影是遭遇摸屁股、抓流氓、梁老师的自杀(那时自杀的知识分子还少吗?),小队长李东方和唐雨林的妻子姚妹妹在石屋中幽会;改造下放的老唐替队长李东方管教队里的几个痞子,免得那几个痞子老在集市上转悠、喝酒赌钱、扰乱地方治安......这些都是是六七十这个特殊年代生活主要组成部分。

影片重点再现了“一知一农”两个家庭的艰难生活和悲苦命运,双线合二为一,到后来两家又汇合在云南某山区。

主人公就是老唐唐雨林(姜文饰)和小队长李东方(房祖名饰)。

老唐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凭一腔热血在祖国边疆大漠工作,有贡献,后在大学工作,与妻子分居,后来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带着一帮不愿上学的娃子去山上打猎,队长给记公分,倒是有几分难得的超脱闲适好玩。

而小队长是“烈士”后代,孤儿寡母的,与发疯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在乡下生活得闭塞压抑艰辛。

妈妈的鞋子无缘无故丢失,爬上高的的树木,刨树根,朗诵诗歌......这些都是写实的,有生活基础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篇一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篇一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像和色调异常清晰地衬托出主人公们对于爱欲情仇的纠葛,它的色彩虽然浓烈却不像别的大片中那样空洞,像是有生命一般,让我们看到人在童年时才能看到的景象:鲜艳的花,湛蓝的天,奔腾的流水,层层的田。

这像是一种唤起,一种复苏,不仅仅是为了怀念,更是对于纯真的回归。

电影中的情感就在这人性的初始时滋长开来,虽然残酷却生气昂然。

一曲人性的悲歌《太阳照常升起》绚烂已极的色彩与情感,因为有着对人性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相得益彰,成为电影的活的部分。

这种在张扬中注入沉重的笔法,搞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姜文以最大的真诚和才气避免了这种可能,让电影有了自己的灵魂。

正如姜文所说,拍电影像是给自己放血。

影片中看似张扬的人物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悲情。

梁老师诗意的弹唱是影片中精彩的一笔。

那首唱醉了电影中好多女人的歌曲,在第二个故事的起始和结束时两度响起,只是,如果说开始时的漫弹轻唱带给我们情绪上的舒展和沉醉,结束时的画外哼唱则带给我们灵魂的拷问。

被冤枉的梁老师以近乎平静的态度选择了上吊,事实上,他的冤情已得到平反,甚至他还意外地收获了林大夫和那个大蛮妞的爱情。

但是他无法释怀那42把手电筒,还有它们背后的他们,这种戕害人性的时代劣根性会让一个纯真的人被扭曲或是被扼杀,梁老师不过是选择了后者。

电影点到为止,相信是姜文有自己的苦衷,但这种温和的表现却依然有力。

除此之外,姜文更多的还是使用曲笔来表现时代对于人性的戕害。

疯妈拒绝与现实融合,是对爱情的守护,也是对精神的守护,片尾她一遍又一遍声嘶力竭地喊着:“别害怕,火车在前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太阳艰难地诞生,这种寄望是对那个时代的曲折控诉。

电影辗转新疆、云南等地,放弃城市,回归田野,用乡野的大美和纯真,来抗衡现实的丑陋和城市的混乱。

小队长对待死亡的认命,唐妻反抗下放的不认命,林大夫孤注一掷地抹黑自己,老唐枪响,这种非常态的表现让人性被戕害的无法避免和无从抗拒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生与死
——姜文电影《太阳照旧升起》观后感
每当我想看电影,但又无影可看时,我就会再看看姜文的《太阳照旧升起》。

我认为这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公映过的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没必要说那绚丽的画面,也没必要说隐约着的象征,单是故事中的留白就时时引诱着我回味。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太多的留白让大多数观众看得不知所云吧!又中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觉得电影大概讲了三个爱情婚姻悲剧。

每一个悲剧都有意味深长的留白。

第一悲剧:小队长的“疯妈”。

疯妈的丈夫是志愿军出身。

“那支队伍最心爱,他不心爱。

”他的枪越来越短,表明他的官越做越大。

这个官员在疯妈读书的学校做英雄事迹汇报时,看上了她:“我在给一千多人讲话,但我的眼里只有你。

”他在千人众目睽睽之下只和她握手。

他经常写信给她,说了很多“疯话”。

最后带着枪,带走了她。

很明显,她也深爱着他。

可是他为什么要带枪?这是一处暗示和留白。

她最终跟他走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在一起了。

再后来,他去了西部,和苏联人一起工作。

她怀着后来的小队长,骑着骆驼,穿越沙漠,找到了他工作的地方。

一位俄罗斯大妈告诉她,阿廖沙(俄1 / 5
大妈不会说中国人的名字,把他称为阿廖沙)和娜塔莎相爱,事故中双双遇难。

她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三束颜色不同的年轻女人的头发。

她不相信他死了,她说:“你去找其他女人了,没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跟我撒谎。

”她带走了部分遗物,在火车上生下了将来的小队长。

在孩子成人后,她疯了。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她最终无法忘怀。

先是疯癫,而后穿着他当年穿过的军装和儿子深情告别。

儿子发现母亲整整齐齐的衣服漂在河中。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疯妈是自杀了,还是脱下丈夫当年的军服,离开丈夫的老家,去找他去了?这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留白。

