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

合集下载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实验情况(有无昼夜交替现象)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有□无
□能□否
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有□无
□能□否
3、地球自转
□有□无
□能□否
4、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有□无
□能□否
5、
□有□无
□能□否6、ຫໍສະໝຸດ □有□无□能□否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实验情况(有无昼夜交替现象)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有□无
□能□否
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有□无
□能□否
3、地球自转
□有□无
□能□否
4、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有□无
□能□否
5、
□有□无
□能□否
6、
□有□无
□能□否

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实验报告单

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实验报告单
实验2:①用台灯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地球仪离台灯约1米远。)在地球仪上粘一面小旗,表示我们所在的位置。②打开台灯,转动地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哪些部分被照亮,哪些部分没有被照亮。
实验现象
实验1:看到地球向转动,同时围绕转动。
实验2:看到朝着太阳光的地方。
背着太阳光的地方。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得出:地球自向转动,对着太阳的那面
是,背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不停地,同时还围绕着转动形成。
实验教师:何坚
册亨县实验小学教师演示实验报告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班级
三()班
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午第节
实验名称
(6-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器材
日出日落图、三球仪、转椅、手电筒、粘小旗的地球仪、台灯。
实验步骤
方法
实验1:师演示三球仪,生观察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情况。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白天
夜晚
白天
夜晚
白天
温馨提示:
请先把自己作出的猜想,用示意图的方 式把它画在小卡纸上,有几种就画几张 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把讨论的假说粘 贴到大卡纸上
播放 暂停
温馨提示: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中国帖上红星
(2)实验时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要 让“太阳”能照亮半个球面
(3)认真观察:小红星处昼夜会不会交替出现 (4)认真完成活动记录表
播放 暂停
地球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小知识: 1、科学家推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 1046.6小时。也就是说约要43天。 2、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约8760个小 时。也就是说约要365天。 3、地球上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 一年有四季有气温变化。 4、……
(3)认真观察:小红星处昼夜会不会交替出现 (4)认真完成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 活动:演一演,说一说 我们小组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发现: 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第 假说; 种
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第 假说。

温馨提示: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中国帖上红星
(2)实验时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 要让“太阳”能照亮半个球面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太阳和影子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
变化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现象: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结果:太阳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
和太阳的高度和位置有关。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现象: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地球仪
上的各部分交替亮和暗。

实验结果: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
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
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
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
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名称: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现象:三个小孔如果对在一条直线
上,从第三个小孔就能看到
光线射出,之则不行。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
气中的传播路线。

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

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

“日心说”对天体的描述大为简化,同 时打破了过去认为其它天体和地球截然有 别的界限,是一项真正的科学革命。这种 学说和宗教的主张是相反的。为宣传和捍 卫这个学说,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被宗教裁 判所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为支持“日 心说”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被教会判 处终身监禁但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 未被动摇过 。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 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也有很多科学家受到了迫害…… 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现在,用射电望远镜已能观测到100亿光年外的 宇宙空间情况,但仍没有找到宇宙的边缘。
神奇的宇宙空间,
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
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研 究了《昼夜交替现象》这堂 课,谢谢!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 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 “地心说”暴露出许多问 题。逐渐被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所取代。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 过近四年的观测和计算, 于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 行论”正式提出“日心 说”。 “日心说”认为,太阳 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90-168) Claudius Peolemy天文学家, 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昼 夜 交 替 的 认 识
太阳离地球1.5亿 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 是250千米/秒。
照这样的速度计 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 花1046.6小时。
球本身不自转 分析与解释
运动形式三:地球在自转 分析与解释 资料 运动形式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资料
分析与解释
通过多年的探索,现在人们知道: 太阳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恒星。天空中闪烁着群 星,都是像太阳一样能发光的恒星。它们距离地球很 远,其中最近的也有4.22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距 离的单位,光每秒传播约30万千米。)

