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36米跨度轻型门式钢架结构设计

36米跨度轻型门式钢架结构设计

36米跨度轻型门式钢架结构设计前言我国钢结构体系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的时期:1990年以前,钢结构建筑在工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是重型厂房中的排架结构体系,在民用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是螺栓球或焊接球网架结构;自1990 年代起,钢结构在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全面的发展和应用时期。

门式钢刚架结构被大量应用于工业厂房、超市、仓库中;钢框架在多高层建筑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薄壁彩钢板已大量应用于各类结构的维护体系和无梁无柱穹顶中;钢管直接汇交焊接结构及其与高强度拉索的组合结构已推广应用于各类体育、文化等公共建筑中;冷弯薄壁型钢截面除广泛应用于檩条等维护结构构件外也开始作为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或其组成部件得到应用。

现代钢结构体系由热轧截面、焊接截面和冷弯薄壁型钢截面构件组成。

人们往往将钢结构划分为普通钢结构和轻型钢结构两大类。

但是,究竟如何定义或区分这两类结构,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标准。

例如,结构跨度的标准,结构层数的标准,结构用途的标准,吊车吨位的标准等。

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是建立在结构体系外在因素或特征基础上的。

事实上,轻型钢结构体系的本质是“轻”,实现这一本质的条件是截面板件要“薄”,设计时必然要考虑板件局部失稳后的极限强度。

所以,从结构工作机理和设计计算原理的角度出发,轻型钢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构件采用较薄板件,设计时考虑板件局部失稳后的后继强度的钢结构体系”。

门式钢刚架是典型的轻型钢结构,也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轻型钢结构。

早期典型的门式钢刚架是1910 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德国机械工程展厅,采用了多层阶形钢框架结构;1932 年建成的德国埃森煤矿税收协会采用了门式钢框架结构[1]。

现代轻型门式钢刚架体系是由国外钢结构专业公司引入我国的,它包括主结构系统(刚架、支撑、抗风柱等)、次结构系统(屋面和墙面檩条等)、辅助结构体系(挑檐、雨蓬、女儿墙、楼梯、吊车梁等)、围护板材体系、柱脚和基础等。

近年来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势头,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时期。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1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建筑钢结构是一种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轻质、耐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研发和生产建筑钢结构,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建筑钢结构已经成为国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六十年来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发展趋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钢结构在我国尚属于新兴技术,国内的建筑钢结构主要是引进的,如1950年引进的东京大学动力实验厅、1951年引进的莫斯科白楼公寓等。

这些进口的建筑钢结构引起了国内建筑界的强烈关注,推动了国内技术人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地震为契机,钢结构在我国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至197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采用简单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

1971年至1990年期间,我国的建筑钢结构已经开始发展成为成套产品,主要发展了钢框架、钢桁架、钢柱和桥梁构件等钢结构产品。

1992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经历了一次技术革新,采用了“局部构件预制化,现场装配”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工程的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同时,钢结构在超高层、大跨度和特殊用途建筑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制造、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钢结构成套化生产技术和CAD、CAM、CNC及BI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钢结构在地下空间、公路桥梁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扩大。

2011年至今,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不断迈向高端,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钢结构建筑的高清洁性、耐久性、成本优势等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以智能制造、绿色工程、建筑信息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

