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名篇绿及其赏析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欢迎大家阅读!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

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

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

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绿意。

”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

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停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不凡,收束利索。

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

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作品《绿》原文及其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朱自清的《绿》批注

朱自清的《绿》批注

朱自清的《绿》批注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以下是一些批注,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梅雨亭的地理位置和独特景致。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通过比喻,作者将水花的形象描绘得更加生动,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它的美丽。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这句话通过拟人的方式,将梅雨潭的绿色描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如何到达梅雨潭的过程。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这句话通过对比瀑布和梅雨潭的美丽,突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极度喜爱和渴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生动描绘自然景致的散文。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者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喜爱。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

朱⾃清散⽂《绿》赏析及修辞 导语:《绿》是朱⾃清先⽣早期的游记散⽂《温州的踪迹》⾥的⼀篇,作于1924年2⽉8⽇,是⼀篇贮满诗意的美⽂。

⽂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绿”⾃然地将全⽂勾连在⼀起。

以下是⼩编整理的朱⾃清散⽂《绿》赏析及修辞,欢迎⼤家阅读! ⽂章结构⼩巧,全篇只有四段⽂字,⼤约有⼀千⼆百字。

这不同于⼀般的游记散⽂,⽽是通过梅⾬潭的绿绿的潭⽔,抒写作者之情。

所以,第⼀段只⽤了⼀句话,“我第⼆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抒写的中⼼⼀⽬了然。

“梅⾬潭是⼀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潭的奇异、可爱的潭⽔;写梅⾬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潭。

这都在为下⽂着意刻画梅⾬潭的“绿”作好铺垫。

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只是顺着游历的⾜迹,对瀑布、对梅⾬亭作了简洁⽽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亭与瀑布的中间,插⼊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个秋季的薄阴的天⽓。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分油油绿意。

”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章要描写的`中⼼相照应。

最后,全⽂以“我第⼆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潭的绿了”⼀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不凡,收束利索。

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字,却是传神之笔。

经过作者的⼀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它更是全⽂情景交融的焦点。

作者象⼀个善调丹青的能⼿,调动了⽐喻、拟⼈、联想等多种⼿法,从各个⾓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潭⽔,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绿⾊之中。

“梅⾬潭闪闪的绿⾊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理,融为⼀体,⾄此,情与景真象⽔乳那样难分解了。

朱自清《绿》赏析

朱自清《绿》赏析

朱自清《绿》赏析1. 说起朱自清的《绿》,就好像看到了一片浓郁的翡翠啊,那种绿仿佛能从纸面上流出来,沁人心脾。

你看,那种绿不是普通的绿色,而是被作者细腻笔触染上的一种情感——就像一道小溪,清澈透亮,流进读者的心田。

2. 这篇文章写的绿,不只是单纯的颜色,而是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就像是小李在公园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安逸,周围的绿树让他忘却烦恼。

朱自清的笔下,那些绿也是这样,好像在安慰我们,让我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

3. 你看那写的绿,多像被春雨洗过的嫩芽,带着清新与生机。

朱自清的文字就像一场细雨,一点一点地洒在心头,润物细无声,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那片绿意中,仿佛世界变得柔和起来。

4. 《绿》里描述的景色,像是一幅画,但更像是心灵的倒影。

就像小张在湖边散步,湖水碧绿如翡翠,微风吹过,水波荡漾,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朱自清通过文字传达得淋漓尽致。

读《绿》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一部分,那绿不仅是看到的,更是心里感受到的。

5. 朱自清的笔触像是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地描绘出每一片绿叶,就像在讲述每一片叶子背后的故事。

小吴常说,他喜欢看着大树下那片绿意葱茏的景象,因为那种绿让他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而朱自清的《绿》同样给人一种深深的生机感,仿佛绿色不仅代表着自然,也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6. 《绿》不只是绿啊,那里面藏着朱自清的心境。

就像小郑面对烦恼的时候,总喜欢去看看大树下的绿荫,找回内心的平静。

朱自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好像也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的契合,让那种绿的宁静抚慰他的心。

7. 读《绿》,就像是被春风拂过脸庞,一阵清凉。

小孙喜欢在草地上打滚,感受草叶带来的那种清爽,朱自清的笔下也充满了这种自然的灵动与自由,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美妙。

8. 朱自清的《绿》让人感觉到自然之美的纯净,就像小冯每次在夏天里看着树荫下的光影,那种散落在地上的斑驳绿光,总能让他感觉到心情舒畅。

文章中的绿,就是那种轻松的、毫无负担的美,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

高一语文朱自清散文《绿》鉴赏

高一语文朱自清散文《绿》鉴赏

高一语文朱自清散文《绿》鉴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情感真实、质朴自然、语言凝练,他的著名写景散文《绿》更是被选入高一语文教材中,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朱自清散文《绿》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绿》鉴赏(一)一、绘声绘色,尽情渲染:形象美高尔基说:“文艺作品不是陈述概念,而是用形象、图象来描写现实。

”这话既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鲜活的、可感的,也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生动的、形象的。

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实的感受。

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散文里,运用排比、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从不同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绘事物,尽情渲染梅雨潭之绿,来表现美的意境,给人一种可触可摸,人物、景象历历在目的感受。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把“溅着的水花”,比作朵朵白梅,微微细雨,使读者真个有未临其境而如见其境之感,不胜向往之至。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语法上看,这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从修辞上看,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了排比,排比中又套叠着比喻,而比喻中又实现了视觉、感觉、触觉的沟通(通感),作家从多角度、多侧面极力渲染梅雨潭的绿,对读者的感情深处形成了强烈的审美冲击。

作者把梅雨潭水的涟漪比作美丽的“少妇”“裙幅”,多么可爱;把潭水的碧波比作“初恋少女的心”,多么动人;把潭水的清澈比作柔滑的“明油”和鲜嫩的“蛋清”,多富有光彩;把潭水的性状比作“温润”而纯洁的“碧玉”,多么深邃可人[2]。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迈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绿》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绿》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绿》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 1924 年 2 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的特点:一是构思新颖精巧,作者以“绿”为线索,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联想到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最后又将梅雨潭的水与之相比,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美;二是描写细腻传神,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梅雨潭的绿描绘得生动形象,如“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等;三是语言清新隽永,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口语,使得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绿》一文,不仅展现了梅雨潭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绿》赏析

朱自清《绿》赏析

朱自清《绿》赏析朱自清《绿》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绿》赏析,欢迎阅读参考!朱自清《绿》赏析《绿》朱自清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名篇绿及其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现代名家散文欣赏
朱自清名篇《绿》及其赏析
绿作者:·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便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
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

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

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

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

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

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不凡,收束利索。

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

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

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招引”
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
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

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

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

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

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
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

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

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在《绿》一文中,作者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也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地情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颇有造诣。

其散文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朴素,平易自然。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注重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达到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

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
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