昼夜交替的实验步骤

昼夜交替的实验步骤

昼夜交替的实验步骤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模拟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通过使用实验装置和相关控制措施,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加深对昼夜交替规律的理解。

2. 材料与装置•实验箱(透明盒子)•仿真太阳光灯光源•电源•定时器•植物(例如小麦、豌豆等)•温湿度计•数据记录表格3. 实验步骤步骤一:实验准备1.将实验箱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确保其受到均匀的光照。

2.将太阳光灯光源置于实验箱的一侧,并调整高度和角度,使光线能够均匀照射到实验箱内。

3.将植物栽种在实验箱内,并确保其根系与土壤良好接触。

4.将温湿度计放置在实验箱内,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

步骤二:控制光照1.设置定时器,按照昼夜交替的时间表,将光源每天开启一段时间。

例如,模拟太阳升起到日落的时间段为12小时,夜晚暗无光照。

2.每天记录光源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并标记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3.注意调整光源的亮度,以保证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步骤三:记录数据1.每天定时记录实验箱温湿度的数据,并填写到数据记录表格中。

2.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高度、叶片数量等生长指标,并填写到数据记录表格中。

3.注意观察是否有任何异常情况(如病虫害、倒伏等),并及时记录。

步骤四:实验观察与分析1.分析数据记录表格中的温湿度、植物生长等数据,观察是否存在昼夜交替的影响。

2.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温湿度数据,分析昼夜交替对环境条件的影响。

3.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植物生长数据,分析昼夜交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总结与报告1.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昼夜交替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装置、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3.报告中应包含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以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

4. 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实验箱接受到均匀而稳定的光照,避免光线不足或过强的情况。

2.定时器的设置应准确无误,确保光源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开启和关闭。

3.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应细致入微,使其处于健康状态。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我们设计了一项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对昼夜变化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等自然现象的认识。

三、实验器材1. 地球仪一个2. 手电筒一个3. 人物模型若干4. 投影仪(或激光笔)一个5. 黑布一块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地球仪放置在实验桌上,确保地球仪的北极指向北方。

将人物模型插入地球仪上的不同国家。

2. 模拟太阳照射:将手电筒打开,调整角度,使光线从地球仪的北极方向照射过来。

3. 地球自转模拟:缓慢转动地球仪,观察人物模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4.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仪转动过程中,观察人物模型由亮变暗,再由暗变亮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5.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地球仪的转动,人物模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当人物模型面向手电筒的光线时,模型被照亮,模拟白天;当人物模型背对光线时,模型处于阴影中,模拟黑夜。

经过多次转动地球仪,可以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

六、实验结论1. 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转使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先后受到太阳的照射,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2. 太阳照射是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必要条件。

太阳作为地球上的主要光源,为地球提供光照,使得昼夜交替成为可能。

3.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约为每小时1500公里。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内都会经历昼夜交替。

七、实验拓展1. 探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生物分布等的影响。

3. 通过天文观测,验证实验结论。

八、实验反思本次实验成功地模拟了昼夜交替现象,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的关系。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2页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2页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2页《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地表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地球公转也会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四季更替,进而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发生变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一个地球仪、一盏台灯、一张白色纸板。

2.将白色纸板固定在桌面上,将地球仪放置在纸板上。

3.打开台灯,将台灯放置在纸板的另一侧,使台灯的光线射向地球仪。

4.缓慢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光线变化情况。

5.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地球仪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实际地理情况相符。

当地球仪自转时,被台灯光线照射的一面呈现出白天,而背对着光线的一面则呈现出黑夜。

随着地球仪的转动,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自转时,不同位置的地表受到太阳照射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温度和亮度的差异,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地球公转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四季更替,进而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发生变化。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探究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实验结果表明,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自转时,不同位置的地表受到太阳照射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温度和亮度的差异,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地球公转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六、建议与改进1.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控制变量,例如改变台灯的位置和高度,观察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2.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地球仪模型,例如极地投影和赤道投影的地球仪,以更全面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
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
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