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外国教育史教案(河北大学)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1-4章)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1-4章)
在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古代埃及各种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熟悉其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与教法:
学校的产生固然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但直接催生学校的却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奴隶制社会之中。
斯巴达的奴隶制国家是在一个民族压迫另外一些民族的基础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居民被分为严格的等级,实施寡头贵族专制的政治体制;从经济上看,斯巴达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城邦;文化也相当落后。教育是斯巴达贵族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最重要的手段,斯巴达的学校都由国家举办和管理,教育直接控制在国家手里;实行免费教育;男女的教育都受到重视;斯巴达的学校只有军事体育学校一种类型,整个教育体系的明显特点就是突出了军事体育性质;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奴隶主的后代培养成为身体强壮、忍苦耐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五项竞技、军事游戏和训练是最主要的项目,忽视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采取严酷的锻炼和训练。
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教育的起源;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由低到高、由简及繁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产生特点的原因。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试比较前氏族公社时期教育与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异同。
2、试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袁锐锷,张季娟.外国教育史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学器材与工具
投影仪或多媒体
授课时间
第1周第1节

大学外国教育史教案

大学外国教育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教育的主要特点、制度和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教育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教育: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文明为代表的教育发展。

2. 中世纪教育:以欧洲中世纪教育为主要内容,包括教会学校、世俗教育、大学教育等。

3. 近代教育: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主要内容。

4. 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教育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外国教育史中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家,体会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代教育1. 引入:介绍古代教育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文明的教育特点、制度和思想。

3. 案例分析:以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为例,分析古代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比较古代不同文明的教育差异,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课时:中世纪教育1. 引入:介绍中世纪教育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教会学校、世俗教育、大学教育的特点、制度和思想。

3. 案例分析:以巴黎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例,分析中世纪大学教育的特点。

4. 小组讨论:比较中世纪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课时:近代教育1. 引入:介绍近代教育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时期的发展。

2. 讲解:近代教育的特点、制度和思想。

3. 案例分析:以英国教育改革为例,分析近代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外国教育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外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

2. 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1. 外国教育史中各个阶段的特征。

2. 各个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外国教育史吗?2. 回答:外国教育史是研究外国教育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

3. 阐述: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二、讲授新课1. 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a. 古代教育b. 中世纪教育c. 近代教育d. 现代教育2. 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a. 古代教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b. 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封建教育等c. 近代教育: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d. 现代教育:杜威、康德、赫尔巴特等3. 各个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影响a. 分析各个教育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b. 探讨各个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三、课堂讨论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外国教育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强调外国教育史对我们了解教育发展历程、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某个阶段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2. 撰写一篇关于外国教育史的小论文,阐述你对某个教育思想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使学生对外国教育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理学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孟禄等,20世纪初提出。
3.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人类从形成起就在生产劳动中所进行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首创者:[原苏联]米丁斯基等。
4.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的产生并不仅与生产劳动有关,还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首创者:杨贤江。20世纪30年代提出。
1.从观察与实践中学习
2.从练习与教导中学习
(三)教育特点
1.教育的平等性
2.教育的非形式性
分组讨论后,进行小结: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产生了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外国教育史课程


课程编号:06004
总学时:72周学时:4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教育学、学前教育二年级
开课时间:第4学期
使用教材:《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
授课教师姓名:贺国庆郭健朱文富何振海张宛
章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课时
2学时




1.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并予以评析;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前氏族时期(约400万至1.5万年前)。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使用旧石器,教育仅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或生活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2.母系氏族时期人们使用新石器。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成为氏族公社成员的主要生活依靠,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八九岁以后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后期出现教育胚胎形式的“青年之家”。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
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改变性质,并产生学校的萌芽。
章节
第二章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
课时
2学时




1.了解学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最早的学校。
2.了解亚非主要文明古国的古代教育概况及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结合汤因比的“世界文明流动说”,从而正确认识“西方中心论”。
教学
重点
难点

突出
方法
在了解斯巴达、雅典的社会特征及其各自的教育状况基础上,着重分析斯巴达、雅典教育各自的特点,比较其异同,并说明原因。
比较法与讨论法
3.了解奴隶(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根本区别。
教学
重点
难点

突出
方法
掌握奴隶(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根本区别
比较法与讨论法
相关
内容
素材
一、巴比伦
位于两河(幼发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初即有了楔形文字;公无前7世纪已形成藏有大量泥板的“图书馆”。数学、天文、医学、法律都很发达。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2,100年即有宫廷学校出现,为已知的最早的学校。书写载体:泥板。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帮助学生在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了解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各种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进一步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古代埃及的教育
1.宫廷学校
2.职官学校
3.文士学校
4.僧侣学校
二、巴比伦的教育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分组讨论后,进行小结:
3.父系氏族时期金、石、木工具并用,产生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பைடு நூலகம்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对后世影响较大。
4.军事民主制时期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个人占有现象,从而出现特权人物,逐渐形成阶级。军事教育的地位提高。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阶级教育的萌芽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二、古代埃及
位于尼罗河流域。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00年的古王国时期即已有宫廷学校存在,为有史可稽的最早的学校。主要学校形式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僧侣学校。各类学校目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亦不同。书写载体:紙草。
三、古代印度
位于印度河及恒河流域。教育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及宗教性。家庭教育的地位仍较重要。有寺院学校,古儒学校等教育形式,各具特点。主要经典:《吠陀》。书写载体:树叶。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概况,掌握其基本特征。
教学
重点
难点

突出
方法
1.掌握最早的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2.把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讲授法与讨论法
相关
内容
素材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学起源论19世纪末开始流传,将教育视为生物本能活动,认为在非脊椎动物中即有“指导”与“学习”现象。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等。
思考题:
1.埃及的学校类型。
2.比较奴隶社会教育与原始社会的本质区别。
章节
第三章古代希腊的教育
课时
4学时




1.了解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两种典型的教育模式,包括其成因和异同;探讨影响教育制度的多方面因素。
2.掌握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教育观点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引导学生在了解原始社会前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及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概况基础上,探讨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原因,并归纳其基本特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
1.劳动生产经验方面的教育
2.社会生活方面的教育
3.宗教教育
4.军事教育
(二)教育方法
最早的文字及学校出现在东方,东方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主要类型及教育特点:
1.主要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宫吏。(2)祭司学校:培养高级僧侣。(3)僧侣学校:培养一般官吏及神职人员。(4)文士学校:为初级启蒙学校。(5)古儒学校:古代印度一种私塾式的学校。
2.教育特点(1)阶级性、等级性明显,一般只招收奴隶主或自由民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2)大多设施简陋,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4)脑体分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5)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总的来说,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的教育相比已有了根本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