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筋伤的治法(一)(转载)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重点筋伤

中医骨伤科重点筋伤

第三节、肩部筋伤一、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女性多于男性,病程较长。

别名“五十肩”,“漏肩风”,“露肩风”“肩凝症(风)”。

●病因病机:气血虚亏,肝肾亏虚,肩部陈伤,外邪入侵●诊断(1)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呈慢性发病,隐袭进行,少数有外伤史,肩关节疼痛,多为酸痛、钝痛或呈刀割样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可牵涉至同侧的颈背部、肘部或手部,但无感觉障碍。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碍为主。

(2)体征:肩部肌肉萎缩,三角肌最明显,压痛部位多在肩峰下滑囊、结节间沟、喙突、大结节等处,也常见广泛性压痛。

二、冈上肌肌腱炎●当肩外展至90°时,肩峰下滑囊完全缩进肩峰下面,冈上肌腱必然受到喙肩韧带和肩峰的挤压、摩擦而损伤,日久易发生退变,形成肌腱无菌性炎症而发为本病。

●多数呈缓慢发病,肩外展渐进性疼痛,肩外展活动受限,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压痛,“疼痛弧”试验阳性●治疗:(1)理筋手法(2)药物(3)针灸(4)固定(5)锻炼(6)局部封闭治疗(7)手术第四节、肘部筋伤一、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以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为特征的慢性劳损疾病。

●病因病机:前臂伸肌总腱部分撕裂,扭伤,钙化或无菌性坏死。

●诊断:肱骨外上髁以及肱挠关节间隙处有明显压痛,前臂无力腕伸肌紧张试验、咪耳(Mill)征阳性●治疗(1)理筋手法(2)药物(3)针灸(5)封闭治疗:最多3次第五节、腕部筋伤一、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症候群。

●腕管:指腕骨侧的腕横韧带(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所构成的骨-纤维隧道,其内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通过,正中神经居于浅层,位于肌腱与腕横韧带之间。

●病因病机:(1)腕横韧带增厚(2)腕管内容物体积增大(3)腕管内容物增多(4)腕管体积减小●临床表现:患者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痛、肿胀感。

中医筋伤学教材

中医筋伤学教材

目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二、筋的概念三、筋伤的概念四、筋伤学发展简第二节筋伤的病因病机一、筋伤的病因二、筋伤的病机第三节筋伤的分类一、古代分类方法二、现代分类方法第四节筋伤的辨证诊断一、临床表现二、辨证诊断三、筋伤的并发症第五节筋伤的治法一、筋伤的治疗原则二、筋伤的手法治疗三、固定疗法四、药物治疗五、练功疗法六、其他疗法第2章肩部筋伤第一节肩部扭挫伤第二节肩袖损伤第三节牵拉肩第四节肱二头肌腱断裂第五节冈上肌腱炎第六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第八节肩峰下囊炎第3章肘部筋伤第一节肘关节扭挫伤第二节小儿桡骨头错缝第三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四节肱骨内上髁炎第五节旋前圆肌综合征第六节旋后肌综合征第七节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第八节尺骨鹰嘴滑膜囊炎第4章腕及手部筋伤第一节腕关节扭挫伤第二节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第三节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第四节腕管综合征第五节指伸、指屈肌腱断裂第六节腱鞘囊肿第七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第八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第5章髋及大腿部筋伤第一节股四头肌损伤第二节股内收肌群损伤第三节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第四节弹响髋第五节股骨大转子滑膜囊炎第6章膝关节及小腿部筋伤第一节膝关节胫、腓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膝交叉韧带损伤第三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第四节髌腱断裂第五节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第六节腓肠肌损伤第七节髌前、髌下滑膜囊炎第八节髌骨软化症第九节髌下脂肪垫肥厚第十节腘窝囊肿第十一节伸膝装置粘连第7章踝及足部筋伤第一节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一、外侧副韧带损伤二、内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跗跖关节扭伤第三节跟腱断裂第四节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第五节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第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七节跟痛症一、痹证性跟痛症二、足底腱膜炎三、跟骨下脂肪垫炎四、肾虚性跟病症五、跟骨骨刺第八节跖痛症第九节〓外翻与〓囊炎第8章颌颈部筋伤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第二节颈部急性扭挫伤第四节落枕第五节颈椎病第六节肌性斜颈第9章胸背部筋伤第一节胸壁扭挫伤第二节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第三节项背筋膜炎第四节胸廓出口综合征第10章腰骶部筋伤第一节急性腰扭伤一、急性腰肌筋膜扭挫伤二、急性腰部韧带损伤三、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扭伤第二节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第四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五节腰椎椎管狭窄症第六节骶髂关节损伤第七节腰椎退行性滑脱第八节腰臀部筋膜炎第九节臀肌挛缩症第十节梨状肌综合征第十一节坐骨结节滑膜囊炎第十二节骶尾部挫伤一、尾骨挫伤二、尾骨疼痛第11章周围神经损伤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二、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三、损伤原因及分类第二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第四节上肢神经损伤一、臂丛神经损伤二、桡神经损伤三、正中神经损伤四、尺神经损伤第五节下肢神经损伤一、坐骨神经损伤二、胫神经损伤三、腓总神经损伤第12章四肢血管损伤第一节四肢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第二节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第三节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附方索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中医筋伤学是在中医骨伤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为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综合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人体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最新中医筋伤的治疗

