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物理实验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易错点:

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

易错点:

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

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

易错点:

拨钢尺:

1.实验步骤:

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

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

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

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

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

易错点: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

易错点:

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2.实验中观察: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的原因: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馏净水的现象:集水的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的作用:加快水的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重新沸腾。

实验3:冰、蜡烛的融化、凝固。

易错点:

1.水浴加热的好处: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也不准确。水浴可是固

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物质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模拟雨的形成

易错点:

1.步骤: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的金属盘。

2.冰块的作用:加快水蒸气的液化。

3.现象: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锥形瓶中的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属盘底部遇冷

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雨滴”。

实验5:碘的升华和凝华

易错点:

1.现象: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凝华为固体小

颗粒,且上端的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的作用:加快碘的凝华。

实验6:比较水、盐水的凝固点(即熔点)

易错点:

1.步骤:将相同质量的水、盐水放入冷冻室中冷冻足够长时间,使其完全凝固。取出后用研究晶体熔

点的装置分别水浴加热,观察物水的盐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示数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升高时它的示数即为水或盐水的熔点。

第三章:光现象

实验1:太阳光的色散和验证紫外线、红外线的存在。

易错点:

1.色散光屏上上红下紫。

2.验证红外线:将三支玻璃泡涂黑的初温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放在色散后红光的外侧、可见光区、紫光

外侧,相同一段时间后红光外侧温度计示数升高最多。

3.实验方法:转换(热效应)、转化放大(玻璃泡涂黑)、控制变量

4.玻璃泡涂黑作用: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放大实验现象。

5.红外线特点:具有显著的热效应。

6.紫外线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实验2:小孔成像(树林光斑)

易错点:

1.像的性质:上下左右颠倒的实像。

2.解释: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响像的大小的因素: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实验3:研究光路:

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加入牛奶或颗粒物的半浑浊液体,从侧面观察从电筒射出的光。

2.半浑浊液体:显示光路。

实验4:平面镜成像:

易错点:

1.器材:支架、玻璃板、完全相同的蜡烛或棋子两个、白纸一张、光屏一个、(火柴)、刻度尺。

2.步骤:

①将透明茶色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白纸上(或垂直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棋子A,把另一相同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使其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③观察比较棋子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

④记录棋子B、玻璃板(平面镜)、棋子A的位置,画出他们的连线,测出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不说物距、像距)

⑤移走棋子B,在同一位置竖直放置一光屏,从侧面直接观察光屏,看有没有像。

⑥多次重复以上步骤。

3.为何用茶色玻璃板:既可以让光发生反射成像,又可以看见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

置和大小关系。

4.为何完全相同: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5.无论怎幺调节棋子B都无法和像重合:玻璃板未竖直放置。

6.为什么要薄:若过厚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

7.看不清像:用手电筒照射成像物体或用电筒照射像。

8.解释: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照射像也能把物体照亮。

9.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实验归纳法。

10.多次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光的反射

易错点:

1.步骤:

①把一可沿中心轴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的O

点。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②把纸板向后折叠一定角度,观察纸板上有无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还原,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的大小。现象:当入射光线偏离法线时,反

射光线也偏离法线。

2.结论:

光的反射中: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方法:实验归纳法。

4.硬纸板作用:显示光路。

5.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实验1: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折射情况。

易错点:

1.结论:

2.多次实验: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2:辨别两种透镜。

易错点:

1.用手摸两种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是凸透镜,两边厚中间薄的是凹透镜。

2.通过两种透镜近距离观察物体,将物体放大的是凸透镜,将物体缩小的是凸透镜。

3.使阳光(或大于十倍焦距的点光源)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或光屏)上,形成的光斑中间较亮,

周围较暗的是凸透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暗,周围较亮的是凸透镜。

4.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成倒立像的是凸透镜,成正立像的是凹透镜。

5.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并移动透镜,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反的是凸透镜,像的移动方

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同的是凸透镜。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易错点:

1.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目的: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像不成在光屏中心,则像偏向哪边,就向同一方向移动光源或相反方向移动透镜或光屏,使像成

在光屏中央。

3.每次试验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光源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4.若遮挡一半透镜,仍能成像,但暗一些。

5.无论如何调节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

①光源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②光源离焦点过近,像距太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凭承接不到像;

③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6.利用F光源的好处:

7.结论:

①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时,不成像。

③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的实像。

④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凸透镜焦距和两倍凸透镜焦距之间时,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⑤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⑥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成实像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

离越大。

⑦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且成实像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

8.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4:测凸透镜焦距

易错点:

1.器材:太阳光、白纸、刻度尺、凸透镜(或任意一种点光源、光屏、光具座、凸透镜)

2.操作:

①使阳光垂直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上,调节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

光斑。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即为其焦距。

②依次将点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

平直线上。调节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录此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d,d/2即为凸透镜焦距。

3.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视力矫正

易错点:

1.结论:

①近视眼镜的作用:将光发散,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

落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眼镜的作用:将光会聚,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

落在视网膜上。

2.交换凸透镜与眼镜的位置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原因是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实验1:特殊测量法(测纸的厚度、硬币直径、铁路线的长度、钢丝直径、笔芯直径、弹簧钢丝长度等)

易错点:

1.弹簧钢丝长度:(测少算多)

