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一章
外国教育史-填空-选择题

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填空题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固政权的需要。
3.古代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希伯来。
4.外国早期原始人的化石发现于东非的坦桑尼亚。
5.中外学术界关于教育起源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
6.母系氏族时期出现的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称为青年之家。
二、选择题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的宫廷学校。
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
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一L。
A.生动活泼B.直观有趣C.严肃认真D.简单粗暴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_等。
A.寺庙学校B.教区学校C.文法学校D.修辞学校5.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_. (2009)A. “拉比”B. “古儒”C. “书吏”D. “校父”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一、填空题1.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修辞学。
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摔跤)。
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_要求身心和谐发展_。
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5.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
6. “三艺”为“智者派”所创。
7.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8.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9.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10.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
11.苏格拉底以其“知识助产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12.—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13.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称为三个里程碑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外国教育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2020.0319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也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其主要内容有: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一.古埃及的历史背景1.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
2.古埃及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影响了古希腊字母的形成。
3.古埃及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4.古埃及在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二.古埃及的学校(选择:2019)古埃及的教育和学校发展水平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水平较高,促进了古埃及文化的发展。
但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反映了古埃及教育的阶级性和对劳动的轻视。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公元前1000年到前600年,印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
种姓制度对古印度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婆罗门的教育(公元前9、8世纪)(选择2009)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1.主要内容:以寺院作为主要教育场所,以佛教经典作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僧侣(比丘、比丘尼)作为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上主张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相结合。
2.积极性:反对种姓制度,主张教育应面向平民,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而不是梵文进行教学,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著名寺院作为学术(神学)研究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东南亚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深渊影响。
3.局限性:宣传悲观厌世的思想,阻碍了古印度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发展。
第四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横跨欧洲和亚洲,沟通两大地域文明的核心之地)希伯来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约在公元前14—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于巴比伦;第二时期是从公元前538年希伯来人重返家园,至1世纪被罗马帝国吞并。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4)教诲与规则。
道德训条与规则的教导,使他们从道德理论上了解道德行的意义。
(5)择友。
(6)惩罚。
惩罚的适当运用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八、教育管理思想(一)国家的教育管理职权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对人的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
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应该普遍设立学校。
国家级对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而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二)国家应设立督学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设立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发展。
督学的主要职责:(1)对将成为教育管理者的人进行培训(2)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管理(3)检查学校的教学工作(4)监督各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5)了解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并加以指导,以便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取得一致。
(三)建立全国统一学制婴儿期(0~6岁)—— 母育学校儿童期(6~12岁)—— 国语学校少年期(12~18岁)—— 拉丁语学校青年期(18~24岁)—— 大学(四)实施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五)学校各级人员的管理1.关于校长的规定校长的主要管理职责:(1)了解教师生活和教学工作情况,帮助和指导教师掌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2)监督整个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准则的执行;(3)妥善照管、认真保存学校的档案材料。
2.关于教师的规定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必需的东西——笃信宗教,然后是待人接物的美德,最后才是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识。
他应爱护自己的事业,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考虑和鼓励儿童的学习兴趣。
3.关于学生的规定在宗教方面,敬畏上帝,认真祈祷。
在德行方面,尊敬教师和十人长,与同学与友好相处,保持清洁和整洁,行为要符合礼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虚。
在智慧面,认真听讲和思考,对每周检查做好充分准备,拉丁语学校的学生在校内都应用拉丁语交谈。
(六)纪律与规章制度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纪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认为学校没有纪律就无法正常有序的工作。
