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 一、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血缘、地缘、业 缘。 •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重视血缘关系?主要 由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聚族而 居,流动少造成。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 到来,血缘关系必然被打破。但历史上 形成的传统不会马上消失。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3. 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 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 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显著特点 为什 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地连 续传承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 与相对封闭。与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情况相比 较,古埃及文化因希腊亚力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被 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尔曼族入侵而被中断,古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唯独中国, 几千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续传承未 曾中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分析个中原因,不能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完整 独立与相对封闭。
❖ 从气候气温方面来看,我国气候带由北向南可分为 亚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六种类型。从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到南部的南沙群岛, 气温差距冬季可达50°C以上的悬殊,夏季的温差也 可达20°-30°C。年降雨量方面,由于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地区 和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悬殊巨大,相差1500毫米以上, 多雨的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600毫米以上,而某些干 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 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 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 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 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 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 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已十分清晰,如《 已十分清晰,如《诗经 · 小雅 · 北山》:“普天 北山》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 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天下归心为王 朝强盛的标志。 “天下”“四方”观即追求统一、天下一 天下”“四方” 家的大一统观念,它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到过重要作 用。 因此,在历史上,拥有半壁河山、偏安一 隅的王朝都短祚,企图分裂者终难得逞。
中西地理环境之比较
• 中国 内陆外海 大河文明 农业文明 • 西方 陆海相间 海洋文明 商业文明 • 血缘关系:先验性与等级性 本分、耐心 • 利益关系:契约与平等 进取、冒险 • 群体本位 责任感 忧患意识 集体主义 • 个人本位 自我实现 个人主义(I永远要大写) 个人主义(I
口被从长江以南迁到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 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 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 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 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 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 此外,历代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集中 在首都附近,边疆或其它地区的强制性移民,敌对政 权间的掠夺性移民,北方游牧民族、边疆少数民族的 内迁,也曾多次发生,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来自中 亚、阿拉伯甚至欧洲的移民在中国定居,融合于中华 民族。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 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 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 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 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 为“末”。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 法家,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平原
• “所有权和生产性实业的原则就孕育在这当 中” • “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 明” • 航海“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因为这里 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 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 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换句 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 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







语言: 北齐南繁; 人的性格: 北爽南细; 哲学: 北孔南老; 经学: 北学深芜,南学约简; 学术: 北重考述,南究义理; 宗教: 北儒南道; 音乐: 北刚南柔(梁启超说:北乐悲壮,南乐靡 曼” ) 戏曲: 北宜和歌,南宜独奏; 书法: 北书雄健,南书秀雅。北方为方笔之祖,南方 系圆笔之宗; 饮食: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 • 中等国宜于由君主治理, • 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 “亚洲有一些大帝国,它们出现在幅员辽阔 的大平原上,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为了防 止形成割据的局面,就只能实行专制制度, 而且只能实行一种极端严酷的奴役的统治; 而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不 大不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 是很有利于保国的;所以没有法治,国家便 将腐化堕落,而和一切邻邦都不能相比”。
(二) 民族、人口
• (1)民族: • (2)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 第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 的,……因此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 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
• 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 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 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 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 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 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 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 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民族、人口
• 多民族的国家。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等几个 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 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 其中汉民族在数量上、经济文化方面保持总体优 势,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 少数民族在开拓领土,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做出 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如:藏族(前身为吐蕃)在 青藏高原,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 族在台湾等。
• 清初设十八省,辖府、县二级,每省又分 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一级,又重化了道区, 形成省、道、县三级制。
•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后来在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首先分 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 为专区,后改为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 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
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 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中国的农业
•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 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 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 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 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铁犁的使用, 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 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中 国 地 图
中国地形图
中国候分布图
中国水系图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 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较优越,其疆域内部 有相当辽阔的地域适宜发展农业,很早就 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农业文明。而且,中国 的农业区之间地理阻隔较少,便于文化的 交流传播,从而汇成主流文化意识,形成 古代东亚文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的中 心,长期辐射和影响着周边地区。
“重农”、“重民”
在古代,农业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中国是一 个农业大国,在农耕经济的影响下,古代很早就产生并形 成了“重农”、“重民”的统治思想。所谓“重农”,是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作为稳固统治的立国之本, 采取各种措施兴农;所谓“重民”,是统治者担忧以农民 为主体的百姓一旦失去起码的生存条件,便会起来造反, 从而危及他们的统治。因此,古代较有作为的君主和政治 家都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民有时”; 古代思想家还提出了“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 主义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君权拥有至 高无上的权威,民本思想的出现是对随意性很大的君权的 一种制约。但是,民本思想并不是否定君权,它反对暴君 统治,而把体现民本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
• 1993~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 合组成中美农业考古队。 在江西省万年县 大泽乡万年洞和和吊桶环遗址发现距今一 万年前的水稻。
距今八千年前,河北地区开始种植粟
• 1973年,考古人员在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发 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粮食粟的窖藏。
刀耕火种
“家天下”
血缘宗法制对文化的影响
• 浓厚的血缘和家族观念 • “家国同构” • 重视祖先崇拜和家族的延续 • 极端重视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主讲人:赵树廷
二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 影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 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 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化 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文 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 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 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唐朝疆域图
•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 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 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 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 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 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 宏篇巨著。
元朝疆域图
•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 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 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 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 域相似。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 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 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秦朝疆域图
•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 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 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 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第一是温度的变化。五六千年来,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主要的变化是经历了四次明显的暖湿期和干燥期。第一次:在新石器时代,正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一5℃,年平均温度大约高2℃。公元前10世纪时气候变得寒冷,但只持续了一二个世纪,相当于历史上的西周北狄南下时期。第二次:春秋时期又趋于暖和,到公元前 1世纪气候已转冷,到 4 世纪前半叶达到顶点,相当于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渤海湾的年平均温度估计比现在低2℃—4℃。6世纪时黄河流域的物候普遍比现代迟10天到2周。第三次:8、9世纪时气候稍趋温和,但10世纪下半叶气候又转,相当于历史上的辽夏金元朔方冲击时期。第四次:13世纪初开始回暖,从南到北的气候与今天大致相同。但l4 世纪初又转为严寒,17世纪的气温达到最低点,相当于历史上的满族入关时期。
三、中国文化运行的社会环境
运载文化向前发展的工具是政治体制。中国文化运行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宗法——专制政体。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大约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如希腊)。然而,由于中国人的主体过着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跨入文明的门槛之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得很不充分,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一直保留至今。
(2)地域与地势地形:中国地域辽阔,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地势来看,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图片中国三级地势图)。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山峰超过7000米(图片帕米尔高原)。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图片澜沧江峡谷),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亚州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图片敦煌月牙泉)、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图片甘肃黄土高原和陕西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都在这一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
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

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
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


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
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
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
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

从古代时期
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
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
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
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
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
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