最新中医筋伤的治疗
中医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治疗
手法治疗的原则:
适应症:
1、一切急慢性筋伤而无皮肤破损及筋完 全断裂者。
2、错缝。 3、急性筋伤后治疗不当的关节位移者。 4、骨折脱位后期关节位僵直或肌萎缩者。 5、骨关节病及痹症所致肢体疼痛关节活
动不利者。
中医筋伤的治疗
手法治疗的原则: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 状的患者。
* 筋伤---不一定伴有骨折、脱位、骨病。 * 骨折、脱位、骨病---不同程度的筋伤 * 骨折愈合后,脱位整复后---遗留筋的损
伤。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二节 筋伤的分类和病因病理
分类:
*筋断—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 *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伤后离开正常位
置; *筋柔--筋伤后关节松弛; *筋粗--筋伤后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
第四节 辩证诊断方法
一、 询问受伤情况
(一) 受伤时间。 (二) 受伤体位及外力情况
中医筋伤的治疗
辩证诊断方法
二、 筋伤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二) 肿胀 (三) 畸形 (四) 功能障碍 (五) 肌萎缩 1、 压痛点的检查 2、 肢体功能活动的检查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五节
一般治疗原则 一、 首重气血 二、 筋骨并重 三、标本兼治 四、内外结合
筋伤的治疗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五节 筋伤的治疗
急性筋伤……初期慎用手法 外敷、内服中药、包扎固定(消肿止痛) 功能练习(防止粘连、防止肌萎缩) 合理的手术(恢复解剖关系,有利于功
能恢复)
慢性筋伤……以手法、功能锻炼为主 外敷、内服中药、理疗、封闭术 牵引(温经通络舒筋)
中医筋伤的治疗

筋伤治疗常用手法

筋伤治疗常用手法

常用手法
功用:具有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的 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陈伤及慢性劳损,颈肩、腰背、四肢等肌 肉丰厚部位的筋骨酸痛、麻木不及肢体瘫痪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用手法 4)拿捏法 是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形成钳形,一紧一松
地用力拿捏,以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一种手法。本法在 临床上有很多变化,可与揉法结合在一起,使其兼有揉捏两种 作用。
按摩法
2)深度按摩法 又称推摩法。用手指、掌根及全掌施行推 摩理筋手法,也可用双手重叠在一起操作,按摩部位要深, 按摩力量要大,要求作用力直达深部软组织。
按摩法
动作要领:摩动的频率快慢可根据病情,体质而决定,动 作要协调,力量要均匀。
功用:本法能舒筋活血、祛瘀生新,对消肿及缓解局部伤 痛很有效。可以解除痉等,使粘连的肌腱、韧带、瘢痕组织 软化分离。
筋伤治疗常用手法
按摩法 1)轻度按摩法 又称浅按摩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指腹 放在患处,轻柔缓慢地用力直线形或圆形的抚摩动作。
按摩法 动作要领:按摩时动作要轻柔和谐,动作要缓慢。 功用:有消瘀退肿、镇静止痛的功效,并能缓解肌肉紧张疼 痛。 适应证:一般在理筋手法开始和结束时应用,适合全身各部 位,以胸腹胁肋处损伤较为常用。
动作要领: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轻巧舒适,嘱患者 要充分放松肌肉。
常用手法
功用:本法能松弛肌肉关节,缓解外伤所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并能减轻施 行重手法后的反应,增加患肢的舒适感。
适应证:多用于四肢关节,以上肢为常用,常配合按摩与搓法,综合运用于 理筋手法的结束阶段。
感谢聆听!
常用手法
3)拇指推法 又称一指禅推法。是用拇指单独进行的摆动 性推法。
常用手法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单选+多选=20 总论+各论的总述部分填空=20-30 总论部分名解5题=25简答2题(鉴别)梨状肌与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与胸口出口综合征(较少见),颈肩部与肩周炎特殊检查的方法案例2题=20 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01.“筋”,综合古代中医文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深浅筋膜、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