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企业研究——兼谈长江精工与杭萧钢构

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企业研究——兼谈长江精工与杭萧钢构

③目前: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对新型结构建筑的需求旺盛,尤其从钢结构企业内部运行角度看,类似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运行成本低、资源利用程度优异等特点,使得尤其近两三年来,各种体制(含小型合资合营独资等)的规模、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不均衡的各种企业风起云涌。如:多维、东方、宝都、通用、大地网架、恒达、胜利、汇友罗保盛、金城、京城建机、多氏、大本营、中美佳合、大通、天地、杭嘉、北方空间、二十二冶建钢构、新兴钢构、中建钢构、三鑫、中南钢构、常虹、天丰、士兴、中建一局三局钢构、佳和彩板、兰天网架、安立轻钢、汇源、泰格、富煌、金环、中通、华特、诚信、三合、新长诚、富煌、恒升、广厦新型、华宇、鑫汇、泰华、信达、天河、三泰、华宏网架,等。
②90年代初中期:在沪杭、广州和山东一带,首先产生和发展了体制不同、市场独立、技术专业和规模适当的并以轻钢结构为主的钢结构企业。如:2005、2006年行业企业20强中,这样的企业有:浙江杭萧、美建钢构、长江精工之浙江精工、潮峰钢构、博斯格钢构系统、巴特勒钢构、东南网架网架系统、以及中建系统、核建系统、中冶宝冶、北泡钢构系统,等。其中:浙江杭萧、长江精工等成为上市的钢结构行业企业。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所谓行业“龙头企业”,借助中国建筑市场发展和需求趋势,逐步成长壮大并始终处于国内行业潮头地位。但也造成了至今行业所谓“集中度不好”以及行业内部机制创新不足等现象。
二、钢结构行业企业
1、由来、发展和阶段代表企业
建设部设有专项的钢结构施工资质和钢结构设计资质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如前所述中国目前钢结构企业,从来源上看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80年代到90年代:钢结构机构和业务,隐藏于大国营和地方国营建筑企业中,是建筑业务因需求不同而设立的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是业内“钢结构行业企业隐姓埋名”的最早缘由。后来稍有分离,称为:钢结构分公司或安装分公司等。再后来基于承包、分离等,产生一批带有国营色彩或遗风的所谓钢结构企业,带动了80年代中前期钢结构行业,但最终几乎被市场经济大潮完全淹没。目前仅存的或带有这样痕迹的企业如:中建系统、核建系统、中冶系统、宝冶系统以及北泡钢构系统,等。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摘要:现代钢结构大厦是一种以钢为主体材料,并作为骨架、保温材料为墙体的建筑。

钢结构大厦,在许多国家流行,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建筑理念,因为大的优势,逐渐成为制度建设的主流,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设计出更好的建筑,使它成为现代建筑的象征。

从我国的建筑结构发展看,20世纪50年代茅草房、70年代砖瓦房、80年代外走廊,90年代建楼房,而今的建筑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而钢结构建筑作为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将越来越多地采用钢结构,也因此带动了钢结构设备生产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结构不稳定引起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稳定发展的建设。

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建筑设计人员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并加强对钢结构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设计,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一、重要性分析在实际结构设计过程中,钢结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结构设计是指产品的演变,对于现代钢结构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术语的性质来看,钢结构设计不仅是一个几何组成,更体现了技术相关的因素。

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作为一个结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钢结构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师,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要求的设计蓝图,自然是结合工程建设,充分掌握设计要点在工程图纸和平面线联想出一个完整的和明确的空间结构的蓝图,以保证高质量的钢结构设计。

建筑师也符合施工规范对钢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真正学到的结构要求、结构特点等,只有这样,设计一个合理的接地形式,使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中,从最终的意识认识到钢结构设计中的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为了不断提高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建设工程施工。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中国钢结构的发展历程如下:1、起步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钢产量极低(仅135万吨/年),钢结构建设主要依赖于苏联的技术和经济援助。

在这一阶段,苏联援建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包括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重要基础设施,推动了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建立。

同时,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工业设计院和钢铁设计院,加强了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2、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一时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短缺、经济波动和技术瓶颈等,中国钢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对停滞和缓慢的时期。

3、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带动了钢结构产业的复苏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钢产量大幅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提升,钢结构在房屋、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4、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0年至2010年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增加,钢结构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建筑用钢量显著提升,钢材品种规格多样化,钢结构住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等工程项目大量涌现,标志着中国钢结构行业进入了技术成熟、规模壮大的新阶段。

5、走向成熟与技术创新(2010年后至今)自2010年以来,中国钢结构行业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崭露头角。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钢结构以其环保、节能、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并在设计、制造、施工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

6、未来展望钢结构在未来将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高效的装配化施工、节能环保的绿色属性,以及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持续引领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实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的高品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得到迅猛发展。

其生产的钢材品种、规格越来越齐全,钢材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钢结构形式越来越新颖,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越来越发达。