外国教育史教程客观题

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填空题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3.古代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希伯来。
4.外国早期原始人的化石发现于东非的坦桑尼亚。
5.中外学术界关于教育起源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
6.母系氏族时期出现的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称为青年之家。
二、选择题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 A 的宫廷学校。
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 D 。
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 D 。
A.生动活泼B.直观有趣C.严肃认真D.简单粗暴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 A 等。
A.寺庙学校B.教区学校C.文法学校D.修辞学校5.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B .(2009)A.“拉比”B.“古儒”C.“书吏”D.“校父”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一、填空题1.“三艺”是辩证法、文法、修辞学。
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摔跤)。
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_要求身心和谐发展_。
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5.“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
6.“三艺”为“智者派”所创。
7.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8.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9.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10.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
11.苏格拉底以其“知识助产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12._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13.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称为三个里程碑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上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上)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地处内陆地区,与外界交往极不方便。
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实行专制的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
因此,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为特征的教育制度,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持久战斗的武士。
教育在斯巴达被当做国家的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
分为三个阶段:一、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
检查合格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二、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由母亲负责教育,主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为7岁以后打基础;三、公共教育。
7~18岁,男女儿童分别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
具体呢荣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标枪、摔跤。
教育方法实践练习。
18~20岁,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青年要参加秘密服役,不重视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养。
斯巴达教育是片面的、野蛮的,但又是成功的,因为培养出来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能够为城邦英勇作战,甚至牺牲在战场上。
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1)智者的教育活动智者原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到公元前五世纪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见解,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他们的出现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表明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贵发话,有利于教育的进步,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思想才真正成型。
(2)教育贡献他们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非门第作为唯一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受教育的内容范围;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中的前三艺确立(文法、修辞、辩证法);关心政治、道德问题,把系统的道德政治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丰富了教育内容。
外国教育史课件第一章教育的起源思维导图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假说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 (1)主要代表人物 • 法国的利托尔诺 • 英国的沛西·能
(2)基本观点
人类教育的本质有如动物界。其基础 是生存竞争的本能。
人类正是基于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 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个体。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1993
•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 (1)代表人物
•
前苏联教育史专家麦丁斯基
等。
• (2)基本观点
•
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
动必然是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
劳动不是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唯一的因素,劳动选择
了人,保留了人的同时,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
•
劳动和教育各有其特定的对象、不同领域和社会功能,
2. [美]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 社,1987年。
3. [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
4. [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著,李申等译,《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
5. [美]பைடு நூலகம்尔根著,杨东莼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 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Paul Monroe)
(2)基本观点 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对其理论观点的批评
•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忽
视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外国教育史习题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起源于劳动说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青年之家 5.《吠陀经》 6.楔形文字二、填空题1.外国教育史是以自古迄今的外国教育理论和( )及其( )为研究对象的。
2.在原始社会的教育过程中,传递( )经验和传递( )传递( )经验,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3.在东方文明古国,( )学校设立在国王所在地的皇宫里,( )学校设在大寺庙里。
4.文士学校是在古代( )国出现的一种学校;古儒学校是在古代( )国出现的一种学校。
5.奴隶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是( )、( )和( )完全脱节。