02. 因各种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人体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伤”,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

03.《内经》--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医学典籍,也是筋伤学的理论渊源.对筋的概念有了描述, 有“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其中“筋” “筋膜” “肌肉”等名词延用至现在.★《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填空)《素问》: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04.《金匮要略》导引、吐纳、膏摩;即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筋伤疾病。

华佗—五禽戏与摇脊疗法,这是软组织损伤的功能疗法和按摩疗法(模仿虎、鹿、熊、猿、鹤--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

05.葛洪是中国创伤骨科的创始人;代表作《肘后救卒方》,对筋伤的肿胀、疼痛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或加酒或加醋或用药熨患处),沿用至今。

06.刘涓子著《刘涓子鬼遗方》后由龚庆宣整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对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提出消、托、补等治法。

07.隋·巢元方等《诸病源侯论》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与骨伤和脱臼的诊断名称。

还记载了开放伤口的正确缝合方法。

0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了按摩手法,手法治疗筋伤从此有了记载,以及筋伤的内外用药(天竺国按摩法说明当时的医学对外交流)。

09.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骨伤科专著,该书强调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整体治疗思想,逐渐成为筋伤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扭伤手筋的民间传统治疗方法

扭伤手筋的民间传统治疗方法

扭伤手筋的民间传统治疗方法
扭伤手筋的民间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手筋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2. 盐水浸泡:将温水和适量的盐混合,将受伤的手浸泡在盐水中,可缓解疼痛和消肿。

3. 拔罐疗法:在受伤手筋周围的皮肤上涂抹一些植物油,然后用火罐进行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缓解疼痛和肿胀。

4. 中草药熏蒸:将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如川芎、艾叶等)煮沸后,用热气熏蒸受伤手筋,可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5. 中草药外敷:将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芷、藿香等)研成粉末,与适量的温水调成糊状,然后涂抹在受伤手筋上,用纱布包扎固定,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民间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扭伤手筋等严重伤情,建议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

中医筋伤学教材

中医筋伤学教材

目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二、筋的概念三、筋伤的概念四、筋伤学发展简第二节筋伤的病因病机一、筋伤的病因二、筋伤的病机第三节筋伤的分类一、古代分类方法二、现代分类方法第四节筋伤的辨证诊断一、临床表现二、辨证诊断三、筋伤的并发症第五节筋伤的治法一、筋伤的治疗原则二、筋伤的手法治疗三、固定疗法四、药物治疗五、练功疗法六、其他疗法第2章肩部筋伤第一节肩部扭挫伤第二节肩袖损伤第三节牵拉肩第四节肱二头肌腱断裂第五节冈上肌腱炎第六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第八节肩峰下囊炎第3章肘部筋伤第一节肘关节扭挫伤第二节小儿桡骨头错缝第三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四节肱骨内上髁炎第五节旋前圆肌综合征第六节旋后肌综合征第七节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第八节尺骨鹰嘴滑膜囊炎第4章腕及手部筋伤第一节腕关节扭挫伤第二节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第三节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第四节腕管综合征第五节指伸、指屈肌腱断裂第六节腱鞘囊肿第七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第八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第5章髋及大腿部筋伤第一节股四头肌损伤第二节股内收肌群损伤第三节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第四节弹响髋第五节股骨大转子滑膜囊炎第6章膝关节及小腿部筋伤第一节膝关节胫、腓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膝交叉韧带损伤第三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第四节髌腱断裂第五节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第六节腓肠肌损伤第七节髌前、髌下滑膜囊炎第八节髌骨软化症第九节髌下脂肪垫肥厚第十节腘窝囊肿第十一节伸膝装置粘连第7章踝及足部筋伤第一节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一、外侧副韧带损伤二、内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跗跖关节扭伤第三节跟腱断裂第四节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第五节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第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七节跟痛症一、痹证性跟痛症二、足底腱膜炎三、跟骨下脂肪垫炎四、肾虚性跟病症五、跟骨骨刺第八节跖痛症第九节〓外翻与〓囊炎第8章颌颈部筋伤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第二节颈部急性扭挫伤第四节落枕第五节颈椎病第六节肌性斜颈第9章胸背部筋伤第一节胸壁扭挫伤第二节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第三节项背筋膜炎第四节胸廓出口综合征第10章腰骶部筋伤第一节急性腰扭伤一、急性腰肌筋膜扭挫伤二、急性腰部韧带损伤三、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扭伤第二节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第四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五节腰椎椎管狭窄症第六节骶髂关节损伤第七节腰椎退行性滑脱第八节腰臀部筋膜炎第九节臀肌挛缩症第十节梨状肌综合征第十一节坐骨结节滑膜囊炎第十二节骶尾部挫伤一、尾骨挫伤二、尾骨疼痛第11章周围神经损伤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二、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三、损伤原因及分类第二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第四节上肢神经损伤一、臂丛神经损伤二、桡神经损伤三、正中神经损伤四、尺神经损伤第五节下肢神经损伤一、坐骨神经损伤二、胫神经损伤三、腓总神经损伤第12章四肢血管损伤第一节四肢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第二节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第三节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附方索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中医筋伤学是在中医骨伤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为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综合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人体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筋伤学教材