如“鸟巢”、“水立方”、CCTV新址大楼、广州新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建筑在世界上达到了领先水平,表现为高、大、奇、新等特点。

早期钢结构发展钢铁用于建筑结构最早的应该是铁索桥,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铁索桥是陕西汉中攀河铁索桥,建于公元前206年西汉时期,距今约2200年历史。

该桥经过了多次修复,于1951年毁坏。

另外,云南神州铁索桥建于隋唐时期,于唐贞元十年(794年)战乱时毁坏,距今约1200多年。

英国 1779年建造了一座铁索桥,俄国1824年开始建铁索桥,美国1851年开始建铁索桥,比中国晚2000年左右。

我国现存最早的桥梁有四川大渡河泸定桥,长127米,建于1705年,属铁索桥,距今约304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复过一次,现还在使用。

新中国成立前由外国人建造的钢桥有:唐山运河铁路桥1906年建成,英国人设计,比利时人建造,为中国第一座现代铁路钢桥;天津金汤开启式钢桥也建于1906年,2005年整修后重新恢复开启功能;兰州中山大桥,建于1907年,长233米、宽7米,连续使用至今,2007年维修后改为人行桥,距今102年。

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钢桥是 1902~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张铁路桥,121座,累计长1951米,最大跨度33.5米,距今有100年;1937年由茅以升主持建造了杭州钱塘江公铁两用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钢铁生产和建筑钢结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1957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跨长江公铁两用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长4589米,这是苏联专家撤走并中断了钢铁供应和成套技术后,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一座为国增光的钢结构桥梁,它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回顾与展望自力钢构(东莞)有限公司孙德刚一、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回顾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铁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一种建筑材料,钢铁在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前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也不乏经典之例。

有可靠资料显示,中国应用铁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200多年前秦始皇时代已用生铁造桥墩;汉朝时期建造了铁链悬桥;公元58~75年建造了有史可查的蓝津桥;1061年(宋代)建造了湖北荆州玉泉寺铁塔(13层)。

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得钢铁在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材料的发展由生铁发展到熟铁乃至碳素钢以及合金钢,材料的性能大大提高。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理论发展以及计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试验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钢结构设计水平突飞猛进。

现代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桥梁建筑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国建筑钢结构应用的也算是较早,如1889年唐山水泥厂造成了钢结构厂房;1927年皇姑屯机车厂厂房采用了钢结构;1931年广州建成了中山纪念堂——我国自行设计的钢穹顶;1934年上海建造的24层钢结构国际饭店,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建筑。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的建筑设计方针是以降低用钢量为重要考核指标,因此钢结构建筑应用不多,只有一些重型工业厂房和大跨度的标志性建筑采用钢结构,其结构形式基本上是钢筋混凝土下部支承结构与大跨度桁架、网架或者悬索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钢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应的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大的进步,同时钢结构产业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中国钢结构如今无论是设计水平,还是制作安装技术,都不比国外逊色,完全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的需要。

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钢铁的产量由原来的每年几百万吨到现在的每年几亿吨,其中可用于建筑钢结构的钢材在钢总产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为钢结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钢结构发展史及概况

