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地名的典故

合集下载

莆田历史故事50字

莆田历史故事50字

蒲田历史故事陈文龙抗倭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

度宗易名文龙。

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陈文龙是南宋末抗元将领。

曾上书弹劾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

遭贾打击,愤而辞官。

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坚守兴化城。

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

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行朝诏赠太师,谥“忠肃”。

好女不嫁莆田男典故据说当时莆田有个人叫“老五”,他不但本身家学渊博、才高八斗,为人风趣,家境也特别的好,舅舅是国舅爷,伯父是宰相。

以他自身的水平及家境,像他这样的人想考取功名,如同探囊取物,但他偏偏生性洒脱,视功名和粪土,整日四处游荡,急公好义,喜欢帮助穷人,遇到不平事,爱为人打抱不平,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有一天,老五去了莆田湄洲湾附近的一个村庄,刚好也有个中过探花的朝廷官员,带着他的夫人(他夫人是福州人士)及家丁在这个村庄游玩。

这位官员,一路上看到莆田当地女的长得不但漂亮,还勤劳能干,再想想自己家的“河东狮”,悲从中来,随口吟道:“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女”。

她老婆听到丈夫竟然当着自己面夸莆田女的,贬低自己,立马就揪住丈夫的耳朵,把他拉回现实中。

一看自己老婆生气,他机智的立马改口:“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这才让他老婆转怒为笑。

这一幕,恰好让老五看到了,老五对此很不屑。

老五心想,自己为了留在家乡,都不愿去考取功名,莆田当地的女孩子个个都很温柔勤快,她们吃苦耐劳,当地的名人林默与梅姑,芳名远播四海,怎么说也得“好男不娶莆田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民间故事】妈祖生于福建莆田

【民间故事】妈祖生于福建莆田

【民间故事】妈祖生于福建莆田
【民间故事】妈祖生于福建莆田
妈祖生于福建莆田
十月金秋,我们来到福建莆田港里村,也叫贤良港。

村子依山临海,肃穆静气,因为出了个女神般的人物妈祖,现已成为游人纷至之处。

妙手回春的林妹妹
村子西边,一座普通的具有莆田民居特色的房舍前,一株大榕树历尽沧桑,它似乎想告诉人们,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一个女婴诞生在这里,没有啼哭,数月无声,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

走进这座原址复建的林家老屋,面积不大,分为里外三进,里进中间是一个厅,两边是房间;左边上屋为林默父母所居,下屋是哥嫂住,哥嫂房间的对面则是林默的闺房。

林默上有一个哥哥、几个姐姐。

父母本来进香是求观音送子的,林母夜梦观音赐优钵花一枚,说是吞下后会有惊喜,结果生下一个不啼不哭的林妹妹。

可林妹妹不发声则已,一开口就显
得聪慧灵俐。

八岁入学堂,过目成诵。

喜好医道,一学就通,行走乡间,急人所难,救人于生死线上,很快成了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女郎中父母这才惊喜起来。

担任讲解的小林,讲起林妹妹的故事传说,绘声绘色,手还带比划,不时引出我们的笑声。

她指引我们来到一间屋,说这是林家小妹的织布房,她心灵手巧,是个多面手。

传说她一边织布,还一边关注出海亲人的安危。

有一次,她两眼紧闭,嘴衔梭子,双手抓住织布机;这时母亲进来,拍拍她,她一睁眼,梭子掉地上原来,林妹妹是在作法营救危难中的父亲和哥哥,不料母亲一拍,梭子掉了,哥哥就掉入海里。

【最美地名故事】——莆田“文献名邦”之由来

【最美地名故事】——莆田“文献名邦”之由来

【最美地名故事】——莆⽥“⽂献名邦”之由来明朝嘉靖四⼗四年(1565年),莆⽥知县徐执策在县政府门⼝⼤街两端各建造⼀座⽊坊,匾⽈:“莆阳⽂献”、“海滨邹鲁”;万历⼗六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改题为“壶兰雄⾢”、“⽂献名邦”。