三、选择题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 )A.孟禄 B.达尔文 C.利托尔诺 D.汤姆逊2.主张“教育心理起源说”的是( )A.利托尔诺B.沛西.能C.孟禄D.汤姆逊3.学校教育产生在人类的(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四、判断题1.外国教育史是以欧州教育发展为中心的。
( )2.一般认为,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 )3.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 )4.动物界存在着教育现象,例如大猫教小猫捉老鼠。
( )5.学校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 )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这是奴隶社会教育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
(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5.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六、论述题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外国教育史课件第一章史前教育思维导图

3、成年礼价值
• 一个人完成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进入成年人的社会, 其地位和权利得到社会的承认的重要社会仪式和过程。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成年礼特征
◆ (1)成年礼与儿童生理密切联系 ◆ (2)成年礼不是一种短暂的仪式,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3)成年礼期间,需要恪守斋戒和各种禁忌,并接受各种行为规范的
血族群婚与族外群 婚
族外对偶婚 家庭出现
铁器的出现
铁犁牛耕
一夫一妻制与家庭
多比·昆人的生活场景
此图反映了处于采集和狩猎阶 段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多比•昆人 的生活和抚养下一代的教育实践。
杨马人的生活场景
杨马人注重对男童进行教育,把勇敢、好斗品质的培养作为 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杨马人的男子在教育儿子时,总是希望 把他们培养成生性多疑、脾气暴躁、动辄诉诸武力的人。杨 马人父亲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挑逗儿子打自己,然后报之以大 笑并对儿子的“勇猛”倍加赞赏。 • 关于拿破仑·查格伦对杨马人所做田野调查的影像资料参见 • /films/yanomamo-series.html
灵论 史前人类从灵魂的观念中衍生出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2、宗教的地位——决定社会教育性质和内容 (1)实践教育 (2)理论教育 3、宗教的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4、宗教教育——培养宗教专门人才和对一般人的宗教知识教育
阿拉斯加的鹰 -狼-鲸图腾柱
步奠定了学校产生的基础,为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宗教 形式,图腾多为动植物或其 他自然物。由于史前人类认 为自己的氏族与氏族用以命 名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 血缘联系,这种动植物或自 然物就成了氏族的图腾。
(二)禁忌体系 1、禁忌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导航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制度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第二节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第三节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第二章外国古代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西塞罗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第三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教育第二节中世纪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第四章外国近代教育制度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第三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第四节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第五节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第六节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第五章外国现代教育制度第一节英国现代教育制度第二节法国现代教育制度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第四节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第五节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第六节前苏联的教育制度第六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第二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第三节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第四节科学教育思想第五节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第六节新教育流派第七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第八节新传统教育流派第九节当代欧美教育思潮第十节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制度人类的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原始,质量低下,没有产生正规的学校教育。
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得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完善,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也逐步形成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
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伯来等国家相继进入了奴隶社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探索皆对东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
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即苏美尔语。
同时苏美尔人还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他们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芒苇杆(或木棒、骨棒)做笔,把字刻在半干的泥板上,即"泥板书",其上面的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这就为两河流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巴比伦时期,苏美尔人在几何、水利、建筑、机械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天文学、数学有了很大发展。
如数学已采用了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计数法,会运用四则运算,知道怎样求平方根、立方根,怎样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
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预测日蚀、月蚀,并区别五大行星和恒星。
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当时的学校多设于寺庙和宫廷附近。
学校以泥板书作教材,以泥板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因而学校又称"泥板书舍"。
学校对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十分重视。
教学管理非常严格,体罚盛行,老师用木棒责打学生是经常的事情。
到巴比伦时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知识,高等学校则除了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
教学方法主要是师徒讲授式。
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公元3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后人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才得以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并将其视为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形成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中间经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个时期,于525年为波斯国所灭。
