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投射理论

合集下载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现象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现象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现象心理投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它指的是个体将内心的情感、欲望、需求等主观心理状态投射到他人或外部物体上的一种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投射现象的定义、理论解释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心理投射现象的定义心理投射现象是指个体将自己主观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欲望、需求等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外部物体上的一种心理过程。

这种投射可以是潜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将自身无法直接面对或接受的情感转移给他人或物体。

2. 心理投射现象的理论解释心理投射现象可以从多个理论角度进行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投射是潜意识中的一种防御机制,个体把无法接受或面对的冲突、欲望等转移给外部对象,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此外,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投射是个体面对自身阴暗面的一种方式,通过将内心的阴暗面投射到他人身上,个体可以更容易接受和处理这些阴暗面。

3. 心理投射现象的表现形式心理投射现象可以表现为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一种主观的看待他人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对他人的好恶评价可能与他自身的好恶情绪有关,他会倾向于通过投射来影响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此外,心理投射现象也可以表现为对外部物体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会将自身的心理状态投射到物体上,从而给物体赋予一定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一个人可能将自己的喜爱感投射到一本书上,认为这本书非常有趣和有价值。

4. 心理投射现象的实际应用心理投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社交交往中,个体的心理投射现象可以影响其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和沟通。

同时,心理投射现象也可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得到应用。

通过了解个体对他人和物体的投射现象,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心需求和冲突,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帮助和支持。

总结起来,心理投射现象是一种个体将内心的情感、欲望、需求等主观心理状态投射到他人或外部物体上的心理过程。

深入研究心理投射了解投射背后的心理机制

深入研究心理投射了解投射背后的心理机制

深入研究心理投射了解投射背后的心理机制深入研究心理投射:了解投射背后的心理机制心理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涉及到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欲望、情绪或冲突性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过程。

通过投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心的冲突和困扰,同时也帮助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对方的行为。

深入研究心理投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

一、心理投射的定义与基本原理心理投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他将其定义为个体将内心的欲望、情感、特质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认同的需要,个体往往会选择性地投射自己不愿面对或难以接受的心理内容,以减轻自身的内心压力。

二、心理投射的心理机制1. 镜像反射机制: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感知和理解他人。

此时,个体将他人视为自己的镜像反射,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探索自我。

2. 情感投射机制:情感的投射是心理投射中一种常见的机制。

当个体感到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时,他们往往会将这些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以转移和减轻自身的负面情绪。

3. 动机投射机制:动机的投射是个体将自身的欲望、需求或意愿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通过投射自身的动机,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

三、心理投射的心理效应1. 自我认同效应:心理投射使个体能够在他人身上发现和认同自己的特质和行为,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

2. 冲突解决效应:通过将内心的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个体能够转移和减轻内心的压力,实现冲突的解决。

3. 人际理解效应:投射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四、心理投射的实际应用1. 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投射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投射行为,临床心理学家可以深入探讨和解决患者的内心冲突和困扰。

2. 教育与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学生的投射行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学生。

心理投射如何将他人的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

心理投射如何将他人的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

心理投射如何将他人的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机制,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内心情绪和冲动投射到他人身上。

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情绪,我们可以暂时将其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以此增加共情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心理投射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有效运用心理投射。

一、心理投射的定义心理投射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情绪、欲望、冲动等内在体验认知错认为是他人的情绪、欲望、冲动等。

在这种心理机制下,个体会将他人的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以此获得对他人情绪的感同身受。

二、心理投射的作用机制1. 反射性投射:这种投射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本能的反应,当我们感知到他人的情绪表达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自动反射性地投射相应的情绪到自己身上。

2. 共情与理解:通过心理投射,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体验。

当我们将自己的内心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连结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知他人的感受并建立共情。

3. 情绪调节与应对:心理投射有助于个体在面对他人强烈情绪时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通过将他人的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减轻他人的负面情绪。

三、如何有效运用心理投射1. 观察和感知他人情绪:有效运用心理投射需要个体具备对他人情绪表达的敏感度,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言语表达等来捕捉他人的情绪信号。

2. 共情与体验:当我们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时,可以主动尝试将自己置于他人的情绪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与其进行共情。