中国钢结构发展史及概况

综合评价
• 综合评价上述几种方法,疏导法和水喷淋法 系统造价高、施工与日常维修均比较困难; 屏蔽法保护的构件形式有限,因此目前应用 最广泛的是喷涂法和包封法两种防火保护 方式。
1.3 钢构件的耐火极限
• 钢材的力学性能对温度变化 很敏感。由图1.1可见,当温度 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fy、抗 拉强度fu和弹性模量E的总趋势 是降低的,但在200℃以下时变 化不大。当温度在250℃左右 时,钢材的抗拉强度fu反而有较 大提高,而塑性和冲击韧性下 降,此现象称为“蓝脆现象”。
• 截流法又可分为喷涂法、包封法、屏蔽法和水喷 淋法等几种。
截流法
• a.喷涂法 • 喷涂法主要是指用喷涂机具将防火涂料直接喷涂在构件表
面,形成保护层。它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尤其是施工不受 钢构件几何形状的限制,可用于任何一种钢构件的防火保护。 近年来又发展了刷涂、抹涂、辊涂等多种防火涂料施工工 艺。 • b.包封法 • 包封法是用耐火材料把构件包裹起来。包封材料有防火板 材、混凝土或砖、钢丝网抹耐火砂浆等。当采用石膏板、 蛭石板、硅酸钙板、珍珠岩板等硬质防火板材进行包封时, 板材可用胶黏剂或钢件固定。当用岩棉、矿棉等软质板材 包封时,应用薄金属板或其他不燃性板材包裹起来。此方法 适用于梁、柱、压型钢板、楼板的防火保护。
疏导法
• 疏导法与截流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允许热量传到 构件上,然后设法把热量导走或消耗掉,同样可使构 件温度不至升高到临界温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疏导法目前仅有充水冷却保护这一方法。该方法 是在空心封闭截面中(主要为柱)充满水,火灾时构 件把从火场中吸收的热量传给水,依靠水的蒸发消 耗热量或通过循环把热量导走,构件温度便可维持 在较低的水平。水冷却法既可单根柱自成系统,又 可多根柱联通。前者仅依靠水的蒸发耗热;后者既 能蒸发耗热,又能借水的温差形成循环,把热量导向 非火灾区温度较低的构件。从理论上讲,这是钢结 构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钢结构包括房屋钢结构、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钢结构等多领域。

本文仅谈房屋钢结构的60年发展历程。

房屋钢结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钢产量很低,每年仅135万吨(现已达5亿吨以上)。

钢结构建设只有依靠苏联经济及技术援助,当时苏联援建156项重型工业工厂,包括冶金、重型机械、飞机汽车等工业,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

当时还派来一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北京、沈阳、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业设计院,在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成立了6个钢铁设计院,先后成立了22个冶金建设部门及钢结构制造安装公司等。

短短几年建设了不少钢结构工业厂房(钢柱、钢屋架、吊车梁),培养一大批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多,值得提出的有:1954年北京体育馆(57米跨两铰落地拱)、1954年重庆人民礼堂(40.6米肋环形钢穹顶)、1956年天津体育馆(50米柱面联方钢网壳)、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万人礼堂(60.9米大钢桁架)等。

当今的日本教授首创的弦支梁、弦支桁架以及弦支穹顶等,这种弦支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大跨度下撑式吊车梁以及预应力输煤栈桥等。

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这个时期国家各部门钢材需求量增大了,但钢产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万吨,国家提出节约钢材的政策,当时有人片面理解为不用钢结构,于是钢结构工程数量少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来。

通过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才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钢结构规范》用自己编写的1974年版《钢结构规范》代替。

同时,也建造了一些大型的钢结构工程,当然和当前相比数量少多了。

在提倡节约钢材的同时,国家又提出取消肥梁、胖柱、深基础的方针,于是出现了一批冷弯薄壁型钢的工程:如上海、韶关、桂林、十堰等地建造了数十万平方米的厂房、仓库等。

由于节约钢材政策,平板网架工程得到了推广应用,特别是焊接空心球节点研究成功,全国各地中小跨度的焊接球节点平板网架
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螺栓球节点钢结构网架也推广起来了。

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这20年应当是钢结构发展的兴盛时间,由于钢结构具备了一些独特优点,已成为建设工程中的主要结构,特别是钢产量持续上升,在1997年达到了1亿吨,给我们发展钢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8年我国已能生产轧制H型钢,为钢结构提供了新的钢型系列。

这段时间钢结构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
单层厂房框架结构。

规模较大的有钢铁厂、无缝钢管厂、火力发电厂等。

其特点有面积大(20万平方米)、柱高度大(50米)、柱距大(48米)、连跨多(8跨)、吊车起重量大(450吨)等。

但维护结构轻,采用彩色涂层压型钢板或铝合金压型板。

部分厂房也有采用平板网架屋盖、钢管混凝土柱。

空间结构。

平板网架已广泛应用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商场、航站楼、车站、仓库、工厂等。

1990年亚运会场馆中大多数采用了焊接空心球节点平板网架。

1996年北京首都机库(153米+153米,进深90米),焊接球节点四角锥三层网架。

同年,厦门太古机库(150米×70米)建成,大门口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索拉杆拱。

