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合集下载

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注释

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注释

初二语文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注释制作者:向天浴《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 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

文中有“从容”一词,后来延伸出“从容不迫”的成语,所以人们把《庄子·秋水》作为“从容不迫”的出处。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考点】〔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古代著名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好友。

惠施口才很好,与人辩论了一辈子。

〔游于濠梁之上〕这是状语后置句,理解为“于濠梁之上游”,译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濠梁:濠水上的桥。

濠:读作háo,水名,译为“濠水”。

【原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考点】〔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鲦:读作tiáo。

〔从容〕悠闲自得。

成语“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是鱼之乐也〕这是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译为“这是鱼的快乐”。

是:代词,意思是“这”。

【原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鱼〕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鱼”。

子:对人的尊称,译为“你”或“您”。

〔安知鱼之乐〕这是反问句,译为“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安知:意思是“怎么知道”,这里的“安”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我〕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我”。

庄子在这里顺着对方的逻辑来说,意思是: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你不是我,也就不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

【原文】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教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教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翻译《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翻译》1.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翻译:> 老夫我一时兴起,像少年一样狂放,左手牵着黄狗,右手举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皮大衣,率领千骑在平原上驰骋。

为了报答全城人民跟随我,亲自射杀老虎,看那孙郎的英勇。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翻译:> 明月何时出现?我举杯向天空发问。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夜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那高高的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无法忍受。

起身跳舞,玩弄着清澈的影子,这又怎能比得上在人间?3.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翻译:> 大江向东流去,波涛冲刷着历史,无数风流人物都已逝去。

在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那是三国时期周瑜的赤壁。

乱石穿透天空,惊涛拍打着岸边,卷起千堆如雪的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之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4. 《望岳》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翻译:> 泰山的壮观如何?齐鲁大地的绿色还未消失。

大自然的造化赋予了它神奇的秀丽,日出日落划分了明暗。

胸中激荡着层层云雾,眼睛决裂地注视着归巢的鸟儿。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俯瞰所有山峦。

5. 《春望》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翻译:> 国家虽然破碎,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城池草木茂盛。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

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

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

转,通“啭”鸟鸣声。

这里指蝉鸣。

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

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

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窥,看。

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

柯,树木的枝干。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

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疏条,稀疏的小枝。

交映,互相遮掩。

交,相互。

37.见:看见。

38.日:太阳,阳光。

翻译: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词句注释:1.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造,往,到。

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zēng)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堵,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

穿,破。

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饮水用具。

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

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

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翻译: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23《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词句注释: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11.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