3. 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通过心理投射,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如果他人的情绪是困扰或负面的,我们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方式回应他人,以达到情绪的积极转化与情感表达的效果。

四、心理投射的注意事项1. 意识与辨别:在运用心理投射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机制,并清楚区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

避免将他人的情绪过度内化,以免对自身产生消极影响。

2. 尊重与边界:心理投射应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边界的尊重。

心理投射的力量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

心理投射的力量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

心理投射的力量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心理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欲望、冲突等内在心理状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机制。

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人们往往会借助心理投射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应对挑战。

本文将探讨心理投射的定义、作用、原因以及如何积极利用心理投射的力量。

一、心理投射的定义及原理心理投射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内在的欲望和冲突,而这些无法被自我接受的心理内容会通过投射的方式转移到他人身上。

心理投射的原理是个体将内在冲突和欲望等情绪状态转移给他人,这样可以将自身的心理负担减轻,同时也可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来获得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认知。

二、心理投射的作用1. 理解他人:借助心理投射,个体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映射到他人身上,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推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

2. 认知自我: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和行为,个体可以间接地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欲望、冲突以及隐藏的心理需求。

3. 应对挑战:心理投射还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挑战和压力,通过将自身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减少自身的不安和压抑感。

三、心理投射的原因心理投射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经历和社会环境。

以下是影响心理投射的主要原因:1. 自我防卫机制:个体可能通过心理投射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减轻心理压力以及避免与他人直接面对面地交流。

2. 经验与教育:个体的投射行为受到过去的经历和教育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可能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将内心的欲望和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3.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标准,进而影响心理投射的方式和效果。

四、积极利用心理投射的力量心理投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为了更好地利用心理投射的力量,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自省与自我意识:个体应当关注自己的投射行为,并通过自省和自我意识来认知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真实情感,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并调整投射行为。

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我们如何将内心的欲望反映到外界

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我们如何将内心的欲望反映到外界

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我们如何将内心的欲望反映到外界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我们如何将内心的欲望反映到外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而潜意识中的一种重要机制被称为心理投射,它是指将内心的欲望、情感和冲动反映到外界的一种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以及我们如何将内心的欲望反映到外界。

一、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潜意识机制,它可以使人们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将内心的欲望或情感反映到外界。

心理投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无法完全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要,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导致这些欲望被压抑或隐藏在潜意识中。

例如,一个人在做梦时可能会梦见飞翔,这可能意味着他内心渴望自由和逃离现实的欲望。

又例如,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某种颜色或物品有强烈的好感,这可能暗示着他在内心渴望某种情感或体验。

二、心理投射的表现方式心理投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外界表达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方式:1. 梦境:梦境是我们潜意识中欲望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和解释梦境,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和愿望。

2. 情感反应:有时我们会在面对某种情境或触及某种物品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比如,看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会使我们感到快乐或悲伤,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于这个地方或人的某种情感投射。

3. 倾向性行为:倾向性行为是指我们无意识地做出的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欲望或需求。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选择某种行为方式,这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对于这种情境有某种需求或期待。

三、将内心的欲望反映到外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潜意识中的心理投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自我反思:通过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

可以尝试记录自己的梦境、情感反应和倾向性行为,分析其中的共性,以找到内心的投射。

2. 情感管理:学会管理自己的情感,调节内心的欲望表达。

心理学的投射原理

心理学的投射原理

心理学的投射原理
心理学中的投射原理指的是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欲望、特征和情绪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这种投射可以是无意识的,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对他人进行投射,而只是认为他人本身就具有这些特征或情感。

投射原理的运作机制是,当个体面对自己无法接受或不愿意承认的欲望、冲突或特征时,他们会将这些内容外化,认为这是他人拥有的,而不是自己。

这样做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内心的紧张和冲突,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对某个人的性吸引力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同样的感受。

这种投射可以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因为个体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吸引和欣赏。

然而,实际上,对方可能并没有同样的感受,这种投射只是个体自己的想象和幻觉。

投射原理在心理学中也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投射行为,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压力。

总而言之,投射原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人们在心理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投射行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

心理投射的心理学解析为什么我们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心理投射的心理学解析为什么我们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心理投射的心理学解析为什么我们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心理投射的心理学解析:为什么我们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将自己的情绪、欲望、冲突等内部体验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解析,探讨心理投射的原理和原因。