古代埃及在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有了图形文字,后来又有了表音文字。
在自然科学方面,古埃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在天文、历史、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学校,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
宫廷学校是设在法老的宫廷中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的学校,其教学内容已无可考证。
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是设在寺庙内,专门培养僧侣的学校,其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
职官学校是由政府机关设立用来培养官员的,其教学内容与机关业务紧密联系,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
文士教育是文士在家中招收学生,进行讲学的私立性质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有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有书写、计算和有关律令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这些学校都惯用灌输和惩戒。
教师教学时不重解释说明而是布置多量作业,叫学生反复进行机械性质的练习。
老师虽也利用问答方法,但并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艰深,老师又忽视采用启发理解的教学方法,儿童厌学的心理很普遍,体罚遂成为常用的手段。
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是由统治阶级所享有的,一般平民和奴隶都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埃及的文化教育对古希腊有一定影响,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都曾到此游学。
另外,古代埃及的文化教育通过希腊化传播到广大地区,对西方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埃及教育的追忆和记载。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地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好,约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史称哈拉巴文化。
在公元前1400年,中亚游牧民族部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吸收了哈拉巴文化,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此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这种制度将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种姓通婚所生的子女即"贱民",处于社会最低阶层。
在这些等级中只有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3个种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约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产生,被奴隶主贵族阶级用以巩固其统治。
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婆罗门势力削弱,佛教兴起,教育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婆罗门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
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
"古儒"即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文人,他们在家中设立的经义学校即"古儒学校"。
学生主要是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与其共同生活起居,学习年限为12年。
这种教育以婆罗门教的教条为指导思想,以用梵语写成的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经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讨论。
2.佛教教育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
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佛教教育的场所最重要的是寺院,与婆罗门以家庭和学校为场地不同。
佛教寺院的儿童男女平等。
年满8岁以上儿童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以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
这种学校以佛教经典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僧侣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而采用通用方言。
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法,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相当于高级教育,除进行教育活动外,还从事学术研究。
当时最富盛名的是纳兰陀寺,寺中师生众多,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多时一天可达一百多次,讨论内容包括婆罗门教义、佛教教义、哲学、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吸引了中国、朝鲜、蒙古等国的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教育操于宗教之手,成为神学附庸,而且享受教育成为特殊种姓的特权,它给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从精神上奴役广大人民的工具。
婆罗门教育最为保守,佛教教育本质上也与之相同,只在若干措施上稍为变异罢了。
两种教育都以出世思想欺骗人们走上消极厌世的道路,从心理上忽视现实斗争。
这一方面反映了印度社会的进步迟滞,一方面又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希伯来人原是在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组成,公元前14世纪左右转徙北非的埃及。
后因不堪埃及人的虐待而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迁往西亚的巴勒斯坦,并于公元前11世纪由奴隶主大卫建成统一的希伯来王国。
希伯来王国在所罗门时期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阶级矛盾深刻,更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彼此内讧,国家不久分裂,北部由以色列人占领,犹太人则居于南部。
公元前722年,亚述消灭了以色列,犹太也于公元前586年为巴比伦所灭,其国民沦为"巴比伦之囚"。
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希伯来人才得以重返家园,并在波斯征服者的羽翼之下,建立了宗教公社,以犹太教为立国施政之本,以耶路撒冷为都城,继续存在若干年。
希伯来的教育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其离开埃及到沦为"巴比伦之囚"以前,以家庭教育为主;其后则为第二个时期,以学校教育为主。
1.家庭教育在希伯来人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长,父训就是法律。
父亲既是家庭的祭师又是子女的教师。
除去在宫廷中聘请教师教育王子王孙外,一般即以家庭作为子女受教育的场所。
希伯来人的信念是:不信上帝即属罪恶,而没有知识的愚人乃是不能真正信奉上帝的。
因此,希伯来人家庭教育以《圣经o旧约》和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子女的宗教信仰。
另外,为了使子女能够生存,家庭也对大一些的孩子进行职业技能教育。
希伯来人特别重视利用节日对子女进行宗教教育。
比如在为纪念希伯来先人逃出埃及的胜利而举行的四月逾越节中,为纪念先人制定"十诫"盛典而在六月举行的五旬斋节和为纪念归国途中的艰辛岁月而举行的九月结第节中,家庭都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
激励儿童发问并给以详细答复,从而激发子女盛戴神灵的心情。
这是希伯来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2.学校教育在希伯来人沦为"巴比伦之囚"时,主要通过宗教会堂进行宗教教育。
过去,希伯来人以家庭为主要的教育场所,但在巴比伦他们看到了规模宏伟的图书馆和水平较高的学术成就,受其影响,在返回家园以后,他们将犹太会堂的形式移迁回国,并在原有家庭教育之外,另行设置学校作为主要教育场所。
希伯来的学校是由犹太会堂发展而来的,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
到公元前1世纪,形成比较完备的教学制度。
犹太会堂实施强迫教学,希伯来人强调只有人人受教育,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上帝的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
因此,在每个城市都设有学校,对不接受教育者剥夺一切权利,儿童一般6岁入学接受初级教育,学习《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