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合集下载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下面是初三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力的实验知识点1. 弹力实验:弹簧的特性可以通过加载不同的质量块,在弹簧的伸缩过程中观察质量块的位移和弹簧的变形情况,了解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

2. 摩擦力实验: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在倾斜平面上放置物体,在不同的角度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通过比较重力和滑动摩擦力或静止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摩擦系数的关系。

3. 浮力实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物体浸没的条件和浮力的原理。

二、光的实验知识点1. 光线的传播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点光源发射光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定律。

2. 运用反射定律实验: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反射仪或反射板,照射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分析,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中将光线从空气射入介质中,观察光线的折射方向,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三、电的实验知识点1. 电池组成实验:电池的极性通过连接电池和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确定电池的极性并区分正负极。

2. 串、并联电路实验:电流的分布利用电池、导线和灯泡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

3. 电阻的测量实验:电阻的大小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电流和电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四、声的实验知识点1. 声音的传播实验:声音的传播路径利用声源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例如声音的直线传播、反射和衍射等。

2. 音叉的共振实验:共振现象利用音叉和共鸣管进行实验,通过调整共鸣管的长度,观察共振现象,了解音叉的共振频率和共鸣管的共振条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6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6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面就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和物料,清楚实验步骤和方法,了解实验原理和目的,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要对实验内容进行彻底的准备,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和指导学生。

二、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地操作实验器材和进行实验步骤。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不发生意外和危险。

在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三、实验后的总结和讨论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

可以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分析实验结果和规律,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通过实验总结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报告的撰写与展示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

五、实验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分享和交流。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交流和探讨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通过实验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验经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江苏物理8上初中实验总结大全

江苏物理8上初中实验总结大全

江苏初中8上物理实验总结蔡庆Ⅰ探究水沸腾实验:(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2)实验装置:(3)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自下而上的安装顺序,根据酒精灯的外焰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再根据烧杯内水面的位置确定挂温度计的铁圈位置。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5)实验室注意事项:1酒精的应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盏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2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得用嘴吹灭3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加热(6)缩短水的沸腾时间,采用以下措施;1提高水的初始温度2减少水的质量3给烧杯加盖(带有小孔)Ⅱ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3)实验装置:(4)加热的方法:水浴法(优点: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实验内容:①观察海波熔化时的现象?②当温度达到40℃后,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③当海波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④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t/min 1 1.5 2 2.5 3 ……t水/℃t海波/℃海波状态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液体沸腾图象要点诠释:1、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初中物理实验重点总结与整理

初中物理实验重点总结与整理

初中物理实验重点总结与整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一些重点总结和整理。

1. 用电设备实验: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学生学习了许多与电流和电阻有关的知识。

在用电设备实验中,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简单电路实验:学生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了解电流的流动路径、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关系,并探索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2)电流强度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安培计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理解电流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3)电阻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材料和截面积等,观察电阻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测量电阻的大小。

(4)伏安特性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电池的电动势等,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光学实验:光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光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性质。

以下是一些光学实验的重点总结和整理:(1)反射实验:学生可以用光线在不同的平面反射器上进行实验,了解反射定律,探索入射角、反射角和反射平面之间的关系。

(2)折光实验:学生可以用光线通过不同介质的界面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变化,理解折射定律。

(3)透镜实验:学生可以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并比较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探索透镜成像的规律。

(4)颜色实验:学生可以用光的三原色和滤光片进行实验,研究颜色的合成和分解,了解彩色的形成原因。

3. 动力学实验:初中物理中的动力学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通过动力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等概念。

以下是一些动力学实验的重点总结和整理:(1)弹簧振子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劲度系数和质量的大小,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的变化规律。

(2)斜面实验:学生可以借助斜面和小车进行实验,研究小车的加速度和翻滚轨迹,理解斜面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通用5篇)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通用5篇)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通用5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

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实验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篇1一、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定期检查,建立管理责任人自查,强化安全意识。

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实验指导教师配合、校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确保实验室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指导教师,精心准备实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

更新思想观念,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三星中学"做实,做强"的发展步骤,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三、实验室日常工作的完成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做好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健全报损制度、仪器领用制度。

实现计算机管理。

四、仪器设备购置协助学校做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补充,仪器的论证选型购买等工作,加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做好本年度仪器设备购置,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坚持结合实际,适当超前。

五、做好实验室工作文件建立管理工作为三星中学的实验室评估合格,做好实验室的教学计划、日常管理、安全工作、工作日志等各种工作文件的归类、归档、整理工作。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篇2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核心重点实验汇总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核心重点实验汇总