一、心理投射的定义和机制心理投射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的概念,它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自己无法接受和处理的情绪和欲望,通过投射的方式转移给他人。

这种投射可以发生在直接交流中,也可以通过潜意识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

心理投射的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

个体往往无法直接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压力,因此将其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身的精神负担和焦虑情绪。

心理投射的对象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

二、心理投射的原因1. 自我认同的需求:个体常常倾向于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与自己有共鸣的他人身上。

这样做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同感,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

2. 冲突和压力的转移:当个体面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时,心理投射可以将这些问题和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使自己暂时摆脱压力和焦虑。

3. 自我分析的不足:有时,个体难以正视自己内心的问题和情感,通过将其投射到他人身上,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显和易于观察,进而帮助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身心调节。

4. 需要寻找替罪羊:个体在无法面对内心的过错和责任时,会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以便摆脱自责和自我惩罚的心理负担。

三、心理投射的影响心理投射既可以对个体自身产生影响,也会对被投射的对象产生影响。

对于个体自身而言,心理投射可能暂时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情绪,但在长期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失衡和自我认同的不稳定。

同时,被他人的情绪和欲望投射可能对对象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增加心理压力、导致关系破裂等。

因此,了解心理投射的原因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

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解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解释。

它指出,个体在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和特点投射到他人或外部物体上,以此来认识和理解自己。

本文将对心理投射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心理投射理论的概述心理投射理论是卡尔·荣格在20世纪初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个体会将内在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投射到外部客体上。

这些外部客体可以是他人、组织或物体等。

心理投射的过程是非自觉的,个体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欲望和冲突等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荣格认为,心理投射是个体心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够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并调整自身的心理平衡。

二、心理投射理论的原理心理投射理论的核心原理是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内在经验投射到外部客体上,以便更好地认知自己。

具体而言,心理投射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1. 自我投射原理: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特质、情感和欲望等投射到他人身上。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认为他人也是内向的,因为他将自己的性格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2. 情感投射原理:个体往往会通过投射自身情感来理解他人的情感。

例如,一个快乐的人可能更容易认为他人也是快乐的,因为他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

3. 形象投射原理:个体往往会将自己对某个外部客体的想象和意义投射到该客体上。

例如,一个人对于家的想象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他对别人家庭的看法,因为他将自己的家庭观念投射到他人家庭。

三、心理投射理论的实证研究心理投射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心理投射理论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 投射与认知偏差:研究发现,个体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投射偏差。

即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感知和评价标准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对他人的评价与事实相去甚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投射理论对于心理卫生工作者来说,不论进行心理评估,还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必须以心理测验为基础。

因此,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测量的理论和技术。

心理投射理论是心理健康测量理论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由其衍生而来的心理投射技术在人格测量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该术语由弗兰克(L. K. 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

投射法的具体做法是:向被试呈现一定的刺激材料(一般是没有明确意义的材料),让被试加以解释或者要求他们将这些刺激材料组织起来。

其基本假设为:第一,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有其原因而且是可以预测的,不是偶然发生的;第二,这些反应固然决定于当时的刺激或者情境,但是个人本身当时的心理结构、过去的经验、对将来的期望,也就是他整个的人格结构,对当时的知觉与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人格结构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个人无法凭借其意识说明自己,而个人面对一种不明确的刺激情境时,却常常可以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泄漏”出来,即把一个反映他的人格特点的结构加到刺激上去。

如果知道了一个人如何对那些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进行解释和组织,就能够推论出有关个体人格结构的一些问题。

心理投射测验依据测验目的的不同、测验材料的不同,测验的编制、实施和对结果的解释方法的不同,以及受测者的反应方式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

但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基本形式。

1.罗夏墨迹测验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H. Rorschach)于1921年编制的一种测验人格的方法。

测验的材料由十张墨迹图组成,十张图片中有五张是黑白色的,三张是彩色的,另外两张除黑色外,还有鲜明的红色。

这十张图片都编有一定的顺序,施测的时候每次出示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这像什么?”或者“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让被试按照自己所想象的内容作出自由的描述。