中医筋伤学教材

目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二、筋的概念三、筋伤的概念四、筋伤学发展简第二节筋伤的病因病机一、筋伤的病因二、筋伤的病机第三节筋伤的分类一、古代分类方法二、现代分类方法第四节筋伤的辨证诊断一、临床表现二、辨证诊断三、筋伤的并发症第五节筋伤的治法一、筋伤的治疗原则二、筋伤的手法治疗三、固定疗法四、药物治疗五、练功疗法六、其他疗法第2章肩部筋伤第一节肩部扭挫伤第二节肩袖损伤第三节牵拉肩第四节肱二头肌腱断裂第五节冈上肌腱炎第六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第七节肩关节周围炎第八节肩峰下囊炎第3章肘部筋伤第一节肘关节扭挫伤第二节小儿桡骨头错缝第三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四节肱骨内上髁炎第五节旋前圆肌综合征第六节旋后肌综合征第七节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第八节尺骨鹰嘴滑膜囊炎第4章腕及手部筋伤第一节腕关节扭挫伤第二节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第三节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第四节腕管综合征第五节指伸、指屈肌腱断裂第六节腱鞘囊肿第七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第八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第5章髋及大腿部筋伤第一节股四头肌损伤第二节股内收肌群损伤第三节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第四节弹响髋第五节股骨大转子滑膜囊炎第6章膝关节及小腿部筋伤第一节膝关节胫、腓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膝交叉韧带损伤第三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第四节髌腱断裂第五节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第六节腓肠肌损伤第七节髌前、髌下滑膜囊炎第八节髌骨软化症第九节髌下脂肪垫肥厚第十节腘窝囊肿第十一节伸膝装置粘连第7章踝及足部筋伤第一节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一、外侧副韧带损伤二、内侧副韧带损伤第二节跗跖关节扭伤第三节跟腱断裂第四节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第五节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第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七节跟痛症一、痹证性跟痛症二、足底腱膜炎三、跟骨下脂肪垫炎四、肾虚性跟病症五、跟骨骨刺第八节跖痛症第九节〓外翻与〓囊炎第8章颌颈部筋伤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第二节颈部急性扭挫伤第四节落枕第五节颈椎病第六节肌性斜颈第9章胸背部筋伤第一节胸壁扭挫伤第二节胸椎关节突关节错缝第三节项背筋膜炎第四节胸廓出口综合征第10章腰骶部筋伤第一节急性腰扭伤一、急性腰肌筋膜扭挫伤二、急性腰部韧带损伤三、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扭伤第二节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第四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五节腰椎椎管狭窄症第六节骶髂关节损伤第七节腰椎退行性滑脱第八节腰臀部筋膜炎第九节臀肌挛缩症第十节梨状肌综合征第十一节坐骨结节滑膜囊炎第十二节骶尾部挫伤一、尾骨挫伤二、尾骨疼痛第11章周围神经损伤第一节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损伤原因及分类一、解剖生理二、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三、损伤原因及分类第二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第四节上肢神经损伤一、臂丛神经损伤二、桡神经损伤三、正中神经损伤四、尺神经损伤第五节下肢神经损伤一、坐骨神经损伤二、胫神经损伤三、腓总神经损伤第12章四肢血管损伤第一节四肢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第二节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第三节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附方索引第1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筋伤学的概念中医筋伤学是在中医骨伤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为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综合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人体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筋伤的治法(一)(转载)临床应用:本法应用范围广泛,指按法常用于四肢、颈、胸、腰、背等部位的穴位点按。