采用网壳的几项工程有:1994年天津体育馆(D=108米)采用双层球面网壳;1997年长春体育馆(146米×191.8米)采用双层方钢管网壳、1995年黑龙江滑冰馆(86.2米×191.2米)采用中央柱面网壳两端半球壳。

1995年四川攀枝花体育馆采用八边花瓣型双层网壳,跨度60米,采用多次预应力。

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多次预应力工程。

1998年还建成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主馆,采用铝合金球面网壳,直径68米。

网架与网壳都有相应的设计规程。

悬索结构发展较慢,只有少数工程采用。

如山东淄博体育馆(54米)、安徽体育馆(53米×72米),无锡体育馆(40米×43米)、吉林冰球馆等采用不同的索网体系。

斜拉结构是利用斜拉索作为屋盖(网架或网壳)中的内附加支承,通过张拉斜拉索建立预应力,如1989年建成的亚运会综合馆(70米×83.2米)、游泳馆(78米×118米)以及1993年建的新加坡港务局(PSA)仓库(6万平方米)。

空间结构与拱、钢架组成的混合体系也得到发展。

如:亚运会的北京石景山体育馆(正三角形,边长99.7米)及北京朝阳体育馆(60米×78米)、四川体育馆(73.7米×79.4米)、青岛体育馆(72米×87米)等,都是混合结构体系。

膜及索膜结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一定的发展,现仍在不断地扩大作用,很有发展前景。

如1998年建成的上海8万人体育馆看台、上海虹口体育场、青岛颐中体育场、武汉新经济开发区体育馆
及长沙世界之窗剧场等,都是规模比较大的索膜结构。

高层建筑钢结构。

高层建筑钢结构起步比较晚,第一幢为1987年的深圳发展中心大厦165米,后来208米的京广中心,1996年325米深圳地王大厦,1999年420米上海金茂大厦,近年建成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当代最高的460米。

轻钢结构。

轻钢结构发展非常快,特别是门式钢架,如工业厂房、仓库、冷藏库、温室、旅馆、别墅等得到大量应用。

另外一种拱形波纹屋顶,由于自重轻、施工快,在许多30米以下的仓库、加工厂等钢结构中得到应用,已建成数百万平方米。

轻钢结构住宅也开始研究并建一些实验工程,很有发展前景。

这一时期,修订了1974年版《钢结构规范》,改用1988年版《钢结构规范》。

强盛时期(2000年至2009年)
近10年的钢结构工程发展之快、范围之广,是空前的,我国也已堪称世界钢结构大国。

2006年钢产量4亿吨,居世界首位,这也为发展钢结构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的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等继续得到大力推广,新型空间结构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张弦梁、张弦桁架、弦支穹顶等。

上海浦东机场,哈尔滨会展中心,上海会展中心、广东会展中心等都采用超过100米的张弦桁架,这在世界上也极少见。

当时广东白云机场和三个落叶状的广东体育馆都是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空间钢结构。

特别是几个运动会、博览会场馆更加大采用空间钢结构的力度,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的37个场馆,2009年山东济南全运会场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场馆,2011年深圳大运会场馆。

值得提出的是,2008年奥运会北京新建的12个场馆,它代表我国钢结构的技术水平。

2009年山东济南全运会主要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网球中心,整个建筑群采用“东荷西柳”建筑造型,体现了济南地方特色,应特别指出的是,体育馆采用了122米直径弦支穹顶,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跨度最大的弦支穹顶钢结构。

上海世博会场馆更是雄伟壮观。

其中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演艺中心)都是很有特色的永久性建筑。

另外,数以百计的代表不同创意的各国的国家馆、企业馆等建筑也很值得参观。

当然除几个运动会及博览会场馆外,值得提出的还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北京南站、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武汉火车站、北京新保利大厦、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

由于这些特色工程,也产生了多项钢结构的制造、安装的新技术。

同时也涌现出大批先进钢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