光绪⼗⼀年(1885年),知县徐承禧重修壶兰雄⾢坊;⼆⼗⼋年(1902年),⾢⼈江春霖等重修⽂献名邦坊。

⼏百年间,“⽂献名邦”成为莆⽥⼈最⼤的⾃豪感,特别是⾝在外地学习或⼯作,听到⼈们赞颂历史上莆⽥⽂化教育成就时,那就会感到乐滋滋的。

那么,莆⽥“⽂献名邦”是怎样形成的呢?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是秋闱⼤⽐之年,莆⽥⼀班仕⼦,经过寒窗苦读,⼗年磨⼀剑,个个皆是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认为⽕候已到,拾取功名如“探囊取物”,精选了五⼗⼀⼈,结伴⼊京应试。

然家贫⼦读书,⼊京应试⽆盘钱。

好不容易东凑西借,蒙的亲友之⽀持⾃助,千⾥跋涉,风餐露宿,三个多⽉才到达北京。

⽂弱书⽣,怎堪旅途劳顿,临近京畿时,⼆⼈已抱病勉强随⾏,到⽬的地后,病情加重,临考时,根本⽆法执笔应试。

际此情况,莆⽥年兄们⼼急如焚。

不考吧,三年只有⼀科,空徒往返,下科再来的希望渺茫,考吧,魂不守舍,若何作此锦绣⽂章,势必名落孙⼭。

两难之际,集思⼴益,发挥莆⽥⼈之凝聚⼒和舍⼰为⼈、助⼈为乐的义举,有⼈出了主意,⼀⼈作⼆卷,⽤不同字体,那必需患者也强作精神⼊场应卯,装着写卷的样式,正卷有最临座的⼈疾书完成。

这样,牺牲了⾃⼰考得较⾼的名次,为了同窗的仕途命运,也在所不惜了。

计议停当,届时五⼗⼀⼈都⼊场应试。

原来这批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个个才思敏捷,练就下笔⼀挥⽽就、从不起草的“⽂功”,历战⽂坛。

发榜之⽇,四⼗九⼈执笔,考取了五⼗⼀名进⼠——外界只知五⼗⼀⼈考,五⼗⼀⼈中,引起轰动。

当时全国有⼀千多个县份,三年⼀科,⼀科只取三百六⼗名,莆⽥以⼀县之师,夺取了天下七分之⼀的名额。

众⽈:“其中有弊!有弊!”当时江浙仕⼦带头起哄。

莆田名字由来

莆田名字由来

莆田名称的起源莆田古称莆口,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陈天嘉五年(564年),因章昭达讨陈宝应,逃到莆口地方。

(这是莆田地理最早见于史籍)。

至于莆口何以后来称为莆田?据传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且多生蒲艾,因此去水从莆,同时平原多田,所以叫莆田;另一种说法,从莆田各区地理名称查考,醴泉里有莆头,新安里有莆禧,黄石旧时则称莆田里。

莆田各里,都是东路一带,莆头系由莆田转音,黄石系由谷域山而得名。

根据当时县治定名公例,多取其地古雅最有名的地名为县名,或者古昔东多路,因近海则名莆口,或因多田则名莆田。

陈光大二年(568年)从南安郡析出置县,因而即命名为莆田县,沿用至今。

因莆田盛产荔枝,故把莆田别称为荔城。

仙游县原名为清源县,于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在丰州(今泉州)旧地置武荣州,并析莆田县西北部另设清源县,隶属武荣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州改郡,泉州易名清源郡(赵颐正以县与郡同名,诸多不便,故请奏改之),依据故事所载,于汉武帝年间,何氏九仙云游入县之说,为仙游最古之历史,故遂改名为仙游县,隶属清源郡,为仙游县名之始。