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常用于下肢及胸、腰、背部。

而肘按法因压力较大,一般只适用于臀部肌肉发达的部位。

(2)戳按法:是在关节拔伸状态下,医者用手的拇指或中指或手掌等着力于治疗部位,突然下按,同时将拔伸的关节向拔伸的反方向屈曲,使错缝的关节复位的手法。

亦即“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一种代表手法。

①腕关节背侧戳按法:患者前臂旋前,掌心向下,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伤腕的大小鱼际肌,两拇指在上,按压在伤腕背侧,环摇伤腕5~7次,然后使伤腕掌屈牵引,加大腕背侧间隙,在医者两拇指向掌侧戳按的同时使伤腕背伸(图1-17)。

②腕关节尺掌侧戳按法:患者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医者以对侧之手圈住患腕,中指压在患腕尺掌侧伤处,另一手握住手指环摇伤腕5~7次,然后使伤腕向桡背侧拔伸,加大尺掌侧骨间隙,在医者中指向下戳按的同时使伤腕向尺掌方向屈曲(图1-18)。

③腰部戳按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左手掌按于患者腰部,右手前臂托抱患者双下肢股部。

医者右臂环摇并拔伸患者双下肢,然后医者按腰之手掌突然向下戳按,同时拔腰之手在拔伸下使患者腰部背伸(图1-19)。

操作要求:戳按手法的作用力较强,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手法,要求动作连贯、准确、巧妙,切不可粗暴用力。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关节外伤错缝的整复及关节囊韧带的损伤治疗。

(3)揉法:用手指的指腹,手掌的掌面、掌根或肘尖部着力于治疗部位体表上,适当用力回旋揉按的手法。

手法分化①指揉法。

用拇指的指腹紧贴治疗部位的皮肤,使局部皮肤、皮下组织随指的揉力进行回旋运动。

根据需要亦可使用第2、3、4三指的指腹同时对治疗部位进行揉动(图1-20)。

②掌揉法。

用手掌的掌面或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皮肤上进行回旋揉动(图1-21)。

③肘揉法。

以肘尖部着力于治疗部位皮肤上,进行深部组织的回旋揉动(图1-22)。

操作要求:施法部位应紧贴治疗部位皮肤,使治疗部位深部组织有一定的揉按压力。

由于揉法作用于人体较深部的组织,所以要求皮肤、皮下组织随同揉力做回旋运动,而不能摩擦皮肤。

力度掌握应根据病灶的深浅适当用力,动作应协调柔韧而有节律。

临床应用: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按揉。

临床应根据病灶范围的大小及深度选用不同的揉法。

但肘揉力量较大,刺激较强,一般只适用于肌肉组织丰厚的腰臀部。

(4)拿法:是用一手或双手拇指和示、中两指,或拇指和其他4指相对形成钳状,对治疗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反复抓拿或提捏手法,又称拿捏法(图1-23)。

若用手指拿定某个肌肉、肌腱等组织,并向上提起,等提到一定程度后,拿起的组织从指间迅速滑脱,此时常可闻及组织复位的弹响声,称弹筋法(图1-24)。

若拇指与示、中、环指相对提拿并且进行揉按则称揉拿法。

操作要求:根据治疗的需要拿捏的深度可深可浅,浅则可拿捏皮肤、皮下组织,深则可拿捏肌肉、肌腱。

频率应根据需要,慢则每分钟60次,快则每分钟可达100次。

拿捏时动作应连贯、柔和,使患者局部有酸胀、舒松感。

弹筋法则手法刺激较强,一般每次只允许重复3或4次即可,切不可频频使用。

临床应用:拿法的适用范围广泛,全身各部位,尤其四肢颈肩、背部皆可应用。

(5)捏法:以拇指与示指、中指相对,捏住一定部位皮肤、皮下组织,循肌肉、经络走向连续不断地捏挤推进称捏法(图1-25)。

操作要求:捏法须将治疗部位的皮肤提起,提起越高则刺激度越大,所以施法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耐受程度,适当提捏皮肤和皮下组织。