【核心实验汇总】实验1:探究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1)操作:敲击音叉。

(2)现象:小球被多次弹开..。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分析:①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②该实验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

实验2:探究声音的传播(如图所示)(1)操作:将瓶内空气不断抽出。

(2)现象: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3)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分析:①该实验最终是几乎听不见.....声音。

②该实验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

实验3:探究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如图所示)(1)操作: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使之振动发声。

(2)现象:较大的力....拨动时,钢尺振动的幅度较...大.;听到的声音较响....。

(3)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4: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如图所示)(1)操作: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

(2)现象: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钢尺振动的较.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3)结论:音调与声源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5:水沸腾实验(如图所示)(1)操作: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②每隔1min(或2min)记录1次水的温度,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③沸腾后几分钟,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④作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

(2)现象:①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②沸腾前...,温度逐渐升高......,需要继续吸热....;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物理实验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来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参与了许多物理实验,通过实验的实施和总结,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在初二物理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实验力学实验是物理实验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学习了力、运动和能量等方面的知识。

1.1 弹簧的弹性实验弹簧的实验让我了解了弹簧的弹性性质。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弹簧的力与变形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弹簧的实验比较,我们还了解到了弹簧的劲度系数的概念,它描述了弹簧对外力的阻抗能力。

1.2 摩擦力实验通过摩擦力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摩擦的基本原理。

我们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摩擦系数的实验,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有所差异。

这使我明白了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材质和力的垂直分量有关。

1.3 力的合成实验力的合成实验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如何有效地计算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多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合力的结果。

这使我明白了向量运算在力学中的应用。

二、光学实验光学实验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2.1 反射实验反射实验让我了解了光的反射原理。

通过反射实验,我发现光线在镜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平面镜和曲面镜的反射特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镜像的形成。

2.2 折射实验折射实验使我了解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原理。

通过实验,我发现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我们还学习了折射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材质的折射率。

2.3 凸透镜实验通过凸透镜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凸透镜具有使光线会聚的特性,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我们还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并通过实验测量了透镜的焦距。

三、热学实验热学实验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我了解了热的传导、热膨胀等热学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1实施课改,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又加之近年提高了中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

通过两年的探索和总结,可以看到现在我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前几届有所增强。

这对提高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

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1)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有的学生没有进行校零就直接使用;测拉力时没有作匀速直线运动就读数;校零时不在使用位置上。

(2) 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拿在手里读数,而且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水面相平,甚至量筒都没放平就读数。

(3) 在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没有试触就直接使用;不注意接合适的量程。

(4)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及判断阻值的变化情况。

2、操作不规范,如(1) 学生操作不按实验要求,操作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不是移动光屏呈接像,而是移动透镜去找像。

(3) 连接电路的方法不正确;表的刻度盘没有正对观察者;没有排除电路故障的一般经验,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连接电路。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

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如(1)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根本没有呈接到清晰的像就在题单上填写了结论。

(2)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先在记录中把数据、结论都填好后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两边的力臂始终调得一样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总结第一章:声现象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易错点: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易错点: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易错点:拨钢尺:1.实验步骤: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

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

(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易错点: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易错点: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2.实验中观察: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的原因: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馏净水的现象:集水的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的作用:加快水的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重新沸腾。

实验3:冰、蜡烛的融化、凝固。

易错点:1.水浴加热的好处: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也不准确。

水浴可是固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物质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模拟雨的形成易错点:1.步骤: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的金属盘。

2.冰块的作用:加快水蒸气的液化。

3.现象: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锥形瓶中的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属盘底部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雨滴”。

实验5:碘的升华和凝华易错点:1.现象: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凝华为固体小颗粒,且上端的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的作用:加快碘的凝华。

实验6:比较水、盐水的凝固点(即熔点)易错点:1.步骤:将相同质量的水、盐水放入冷冻室中冷冻足够长时间,使其完全凝固。

取出后用研究晶体熔点的装置分别水浴加热,观察物水的盐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示数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升高时它的示数即为水或盐水的熔点。

第三章:光现象实验1:太阳光的色散和验证紫外线、红外线的存在。

易错点:1.色散光屏上上红下紫。

2.验证红外线:将三支玻璃泡涂黑的初温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放在色散后红光的外侧、可见光区、紫光外侧,相同一段时间后红光外侧温度计示数升高最多。