至于兴化名称的由来。

据传:五代十国末期,连年战乱,百姓受尽兵匪骚扰。

当时割据莆田、仙游山区的林居裔势力接连打败官军,一度兵临泉州城下,州城几为所破。

宋廷屡次派兵镇压,但因地势险阻,无法取胜,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才被征服。

宋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地险,欲以德化之”。

遂决定划出仙游县的游洋镇(今石苍、钟山、象溪),莆田县的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和福唐县(今福清县)的头、下庐岭一带山区设置县治,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

县治设游洋(古邑)。

同时设太平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军治亦设在游洋。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元初(1278年)改为兴化路。

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往莆田广业里湘溪。

莆田历史文化介绍

莆田历史文化介绍

莆仙四大名果
莆仙特色糕点
莆仙特色小吃
这还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
莆仙戏: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 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 描述当时莆仙戏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 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可知,所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戏古老与罕 见的剧目
仙游籍著名 国画大师李 耕,他为人 民大会堂国 宾厅绘制巨 屏 《松青鹤白 东方红》
其作品《达摩》《春夜宴桃李园》分别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
它实现了“形、材、艺”的和谐统一
仙作家具可以从形、材、艺三 方面进行欣赏,闪耀着中国传 统家具与工艺、文化还是从欣 赏、收藏的价值来看,都能作 为中国家具的典范。一件成功 的家具具有独特的气度神韵和 高雅格调,在线条背后寓有高 妙的境界,是中国古代以道家 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在古典家具
的不羁巧思。
此床木纹尽显行云流水之美及繁复细腻之玄妙。 长围子的正反两面有多组神奇的鬼脸纹,正面 鬼脸纹恰处于卧者可观位置,可见我们古人已 有毕加索的审美情趣,如此木中精灵好比卞和
之玉、曜变天目。
它传承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技艺
榫卯:看不见的传统技艺
榫卯结构历史悠久,也是传统木质家具的一大特色。 整件家具不用一钉、一丝,全部采用凹凸结合的榫卯结构, 相互之间匹配的浑然天成,能够保持家具几百年形态不发生变化。有的红 木家具看起来美观、结实,但却没有应用榫卯结构,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 红木家具。 真正的红木家具都是依靠榫卯结构的,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就比如圈椅, 从外观上看扶手的曲线流畅柔美, 扶手所用木材之间的连接就是依靠的楔钉榫结构, 才能保证扶手圆润的曲线。

莆田历史文化简介100字

莆田历史文化简介100字

莆田历史文化简介100字
莆田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
城市。

莆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定居。

不少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明了莆田是晋代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

在三国时期,莆田是吴、越、齐三国争夺的地方,各个国家都曾
在这里建立过城池。

随着时间的推移,莆田逐渐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

唐代,莆田成为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
历史遗迹,如南台寺、东湖塔等。

莆田还有一片著名的土楼区,土楼是福建特有的建筑形式,一座
座高大的土楼远近闻名。

土楼是莆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
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反映了福
建的历史和文化。

莆田还是一座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每年的莆田
国际龙舟赛和花山中国梨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莆田还是
红船沿海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是红船故事的发源地之一。

莆田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福建风味。

莆田的美食以海鲜为主,如海蛎煎、海螺煲等,口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莆田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各种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活动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欣赏古建筑、参观博物馆,还是品尝美食,都能感受到莆田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莆田历史故事(一)

莆田历史故事(一)