临床应用:捏法全身各部位皆可应用。

若用于背部则俗称“捏脊”法。

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6)拨络法:是以一手或双手拇指沿肌肉、肌腱行走的垂直方向,横行拨动肌肉、肌腱的方法(图1-26)。

操作要求:此法常与弹筋法互补,刺激较强,所以施法时须稳,用力刚中有柔,频率不可太快,一般以每次操作弹拨3~5次为宜,并可与其他〓、揉等手法相间使用。

临床应用:多用于肌肉、肌腱痉挛、粘连等慢性损伤性疾病。

3.摩擦类手法(1)摩法:是以手指的指腹部或手掌在治疗部位体表上做缓和、协调的环旋摩擦运动。

手法分化:①掌摩法:用手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体表上的环旋摩擦运动(图1-27)。

②指摩法:以拇指的指腹或示、中、环3指的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体表上的环旋摩擦运动 (图1-28)。

操作要求:本法力度较轻,摩动仅发生在皮肤表层而不带动皮下组织,这与揉法不同。

摩动的频率视病情而定,一般以每分钟60~120次为宜。

临床应用:可用于全身各部。

有时摩法与揉法结合应用,使揉摩相兼。

指摩时可加用药物作介质,用于穴位揉摩使用。

(2)擦法:是以指腹或手掌的某个部位着力于治疗部位体表,快速均匀的直线往返摩擦。

临床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选择指擦法、掌擦法、鱼际擦法、侧擦法等(图1-29)。

操作要求:擦法是在体表做直线往返运动,频率一般在每分钟80~120次以上,摩擦局部应有发热感,所以要求:①动作应连续、均匀、轻快;②往返直线距离应尽量拉长;③操作者的手与患者体表应有布类或油乳类介质,以防皮肤擦伤。

临床应用:可用于全身各部。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症。

(3)推法:是用手指或手掌等部位着力于人体治疗部位体表,做均匀的直线往返推动。

此法与摩法的区别在于推法频率较慢,每分钟约60次,擦法则频率较快;推法作用力可达较深层组织,而擦法只限于皮表;推法一般无发热感,而擦法则要求施法部位有温热感。

手法分化:①指推法:以拇指指腹或桡侧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体表上,沿经络走向或肌纤维走向直线推挤移动(图1-30)。

②掌推法:又称捋顺手法。

以手掌紧贴肢体皮肤,由肢体近端向远端推移称捋;由远端向近端推称顺。

捋顺手法常结合应用(图1-31)。

③拳推法:以手握拳,拳眼向上或横置,以小鱼际肌或第2、3、4、5指的近侧指关节屈曲部作着力部位,直线推挤治疗部位(图1-32)。

操作要求:推法应紧贴皮肤并稍用力,使深部组织产生感应。

临床应用:根据需要全身各部位均可选用。

临床常用于四肢及胸、腰、背部。

(4)搓法:以两手掌或两掌根或两示指的桡侧面相对,夹住治疗部位做相反方向的搓动(图1-33)。

操作要求:两手搓动时要轻、快、协调。

夹持用力的大小视病情而定。

力小者可仅在皮肤皮下,力度大者可带动肌肉,而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

临床运用:多用于四肢、颈项,以调和气血,缓解筋肌痉挛疼痛,解除疲劳。

4.振动类手法(1)振法:以手全掌按压在治疗部位,以手部快速有节律的震颤使治疗部位深部组织产生震动感应的一种手法(图1-34)。

操作要求:振动时须沉肩坠肘,手掌均匀施压,压力大小视病情而定。

震颤频率一般要求每分钟120~160次,局部常有沉胀发热感应。

临床应用:本法可激发经气,有很好的解痉止痛作用。

多用于四肢、躯干及腹部等经穴处。

(2)抖法:用一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在牵引下,轻轻做小幅度连续上下或左右抖动的方法(图1-35)。