3.实验方法:转换(热效应)、转化放大(玻璃泡涂黑)、控制变量4.玻璃泡涂黑作用: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放大实验现象。

5.红外线特点:具有显著的热效应。

6.紫外线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实验2:小孔成像(树林光斑)易错点:1.像的性质:上下左右颠倒的实像。

2.解释: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响像的大小的因素: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实验3:研究光路: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加入牛奶或颗粒物的半浑浊液体,从侧面观察从电筒射出的光。

2.半浑浊液体:显示光路。

实验4:平面镜成像:易错点:1.器材:支架、玻璃板、完全相同的蜡烛或棋子两个、白纸一张、光屏一个、(火柴)、刻度尺。

2.步骤:①将透明茶色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白纸上(或垂直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棋子A,把另一相同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使其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③观察比较棋子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

④记录棋子B、玻璃板(平面镜)、棋子A的位置,画出他们的连线,测出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不说物距、像距)⑤移走棋子B,在同一位置竖直放置一光屏,从侧面直接观察光屏,看有没有像。

⑥多次重复以上步骤。

3.为何用茶色玻璃板:既可以让光发生反射成像,又可以看见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4.为何完全相同: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5.无论怎幺调节棋子B都无法和像重合:玻璃板未竖直放置。

6.为什么要薄:若过厚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

7.看不清像:用手电筒照射成像物体或用电筒照射像。

8.解释: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照射像也能把物体照亮。

9.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实验归纳法。

10.多次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光的反射易错点:1.步骤:①把一可沿中心轴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的O点。

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②把纸板向后折叠一定角度,观察纸板上有无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还原,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的大小。

现象:当入射光线偏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偏离法线。

2.结论:光的反射中: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方法:实验归纳法。

4.硬纸板作用:显示光路。

5.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实验1: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折射情况。

易错点:1.结论:2.多次实验: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2:辨别两种透镜。

易错点:1.用手摸两种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是凸透镜,两边厚中间薄的是凹透镜。

2.通过两种透镜近距离观察物体,将物体放大的是凸透镜,将物体缩小的是凸透镜。

3.使阳光(或大于十倍焦距的点光源)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或光屏)上,形成的光斑中间较亮,周围较暗的是凸透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暗,周围较亮的是凸透镜。

4.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成倒立像的是凸透镜,成正立像的是凹透镜。

5.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并移动透镜,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反的是凸透镜,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同的是凸透镜。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易错点:1.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目的: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像不成在光屏中心,则像偏向哪边,就向同一方向移动光源或相反方向移动透镜或光屏,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每次试验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光源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4.若遮挡一半透镜,仍能成像,但暗一些。

5.无论如何调节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①光源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②光源离焦点过近,像距太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凭承接不到像;③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6.利用F光源的好处:7.结论:①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时,不成像。

③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的实像。

④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凸透镜焦距和两倍凸透镜焦距之间时,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⑤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⑥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成实像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

⑦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且成实像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

8.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4:测凸透镜焦距易错点:1.器材:太阳光、白纸、刻度尺、凸透镜(或任意一种点光源、光屏、光具座、凸透镜)2.操作:①使阳光垂直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上,调节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即为其焦距。

②依次将点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调节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录此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d,d/2即为凸透镜焦距。

3.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视力矫正易错点:1.结论:①近视眼镜的作用:将光发散,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眼镜的作用:将光会聚,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2.交换凸透镜与眼镜的位置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原因是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实验1:特殊测量法(测纸的厚度、硬币直径、铁路线的长度、钢丝直径、笔芯直径、弹簧钢丝长度等)易错点:1.弹簧钢丝长度:(测少算多)①器材:刻度尺、细线②步骤:用细线紧沿一匝圆形弹簧缠绕,并在细线相交处作一记号。

③拉直细线,用刻度尺测量细线头至记号处的长度l。

④ 记录弹簧匝数n表达式:L=ln 2. 测纸的厚度:(测多算少)① 将n 页纸紧压,用刻度尺测出其厚度D ② 重复上述步骤至少两次。

③ 表格:3. 铁路线的长度:(化曲为直)① 将细线紧贴地图上铁路线,使二者完全重合,标记起点和终点。

② 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起点到终点的长度l 。

③ 利用比例尺1:n 计算铁路线的长度 ④ 表达式:S=nl实验2: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易错点: 1. 步骤:① 剪两个等大的圆形纸片,其中一个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

② 把它们分别黏成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

③ 将两纸锥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记录它们到达地面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