莆田历史故事(一)莆田历史:一座古老城市的故事莆田的起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和文化遗产古代文明的萌芽•莆田早期的原始村落•渔猎、农耕和手工艺的兴盛莆田的兴盛•繁荣的海上贸易•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代福建的重要城市精彩的历史传说地名的由来:“莆”和“田”•具有神秘的寓意和民间传说“海峡两岸一家亲”•莆田与台湾的渊源•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文化名人和艺术瑰宝文人墨客•莆田孕育的众多文化名人•出土的古代文物和文献高句丽石像•精美的艺术品•对于早期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证据莆田历史的挣扎和重塑动荡的战争时期•莆田历史遭受的战乱和破坏•文化遗产的损失与重建现代莆田的发展•经济繁荣的崛起•城市化进程的挑战和机遇结语•莆田历史凝结着岁月的痕迹•多元的文化底蕴为城市带来无限可能莆田历史:一座古老城市的故事莆田的起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和文化遗产古代文明的萌芽•莆田早期的原始村落•渔猎、农耕和手工艺的兴盛莆田的兴盛•繁荣的海上贸易•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代福建的重要城市精彩的历史传说地名的由来:“莆”和“田”•具有神秘的寓意和民间传说•“莆”的寓意与城市的历史发展相关•“田”的象征与农业文化紧密相连“海峡两岸一家亲”•莆田与台湾的渊源•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文化名人和艺术瑰宝文人墨客•莆田孕育的众多文化名人•出土的古代文物和文献高句丽石像•精美的艺术品•对早期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证据莆田历史的挣扎和重塑动荡的战争时期•莆田历史遭受的战乱和破坏•文化遗产的损失与重建现代莆田的发展•经济繁荣的崛起•城市化进程的挑战和机遇结语•莆田历史凝结着岁月的痕迹•多元的文化底蕴为城市带来无限可能以上是莆田历史故事的一部分,这座古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通过探索莆田的起源、兴盛及传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与此同时,了解莆田历史的挣扎和重塑,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在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莆田人的由来

莆田人的由来

1949年8月21日解放,属第五专区,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6月,莆田、仙游两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同时把闽侯专区改为莆田专区。1971年5月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长乐、闽侯、闽清、永泰8县。1973年7月划闽侯县归福州市。
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归晋江地区。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莆田市,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析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
南朝东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始置莆田, 皇九年(公元589年)二度置莆田,均不久即,唐武得五年(公元622年)再到莆田, (州治进南安 州), 二年(公元699)年)莆田腾西部置清源 , 年(公元742年)清源腾改名仙 。莆田、仙游2地均属清源郡( 州)。宋太平 四年(公元979年) 莆田。仙游,福清,水 四 14个里 ,建太平军(后改舆化军)。军治、 治均毁在海洋,舆化、莆田、仙游三 ,八年(公元983年)治莆田 。来景炎二年(公元 年)舆化军改 安州。致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为舆。
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就非常珍视这个存在只有七个月的安州地名。作为舆化人民的永远标志。现在莆田籍人 居外 。外省和海外的同乡所建立的会馆,称为“舆安会馆”,即源由于此。
据考,莆田腾治所在地的地理形式:六世纪中腾治南二里(进舆化寺山魅)是一片海水侵没的南湖。今仙游附近的 还能听到钟声。近年于 大楼前建跨万溪公路桥挖基发现地满布 ,置 (706-707年),延(治北五里),就是为了擒引淡蓄水造田,今城 平用。当时是汐 出没之区,这大片田地种不了庄稼,只长满草(水草可以 )。故地名莆田(蒲田)。莆阳,莆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地名的典故
【最新版】
目录
1.莆田地名的由来
2.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
3.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
4.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的关系
正文
莆田,一个位于我国福建省中部的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它的地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探讨莆田地名的来历、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关系。

一、莆田地名的由来
莆田地名的由来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莆田地区遍地生长着一种名为“莆”的植物。

这种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且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片土地命名为“莆田”,以象征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美好。

二、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
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21 年,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莆田就属于闽中郡管辖。

从那时起,莆田这个地名就开始在历史长河中流传。

在南朝时期,莆田升格为县,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
莆田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莆田地名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莆田地区的先民们以农业为主,他们勤劳耕作,用智慧开发这片土地,使莆田成为一个富饶之地。

其次,莆田地名还体现了当地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地名的由来可以看出,莆田人民向往吉祥、美好的生活。

最后,莆田地名还承载着莆田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莆田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四、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的关系
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地名是当地人民对家乡的认同符号。

莆田地名承载着莆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另一方面,地名也是当地人民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名片。

莆田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使莆田人民引以为豪,成为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总之,莆田地名是莆田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它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