①器材:刻度尺、细线

②步骤:用细线紧沿一匝圆形弹簧缠绕,并在细线相交处作一记号。

③拉直细线,用刻度尺测量细线头至记号处的长度l。

④ 记录弹簧匝数n

表达式:L=ln 2. 测纸的厚度:(测多算少)

① 将n 页纸紧压,用刻度尺测出其厚度D ② 重复上述步骤至少两次。 ③ 表格:

3. 铁路线的长度:(化曲为直)

① 将细线紧贴地图上铁路线,使二者完全重合,标记起点和终点。 ② 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起点到终点的长度l 。 ③ 利用比例尺1:n 计算铁路线的长度 ④ 表达式:S=nl

实验2: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易错点: 1. 步骤:

① 剪两个等大的圆形纸片,其中一个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 ② 把它们分别黏成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

③ 将两纸锥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记录它们到达地面的时间。 2. 释放高度不宜过低:可以减小时间测量时产生的误差。

实验3: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

易错点:

1. 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

2. 当气泡中心通过刻度显示计时。

3. 起始刻度线距管底有一段距离:刚开始气泡由管底向上运动不是匀速的,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4. 结论:气泡上升一段时间后,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

5. 表格:

气泡通过的路程S/cm 10

20 30 40 所用的时间t/s

区间S/cm

0~10 10~20 20~30 30~40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 ·1s )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实验1:天平的使用

页数n 张数n/2 总厚度D/mm 一张纸的厚度d/mm 一张纸的平均厚度 d /mm 1 2 3

易错点:

1.置于水平工作台上。

2.游码归零。

3.平衡螺母调零,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4.左物右码。

5.用镊子取用砝码。

6.用完后砝码放在砝码盒中。

7.测物体质量是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8.待测物体总质量不超过所有砝码质量之和。

9.潮湿物品或化学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实验2:特物体的密度

易错点:

一、实验:

有天平、量筒: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1m

2.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1V

3.用细绳拴住物体,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读出此时水和物体的总体积2V

4.表达式:

1

21

m

V V ρ=

-

?若物体为吸水物体:

(1).

②用细绳拴住物体,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一段时间后,读出此时水和物体的总

体积2

V。

③在天平两托盘上各垫一张不透水的塑料膜,调节天平平衡,将物体从量筒中取出,用处

理过的天平测量其质量2

m。

④表达式:

1

2121

()

m

V V m m

ρ

ρ

ρ

=

-+-

(2).

①用保鲜膜包裹物体后再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

②将细沙放入量筒中,用“排沙法”测其体积。

③若物体密度比水小:

④用细针将物体压入装有水的量筒中,并使之浸没。

天平缺砝码,有水、烧杯若干、量筒。

?测质量:

1.在天平两盘上各放一个相同的空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2.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物体,向右盘中烧杯加水,至天平平衡。

3.将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1V

4.m=1V/ρ水

缺量筒,有水、天平、砝码、烧杯。?测体积:

(1).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1m。

②将物体用细绳拴住浸没在水中,待水面平静后在水面的位置上做个记号。

③取出物体,向烧杯中加水至记号处,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2m

④V=

21 m m ρ

-

(2).

①在烧杯中装满水并加盖,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装置的总质量1m。

②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后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装置的总质量2m。

③V=

12 m m m

ρ

+-

缺量筒,有水、天平、砝码、溢水杯。

?测体积: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空容器的质量1m。

2.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后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溢出的水和容器的总质量2m。

3.V=

21 m m ρ

-

只有水、弹簧测力计、烧杯

?测固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

3.

G

G F

ρρ=

-

?测液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1

3.将同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2

4.

1

2

G F

G F

ρρ

-

=

-水

测液体密度:

1.将适量液体装入烧杯中,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液体的质量1m。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倒出液体的体积V。

3.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倒过液体后烧杯和水的质量2m。

4.

12

m m

V ρ

-=

二、注意事项:

1.误差分析:倒液体时液体倒不尽。

2.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底部相平。

3.直接将潮湿的物体放在天平上测量。

实验3: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现象解释:花香、菜香、糖溶解、墨水散开……: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现象解释:破镜不能重圆:镜子断裂处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几乎为零。

现象解释:经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电扇易沾灰尘)(或相互排斥):……与……摩擦使……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带相同电荷,同种电荷线互排斥。)

现象解释:气体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压缩:分子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间隙大,而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隙小。

现象解释:酒精加水后体积减小:分子间存在间隙。

实验1:分子间存在引力

易错点:

1.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它们能黏在一起。

第八章力

实验1:使用弹簧测力计

易错点:

1.看量程、分度值;调零;受力方向须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实验2:物体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关系:

易错点:

1.结论: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与物体所受外力成正比。

实验3: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的因素

易错点:

1.变量:物体质量、物体形状、海拔高度、地理位置

2.如何控制质量:将同一块橡皮泥先后捏成不同形状测量它所受到的重力。

3.结论:

①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②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海拔高度、地理位置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实验4: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1.猜想:

①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②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2.实验验证:

①猜想一: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1)”

②猜想二: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2)”

③猜想三: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3)”

3.实验改进: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5.(5)、6.(2)”

4.实验错误:

①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的大小不变。

5.应用:

①判断防滑性能:

将……均置于水平地面(桌面)上,将一木块置于第一……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1,将同一木块置于第二……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若F1 >F2,则第一……防滑性好,反之第二……防滑性好。

②减小摩擦:

比较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将一小车正方于水平地面(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小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1,将同一小车倒放于同一水平地面(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小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若F1 >F2,则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滚动摩擦力更大,反之滑动摩擦力更大。

第九章力与运动

实验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易错点:

1.系于卡片两对角或小车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2.当卡片两端钩码重力相等时,卡片静止;当卡片两端钩码重力不相等时,卡片向力较大的一端运动。

3.把卡片扭转一个角度后放手,发现卡片先转动,后静止。这是为了探究:平衡力是否必须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用小卡片的好处: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

5.比较卡片与小车: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而小车重力较大,与所

在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较大,转动后与所在平面摩擦更大,对实验产生影响。

6.比较小车和木块:小车与所处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远小于钩码对小车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而木块

与所处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较大,不可忽略,对实验产生影响。

7.结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2: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易错点:

1.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通过钢球(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停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理得出:若钢

球(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力,钢球(小车)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目的:探究物体水平运动距离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即初速度相同的物体,接触面越光

滑,水平运动距离越远。

3.步骤:让同一钢球(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相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不同的水平面上滚动,比较

滚动的距离。

4.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控制钢球(小车)滑到水平平面初始位置是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5.表格:

实验序号水平部分材料钢球(小车)受阻力的情况钢球(小车)运动的路程

1 光滑木板(玻璃板)最小最长

2 毛巾/棉布(光滑木板)最大较长

3 粗布条(毛巾/棉布)较大最短

6.结论:同一钢球(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相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距离越远。

7.推理得出结论:若钢球(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力,钢球(小车)将永远做匀

速直线运动。

现象解释:

1.车加速时人先后倾倒:人的脚和车厢的地面间有摩擦力,脚的底部随车一起向前加速,而人的上身

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倒。

2.各种有关惯性的题:XXX具有惯性。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

实验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易错点:

3.实验方法:转化法:把压力的作用效果转化为桌子(或装有水的塑料瓶)陷入沙坑的深度和海绵形

变的程度。

4.结论: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当压力向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大小的条件是:被压物体材料相同。

6.将小桌先后置于海绵和木板上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将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表现形式等同与

压力的作用效果。

7.用装水的塑料瓶:

①将塑料瓶中装半瓶水,正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

②整平沙坑,将塑料瓶倒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

③在瓶中装满水,整平沙坑,将塑料瓶倒放(正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

④重复实验;

⑤比较三次沙坑凹陷程度,得出结论。

实验2: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8.当压强计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液面应当相平,若不相平,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9.检查气密性:用手轻压压强计金属盒,若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明显稳定高度差,松手后立即复原,

则气密性良好,否则不好。

10.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几乎无变化的原因:软管与U形管接头处漏气(气密性不好)。

11.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某一深度处,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②保持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改变它的方向,重新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③改变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的深度,重复以上步骤。

④将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浓盐水中同一深度处,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⑤比较几次实验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得出结论。

12.结论:

⑥同一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⑦在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⑧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3.结论不可靠的原因:没有控制压强计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不变或没有多次实验,不能

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3: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易错点:

14.步骤:

①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

②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关口堵塞。

③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

15.注入少量水:易于加热使水沸腾,缩短实验时间,汽化成水蒸气,占据罐内空间,带走罐内气体,

罐内几乎只剩水蒸气。

16.白雾: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罐内空气已几乎排尽。

17.现象:易拉罐被压扁,并产生巨响。

18.解释:罐内水蒸气冷却后液化成水滴,罐内气压大大减小,易拉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扁。

实验4:估测大气压的值

易错点:

19.把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尽可能排尽管内空气,用蜡或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目的:

尽可能排尽管内空气,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产生气压影响实验。)

20.水平缓慢拉动注射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

21.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L,除它的容积V,的活塞横截面积S。

S=V/L

p=F/S

22.或:

①将蘸水(密封性更好)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在光滑水平面上,挤出里面空气,用弹簧测力计勾着

挂钩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面,记录刚拉脱时的读数。再设法量出吸盘的面积。

23.误差:空气排不尽;封不住(偏小);有摩擦(偏大);非水平(偏大或偏小)。

24.弹簧测力计量程选择错误:

计算出压力,根据标准大气压算出的需要的拉力,远大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所以不能准确测出大气压。

实验5: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25.步骤:

①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重力G1。

②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直至其完全浸没,记录现象和全部浸没时的

示数F1。

③将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将物体浸没在浓盐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比较F1和F2

⑤将另一体积相同重力不同的物体二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重力G2。

⑥将物体二浸没在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

⑦比较G1- F1与G2- F3

26.结论:

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重力、浸

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②浸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

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实验6:探究浮力的大小:

易错点:

27.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物;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力G桶;

③在溢水杯中装满水(装水至刚好到溢水口);

④把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当水停止外流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G物2;

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桶内溢出液体的重力G桶2;

⑥比较G物-G物2(物体所受浮力)和G桶- G桶2(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⑦多次实验;

⑧整理器材。

28.若G物-G物2=和G桶- G桶2则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9.若用木块则不同的是步骤○4

实验7:物体的浮与沉

易错点:

30.结论:

①在浮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上浮与下沉与物重有关;

②在物重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上浮与下沉与浮力有关。

31.变量:

①在改变物体质量即重力的同时控制排开水的体积即浮力不变,

②在改变排开水的体积即浮力的同时控制物体质量即重力不变。

现象解释:流体流速:

……处空气(液体)流速大,压强小,使……与……之间形成压强差,从而产生压力差,所以……

实验8:区分浓盐水和纯水

易错点:

32.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倒入一种液体,竖直插入另一种液体中,移动玻璃管使橡皮膜变平,

若管内液面高于管外液面,则管内是纯净水;移动玻璃管使管内外液面相平,若橡皮膜向下凹,则管内液体是浓盐水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实验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易错点:

1.试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方便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

2.变量:挂钩码的位置,动力的作用点、方向、钩码的数量、动力的大小。

3.结论错误或无法实验原因:

①弹簧测力计未竖直拉动,使动力臂无法测量(或使动力臂未控制为……)

②不同单位物理量之间不能相加。

③没有多次实验,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④未改变……(实验探究的因变量)。

4.动力与阻力在杠杆同侧,且(或)支点不在中间:不能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产生实验误差。

5.证实:阻力*阻力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到支点的距离错误:

在杠杆左边适当位置挂适量钩码,在右边适当位置挂上弹簧测力计,沿斜下方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多次实验,计算得不满足上述规律,说明上述规律错误。

实验2:测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易错点:

1.做额外功的原因:需克服杠杆自重和转轴间的摩擦做功。

2.结论不可靠的原因:

①钩码未挂在同一位置,没有控制动力与阻力移动距离之比相同;

②未控制提升物体重力相同;

③没有多次实验,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3.结论:用杠杆提升重物,

①杠杆自重越大,提升同一重物,机械效率越低;

②提升重物重力越大,使用同一杠杆,机械效率越高。

4.表格:

次数钩码悬挂点钩码移动距

离h/m 钩码总重

G/N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

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

/%

1 (三次应相同)

2

3

实验3: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机械效率

易错点:

1.做额外功的原因:需克服动滑轮自重和转轴间的摩擦做功。

2.结论:

①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

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其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③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力(在理想情况下省一半力),费距离,其实质是一个动力

臂等于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④滑轮组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⑤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⑥提升同一重物,动滑轮重力越大,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提升同一重物,

减小动滑轮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⑦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物体重力越大,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使用同一滑

轮组,增加提升物体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⑧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的绕法(动、

定滑轮数相同,绳从哪个起绕),拉动速度无关。

3.使用动滑轮,应竖直向上匀速提升弹簧测力计(错误:未……)

4.计算机械效率时违背规律的表现:……处(中),机械效率大于1,原因:弹簧测力计读数错误,应

为……。

5.表格:

次数钩码重G/N 钩码上升距离

h/m 弹簧测力计示

数F/N

弹簧测力计上

升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

3

现象解释:如何更省力

1.具体措施+以增大动力臂(减小阻力臂)。

2.解释:

①当阻力和阻力臂相同时,要使杠杆平衡,由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得动力臂越大,动力越小。

②当阻力和动力臂相同时,要使杠杆平衡,由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得阻力臂越小,动力越小。

实验4:探究斜面:

易错点:

1.每次在斜面上放不同数量的砝码,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小车。

2.保持斜面长不变,还是用同一斜面,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高度),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同一小车。

3.保持斜面长不变,在斜面上垫玻璃板、毛巾,保持斜面的倾斜程度(高度),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同

一小车。

4.结论:

①不计摩擦和其他阻力,Fs=Gh;

②使用同一斜面提升同一重物,斜面越缓,越省力。

③使用同一斜面提升同一重物,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④使用不同斜面提升同一重物,斜面倾斜程度一定,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

5.表格:

测量序号F/N s/m G/N h/m Fs/(N·m)Gh/(N·m)机械效率η/%

1

2

3

实验序号线面的倾斜

程度小车重力

G/N

斜面高度

h/m

沿斜面拉力

(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斜面长s/m 机械效率

η/%

1 较缓

2 较陡

3 最陡

实验5:估测上楼功率

易错点:

1.定量:

①器材: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②物理量:每节台阶的高度、人的体重、登楼时间

③用体重计测出人的体重,用秒表测出登楼时间,用刻度尺测每阶台阶的高度并数出登楼的台阶

数(长竿和卷尺测登楼的高度),利用P=mgh/t计算功率。

2.定性:

一:

①器材:体重计、秒表

②物理量:人的体重、登楼时间

③用体重计测出人的体重,用秒表测出登相同高度楼的时间。根据P=mgh/t,h、g相同,哪一个

人体重和时间的比值大,他的功率就大。

二:

①器材:体重计、刻度尺

②物理量:每节台阶的高度、人的体重

③用体重计测出人的体重,用刻度尺测每阶台阶的高度并数出相同时间内登上台阶的数量(长竿

和卷尺测登楼的高度),计算登楼高度,根据P=mgh/t,t、g相同,哪一个人体重和高度的乘积大,他的功率就大。

3.表格:

每节台阶的高度h0/m 登楼的台阶数n/个登楼高度h/m 人的体重m/kg 登楼时间t/s 功率p/w

4.不求功率平均值:功率不是人的固有属性,求平均值没意义。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实验1: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易错点:

