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完整word)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二、比较阅读(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一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

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可列坐而庥④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11 。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桥:建桥、架桥。

③箭:小竹。

④麻:同“休”,休息。

⑤酾(shī):疏导,分流。

⑥款:叩,敲。

⑦胜:承受。

⑧芟(shān):割草。

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

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

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

语文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地名。

③蹊:践踏。

④策,通“册”指书。

⑤恬:心神安适。

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B.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C.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耶B.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伯乐不常有D.马之千里者大道之行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__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5)请谈谈你如何评价【乙】文中涓人“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的做法。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频洲五亭记(节选)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①,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②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③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后又数十载,萎芜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④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时予守宫在洛,杨君寄书赍⑤图,请予为记。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⑥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

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⑦,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霅(zhà)溪:溪名。

②柳恽:人名。

③鞠:皆,尽④岫(xiù):山峰。

⑤赍(jī):送。

⑥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⑦牧舒:在舒州时做州牧(官职名)。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

①洲一名白蘋________②花繁鸟啼之旦 ________③盖是境也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开水香之夕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守柳恽于此赋诗云货恶其弃于地也C.乃疏四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策之不以其道(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答案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答案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马周:唐初大臣。

②便宜:指有利国家,合平时宜之事。

③直:进入。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及谒见________②寻除监察御史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3)选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地名。

③蹊:践踏。

④策,通“册”指书。

⑤恬:心神安适。

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牵牛来责蹊________ ②琅琅达旦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②,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可以益矣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不知其善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有所默然深思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
(一)1、俱:全、都从:随着缥碧:青白色奔:飞奔的马轩:高邈:远戾:至经纶:筹划反:同返,返回
柯:树木的枝干
2、(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清、深、急;高、多、寒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抒写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由总到分
(二)1、处所;知道;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体会、领会;亲戚旧友;有时;就;期望;竟不;空寂;经常;安然自若的样子;过完自己的一生;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的;辈、同类;酒杯
2、(1)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2)常常写文章娱乐自己,稍微展示自己的志趣;忘记了自己的得失,凭借这个过完自己的一生。

(3)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4、喝酒、读书、写文章
5、不汲汲于富贵
6、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志趣高远
(三)1.①即使;②因为;③通“现”,显现;④等同,一样;⑤驱使;⑥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2. 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通过对食马者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蔑视、愤怒的思想感情。

5. ①扣住“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来回答即可。

②围绕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回答即可。

(四)1.①放松;②填塞,充满;③询问;④终于;
⑤通“披”,穿;⑥腰佩。

2. ①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我却穿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3.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4. 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5.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②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五)1.①向西;②大约;③因为,凄清;④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2.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先发现石潭,再写潭中景物,然后写小潭的源流,最后写小潭的氛围。

4.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5. 参考: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就要画一幅长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绘,把她的美展示给每一个爱美的人。

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就要投资小石潭,把她建成一个旅游胜地,让更多喜爱游历山水的人来这里观光。

6.①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郦道元侧重为《水经》作注,客观上体现山水的特点;柳宗元被贬,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六)1.①离开国都;②阳光;③面对着;④归依。

2. ①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3.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③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 例:“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一句,点面结合,动静相生,生动而形象地勾勒出洞庭夜月图。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以天下为己任,胸襟阔大,境界崇高,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

6.主要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七)1.①特别;②像张开的鸟翅膀一样;③情趣;
④阴暗;⑤驼背,指老人;⑥醉醺醺的样子。

2. ①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②野花
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3.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 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5.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6. 可以介绍“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图”等,可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