操作要求:抖动时应在稍微用力牵引下进行,患肢不得弯曲,用力要均匀,幅度不应过大,频率应快,使振动力沿肢体纵轴向近端传导,使肢体产生有节奏的振动。

临床应用:本法可解除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痉挛,加大关节间隙,撕脱粘连。

多用于肩及腰部疼痛性疾病。

5.运动类手法(1)摇法:是一手握患肢远端,另一手扶按或拿握患肢关节,以医者手腕部或上肢的环旋运动,带动患部关节做环旋运动的方法。

①摇肩直臂摇肩法:患者取坐位,上肢自然伸直,肩部放松。

医者同方向站于患肩一侧稍后方,以同侧之手握患肢手腕,另一手扶拿患者肩部,以医者上肢的环旋运动带动患肩做环旋运用(图1-36)。

屈臂摇肩法:患者取坐位,屈肘,肩部放松。

医者站于患肩侧方,面对患者,以同侧之手托拿患肢肘部,另一手扶拿肩部,以医者上肢的环旋运动带动患肩做环旋运动(图1-37)。

②摇肘:患者取坐位,屈肘,医者以相反侧之手拿患者肘部并固定;同侧之手握患者手腕,使患者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旋运动(图1-38)。

③摇腕双手摇腕法:患者手掌向下,腕部放松,医者双手拇指在上面与四指相对,扣紧患者大小鱼际,以医者双腕关节的环旋运动带动患腕做环旋运动(图1-39)。

单手摇腕法:患者手掌向上或向下,医者一手圈握患者手腕并固定之,另一手握患者手指,以医者前臂的环旋运动带动患腕做环旋运动(图1-40)。

④摇髋屈腿摇髋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膝、屈髋。

医者一手扶持其膝关节,另一手握其小腿远端,被动使髋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旋摇晃(图1-41)。

直腿摇髋法: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医者站于患侧,一手握患肢小腿下端,另一手扶持其髋部,在拔伸下,被动使髋关节做内旋或外旋运动(图1-42)。

⑤摇膝:患者仰卧,患肢屈膝、屈髋,膝部放松。

医者站于患侧,一手四指托腘内侧下方,拇指与四指相对压在内侧副韧带或内膝眼处,并使患膝关节贴于医者胸腹部,另一手握小腿下端。

施法时拿小腿下端之手摇动小腿,使患膝做逆时针环旋运动(图1-43)。

⑥摇踝单手摇踝法:患者仰卧,踝部放松,一助手在患侧握小腿下端,术者一手握患侧踝关节,另一手握患侧足趾部,环旋摇晃踝关节(图1-44)。

双手摇踝法:以外踝为例,患者稍健侧卧位,患肢在上,一助手握患侧小腿下端,术者一手握患侧足跟,另一手握患侧足背,两手拇指压放在外踝损伤部位,以术者腕关节的环旋运动带动患者踝关节做环旋运动(图1-45)。

⑦摇颈拔伸摇颈法: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者站于患者背后。

医者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部固定患者躯体,医者腕部屈曲,四指托其下颌,拇指压放在风池穴。

施法时,医者将腕关节逐渐伸直扳伸,同时以医者腕部的环旋摇晃,带动患者颈部做环旋摇晃(图1-46)。

回拨摇颈法: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扶按其头顶,另一手托住其下颌,双手以相反方向缓慢摇动头颈部数次,然后趁颈部回旋之机,双手突然反向稍用力快速拨动颈部旋转,同时双手松开头部(图1-47)。

⑧摇腰坐位摇腰法:患者取坐位,一助手按扶患者两胯部,固定患者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双手自腋下抱住患者胸部并向上稍做拔提,施法时以医者腰部的环旋摇晃带动患者腰部做环旋摇晃(图1-48)。

立位摇腰法:患者站于床边,双手扶按床面。

医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托按患者小腹部,另一手按患者腰部,施法时以医者上臂的回旋运动带动患者腰部做环旋摇晃(图1-49)。

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双下肢屈膝、屈髋。

医者一手及前臂按住患者双膝,另一手扶持其双小腿下端,以医者两上肢的环旋运动带动患者腰部做屈伸滚动摇晃(图1-50)。

俯卧位摇腰法: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放松,医者一手扶按患者腰部,另一手抱其双下肢股部,并使其离开床面。

施法时在横力牵引下利用医者腰部及抱双下肢手臂的旋转运动带动患者腰部摇晃(图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