1.让同一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下滑,撞击水平放置在同一长水平木板上同一位置的同

一木块。

2.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小车上放砝码),让他们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目的:控制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

具有的初始速度相等)由静止下滑,撞击水平放置在同一长水平木板上同一位置的同一木块。

3.实验方法:

①转化法:通过观察木块被小车撞击后滑行距离的大小判断小车对木块做功的多少,知道小车运

动到水平面初始位置时动能的大小。

②控制变量法:同一小车/相同高度,同一斜面,同一长水平木板,同一位置,同一木块

4.使用斜面的好处:可以控制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具有的初始速度。

5.结论:

①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②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③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不能完成实验。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木块不受摩擦力,因为所有物体

在不受力或受一对平衡力时,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木块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实验2:卡片为什么跳起来

易错点:

1.将套有橡皮筋的纸片用手反过来压平在桌面上(目的:使橡皮筋形变程度相同)。

2.迅速松开手(目的:不阻碍纸片的运动,使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纸片的动)。

3.实验方法:转化法:将橡皮筋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纸片弹起的高度。

现象解释:摆和滚摆: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上升高度降低: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

现象解释:同一个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印记大小不同

质量相同的球,被举高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落地时转化来的动能越大,与地面撞击后转化来的弹性

势能越大,弹性形变越大,所以印记越大。

现象解释:同一个球弹起高度降低(印记减小)

球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与地面撞击后转化来的弹性势能减少,弹性形变减少,所以印记减小)。

实验3: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易错点:

1.转化法:将重力势能的大小转化为木桩陷进沙坑的深度(下表面涂了墨水的球在纸上留下印记的大

小)

2.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和物体的质量与其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在质量一定时,物体被举高的高度越

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在被举高的高度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4:比较水和沙子的比热容

易错点:

1.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天平

2.控制变量:相同质量、初温的水、沙子、相同的烧杯、相同加热方式(相同酒精灯)、相同加热时间

/升高相同温度

3.玻璃棒搅拌:使沙子或水受热均匀。

4.电加热器的好处:热损失少,可以减小误差。

5.加热相同时间,观察比较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多少;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6.加热相同时间:使用相同加热方式加热相同时间,物体吸收热量相同。

实验5: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易错点:

1.结论:

①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吸热(升温)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

②相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质量越大(小),吸热(升温)越多。

③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越多,吸热(升温)越多。

现象解释:海陆风成因

白天,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陆地比大海升温快,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上升,海面较冷的空气来补充,冷空气沿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陆地比大海降温快,海面上密度较小的空气上升,地面附近较冷的空气来补充,冷空气沿地面吹向大海,形成陆风。

实验6:内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给瓶子打气、爆瓶子、酒精打火瓶、加热使水沸腾软木塞飞出、向下压使棉花燃烧)

易错点:

1.现象:瓶盖(软木塞)弹/飞出,(瓶内出现“白雾”);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

2.迅速向下压:减小实验中的热损失,防止对实验产生影响。

3.解释:

①瓶内空气(水蒸气、燃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温度降低,使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②通过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着火点使之燃烧。

实验7:比较燃料的热值

1.测量工具:温度计、天平

2.控制变量:相同质量、初温的水或沙子、相同的烧杯、相同质量燃料

3.应使燃料完全燃烧,观察比较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多少。

4.现象不明显:水的质量太多,燃料质量太少。

5.实验不成功:水的质量太少,燃料质量太多,两种燃料都把水加热至沸腾。第十三~十七章略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一:初中物理实验心得体会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

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冷和热》 第一课《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①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②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③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 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最新苏教版小学3三年级语文下册测试卷【全套】

最新苏教版小学3三年级语文下册测试卷【全套】(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 分时间:60 分钟)

【新教材】 姓名:得分: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3分) 掠.过(lüènüè)音符.(fófú)“唧.”的一声(jījí)饯.行 (qián jiàn)友谊.(yíyì)誉.满天下(yǜyù) 二、看拼音.写词语。(10 分) 三、比一比.再组词。(6 分)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到句子中。(10 分) ( )( )似锦( )( )荡荡杨柳( )( ) 沙鸥( )( ) 管鲍( )( ) 情同( )( ) 促膝( )( ) ( )( )难分 1.春天来了.公园里.小河边.令人流连忘返。 2.爸爸和王叔叔.他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整天。 五、按要求写词语。(10 分) 1.照样子.写词语。 湛蓝墨黑金 灿灿银亮亮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 词语。 一( )歌一( )翅膀一( )白鹭 ( )的燕子( )的羽毛( )的心情六、 选词填空。(6 分)