“昔日已乘乌鸦去,此地空余乌鸦楼。

乌鸦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疯妈用方言朗读的诗句既是对其丈夫一去不复返的怨恨,也一语成谶:自己也一去不返,空留下那套飘在河上的军衣。

第二个悲剧:梁教师的悲剧。

梁教师是东部某学校的大众情人。

食堂里五个女工都喜欢他,以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为梁教师的歌唱伴舞。

这引来了一个内外俱丑的女子的爱与恨。

这个女子,哪怕是听到梁教师的粤语骂人,也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懂得了爱与被爱。

她爱梁教师爱得疯狂,爱得斯文扫地。

在电话中她以当时人们无法转述的粗言秽语骂那五个女工。

学校的校医林大夫也爱上梁教师,也爱得近乎疯狂。

一场露天电影改变了梁教师的命运。

稀里糊涂中他成了耍流氓的嫌疑。

故事发生在1976年。

那个年代,比流氓罪更高的罪也就是反革命了。

生活作风问习题是仅次于革命立场的大事。

梁教师最终2 / 5
摆脱了嫌疑,决定和林大夫恋爱结婚。

正当欢笑声不绝于耳时,沧桑的音乐响起,梁教师用母亲留给自己的束带自缢了。

梁教师为什么自缢?这个大大的留白让我百思不解。

根据故事情节推理,很可能是那个打电话用粗言秽语骂人的女子看着心上人梁教师和“情敌”林大夫即将结婚,由爱生恨,于是制造“证据”,向学校当局告发梁教师的生活作风问习题——如露天电影那天,摸女人屁股的就是梁教师。

梁教师不堪压力,自缢身亡。

梁教师的好朋友唐教师受牵连,也被学校下发到小队长所在的农村。

小队长口中的唐叔在打猎时告诉孩子们:“孵蛋的鸟不打”“搞对象的不打”。

然而梁教师、林大夫一对有情人却因无中生有的“生活作风”问习题终难成眷属,甚至于梁教师还因此自缢。

人不如鸟啊!电影不经意间挖苦了那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第三个悲剧:唐叔与妻子。

小队长称呼下放的唐教师为唐叔,跟着他打猎的孩子称他为老爹。

电影的结尾交代了他们曾经的爱情。

唐叔早年留学南洋,爱上了她。

唐说:“你相信吗?我敢从这桥上跳下去。

因为我爱你。

”唐真地跳了下去,被救上来时,心脏差点停止跳动。

她被感动了。

他们相爱了。

他回到祖国,参加建设。

几年后,写信给她,让她骑着白色的骆驼在路尽头找他,结婚。

他们的婚姻在浪漫和狂欢中开始,却在死亡和死亡的阴影中结束。

她,20岁左右,从南洋来到中国,和他开始婚姻。

约二十年后,她又重回南洋。

临行前,他送给她一个从北京买回来的镜子。

唐叔没日没夜地和孩子们打猎,无视了在南洋长大、年约40的妻子的身心需要。

她引诱了小队3 / 5
长,发生了性关系。

“你这样做,是要死人的!”唐叔说道,手中拿着那支百分百中的猎枪。

唐叔在高人指点下,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最终和妻子好聚好散,让妻子回南洋。

可是,单纯幼稚的小队长却再次羞辱唐叔:我找到天鹅绒了,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

枪最终还是是响了……这个时空的情节叙述戛然而止。

唐叔结局会如何呢?这个留白我们不难猜测。

一个下放改造的唐叔枪杀小队长。

他的下场不会比好友梁教师好到哪里。

二十年前,他用生命赢得爱情,现在他又用生命来保卫爱的尊严。

心理学家说,对人身心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婚变。

三个悲剧都可以理解为婚变的悲剧。

三个悲剧都和爱有关,三个悲剧都以死亡为终结。

爱是生,爱的结局却是死。

人类由爱而生,人类却不得不死。

生大致相似,死却各个不同。

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死都是非正常死亡,到底谁应该为他们的悲剧负责呢?是人性的无耻,还是社会的变态?或许兼而有之。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妨称为朦胧电影。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感。

另一个看过电影的人十有八九会说“你胡说!电影根本不是这样的!你是怎么看的?”于是对电影的另一个阐述就出现了。

或许这部电影是有意识地追求这个效果,或许它就是要向“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致敬,或许它就是要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致敬。

无论如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颇有现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多角度,多时空,多线索。

最后给观众一个云里雾里。

这部电影叫好不叫4 / 5
座的原因大概如此。

唯美的画面、激昂的音乐、悲惨的故事……,久久萦绕我心,乃至于时常再来看看。

不过我想,编剧导演最想让我们记住的是:阿廖沙,别害怕!我一喊,火车就停下了。

他一笑,天就亮了。

——怀抱婴儿的青年女子对着照旧升起的太阳大喊。

是的。

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的结尾深情地说:“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去,真理将永远存在……”
只要太阳照旧升起,只要有新的生命,人类就有希望。

备注:唐叔姜文扮演,梁教师黄秋生扮演,疯妈周韵扮演。

2020⑴⑵6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