主试要如实记下被试的每一句话,并记下每一次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行为表现。

记录完毕后,要询问被试是根据墨迹的哪一部分作出反应的,以及引起反应的因素是什么,对回答内容也要作详细记录。

罗夏墨迹测验主要应用在精神医学的临床诊断方面,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它也存在记分困难、结果的解释带有主观性、经验成分太多等缺点。

2.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是由默瑞(H. A. Murray)和摩尔根(C. D. Morgan)于193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编制的另一个人格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包括30张内容模棱两可的图片和一张空白卡片。

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以及部分景物。

主题统觉测验认为,个体面对图画情境所陈述的内容与其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内容固然受当时知觉的影响,但其想象部分却包含着个人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的反应。

也就是说,个体在陈述内容时,常常不自觉地将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中,借助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宣泄出来,即把个人的内心世界投射于故事中。

主试通过对被试陈述内容的分析,从而了解其需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投射测验技术一、概述投射技术(projective technique)或投射测验是心理测验的另一门类。

这一类的测验数量远不如能力测验或人格测验的多。

有名的如墨迹技术(inkblot technique)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填句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自由联想测验(free association test),画人测验(draw-a-person test)等。

这里只介绍墨迹测验和TAT,而以介绍洛夏(Rorshach)测验为主。

投射测验的定义:“要受试者去猜想主试者在想什么的称客观测验;当主试图猜想受试者在想什么的称投射测验”(Geovge Kelly)。

“投射反唇相讥是一种手段。

它对行为的隐蔽和潜意识方面很敏感,它允许和鼓励受试者回答有很大差异,它是多维度的,并且它在受试者不大了解测验目的的情况下引出很丰富的或大量的回答。

再者,投射测验的刺激材料是模棱两可的,解释有赖整体分析,测验唤起幻想回答。

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回答”(Lindzey)。

综合多数定义,可将投射测验概括为“一种无结构的作业”。

刺激材料无结构,回答不受限制,发挥自由联想。

刺激是模糊的、模棱两可的。

面对这种材料要作出反应,便塞进自己的结构,所以称投射,也就是受试者的心理结构投射到无结构的刺激材料中。

这是一般而言,其实,各种投射测验还有各自的理论。

现以洛夏测及TAT为例介绍。

它们虽同为投射测验,但编制,者对投射测验的理论是有区别的。

Rorshach认为,受试者的回答是将记忆痕迹与刺激图形所引起的感觉相总合的过程。

总合,或者说将刺激引起的感觉与头脑中存在的记忆痕迹相匹配,这是在意识中进行的。

换言之,受试者知道这墨迹与记忆储存的客体不同,而不过是相似,所以称其为联想过程。

还认为,这种使之相似的能力,即将刺激感觉与记忆痕迹相总合的能力,各人的“阈值”是不同的。

其差别是造成加答范围广泛或不同的主要原因。

Rorshach否认潜意识因素对回答形成有影响,认为回答过程是一种知觉和统觉。

后来有的研究者从精神分析观察的角度来应用洛夏测验,但Rorshach本人在建立此测验时,却否认潜意识在回答形成中起作用。

Margan和Murray(1935)提出TAT,随后Murray(1938)对受试者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如何发生投射过程作出描述。

他的描述部分地来自Freud的投射防御机制理论。

Freud 的投射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将内部体验的危险转化为外在的危险。

FRreud所描述的是防御的操作过程;而Murray描述的是一种自然过程。

其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防御。

Murray 的投射要领是指人们的一种倾向,是在认识或解释那些模棱两可的刺激时受需要兴趣和总的心理组织(psychological organization)所影响的。

二、墨迹技术墨迹技术(inkblot technique)又称墨迹测验。

所谓墨迹是指测验材料系图所构成。

用黑色或彩色墨水置于纸上,压成一个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墨迹图,这个图形无主题,是模糊的。

可被人看成某些形象或图案及其他意义的东西。

这类测验主要有洛夏测验及Holtzman测验。

这里介绍前者。

图14-1 洛夏墨投射测验图例图14-2 洛夏墨投射测验洛夏测验,又称洛夏技术,有时简称洛夏。

Herman Rorshach是一位瑞士精神科医生,他于1921年出版了《心理诊断学》(Psychodiagnostic),副标题为“知觉诊断方法结果”,在此书中介绍了他的墨迹技术。