增加增添增长 1.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 )了许多生趣。 2.操场边小树的数目比原来( )了许多。 3.暑假里.李冰跟爸爸游览了祖国的名ft大川.( )了不少见识。仰望远眺凝视 4.小花猫趴在墙角.屏息( ).等着老鼠出洞。 5.站在阳台上( ).五彩缤纷的街灯、霓虹灯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 6.我( )着灿烂的星空.脑海里充满了美妙的遐想。七、照 样子.根据提示写句子。(5 分) 1.例:柔柳展开了嫩叶。(提示:把句子写具体)(2 分) 千 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桃花散发出香味。 2.例: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提示:描写几个连续的动作)(3 分) 八、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8 分)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泊: 句意: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怜:鸣: 句意:九、口语交际。(4 分) 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习俗?请列举几个.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十、积累填空。(13 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9 分) (1)二三月间.微风吹拂着. 从天上。千万条展开了的嫩叶。. . 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从南方赶来.为春光了许多生趣。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完美版)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 【导语】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 篇一: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二: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16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30分) 1、84×23的积是()位数。 2、34的26倍是(),270是9的()倍。 3、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4、天安门城楼高350()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 一头鲸鱼重150()小明体重30() 5、25×40的积的末尾一共有()个0。 6、从下午2点开始,40分钟一节课,应该在()下课。 7、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互换 上午9时= 晚上10时35分= 17时20分= 中午12:45= 23:08 = 5时35分= 8、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是上午8:00~11:30,下午2:00~6:30,每天开放()。 9、今天的0时也是昨天的()时,也可以说是昨天夜里的()时。 10、已知1988年是闰年,写出这一年以后的两个闰年()()。今年的第一天是()月()日,它的前一天是()月()日1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年()月()日是50周年,到今年的10月1日是()周年。 12、校园艺术节,从10月9日开始到10月16日结束,一共有()天。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0乘以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都是两位数。()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两个数相加的和。() 3、教师节在每年的第三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 5、48÷4÷2与48÷(4×2)的积相同。() 6、32-18÷2应先算32-18。() 7、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8、31×69的积大约是2100. () 9、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10、用十位上的2乘13积是26。() 三、选择(10分) 1、2015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有()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学生实验是物理考查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方试, 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实验操作考试。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对此, 笔者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 1) 注意力分散。在教师讲时, 学生只管自己边看边玩。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 2) 仪器无端损坏。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主要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 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有不少学生在自已摆弄仪器, 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 热闹而无序。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较差, 这是由于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针对以上问题, 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 1) 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笔者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

苏教版六年级英语

知 行 书 院 学 生 个 性 化 教 案 本学生: 科目: 日期:

知行书院 学生辅导教案 教学目标 Unit4知识点的讲解 教学重点 语法的讲解 知识连接 情态动词句型转换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 本次教学主要内容 单词的默写 知识点的讲解 1、一般过去时情态动词的句型转换: (1)could 引导的一般过去时的否定句,在could 之后加not :could not=couldn? Six years ago, I could write.(否定句) Six years ago, I couldn?t write. (2)could 引导的一般过去时的一般问句,将could 调至句首: Mike could read and draw.(一般问句) Could Mike read or draw? 学生姓名 郑朱繁 学 校 西小 授课教师 何远会 年 级 六年级 上课时间 10-12 授课日期 11-9

(3)could引导的特殊问句:特殊疑问句+could引导的一般问句: They could ride a bike.(对画线部分提问) 先改为Could they ride a bike(用do what替换) ?然后得到What could they do? 2、同义句: (1) He also writes emails.= He writes emails too. (2) What day is today?=What day is it today? 3、介词的用法: in the office at home, listen to the radio read newspapers for news on the Internet buy things from shops make friends at school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on holiday look out of the window go on make a sentence with …egg? wait for the answer stick a photo of yourself compare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4、不定冠词an构成的短语:an email, an e-books, an e-friend, an English lesson, an egg.可以补充:an American, an answer, an angry teacher, an aeroplane, 小试牛刀 1.Liu Tao could read when he was young.(改为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w Mrs Green has a telephone.(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 could ride a bike ten years ago.(改为一般疑问句)

2018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应用题大全500题

1.商店有4筐苹果,每筐55千克,已经卖出1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苹果? 2. 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3. 每盒粉笔1元3角4分,每瓶墨水6角2分,学校买了6盒粉笔5瓶墨水,共花多少钱? 4. 有篮球9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8倍,足球有多少个? 5. 有足球72个,篮球9个,足球的数量是篮球的多少倍?

6. 有足球72个,正好是篮球个数的8倍,篮球有多少个? 7. 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50本,平均分给4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多少本? 8. 在3千米长的公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分多少段? 9.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0米长的路,如果他来回走2趟共行多少米? 10. 商店有黄气球19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7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 的2倍,花气球有多少个?

11. 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 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12. 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13. 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4. 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15. 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16. 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 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5-5)*120=1200 1200/(10+2)=100 1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 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6-8)*60=480 480/(8+2)=48 18 .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 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钱? 给小红多少钱? (7+5)/3=4 8/4=2 2*(7-4)=6 8-6=2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 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苏教版六年级阅读训练及答案

我爱秋天 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几缕凉风吹过,便顿生了几丝惬意。“秋天来了!”我的心中全然是对秋的喜爱。我要高呼:“我爱秋天!” 秋天,极富绚丽色彩的季节;秋天,极富累累果实的季节。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要去田野里、山坡上,欣赏秋赐予大地的新装。瞧这边的田野,脱去了绿裙子,换上了金黄的头篷,又是一种别样的美。天是那么(),那么();流水是那么(),那么()。还有路边的排排杨树,这会儿也洋洋洒洒地飘落下片片叶子,宛如只只飞旋的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伴着优美的舞姿停落在地面之上,流水之间……加之“一”字排开,或是“人”字排开的南飞大雁,呵,这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卷哪!天色渐渐晚了,再看着那边的山坡,一棵棵的红枫树,红的多好看啊!像少女羞红的脸庞,像醉汉涨红的面颊,跟天边的红霞连在一起,简直是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烧得我心中暖意融融,烧得我甚至忘记了将要到来的寒冬。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总是要伴着飒飒的秋风,挟着柔长的秋雨。秋雨淅沥,连绵不断,像串串珍珠,在天地之间织起了一层层迷蒙的雨帘。每每这时,我总是抛开雨伞,就在这样的雨中行走。任雨水吻着我,拥着我,任雨水沾湿我的头发,任雨水尽情地散发它的种种温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秋雨的凉爽……每每这时,一切的烦恼与忧愁,一切的猜忌与狐疑,都在雨水的轻抚下逃走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我,一个美丽的我。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会怀着一颗充满希冀的心走进花园。瞧,那株株菊花,一夜过后,便一团团、一簇簇地zhàn开了笑脸。有红的、白的、黄的,艳丽多姿,香气宜人,在凉凉的秋风之中,不畏寒霜,尽展着花之优美。我的心,也会随之而激动不已,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未有过的勇气,此时也都一chū即发,让我决心要像菊花那样傲然吐蕊。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田间垄上,果园之间,到处都是忙碌收割的人们,到处都是笑语声声。看,地里的那亩亩庄稼,都结满了饱满的果实;瞧,果园里的株株果树,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春华秋实”,丰收的时候终于来到了1农田里,那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麦子甩出了大穗子,一棵棵的大白菜像卫士一样站在田地里,还有那香气扑鼻的苹果……真是数不胜数。农民们可是乐坏了,他们从早到晚地忙着收割,还一边唱着小曲:“大玉米哎大高粱,收割完了送回家……”农家人秋收的喜悦,在这个迷人的季节里传向了祖国大地……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如画的秋色! 我爱秋天——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我爱秋天! 阅读题目 1.注音或写汉字 飒() zhàn()开硕()果一chū()即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蓝急清 B、高蓝清柔 C、晴净清柔 D、高晴缓清

最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1、粉笔、水等物质都需要占据空间。 2、空气也需要占据空间。 3、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扩张。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4、水占据的空间不能被压缩或扩张。 5、篮球、足球、自行车胎、压缩玩具、喷水壶等都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的特征。 6、空气具有质量。空气的质量比较轻。 7、可以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8、1升的空气大约重1.29克。大量体积的空气也会有比较重的质量。 9、相同体积的其他物质和空气相比,质量比空气大;相同质量的空气和其他物质相比,体积比较大。 10、空气被加热后会上浮。这说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大气受太阳辐射,受热不均,导致形成冷热空气,空气循环运动,就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土壤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等组成。 3、常见的土壤类型是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4、土壤中的固体部分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粒、粉粒、黏粒三种颗粒类型。

5、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6、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 7、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 8、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9、土壤中渗水性最强、透气性最好的是沙土,黏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最差,壤土的渗水性和透气性适中。 10、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1、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12、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3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4、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16、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坏、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7、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理解练习 日期:姓名: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木工祖师——鲁班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也是一个有许多创造的杰出发明家,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 有一年鲁班接受了建筑一座大宫殿的任务,而且工期很紧。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头砍,徒弟们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不小心被山上的野草划破了手。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他想,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手,那么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 于是,它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把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__________工匠,杰出的_________,被土木工匠尊奉为"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简陋--()优秀--() 3.短文一共有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_自然段写鲁班上山时被_________划破了手,经过研究在_________的帮助下,发明了__________。 4.你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写一写。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小黄鸭 小黄鸭住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可是大家都觉得它软弱害羞,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小白灵不肯和小黄鸭去唱歌,它说:“唱歌总是跑调,真难听!”小红狐不肯和小黄鸭去跳舞,它说:“小黄鸭跳舞总是缩手缩脚,太难看!” 小黄鸭一想起他们说过的话,就十分伤心,觉得自己太笨了,什么都干不好,真是没用!正在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只受伤的小鸟掉进水里了!”小百灵、小红狐听到喊声都急忙赶到河边,可是谁也不会游泳,都急得在岸边搓手跺脚。就在大家速手无策的时候,小黄鸭赶来了,它不顾一切的跳进水里,用背托起落水的小鸟,飞快地游到岸边,小鸟得救了! 大家高兴得欢呼起来,异口同声的说:“没想到小黄鸭游泳这么棒呀,真了不起!”从此以后,大家对小黄鸭的态度改变了,小黄鸭也慢慢的变了,变得开朗、活泼、自信了。 1.短文有_______个自然段。 2.下面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长处?写一写。 小百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黄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来小百灵、小红狐是怎样评价小黄鸭的?用“”画出来。 4.小黄鸭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使它们改变了对小黄鸭的态度? 5.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德基书院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整十或整百的乘法口算:(挡0法)先把乘数末尾的0挡住进行口算,再将挡住的0加到乘积 末尾,挡住几个0就再加几个0。 2、竖式计算: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满几 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讲解时,要演示给学生看。并且要确保所有学生注意力都在黑板上。 讲解后,立即训练。】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 5、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任何数和1相乘还得这个数本身。【强调任何数除以零等于零是错的。强化领不能做除数】 6、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 7、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至少有这么多个零】 8、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最多只能多一位】 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10、对折绳子和对折纸:每次对折绳子变为原来段数的两倍。 11、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大(错)【举例说明:1X3=3,1+3=4】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1、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2、2包盐重1千克。4本数学书约重1千克。书包约重2千克。【要学生记住几个常见题型。鸡蛋50g 鸭蛋60g 学生体重25到45kg之间一分钱硬币1g左右】 3、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5、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6、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装油,倒油问题。一瓶油连瓶重7千克,倒出一半油后重4kg。求油重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典型题。画图讲解】 7、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反复强调单位要统一】 8、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填写单位时一定要看清是填长度还是重量。 9、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主动承担教研组内的服务性工作。身受学校领导、同志的好评和同学们的欢迎。 二、教学方面 1、做到了精心备课。 一个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与组内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研究新课程标准,研读新教材。与组内同志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一起落实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确定科学的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了集众家教学之长处,克己之短处。非常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质量。 2、做到了认真上课 上好课是干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我非常重视上课这项工作。每节课都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等候上课。以自己的行为扼制了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同时,也满足了学校的“上满40分钟课”的要求。课堂上我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课开始,趣以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课堂上我注重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的天资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得到利用。同时,让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得以培养和锻炼。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部分学生真正充当了课堂上小先生的作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各方面水平在合作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积极参加物理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地区的说课比赛,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对于我个人的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一个学期的工作做了许多,回顾起来确实有许多工作值得我去回味。有成功让我高兴的地方,也有失败让我痛心的地方。成功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发扬光大。失败的地方就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补充完善。以上,是我一个学期工作的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2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整数【正数、0、负数】 1、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和1、 2、3……都是自然数,也都是整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如:-3、-17、0、90、6等。 5、整数的读写:多位数从个位起,每四位分为一级,可分为个级、万级、亿级。读数时,从最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读万级和亿级的数时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加上级名。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无论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写数时,先确定最高位是哪一级的哪个数位,然后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7、整数的数位从低位开始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8、大数目的改写: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或“亿”字。 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按要求改写数,写出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根据需要还可以还原。例如:974800000=9.748亿,453200=45.32万。