他见到精神病人往往有知觉障碍,因此,认为他们的知觉会有某些特点,于是想用知觉测验来作为了解精神病本质的一个手段。

据记载,洛夏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这也许是他想到作图画来作为一种测验材料的潜在原因。

主题清楚、意义显而易见的图画,很难发现人们的特征性视知觉,只有模棱两可的墨迹才便于揭示这些特点。

他在成千的墨迹图中,最后筛选出10个图,有5张全为黑色的,2张是黑色和红色的,其余3张是彩,都是将墨迹放在纸上再加折叠所成的对称的浓淡不匀的墨迹图(图14-1、2)。

1.测验的一般方法。

10张图片有一定顺序,施测时按顺序一张一张地交到受试者手中,要他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不限制时间,也不限制回答数目,一直到没有回答时再换另一张。

每张均如此进行。

看完10张图后,再从头对每一回答都询问一遍。

问他看到的是指图整体或是图的哪一部分,问他为什么说这些部位象他所说的内容。

将所指部位和回答的原因均记录下来。

这一步骤的前一部分(即问他看到了什么)称联想阶段,后一部分(即决定回答因素)称询问阶段。

完成这两个阶段后,受试者的任务即告完成,余下的工作是主试者的结果分析阶段。

不是所有墨迹测验都是按这个方法进行,也不是所有洛夏测验的方法都一样。

洛夏测验又分各种记分系统,各系统的测验和结果分析均有不同。

例如有洛夏本人的和Beck加以发展了的记分系统、Klopfer的记分系统等。

这里主要介绍Exner的综合系统。

2.回答部位每一回答一定包括了整图或图的某一部位用符号表示(表14-1)。

表14-1 回答部位的符号、定义和标准W和W在解释上没有区别,确定这类回答比较容易。

D是常见回答,Dd是不常见的。

二者都是指图的一部分,其区别系根据样本人数来决定,有5%和以上的回答都指向这个部位就称D;少于5%的是Dd。

S分两种,一是一个单独的空白处,即是D和Dd所构成的空白;二是几个空白相连。

3.回答部位的质量(DQ)回答部位反映认识功能水平。

不论是整体回答或部分回答都有质量水平的不同。

综合记分系统分成四种等级的划分水平:(1)十(综合的回答):一个单一回答,可能只包含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能包含联合起来的几个部分。

回答中有两个以上互有关系的客体。

这些客体中只一个有特殊的形状,或者想把它描述成某种特殊形状。

(2)V/+(综合的回答):基本同上,但其中没有一个客体有特殊的形状。

(3)O(普通回答):将墨迹选出一个单独的部分,着重描述为某物的轮廓和结构特点。

所描述的东西要有自然形状。

(4)V(模糊回答):对墨迹或一个墨迹区域只有一个模糊的或一般的印象,而无特殊的形象或结构。

4.决定回答的因素系决定受试者所以作出此回答的原因,可分为如下各种:(1)F(形状):回答是由于墨迹图整体或某部位在形状上像某物。

(2)M(运动):指人类运动、或类人猿动物的运动。

FM 除开类人猿以外的动物运动。

m 非动物的运动。

(3)C(彩色):指纯彩色,无形状。

CF 颜色为主,也有形状成分。

FC 形状为主,也有彩色成分。

(4)C′(非彩色)指纯的黑、白、灰色。

C′F及FC′同(3)(5)T(阴影- 纹理):指阴影和透视深度,无形状。

TF及FT同(3)(6)V(阴影-维度):指阻影和透视深度,无形状。

VF及FV 同(3)(7)Y(阴影-弥漫):指只有墨迹明-暗而无形状。

YF及FY 同(3)5.形状的质量(FQ)按与描述特形状的相似程度而分出几种水平。

按洛夏及Beck 记分优秀(F+)、一般(F)及低劣(F-)三级;综合系统分成四级,即:(1)F+(优秀的):选择的墨迹部位不是人人都能一看即知,但与描述的客体很适应,形象很相似,有创造性,但不一定都是原出(original)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