9、求一个数的近似值(通常采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也可以分别说成精确到个位、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千分位…… 例如把8745603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再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精确到万位) 8745603=874.5603万≈875万 10、整数的大小比较: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相同,次高位上的数大的哪个数就大,如果还相同,则继续比较,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5、小数的读法:读小数时,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小数部分的0要读。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备课本 科目数学 班级三(1)班 任课教师黄菁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年、月、日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 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24×5=120(个) 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上1个0。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资料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资料 【物理教育】 初中物理实验考试题都出自这里xx-03-15让物理变简单环球物理实验步骤、操作、结论1力学基础性 1、天平测质量 【实验目的】 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 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 游) 【实验记录】 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2、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目的】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 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0、2 N。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8 N。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目的】 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 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 测固体密度 【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 ρ=m/v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3。

苏教版六年级英语上

1、本的堂兄/妹 2、(只有)四岁 3、有许多问题 4、公共标志 5、问/答问题 6、表示不同的东西 7、在墙上 8、远离 9、不接近草地10、践踏草坪 11、安静12、制造噪音 13、对……了解很多14、禁止吸烟 15、禁止乱丢杂物16、禁止停车 17、禁止触摸18、禁止吃喝 19、散步20、一张10元的钞票21、给我10元钱22、环顾 23、附近没有人24、拾起 25、一个公园管理员26、上来 27、指着28、罚款10元 29、穿绿毛衣的男孩 30、穿绿衣服的男孩 句子: 1、杰克只有一岁但他总是有许多问题。 2、他正在问本有关它们的问题。 3、这儿有许多标志。 4、它指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危险”。 5、我可以进去吗?不,你不可以,你必须远离它。 6、它的意思是我们不该践踏草地。 7、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它们表示不同的东西。 8、你不可以在教室里吃喝。 9、史密斯先生每天在公园散步。 10、杰克现在对公共标志了解了很多。 11、鸟笼上的标志很有趣。

1、本的生日 2、一位新生 3、在本/我的班上 4、住在……附近 5、一起回家 6、放学后 7、拜访吉姆/他8、谈论 9、举行生日聚会10、等着瞧 11、想要做某事12、我愿意看/做 13、作为生日礼物14、日本动画片 15、在10月18日16、几号 17、有许多葡萄的蛋糕 18、在生日聚会上19、脱下他的戏服 20、对本唱生日歌 21、吹灭蜡烛22、到……的时间了 句子: 1、吉姆是本班上的一名新学生。他住在本的附近。 2、放学后本和吉姆经常一起回家。 3、他们正在讨论本的生日。 4、吉姆今天几号?十月十六日。 5、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是十月十八日。 6、你想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吗? 7、你常举行生日聚会吗?、 8、你想用什么作为你的生日礼物? 9、本正在举行生日聚会。 10、麦克正在给本一些卡通片作为生日礼物。 11、本正在吹灭蛋糕上的蜡烛。 12、到吃蛋糕的时间了。 1、2、3特殊记第一其余要加th 第四第十三8省t,9减e 第八第九 逢几十变y为is加th 第三十 若是遇到几十几,变变个位就可以第四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